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讲讲我这个想法的来源。最近把唐诗宋词诗经以及各种吧内诗文看了不少。
发现很多现代人写的诗,简直狗屁不通不知所云,很是心痛,但凡有一定水平的又显得无力去写作。
再则,诗词没有太多观赏人群,诗人亦不会有什么收入,仅仅只是娱乐陶冶情操而已。
长此以往诗词何以传承?
以下给出本人对新时代诗词的理解:
首先是韵,韵古来有之,而且押韵的标准越来越广泛,我能想到最严格的是古代的十三韵,而今我觉得韵还是得有,但不必太严格,韵范围的扩大意味着素材的扩大,也会提高诗人情怀的自由。如果拿四联诗来说,二四联压同韵即可,或者一四联同韵,当然全压肯定更好,但我们是不是应该有个阶梯式的上升方法,而不是一步就来到了最高难度呢。
平仄,平仄是种有规律的起伏,古代有着严格要求。而今,我觉得只要句子有起伏就行,简单点就是读起来有高低,这有点像音乐,你只要不全在一个音就行了。
句式(词牌),很多人都跳不出格式的框框,诗词中守旧的也大有人在。我写过最长的一句十五字,我认为只要意思能表达完整,多少个字并无太大关系。但搭配很重要,词扩大了诗的形式,没有诗讲究,但每句多少字却是件很头疼的事,有人可能说不头疼,那是因为你模仿的前人搭配格式。
诗体,当代之所以诗不能成为流行,最重要的就是没有开发出适合当代的诗体,只是照搬前人,没有新意,使的很多人对诗不再感兴趣,因为普通人大多不能接受古诗的表达方式。
,
如何要令普通人读小说听歌一样,对诗词充满兴趣,让诗人能在文坛有一席之地,这不是一两天的事,也绝非我一个人能完成的事。
我无法保证我的学识能够做好这件事,但我愿意抛砖引玉让更多人参与进来。
与君共勉,何乐不为。
我对诗词的热爱可以说很浓,浓到找不到几个人和我一样的程度。
我认为的诗词正如古人那样随口而出,而不是反复推敲严丝合缝的研究,煞费苦心创作一篇别人难以欣赏过度修饰的花瓶。
不说纵观全部当代诗人,只说贴吧之内,当然此吧内很多人已经能够代表当代诗人的高度了。即使是这些学识高雅的人,也难有一人可以以诗词对话,也只是琢磨半天可以出的极品一首,但此种诗篇且不说普通人难以赏析,就是懂诗的人也难察觉其中奥妙,如研究古诗一样又要拆开研究才懂,如此反复,诗的作用何在。
若要仿古,为何不能做到古人以诗对话,以诗调情?所以,不才我认为这种一味地模仿古诗体裁而韵出的诗,是基本没有任何当代意义的。
更有甚者,终日研究古韵平仄,仿佛走火入魔,津津乐道,当代的口味几人能觉察出韵?当然你可以说我亵渎了诗的美,以及古人的心血。但是,不符合时代的产物注定被淘汰,或者说太古老的诗词已经淘汰了。
我相信很多人,对于别人的诗只是一看,而不会去深深地体会,也许你苦苦而来的佳作,别人只是一眼,然后是一些相互的吹捧。
古代流传的绝句,定有两个特点,那就是他的通俗性和实用性,比如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为何不能多作此种有意义有作用的诗,而是精挑细选拼凑词汇作了一些生涩难懂之物。
但凡真正大诗人,又有几首是生涩难懂?
所以雅俗共赏是唯一的必行之路,趁我们还有梦想,还有能力,何不做点改变?
我想只要努力一定能重新定义诗词以及让它达到辉煌。
然后说几点我的理解和方向:一是雅俗共赏,做到雅此吧不缺高才,而俗也不缺一些胡乱诗者,如何既不生涩,也不沦为打油诗,我想最重要的就是要制造一些符合当代的新词汇,而不是一味地搬弄古人已有的字词。
其次,作用性,这里便是能引起共鸣重要性,不禁要问能引起共鸣效果的此吧能几人?有了共鸣便有了传承的意义。这需要我们共同去将严谨做到极致。
第三,言之有物,虽然诗属于想象空间的产物,但必须存在于现实之上,让人找得到现实的本体。很多人全靠想象去作诗,诗很美,但却如空中楼阁。又譬如,很多人甚至想象自己处于古代空间,描述之物都是古代,山水风景,皆以古人眼光去看待当代景物。
四,格式问题,很多人是照搬古人格式的,诸如天净沙,李清照,苏轼。这些格式用到现在没有任何问题,但是我们应该开发更多的格式,以及诗体。
五,新旧问题,古人和当代肯定存在审美差异,思想也大有不同,那么我们的诗是不是应当美在当代,思想也是运用于当代呢,毕竟文学作品不是写给当代看是写给后世看?一味的模仿古人,当代的意义何在。个人爱好和学术研究除外。如果我们要提高诗词的影响力,乃至我们个人诗作的影响力,就应当去多写符合当代的诗词。
即兴而言,暂时只有这么多。
声明,我并不批判任何人,我只是借此找到志同道合之人,一起去做这件可能并不能成功甚至会沦为笑柄的事。
失败不可怕,也从未奢望成功,只是走在路上总得做点什么来丰富人生,我没有那么伟大想要改变世界,只不过是兴趣所在多做一点点。
不才挂一漏百,还请多多查漏补拙。
发现很多现代人写的诗,简直狗屁不通不知所云,很是心痛,但凡有一定水平的又显得无力去写作。
再则,诗词没有太多观赏人群,诗人亦不会有什么收入,仅仅只是娱乐陶冶情操而已。
长此以往诗词何以传承?
以下给出本人对新时代诗词的理解:
首先是韵,韵古来有之,而且押韵的标准越来越广泛,我能想到最严格的是古代的十三韵,而今我觉得韵还是得有,但不必太严格,韵范围的扩大意味着素材的扩大,也会提高诗人情怀的自由。如果拿四联诗来说,二四联压同韵即可,或者一四联同韵,当然全压肯定更好,但我们是不是应该有个阶梯式的上升方法,而不是一步就来到了最高难度呢。
平仄,平仄是种有规律的起伏,古代有着严格要求。而今,我觉得只要句子有起伏就行,简单点就是读起来有高低,这有点像音乐,你只要不全在一个音就行了。
句式(词牌),很多人都跳不出格式的框框,诗词中守旧的也大有人在。我写过最长的一句十五字,我认为只要意思能表达完整,多少个字并无太大关系。但搭配很重要,词扩大了诗的形式,没有诗讲究,但每句多少字却是件很头疼的事,有人可能说不头疼,那是因为你模仿的前人搭配格式。
诗体,当代之所以诗不能成为流行,最重要的就是没有开发出适合当代的诗体,只是照搬前人,没有新意,使的很多人对诗不再感兴趣,因为普通人大多不能接受古诗的表达方式。
,
如何要令普通人读小说听歌一样,对诗词充满兴趣,让诗人能在文坛有一席之地,这不是一两天的事,也绝非我一个人能完成的事。
我无法保证我的学识能够做好这件事,但我愿意抛砖引玉让更多人参与进来。
与君共勉,何乐不为。
我对诗词的热爱可以说很浓,浓到找不到几个人和我一样的程度。
我认为的诗词正如古人那样随口而出,而不是反复推敲严丝合缝的研究,煞费苦心创作一篇别人难以欣赏过度修饰的花瓶。
不说纵观全部当代诗人,只说贴吧之内,当然此吧内很多人已经能够代表当代诗人的高度了。即使是这些学识高雅的人,也难有一人可以以诗词对话,也只是琢磨半天可以出的极品一首,但此种诗篇且不说普通人难以赏析,就是懂诗的人也难察觉其中奥妙,如研究古诗一样又要拆开研究才懂,如此反复,诗的作用何在。
若要仿古,为何不能做到古人以诗对话,以诗调情?所以,不才我认为这种一味地模仿古诗体裁而韵出的诗,是基本没有任何当代意义的。
更有甚者,终日研究古韵平仄,仿佛走火入魔,津津乐道,当代的口味几人能觉察出韵?当然你可以说我亵渎了诗的美,以及古人的心血。但是,不符合时代的产物注定被淘汰,或者说太古老的诗词已经淘汰了。
我相信很多人,对于别人的诗只是一看,而不会去深深地体会,也许你苦苦而来的佳作,别人只是一眼,然后是一些相互的吹捧。
古代流传的绝句,定有两个特点,那就是他的通俗性和实用性,比如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为何不能多作此种有意义有作用的诗,而是精挑细选拼凑词汇作了一些生涩难懂之物。
但凡真正大诗人,又有几首是生涩难懂?
所以雅俗共赏是唯一的必行之路,趁我们还有梦想,还有能力,何不做点改变?
我想只要努力一定能重新定义诗词以及让它达到辉煌。
然后说几点我的理解和方向:一是雅俗共赏,做到雅此吧不缺高才,而俗也不缺一些胡乱诗者,如何既不生涩,也不沦为打油诗,我想最重要的就是要制造一些符合当代的新词汇,而不是一味地搬弄古人已有的字词。
其次,作用性,这里便是能引起共鸣重要性,不禁要问能引起共鸣效果的此吧能几人?有了共鸣便有了传承的意义。这需要我们共同去将严谨做到极致。
第三,言之有物,虽然诗属于想象空间的产物,但必须存在于现实之上,让人找得到现实的本体。很多人全靠想象去作诗,诗很美,但却如空中楼阁。又譬如,很多人甚至想象自己处于古代空间,描述之物都是古代,山水风景,皆以古人眼光去看待当代景物。
四,格式问题,很多人是照搬古人格式的,诸如天净沙,李清照,苏轼。这些格式用到现在没有任何问题,但是我们应该开发更多的格式,以及诗体。
五,新旧问题,古人和当代肯定存在审美差异,思想也大有不同,那么我们的诗是不是应当美在当代,思想也是运用于当代呢,毕竟文学作品不是写给当代看是写给后世看?一味的模仿古人,当代的意义何在。个人爱好和学术研究除外。如果我们要提高诗词的影响力,乃至我们个人诗作的影响力,就应当去多写符合当代的诗词。
即兴而言,暂时只有这么多。
声明,我并不批判任何人,我只是借此找到志同道合之人,一起去做这件可能并不能成功甚至会沦为笑柄的事。
失败不可怕,也从未奢望成功,只是走在路上总得做点什么来丰富人生,我没有那么伟大想要改变世界,只不过是兴趣所在多做一点点。
不才挂一漏百,还请多多查漏补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