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和一些朋友聊了很多,也收集了很多人关于声音的问题和反馈,这次就尝试比较系统性的去说一下几个比较容易不理解或者难以捕捉反馈的声音特性:
以下为主观观点分享:
按照自己的听音经验来说,声音不同纬度的特性会有不同的辩识难易度。最早开始分辨的就是解析的变化,能够明确感知细节的多少,比如从动圈升级为铁塞,铁塞优异的灵敏度会有明显的纤毫毕现的感觉,这一步,基本不需要费太多精力和时间。
经过几年的经验积累后,开始明确感知出来一些三频的分布差异,最开始也是最明显的就是高低频的量感差异,中频相对困难,经历几次明显人声向和明显古典向耳机调音的磨练后才会真正形成对于中频的听感记忆。
随着玩的时间增多,听歌的曲目类型越来越复杂,一些分离度的反馈也越来越明显,对于复杂曲目的场景大小和定位反馈也越来越清晰。
感受出声音各部的声场和位置以后,对于三频的厚度概念才会慢慢形成,常见的有高频缺乏厚度齿音擦音太多,中频没有厚度人声纤细掐着脖子,低频缺乏厚度敲铁皮的同时位置错乱诡异。
分辨出厚度差异以后,才开始慢慢形成结像辩识能力,三频的厚度没有最优解,和听感以及长听的曲目类型,还有前端搭配相关性比较大,最终的影响也导致了结像清晰度,结像和解析不同,比如一些细声线的女声,三频纤细才能反应出清晰的声音特色,但是用在一些器乐上就是完全干冷刺,三频厚度上来之后器乐表现力增强,但是过厚实感觉人声发虚结像太大,所以经过了三频厚度辨别能力之后,还需要有很长一段时间去感受不同类曲目的结像差异。通常古典塞对于声音厚度的需求会多一些,除了只听二胡类弦乐音色曲目。人声塞会偏向厚度小一些,除了只听低音炮男声曲目。
密度的区分也是最属于中后期玩家才能明确感知的,不同于闷和糊,对于密度的辩识需要更多的纬度的经验综合考虑,大致可以理解为声音饱满同时动态强烈,各频段的响度足够的同时不混不乱,且三频厚度仍然细腻自然不是单纯的力大声粗失真明显,最后是更重要的结像大小和各个声部的定位相对于整体声场的饱满程度,满足上面所有优量条件的同时,声音填充整个声场,和声场大小的相对性关系是决定密度是否优异的关键,密度之所以难做好,有些比较常见的例子,比如纯铁塞或者动圈塞都容易遇到,可以把声场做大容易,但是结像位置响度厚度等难以跟上,会有一种在山洞或者隧道中听音乐的感觉,或者是声音响度饱满结像也正常密度大但是就感觉声场非常小,拥挤。






以下为主观观点分享:
按照自己的听音经验来说,声音不同纬度的特性会有不同的辩识难易度。最早开始分辨的就是解析的变化,能够明确感知细节的多少,比如从动圈升级为铁塞,铁塞优异的灵敏度会有明显的纤毫毕现的感觉,这一步,基本不需要费太多精力和时间。
经过几年的经验积累后,开始明确感知出来一些三频的分布差异,最开始也是最明显的就是高低频的量感差异,中频相对困难,经历几次明显人声向和明显古典向耳机调音的磨练后才会真正形成对于中频的听感记忆。
随着玩的时间增多,听歌的曲目类型越来越复杂,一些分离度的反馈也越来越明显,对于复杂曲目的场景大小和定位反馈也越来越清晰。
感受出声音各部的声场和位置以后,对于三频的厚度概念才会慢慢形成,常见的有高频缺乏厚度齿音擦音太多,中频没有厚度人声纤细掐着脖子,低频缺乏厚度敲铁皮的同时位置错乱诡异。
分辨出厚度差异以后,才开始慢慢形成结像辩识能力,三频的厚度没有最优解,和听感以及长听的曲目类型,还有前端搭配相关性比较大,最终的影响也导致了结像清晰度,结像和解析不同,比如一些细声线的女声,三频纤细才能反应出清晰的声音特色,但是用在一些器乐上就是完全干冷刺,三频厚度上来之后器乐表现力增强,但是过厚实感觉人声发虚结像太大,所以经过了三频厚度辨别能力之后,还需要有很长一段时间去感受不同类曲目的结像差异。通常古典塞对于声音厚度的需求会多一些,除了只听二胡类弦乐音色曲目。人声塞会偏向厚度小一些,除了只听低音炮男声曲目。
密度的区分也是最属于中后期玩家才能明确感知的,不同于闷和糊,对于密度的辩识需要更多的纬度的经验综合考虑,大致可以理解为声音饱满同时动态强烈,各频段的响度足够的同时不混不乱,且三频厚度仍然细腻自然不是单纯的力大声粗失真明显,最后是更重要的结像大小和各个声部的定位相对于整体声场的饱满程度,满足上面所有优量条件的同时,声音填充整个声场,和声场大小的相对性关系是决定密度是否优异的关键,密度之所以难做好,有些比较常见的例子,比如纯铁塞或者动圈塞都容易遇到,可以把声场做大容易,但是结像位置响度厚度等难以跟上,会有一种在山洞或者隧道中听音乐的感觉,或者是声音响度饱满结像也正常密度大但是就感觉声场非常小,拥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