书痴吧 关注:602贴子:12,809

【淘来淘去】小玉的“痴人说书日志”(转)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二○○九年七月七日
去年的九月份,被安排到东北大学去接受某项培训。这是多好的机会,可以休养身心。到的那天正好是星期天,学生们很多在校园里活动,到处洋溢着耀眼的青春,这真让人羡慕,多么鲜活的生命和单纯的生活!
报到处附近有一个长长的书摊儿。应该是学生们摆的吧,这自然让我高兴,连报到都顾不得,赶忙凑上去看看。失望得很,不是教材,就是跟盗版书差不多的散文、小说,一本像样的文史书也没有。只有一种《圣经》还不错,装印都不错。想买,但转念一想没处可放,家里也有几种英文圣经,也就算了。
这样的学校,本不以文史擅长,也不能强求他们。并且,现在的大学生,哪怕是学文史的,如果不是本人爱好,谁还会看那些看也看不完的烦人的文史书,不看这些书照样可以毕业;即使看了海量的文史书,毕业了照样马上失业。
培训本身还算有趣。但毕竟不如文史书那么吸引我。利用课余时间,我到处找附近的书店。校园里倒是有一个,那天中午没有午睡,特意跑进去看了一下,全是被我定义为不是书的东西。于是就想着到外面去,到三好街的图书批发市场和青年大街的北方图书城(总店)。于是,每天中午就坐公汽去这两个地方。山东画报出版社的《书虫》系列就是这时买的。每天晚上,培训的东西抛在一边,这几本书,成为解我寂寞的良药。
同室是一个鞍山的年轻人,他说,你真爱看书。面对一个陌生人,我能说什么呢。只是说,要不,干什么去呢!



310楼2010-07-22 20:40
回复
    二○○九年七月八日
    最近一直在寻找一种适合粘书的胶。一般的脱水粘页面还可以,如果粘书脊就显得粘度不够。到市场,问了几家,先买了一种“哥俩好三○二AB胶”,后买了一种“粘得牢环保快干万能胶”,都是两元。也不知哪种合适,回家再试吧。
    先用哥俩好试。此胶跟宾馆小型装牙膏差不多,只不过是两桶儿装,一是A桶红装,一是B桶蓝装。先看了看说明书,然后各挤出一滴,按一比一的比例搅拌在一起。三分钟后,将前几天买的《处女地》拿过来,均匀涂抹在开裂处,放在屁股底下坐了十了分钟,取出一看,哈哈,根本看不出来啊。除了刺激气味较浓,没有什么毛病。
    不用再试第二种胶了,就是它了。接下来将英文版毛**《矛盾论》、红宝书《毛**诗词》等书脊有毛病的书全部修好。真是开心啊,就象一位医生对面新手医治好的病人,特有成就感。
    于是,开始后悔。那天看到一本精装的《燕山夜话》,布脊纸面,首版首印。但嫌弃其扉页处书脊略有些开裂,未买。如果买了,自己回来修修,一点破绽也看不出。
    


    311楼2010-07-22 20:41
    回复
      2025-08-14 06:30:52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二○○九年七月九日
      和书友聊天时,说道,前五世纪古希腊诗人尤利匹斯曾经说过:人生幸福的先决条件,是出生在有名的城市里。
      我不知道他所说的幸福是什么,有名的城市能够提供给他什么。至少,我所生活的城市是小城一个,名声全无,尤其在文化方面从来没在历史上写过一笔。这倒也罢了,如果他不影响我逛书店、过书瘾,管它有名没名呢。可是,在这样的小城里,一周辛苦下来,想去逛逛新书店,只那么一二家,一些新书出版很长时间也见不到芳容;想去逛逛旧书摊,总是那么几本破书,时间超过二十年的基本没有几本。象什么民国及民国以前的书,就象崔健唱的“听说过没见过二万五千里”。每每看书话时,听人家讲狂逛旧书街,让人那个忌妒啊。为什么他就生活在有名的城市里?为什么他就能过着幸福的书生活?
      哎,这样追问,只是徒增烦恼而已。还是因陋就简,将就过活吧。
      


      312楼2010-07-22 20:42
      回复
        二○○九年七月十日
        曾经有一段时间,买过《人物》杂志。
        一是想看看,同样是人,为什么有的人混成了人物,有的人就没有。这杂志里刊登的多是那种功成名就者。关于成功,《老子》中说了三个步骤——“功成、名遂、身退”。可是,基本没有几个人能做到这点,能做到的,基本都属于神仙一级的人物。在这样的杂志中,最不愿意看到的是当红人物,有广告宣传之嫌。
        再有就是想了解一点名人的逸事,是逸事总是有趣的。比如某某做过哪些痴迷之事、对某人是如何批评的,等等。对于趣味主义者,我以为,人物杂志最好做得象《世说新语》或郑逸梅作品那样,不要长篇大论,只要精短小品。
        这杂志最开始是三十二开的,跟《读书》、《随笔》杂志一样。可是,后来,改版为大开本(十六开)了。改完之后,我就不买了。我不明白为什么要改,为什么大开本就大气,大开本就国际。小开本一样可以精致,一样可以豪华。小品文最适宜的就是小开本。
        再后来,我将手头的几十本小开本的《人物》杂志全送给了妹妹,一本也没留。现在只是偶尔想起,基本想不起是什么模样了。
        


        313楼2010-07-22 20:42
        回复
          二○○九年七月十一日
          周六,又有较大收获:
          《唐宋词简释》,唐圭璋撰,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八一年一版一印,布脊纸面精装,繁体直排,印数一万五千册,定价一元二角,实付五元。此书品相极好,虽为馆藏书,但封面无印,书脊无签,仅书底有书袋。书口长斑,内页纯净。前人论词多属总评,或为注解,非对一词作具体阐述。此书则重在讲一词之起结、过片、层次、转折,缕析其脉络,洞鉴其技巧。此点,作者在后记中有说明。
          《红楼梦戏曲集》,阿英,中华书局一九七八年一版一印,繁体直排,全二册,定价二元四角五分,实付二十元。此书早有耳闻,见书后也觉得似曾相识,有黛玉初见宝玉之感。此书共收敷演《红楼梦》故事的清代戏曲十种,计:《葬花》、《红楼梦传奇》、《潇湘怨传奇》、《绛蘅秋》、《三钗梦北曲》、《十二钗传奇》、《红楼梦散套》、《红楼梦》、《红楼梦传奇》、《红楼佳话》。满纸情梦。戏曲多选取经典场景,铺陈描画,清词丽句,堪可回味。于红学研究并无补益,只不过可看出时人的理解。作者皆为红迷。清人即有“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是枉然”之谓。有的网友认为如此说来岂不枉然了几千年了。我不以为然,不能死于句下,这只不过是表达一种痴迷。
          《清诗纪事初编》,邓之诚撰,上海古籍一九七八年一版一印,繁体直排,印数一万二千册,全二册,定价三元七角五分,实付四十元。全书全卷,以明遗民列为前集,顺康两朝编为四集,共收作者六百,录诗二千余。诗纪事体只收有此一种。
          《红楼梦研究小史稿》,郭豫适,上海文艺出版社一九八○年一版一印,印数三万五千册,定价五角二分。此小书为购以上三书摊主所赠。
          《焚书.续焚书》,李贽,中华书局,一九七四年一版一印,一函五册,定价八元,实付六十元。此书与上周所得之《续藏书》同为大字本,品好,函套脊背处有一横裂,回来后从内部粘一透明胶,已经无恙。此书此前曾购得小开本,看得很有兴致。前一段读《周作人文类编.夜读的境界》中《读书的经验》一篇,有一段说:“……我所取者却非是破坏而是其建设,其可贵处是合理有情,奇辟横肆都只是外貌而已。”这真是去了皮毛,见了筋骨。李贽可以算得上中国历史上学者中几个少见的异数了,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另类。万马齐喑究可哀,万声齐颂亦如此。我们总想听听不同的声音,对比着想一想,可是,这样的声音太弱了,需要屏住呼吸,静心聆听。
          《史纲评要》,李贽著,中华书局一九七四年一版一印,繁体直排,二函全十册,定价十五元,实付二百二十元。属大字本。品好如新。此书是李贽编纂的一部编年体中国通史,涉及人物达六千五百人,体制宏富。既有史纲,又有评要。史文是从历代史籍中精选出来的最重要的内容,点评则于嬉笑怒骂中极富批判精神,常常令读者拍案叫绝。也许正是这种痛快淋漓吧,我读李贽时,常想到李敖。也许这种联想本身没有什么道理。
          《曹操集》,中华书局一九七四年一版一印,简体直排全二册,定价四元,实付四十。此书亦属大字本,但缺函套,书相极新。


          314楼2010-07-22 20:44
          回复







            


            315楼2010-07-22 20:51
            回复
              二○○九年七月十二日
              周日书市。刚到就被一摊主叫住,说有几本书看一看要不要。说着从袋子里掏出七八本,我挑了再挑,拿了以下几本:
              《全宋词补辑》,孔凡礼辑,中华书局一九八一年一版一印,繁体直排,印数三万四千册,定价五角。此书所辑多从《诗渊》中所来,共四百余首。其中不乏名家之作,譬如有一首苏轼的《沁园春》,其上半阙云:“情若连环,恨如流水,甚时是休。也不须惊怪,沈郞易瘦,也不须惊怪,潘鬓先愁。总是难禁,许多魔难,奈好事教人不自由。空追想,念前欢杳杳,后会悠悠。”不知怎地,竟觉得仿佛苏轼站在词兴勃发的宋代,一个阴雨天,写我。不知这种补辑是否还有其它,应该会有的吧,收了它,与那套《全宋词》放在一起,作为它的遗音吧。
              《唐宋词格律》,龙榆生著,上海古籍一九七八年一版八○年二印,繁体横排,定价五角五分。此书介绍一百五十余常见词牌,介绍来历、演变、句法和字声,标明平仄、韵位、句读。可与王力的《诗词格律概要》卷下对照。此书的印制有着八十年代书共有的朴素,遗憾的是文字距书口太近,让人有悬涯勒马的感觉。
              《唐人七绝浅释》,沈祖棻著,上海古籍一九八一年一版一印,印数十二万四千册,定价九角。此书与《宋词赏析》当为同时所出,封面风格一致。此本当为私人藏本,崭新。此书所写诚如书名,浅释,确实深入了浅出了。书前有一长序,值得一读。我读乃得一常识,知“绝”句之得名由来。晋代出现联句,每人五言二句(《红楼梦》中有著名的联句);东晋末年发展为五言四句,至南北朝定型。“两人同作一诗,一人先作四句,他人续作四句,如果蝉联而下,成为一篇,就是连句或联句;如果一人先作了四句,无人续作,或续而不成,那么,这仅存的四句就被称为断句或绝句了。”惭愧,到现在才知道,读书不求甚解若是。
              《历代笔记概述》,刘叶秋著,中华书局一九八○年一版一印,《中华史学丛书》,此书后被收入《大家小书》。收后翻阅时,越看越觉得眼熟,一查,果然已经在全套《大家小书》之中。复本,还是喜欢。仅是那书写得极漂亮的书名就是新版比不了的。
              以上书,摊主索价二十,都是并不厚重的小书,算不上便宜,但书和书品都不错,也没怎么讲,付十八元了事。摊主有好书能第一时间通知你,这比得一时之便宜重要得多。
              


              316楼2010-07-22 20:53
              回复
                二○○九年七月十三日
                这些天下来,陆续读完了《红学小讲》、《佛教常识答问》、《买书琐记续编》、《夜读的境界》。
                最近因买书较密集、较连续,来了新购之书,就把手中正读的书放在一边。这样,原来的书都没有彻底读完,等到什么时候想起来,再将被冷落的那本书捡起来,看过的部分都说了些什么,已经记不清楚了。有时要重新翻看一下才会接续上,有时难免没了兴致,就此遗弃。看来,这里确实有一个如何对待新欢旧爱的问题。
                熊瞎子捭苞米的故事谁人不知?可是,在读书的问题上,又有多少人在做熊瞎子。
                没有一个良好的读书计划,凭着兴趣,任着性子,乱读一通,恐怕最后总是要做熊瞎子的吧。
                这是个问题。熊瞎子最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
                


                317楼2010-07-22 20:54
                回复
                  2025-08-14 06:24:52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二○○九年七月十四日
                  到北方图书城为儿子买字贴。顺便为自己买了一本新书:
                  《瓦尔登湖》,梭罗著,《译文经典》丛书,精装,上海译文出版社二○○九一版一印,印数一万册,定价二十五元。此书本来已经有北京十月版,也是新购不久,还未读完。但还是难耐此书的诱惑。此书为小三十二开,封面设计可能是综合参考了《海上文库》丛书的精装和平装,让人一见倾心。并且,此书是徐迟的译本,都说在此书众多的译本中,徐译是最好的,不妨对照读一下,也是乐事。
                  最近一直有个想法,尽可能地不买新书。如果买,只买两种:一种是书话类,此类尽可能见过不错过;一种是重新设计的一些名家名著(名译),在受不了的情况下,可以略微开戒。
                  


                  318楼2010-07-22 20:54
                  回复
                    二○○九年七月十五日
                    同事CY君送我一对镇尺,黄铜材质。长二十七厘米,宽三厘米,高二厘米,按照理论计算,一枚足有一点四四公斤,拿在手里很是压手。用于写字时压纸或修书时压书是再合适不过。镇尺磨得光滑,应该是用机床磨出来的吧。他让别人捎给我,我打电话给他想亲致谢意,未通。于是发一短信:“镇尺收到,很是喜欢。无以为报,只言多谢。”半小时候他回信“不必言谢。这东西只有你用最合适。”他的意思无非是说“宝剑赠英雄”, 明知是客气话,心里还是被熏得美滋滋的。
                    手头本有一对镇尺。黑漆木制,敲之响脆,不知何木。上印金字对联一副,是为刘炳森隶书:“寄情楚水吴山外,得意唐诗晋帖间。”徜徉于诗书山水之间,是多少文人雅士的终于追求。此尺为二○○二年别人所赠一套文房四宝时所带。
                    


                    319楼2010-07-22 20:54
                    回复
                      二○○九年七月十六日
                      六点钟吃完晚饭,央视正在播放“开心学国学”,和儿子一起看了起来。一女一男两主持,女的貌美如花,但仅是花而已(突然有个想法,也许于丹比她更适合);男的穿着中式服装,给人以卑微萎缩的感觉。至于题目嘛,看来只是一些文史常识,但却将答题者难为得够呛。我不知道什么叫国学,不知这些知识点能不能算作国学。如果算,那国学太简单了;如果不算,国人的文史知识太可怜了。
                      有一题,民国时有人出一对联上联“孙行者”,请问下列哪个对得最恰当,列举了胡适之等四人,答题者自然从中选了胡适之,并煞有介事地介绍了为什么选这个。不知出题者知不知道,这是一九三二年清华大学举行新生入学试时,史学家陈寅恪在国文一科中出的对联题(实为无情对),对得最好的不是这个“胡适之”,而是“祖冲之”。至于二者的到底孰优孰劣,看一下梁羽生的《古今名联谈趣》或《名联谈趣》就知道了。
                      还有一题,问“欧体字是谁的字体”,备选答案有欧阳修和欧阳询。答题者在经过求助别人后,毅然选择了欧阳修。主持人不知是否有意出她的丑,让她给出一个理由。她郑重其事地说,我相信他(指求助者),即使错了我也不后悔。如果当时我在吃饭,我一定会喷饭;如果当时欧阳询在场,一定会气背过气去。于是我想起关于欧阳修的那则小故事。“修已知道你,你还不知修(羞)”。其实我倒并不是笑话人家,谁还没有知识上的盲点呢。只是太常识性的东西,出这样的错,未免让人想,到底是个人的问题还是教育的问题?这题目太大,非我的大脑能转过弯来的。
                      这节目国学的名称也许起得太大,不过,不过是玩玩,不过是开心,叫什么还不行,太认真了也许就不对劲了。
                      


                      320楼2010-07-22 20:55
                      回复
                        二○○九年七月十八日
                        早晨去旧书摊儿,觅得一册:
                        《文章例话》,周振甫著,中国青年出版社一九八三年一版一印,印数达二十万册,定价一元三角,四元得。此书系《诗词例话》的姊妹篇,连封面风格都是一致的。按阅读、写作、修辞、风格归类编排,将文话、文论涉及篇章撷其佳者,对比分析,道其高低得失。此种作品最易流于虚夸、浮泛,而周公写来,最得文心。看人家看书的方法及细致程度,对比自己,差别自然就出来了。如果真想提高写作及鉴赏水平,此书当细读为是。
                        下午陪孩子去学习书法。他写他的字,我看我的书。没人打扰,带的三本书轮流看,不知不觉三个小时过去了。沉浸在书中,什么都不会存在了,包括时间和尘世。
                        


                        322楼2010-07-22 20:55
                        回复
                          二○○九年七月十九日
                          早晨又去家附近的书摊,无所得。想到城西跳蚤市场中的旧摊已经很长时间没去了,不妨去看看,也许会有收获,亦未可知。这里的书摊很分散,有几家全是盗版书,有的只摆几本,有的全是科教文卫方面的书。在一家略为可观的书摊前驻足翻看了一会。得书一种:
                          《再生缘》,陈端生著,中州书画出版社一九八二年一版一印,印数十一万七千册,平装全三册,定价三元九角二分。此书是说唱文学的代表作,于文学史中早有耳闻,只是一只未得谋面。感觉此书的排版有点问题,没有体现出七言排律的特点,如果诗句分行,虽然会增加篇幅,但会明显体现其为长篇叙事诗。陈寅属《论<再生缘>》谓:“世人往往震矜于天竺、希腊及西洋史诗之名,而不知吾国亦有此体。”郭沫若曾经精校了此书的前十七卷,亦对此书给予高度评价,比之于英国司考特、法国司汤达和巴尔扎克而未遑多认。郭校本由北京古籍出版社出版过,精装,惜未之见,不知是否令人满意。
                          此书摊主索价三十二元,且振振有词,道:你看,小兄弟,这品相,现在已经不多见了,碰到赶快买吧。看样子你也是经常逛书店和书摊的人,我不说你也能知道。我还是犹豫,转了一圈后又来此摊前。发手机短信问了一下SHB兄,他有此书,不知什么价购得。十分钟后,他回信,十元。可是,这时,我已经在回家的路上了。最后只杀下来两元。
                          


                          323楼2010-07-22 20:56
                          回复
                            二○○九年七月二十日
                            晚上在单位值班,没有什么事,只是偶尔出去检查一下即可。时间多的是,任我支配。带了一本小书,细细地读了一遍。
                            《书鱼知小》,流少河著,《开卷文丛》第一辑之一种。买来有日,一直没机会翻看,最近想看点轻松的小书,就选择了它。
                            流沙河读诗的角度与众不同,诗中有画谁都知道,但作者更进一步,看到了诗中有电影,即从诗语言中除了看到了绘画语言,更看到了动态的电影语言,多次将诗改写成电影角本。如在《枚乘拍电影》一文中,哪是远景,哪是近景,哪是特写,哪是解说,一一标出。这样,既见树林又见森林,对于连贯地读懂一整首诗甚有好处,而不是据泥于某些诗句。看来作者于诗之欣赏,确实别具只眼。在《树上悬挂一颗心》一文中,作者说李白的“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为什么不易“心”为“思”,因为“心之官则思”,树上挂心岂不恐怖?作者说,不写心不能收起读者惊诧,诗趣将大减,先让读者感觉那里悬着一颗心,然后理解到那是一心牵挂长安城,岂不更妙?作者又举与此同理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言之有理。
                            此书第三辑中的小品文颇有趣味,有考证,有生活,有历史,有现实,引经据典,娓娓道来。作者对《说文解字》很有研究,多数篇章都从字的音形义的转换上去加以申说,说得头头是道。
                            多年前看过流沙河的《Y先生语录》,感觉有些油滑,现在印象有所改变。
                            


                            324楼2010-07-22 20:56
                            回复
                              2025-08-14 06:18:52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325楼2010-07-22 21:0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