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殇 逝去的大学精神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2月07日 16:17 《董事会》
文/魏云芳
如果要想成为一个伟大的国家,有众多大学还不够,还必须有伟大的大学,至少要有一两所。“伟大”主要是就它的精神气质而言,要挑战世界,而又包容世界;立足本国,而又面向全球;传承过去,而又超越过去;把握未来,而又脚踏实地
中世纪的欧洲,有三个机构是并列的,一是教会,二是世俗政府,三是大学,由此可见大学的重要和独立。大学不但是培养人才的地方,更是塑造和发展人文精神的地方;因此大学教育的两个基本使命:一是人类创造能力的挖掘和提升,二是人类文明的延续和提升,前者只是就专业人才的培养标准而言,后者则涉及到大学对精神世界的关照。
大学之本
在世界上多数伟大的文明里,很早就有了高等教育机构。古希腊有柏拉图执教的“学院”。中国有“太学”、“国子监”等,后来还有“四大书院”。这些机构都不是今天“大学”的直接来源。今天的大学来源于中世纪末。公元11世纪,“大学”最亲近的祖先在意大利中部的博罗纳出现。11世纪末至12世纪初,“大学”在法国和英国先后出现,然后逐步传播到西班牙、葡萄牙、德国以及美国等地。
大学从其在近代出现直到今天,人们就没有停止过对大学“应该是什么”这一理念的探讨和争论,其间的演变,至少经历了从教育机构、研究机构到服务机构三个阶段。但是对于什么是大学精神,却是百年来一以贯之:它就是1852年英国红衣主教纽曼说的:大学乃是“一切知识和科学、事实和原理、探索和发现、实验和思索的高级保护力量;它描绘出理智的疆域,并表明在那里对任何一边既不侵犯也不屈服”。
中国现代大学教育的创立,要追溯到20世纪初。虽然起步(以1928年国立清华大学的成立时间为标志)相对较晚,但现在大家公认,中国现代教育的起点却不低,而且很快能和西方大学接轨。这一切应当归功于20世纪初那一代传统读书人,如北大校长蔡元培、南开的创始人严修、交通大学校长叶恭绰等,虽然他们的基础教育是在封闭环境中完成的,然而他们又是眼界开阔之人,出去走一走,就能敏感地把握世界的潮流,从而实现了中国教育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
由于中国现代大学的开端直接与现代教育接轨,这使得中国现代大学从一开始就呈现出一派生机。清华大学自1928年正式建立国立大学,到1937年抗战爆发之时,只用了约10年的时间就成为世界知名大学。她成功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她在开始之时就能够吸取现代大学的精华,那就是大学独立和教授治校,这是现代大学的命脉。交通大学校长叶恭绰在其开学典礼上有过一个演讲,足以看作是中国现代大学教育之本。他说:“诸君皆学问中人,请先言学问之事。我认为诸君修学当以三事为准衡:第一,研究学术,当以学术本身为前提,不受外力支配以达学术独立境界;第二,人类生存世界贵有贡献,必能尽力致用不负一生岁月;第三,学术独立斯不难应用,学术愈精,应用愈广,此所谓学术独立非必与致用分离。夫学术之事,自有精神与范围,非以外力逼迫而得善果者。”此后,此宗旨又为烽火中西南联大所秉承、发扬。以至于20世纪前几十年,诞生多位中国百年来的一些学术大师,一些可以比肩世界的煌煌学术成果也多出自此时。
大学之乱
虽说在建国后的四十年,中国大学未出过几个学术大师,但多数大学仍秉以“教书、育人”之精神,多数教授们仍秉承前代的衣钵,专心于“学术、授业、解惑”。然而,历史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的大学发生了让人瞠目的改变——各种乱象登堂入室,几欲成为主流态势。
乱象之一,学术腐败无穷尽。言学术,自然离不开大学,言大学自然离不开教授。有人用这样的一句话来描述上世纪90年代末之后中国大学教授们的学术生活:“他们突然间由谦谦君子一下子变成了小偷强盗。”中国学术腐败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状况呢?截至2005年12月31日,在互联网上以Google检索“学术腐败”这一关键词,可以看到中文网页有909000之巨,其中中文简体网页占86.4%,说明它们绝大多数与大陆学界有关。要知道,一个时代的学风,从本质上反映了一个时代的文化精神。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2月07日 16:17 《董事会》
文/魏云芳
如果要想成为一个伟大的国家,有众多大学还不够,还必须有伟大的大学,至少要有一两所。“伟大”主要是就它的精神气质而言,要挑战世界,而又包容世界;立足本国,而又面向全球;传承过去,而又超越过去;把握未来,而又脚踏实地
中世纪的欧洲,有三个机构是并列的,一是教会,二是世俗政府,三是大学,由此可见大学的重要和独立。大学不但是培养人才的地方,更是塑造和发展人文精神的地方;因此大学教育的两个基本使命:一是人类创造能力的挖掘和提升,二是人类文明的延续和提升,前者只是就专业人才的培养标准而言,后者则涉及到大学对精神世界的关照。
大学之本
在世界上多数伟大的文明里,很早就有了高等教育机构。古希腊有柏拉图执教的“学院”。中国有“太学”、“国子监”等,后来还有“四大书院”。这些机构都不是今天“大学”的直接来源。今天的大学来源于中世纪末。公元11世纪,“大学”最亲近的祖先在意大利中部的博罗纳出现。11世纪末至12世纪初,“大学”在法国和英国先后出现,然后逐步传播到西班牙、葡萄牙、德国以及美国等地。
大学从其在近代出现直到今天,人们就没有停止过对大学“应该是什么”这一理念的探讨和争论,其间的演变,至少经历了从教育机构、研究机构到服务机构三个阶段。但是对于什么是大学精神,却是百年来一以贯之:它就是1852年英国红衣主教纽曼说的:大学乃是“一切知识和科学、事实和原理、探索和发现、实验和思索的高级保护力量;它描绘出理智的疆域,并表明在那里对任何一边既不侵犯也不屈服”。
中国现代大学教育的创立,要追溯到20世纪初。虽然起步(以1928年国立清华大学的成立时间为标志)相对较晚,但现在大家公认,中国现代教育的起点却不低,而且很快能和西方大学接轨。这一切应当归功于20世纪初那一代传统读书人,如北大校长蔡元培、南开的创始人严修、交通大学校长叶恭绰等,虽然他们的基础教育是在封闭环境中完成的,然而他们又是眼界开阔之人,出去走一走,就能敏感地把握世界的潮流,从而实现了中国教育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
由于中国现代大学的开端直接与现代教育接轨,这使得中国现代大学从一开始就呈现出一派生机。清华大学自1928年正式建立国立大学,到1937年抗战爆发之时,只用了约10年的时间就成为世界知名大学。她成功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她在开始之时就能够吸取现代大学的精华,那就是大学独立和教授治校,这是现代大学的命脉。交通大学校长叶恭绰在其开学典礼上有过一个演讲,足以看作是中国现代大学教育之本。他说:“诸君皆学问中人,请先言学问之事。我认为诸君修学当以三事为准衡:第一,研究学术,当以学术本身为前提,不受外力支配以达学术独立境界;第二,人类生存世界贵有贡献,必能尽力致用不负一生岁月;第三,学术独立斯不难应用,学术愈精,应用愈广,此所谓学术独立非必与致用分离。夫学术之事,自有精神与范围,非以外力逼迫而得善果者。”此后,此宗旨又为烽火中西南联大所秉承、发扬。以至于20世纪前几十年,诞生多位中国百年来的一些学术大师,一些可以比肩世界的煌煌学术成果也多出自此时。
大学之乱
虽说在建国后的四十年,中国大学未出过几个学术大师,但多数大学仍秉以“教书、育人”之精神,多数教授们仍秉承前代的衣钵,专心于“学术、授业、解惑”。然而,历史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的大学发生了让人瞠目的改变——各种乱象登堂入室,几欲成为主流态势。
乱象之一,学术腐败无穷尽。言学术,自然离不开大学,言大学自然离不开教授。有人用这样的一句话来描述上世纪90年代末之后中国大学教授们的学术生活:“他们突然间由谦谦君子一下子变成了小偷强盗。”中国学术腐败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状况呢?截至2005年12月31日,在互联网上以Google检索“学术腐败”这一关键词,可以看到中文网页有909000之巨,其中中文简体网页占86.4%,说明它们绝大多数与大陆学界有关。要知道,一个时代的学风,从本质上反映了一个时代的文化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