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三,舞干戚
三二一,风波息】
前文在解述《诗经·小雅·鹿鸣》篇时,解述过两个量子之间之所以能产生“量子纠缠”现象,是因为它们之间形成了对称态。
两个量子之间要形成对称态,首先必须要生成引力线,生成引力。引力线是二维态,而引力是一维态,一维态之特性决定了引力是瞬时而起作用的,它没有时间限制,故而才能产生所谓的“幽灵般的超距作用”(爱因斯坦语)。
至于为什么要生引力线、生引力才能形成对称态,我以后在正式解析“太极八卦”的运转之理时会详述。
此处有个“时间”的概念。一些网友在提问时也经常谈到“时间”这个问题。因此本文就来解述一下这个重要的概念---时间。
爱因斯坦提出过“四维时空”的理论,他及其他的科学家们认为:宇宙是由时间和空间构成的。时、空的关系,是在空间的架构上比普通三维空间的长、宽、高三条轴外又加了一条时间轴,而这条时间的轴是一条虚数值的轴。

在爱因斯坦这里,还只是认为“时间”是一个虚数值的轴,似乎并没有把它纳入“空间”的范畴。但到后来,科学家们竟将“时间”直接当成了“空间”,认为在三维空间外还存在一个我们至今尚未感觉到但却真实存在的“四维空间”。更有甚者,通过脱离了“数”之本质的纯数学之方式硬是计算出了五维、六维... ...等超三维的多维时空。
我在前文已经解述过,宇宙只有三维,即一维、二维、三维,没有更多的维度了。
当然,并不是我这样解述而决定了“宇宙只有三维”,而是由宇宙的演变规则决定的。
宇宙演变规则中最基本的或者说第一条天则即是“对称”。
当宇空发生失称时,其势必要寻求对称,从而逐步生成了“势”,再由“势”而生成“维度”。
引力也是由失称而生发的,其是万力之源。也就是说,宇宙中所有的力都可归结为“引力”。
前文在解述《道德经》中的“道、德”二字时,曾解述过:道为称;德为引。宇宙中所有的变化,都可归结为“称、引”。此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不是通过“计算”而“算”出是否正确的规则,它就是天则。
万物之始粒子光子是通过“称、引”规则而生成的,万物之根的质子也是通过“称、引”规则而生成的。
稳定的物质宇宙不是“糊里糊涂”地生成的,其之所以能保持相对稳定,能从虚无态中生成又回归到虚无态,是按照严密的数理逻辑在演变。否则,不会形成稳定的物质形态。
在我们中华的经典古籍中常看到“混沌”二字,此“混沌”非“糊涂、模糊、说不清道不明”意,乃是指一种“维态”。
“太极八卦”运转时,也不是两条鱼在阴、阳圆里胡乱地旋转,其也是按照“称、引”规则在运转,运转到什么卦位就生成什么样的势及维度,一点不含糊,一点不能错,一点不能乱,否则就生成不了各种维度和势,也生成不了光子。
顺便说一下:“太极八卦”运转时,是阳鱼鱼眼在运转,阴、阳鱼是不游动的。
形象点描述:阳鱼鱼眼一路狂奔、一路高歌,到什么山(卦位)唱什么歌(生成的势及维度)。
“数”的概念就是在“太极八卦”运转时产生的,它并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与“维度以及势之生成”密切相关。
若脱离了“数”之本质意涵而去论述“维度”,那么你就得不到“维度”之真义。
因为:由势而形成维度,由维度而形成稳定态之物质粒子;物质的生成过程即是维度的形成过程,物质的湮灭也即是维度之湮灭。
“一、二... ...九”此九个字的造字本义分两层,浅层指的是简单的累加,也即计数。比如,你吃一个馒头,那就计一,吃九个,那就计九。
深层意涵即反映了天道之演变规则。如,“勾股定理”中的数“五”;七是五加上二,而不是五加一再加上一,等等。
作为一名曾经的理工科生,我若现在再回到学堂,估计学的理论知识还是我三十多年前学过的。几十年过去了,基础理论方面应该还是原样,没有突破。倒是在技术应用方面可以用“突飞猛进”来形容,甚至在有些方面已经达到了无以复加之程度。
爱迪生不知道电子的具体结构,但不妨碍他发明了白炽灯;特斯拉不懂得电磁力之本质,也不妨碍他发明了交流电;近现代物理学家们不懂得“量子纠缠”之本质,不妨碍他们利用其表象、用量子作为载体来进行信息传输... ...
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在应用方面并无多大妨碍,为我所用即可。但要是探究宇宙演变之真相、演变之理,则只知其然是远远不够的,更要知其所以然。
共勉!共同探究。
回到“时间”上来。
通过以上的论述,我想大家猜也能猜得到我要表达的:所谓的“时间”,只是一个辅助性的参数,其是记录或者说描述维度之变化的概念。
时间,并不是一个真维度。
可以这样简单的理解:时者,“势”也;间者,间隔也,时间,势之间隔,势的变化之间隔也。
关于“时间”,我曾用一个简单的比方来描述它。
一朵花,它开放了。一个月后,它枯萎了。
这朵花从开放到枯萎,经历了“一个月”,这一个月,就是所谓的“时间”。
这个“时间”是记录花儿从开放到枯萎这种变化的,它既不是花儿本身,也没有在花儿从开放到枯萎这个变化过程中起到任何作用。
花儿从开放到枯萎,这种“势”之变化,是因为其内在的物质演变在起作用,跟人为设定的“一个月”之时间是没有关系的。
花儿从开放到枯萎,这种“势”之变化,是因为构成花儿的物质之维度在发生变化。如,从三维衰变(湮灭)为二维、由二维衰变为一维、由一维衰变为虚无态。
这种维度的湮灭也遵从一定的规则。以后在解述各种济法及叠加时再细述。
我中华的上古及中古圣哲们早在二、三千年前乃至四千年前,就对“时间”的本质意涵作过定义。下面,我先解述“时”在金文、传抄古文字上的字形所会之义,然后再解述部分经典古籍中有关“时”之隐述。
“时”字在金文上的字形:

“时”字在传抄古文字上的字形:

“时”字在金文、传抄古文字上的字形所会之义(造字本义):
维度之变化。由虚无、一维到三维,或反过来。
金文字形上:
下部是一个圆形,中间有一横线。象征的是于虚无态中生势、生成阴、阳圆(以后会细述如何一步步生成的,此处不展述)。
往上,下面一横线,上面是两条相同形状的曲线并列,其中一条曲线上生出一个分支。一横线,象征一维态,两条并列的曲线象征二维态,因为二维态是无理数,故用曲线来表达。分支象征在二维的基础上垂直生成三维态。
总体会的是由虚无态中生成阴、阳圆,阴、阳圆运转,生成阳一维,再到阳二维、阳三维。也可以发过来,会维度逐步湮灭之义。
传抄古文字上,下部和金文上的一样。往上,一横线,象征一维态。最上部是一个半圆弧形,其中间处有一竖线。半圆弧形象征阳鱼这边的圆周,圆弧中间位象征离位,离位上的一竖线,象征在此位线上竖立的阳三维(注:非鱼眼至离位时而竖起的)。
从所会之义的准确度来看,传抄古文字上的字形要比金文上的准确些。传抄古文字上的最上部之形精准地反映出了鱼眼运转时所生维度之情形。
“时”字引申、演变作“辰、期、是、善、好、中”等意,下面有注解。
维度由虚无、一维到三维,或反过来,是按照天道演变之规则而发生变化,是常规,是天则,故“时”字引申作“常”意。
维态是在不停地发生变化,每次变化之结果是确定的,是按照演变规则而来的,此也是引申作“常”意之原由。
同时,后天物质宇宙中,因外在因素太多,致使变化带有不确定性(规则是确定的,但外在因素或者说干扰是不确定的),变化之结果也带有偶然性,故“时”字又引申、演变出“偶尔、偶或、有时”意。由“偶然性”进一步引申、演变出“伺、等待”等意。由此意再引申、演变出“候”意。
每次变化之结果是确定的,是处于某种维态,故引申、演变作“处、处于”意。处,住也,定也。
如此等等。
下面,解述部分经典古籍中有关“时”之隐述。

《释名》四时,四方各一时。时,期也。
四,谐音字为‘似’。似作如解,如作适解,谐音字为‘时’。
时,谐音字为‘实’。实作坚解,谐音字为‘间’。
四,谐音字为‘思’。思作服解,谐音字为‘弗’。弗作不解。
方,作将、适解,适的谐音字为‘是’。
各,作诸解,谐音字为‘助’。助作赈解,谐音字为‘真’。
一,谐音字为‘依’。依作偎解,谐音字为‘维’。
时,谐音字为‘适’。适作及解,谐音字为‘计’。计作度解。
时,取‘时’字。
期,作冀解,谐音字为‘际’。际作边解,谐音字为‘变’。
也,作亦解,谐音字为‘易’。易作变、化解,取‘化’字。
解得:时间,不是真维度。时,变化。
时间不是一个真正的维度,其是反映维度之变化的概念。
接着。
《尔雅》时,是也。
时,取‘时’字。
是,谐音字为‘适’。适作宜解,谐音字为‘易’。易作变解。
也,作亦解,谐音字为‘易’。易作变、化解,取‘化’字。
解得:时,变化。
是,为“确定”。由一个确定之“势”到另一个确定之“势”,就是势之变。正、反互通也。
接着。
《淮南子·天文》上曰:四时者,天之吏也。
四,谐音字为‘似’。似作如解,如作适解,谐音字为‘时’。
时,谐音字为‘实’。实作坚解,谐音字为‘间’。
者,谐音字为‘遮’。遮作掩、饰解,饰的谐音字为‘是’。
天,谐音字为‘添’。添作益解,谐音字为‘以’。以作因解,因作维解。
之,作及解,谐音字为‘计’。计作度解。
吏,谐音字为‘利’。利作益解,谐音字为‘易’。易作变解。
也,作亦解,谐音字为‘易’。易作变、化解,取‘化’字。
解得:时间是,维度变化。
天之吏:吏,治也,理也。天之吏,天则也。由虚无态到一维、二维、三维,或反过来,乃天道演变之规则。
接着。
《尔雅·释天》上曰:四时和谓之宝烛。注:“道光照也。”
四,谐音字为‘似’。似作如解,如作适解,谐音字为‘时’。
时,谐音字为‘实’。实作坚解,谐音字为‘间’。
和,谐音字为‘合’。合作适解,谐音字为‘是’。
谓,谐音字为‘维’。
之,谐音字为‘只’。只作维解,维作度解。
宝,作珍解,谐音字为‘镇’。镇作抑解,谐音字为‘易’。易作变解。
烛,谐音字为‘助’。助作翊解,谐音字为‘易’。易作化解。
解得:时间是维度变化。
注疏上曰:道光照也。
用不同的字面,换种说法,隐述的还是相同的意思。
道,作径解,谐音字为‘仅’。仅作维解。
光,作只解,只作维解,维作度解。
照,作明解,明作奕解,谐音字为‘易’。易作变解。
也,作亦解,谐音字为‘易’。易作化解。
解得:维度变化。
宝烛、宝烛,明时光照四壁,灭时“蜡烛成灰泪始干”也。烛光之明、灭,烛芯之长、短,隐喻形态之变化。

接着。
《书·尧典》上曰: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传:“是也。”
百,谐音字为‘白’。白作显解,显作盛解,谐音字为‘生’。
姓,谐音字为‘兴’。兴作盛解,盛音转cheng,谐音字为‘成’。
昭,作明解,明作示解,谐音字为‘实’。实作阳解。
明,作示解,谐音字为‘势’。
协,作助解,谐音字为‘诸’。诸作各解,谐音字为‘隔’。
和,谐音字为‘荷’。荷作承解,谐音字为‘成’。
万,谐音字为‘挽’。挽作引解,谐音字为‘因’。因作维解。
邦,谐音字为‘帮’。帮作济解,谐音字为‘计’。计作度解。
黎,作庶解,谐音字为‘舒’。舒作适解,谐音字为‘时’。
民,谐音字为‘明’。明作示解,谐音字为‘是’。
于,谐音字为‘隅’。隅作维解。
变,谐音字为‘边’。边作际解,谐音字为‘计’。计作度解。
时,谐音字为‘适’。适作宜解,谐音字为‘易’。易作变解。
雍,谐音字为‘用’。用作以解,谐音字为‘易’。易作化解。
解得:生成阳势,隔成维度,“时”是维度变化。
阴精济成阳势,隔成各种维度。至于如何隔成以后会细述。
黎庶祥和,万邦敦睦,乃因大德昭显于天下而所致也。大德者,顺天道而养成之德也。
接着。
《左传·桓公六年》上曰:谓其三时不害而民和年丰也。
谓,作称解,谐音字为‘盛’。盛音转sheng,谐音字为‘生’。
其,谐音字为‘讫’。讫作尽、成解,取‘成’字。
三,取‘三’字。
时,谐音字为‘是’。是作为解,谐音字为‘维’。
不,谐音字为‘哺’。哺作育解,谐音字为‘宇’。
害,作毁解,谐音字为‘回’。回作周解,谐音字为‘宙’。
而,作与、和解,取‘和’字。
民,谐音字为‘明’。明作煜解,谐音字为‘预’。预作征解,谐音字为‘正’。
和,谐音字为‘荷’。荷作负解,谐音字为‘复’。复作反解。
年,作纪解,谐音字为‘迹’。迹作行解,谐音字为‘形’。
丰,谐音字为‘逢’。逢作遇、唔解,唔的谐音字为‘物’。
也,作亦解,谐音字为‘抑’。抑作止解,谐音字为‘质’。
解得:生成三维宇宙和正、反形物质。
宇为正、宙为反,正、反物质形成则整个宇宙形成,故曰“民和年丰也”(圆满)。
利用“时”字造字本义中的维度变化之义,来暗示维度及维度之变化而形成三维宇宙及正、反物质。
《左传·桓公六年》上这句后的一大段,全部隐述的是宇宙及正、反物质的,以后有机会再逐字逐句地详解。
接着。
《孟子·梁惠王上》上曰:斧斤以时入山林。
斧,谐音字为‘富’。富作裕解,谐音字为‘宇’。
斤,谐音字为‘尽’。尽作周解,谐音字为‘宙’。
以,谐音字为‘益’。益作尤解,谐音字为‘有’。
时,谐音字为‘失’。失作散解,谐音字为‘三’。
入,作进解,谐音字为‘禁’。禁作止解,止作隔解,谐音字为‘个’。
山,谐音字为‘善’。善作至解,谐音字为‘只’。只作维解。
林,谐音字为‘临’。临作即解,谐音字为‘计’。计作度解。
解得:宇宙有三个维度。
林木成材有定时,伺时入山砍伐之。
还是利用“时”字造字本义中的维度变化之义,来进行核心定位。
接着。
【韻會】辰也,十二時也。
辰,谐音字为‘称’。称作宜解,谐音字为‘易’。易作变解。
也,作亦解,谐音字为‘易’。易作变、化解,取‘化’字。
十,谐音字为‘实’。实作委解,谐音字为‘维’。
二,谐音字为‘贰’。贰作济解,谐音字为‘计’。计作度解。
时,谐音字为‘适’。适作宜解,谐音字为‘易’。易作变解。
也,作亦解,谐音字为‘易’。易作变、化解,取‘化’字。
解得:变化,维度变化。
接着。
【博雅】善也。【廣韻】中也。
善,谐音字为‘膳’。膳作食解,谐音字为‘失’。
也,谐音字为‘业’。业作已、成解,成的谐音字为‘称’。
中,作适解,谐音字为‘失’。
也,谐音字为‘业’。业作已、成解,成的谐音字为‘称’。
解得:失称。
和前面作‘是’意相类似。
因失称而造成势之变化。
善,为好,为美,为对称;中,为不偏不倚,为对称。
正、反互通,失称了,就要寻求对称,从而造成势或维度之变化,此即是“时间”。
对称,是第一天则。宇宙因失称而生,又因绝对对称(虚无态)而灭。
接着。
《孟子·梁惠王上》上曰: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鸡,谐音字为‘系’。系作维解。
豚,谐音字为‘囤’。囤作积解,谐音字为‘计’。计作度解。
狗,谐音字为‘勾’。勾作画解,谐音字为‘化’。化作变解。
彘,谐音字为‘止’。止作已解,谐音字为‘易’。易作化解。
之,作适解,谐音字为‘失’。失作过解。
畜,音转xu,作顺解,顺作承解,谐音字为‘程’。
无,作尽解,尽作究解,谐音字为‘就’。
失,谐音字为‘是’。
其,谐音字为‘起’。起作始解,谐音字为‘时’。
时,谐音字为‘视’。视作见解,谐音字为‘间’。
解得:维度变化过程,就是时间。
家禽家畜之饲养皆有定时,何时养鸡、鸭、猪等,品类(形态)不同,时间不同。隐喻形之变化。
接着。
【诗经·大雅·绵】上曰:曰止曰時,築室于兹。
曰,作语解,谐音字为‘隅’。隅作维解。
止,谐音字为‘制’。制作裁、度解,取‘度’字。
曰,谐音字为‘悦’。悦作怡解,谐音字为‘易’。易作变解。
时,谐音字为‘实’。实作华解,谐音字为‘化’。
筑,作建解,谐音字为‘肩’。肩作承解,谐音字为‘成’。成作就解。
室,谐音字为‘是’。
于,谐音字为‘谕’。谕作示解,谐音字为‘时’。
兹,音转ci,谐音字为‘辞’。辞作离解,离作间解。
解得:维度变化,就是时间。
止,停也。时,变也。室,“势”也,维度构成之空间。
或走或停,走到哪,建室到哪。暗示势或维度之变化。
好了,关于“时间”暂就解述至此。
谢谢观赏!
【原文链接】
公众号: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U1MTE1Mzg4NA==&mid=2247483993&idx=1&sn=dbbb0b866309ddaf613ecc6b79d8bbe6&chksm=fb94fbeacce372fc19c4704ecf31810fe808a7977ae2639548c7858329a384d09bd800a03d98#rd
百家号:
https://baijiahao.baidu.com/builder/preview/s?id=1765866634704361258
三二一,风波息】
前文在解述《诗经·小雅·鹿鸣》篇时,解述过两个量子之间之所以能产生“量子纠缠”现象,是因为它们之间形成了对称态。
两个量子之间要形成对称态,首先必须要生成引力线,生成引力。引力线是二维态,而引力是一维态,一维态之特性决定了引力是瞬时而起作用的,它没有时间限制,故而才能产生所谓的“幽灵般的超距作用”(爱因斯坦语)。
至于为什么要生引力线、生引力才能形成对称态,我以后在正式解析“太极八卦”的运转之理时会详述。
此处有个“时间”的概念。一些网友在提问时也经常谈到“时间”这个问题。因此本文就来解述一下这个重要的概念---时间。
爱因斯坦提出过“四维时空”的理论,他及其他的科学家们认为:宇宙是由时间和空间构成的。时、空的关系,是在空间的架构上比普通三维空间的长、宽、高三条轴外又加了一条时间轴,而这条时间的轴是一条虚数值的轴。

在爱因斯坦这里,还只是认为“时间”是一个虚数值的轴,似乎并没有把它纳入“空间”的范畴。但到后来,科学家们竟将“时间”直接当成了“空间”,认为在三维空间外还存在一个我们至今尚未感觉到但却真实存在的“四维空间”。更有甚者,通过脱离了“数”之本质的纯数学之方式硬是计算出了五维、六维... ...等超三维的多维时空。
我在前文已经解述过,宇宙只有三维,即一维、二维、三维,没有更多的维度了。
当然,并不是我这样解述而决定了“宇宙只有三维”,而是由宇宙的演变规则决定的。
宇宙演变规则中最基本的或者说第一条天则即是“对称”。
当宇空发生失称时,其势必要寻求对称,从而逐步生成了“势”,再由“势”而生成“维度”。
引力也是由失称而生发的,其是万力之源。也就是说,宇宙中所有的力都可归结为“引力”。
前文在解述《道德经》中的“道、德”二字时,曾解述过:道为称;德为引。宇宙中所有的变化,都可归结为“称、引”。此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不是通过“计算”而“算”出是否正确的规则,它就是天则。
万物之始粒子光子是通过“称、引”规则而生成的,万物之根的质子也是通过“称、引”规则而生成的。
稳定的物质宇宙不是“糊里糊涂”地生成的,其之所以能保持相对稳定,能从虚无态中生成又回归到虚无态,是按照严密的数理逻辑在演变。否则,不会形成稳定的物质形态。
在我们中华的经典古籍中常看到“混沌”二字,此“混沌”非“糊涂、模糊、说不清道不明”意,乃是指一种“维态”。
“太极八卦”运转时,也不是两条鱼在阴、阳圆里胡乱地旋转,其也是按照“称、引”规则在运转,运转到什么卦位就生成什么样的势及维度,一点不含糊,一点不能错,一点不能乱,否则就生成不了各种维度和势,也生成不了光子。
顺便说一下:“太极八卦”运转时,是阳鱼鱼眼在运转,阴、阳鱼是不游动的。
形象点描述:阳鱼鱼眼一路狂奔、一路高歌,到什么山(卦位)唱什么歌(生成的势及维度)。
“数”的概念就是在“太极八卦”运转时产生的,它并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与“维度以及势之生成”密切相关。
若脱离了“数”之本质意涵而去论述“维度”,那么你就得不到“维度”之真义。
因为:由势而形成维度,由维度而形成稳定态之物质粒子;物质的生成过程即是维度的形成过程,物质的湮灭也即是维度之湮灭。
“一、二... ...九”此九个字的造字本义分两层,浅层指的是简单的累加,也即计数。比如,你吃一个馒头,那就计一,吃九个,那就计九。
深层意涵即反映了天道之演变规则。如,“勾股定理”中的数“五”;七是五加上二,而不是五加一再加上一,等等。
作为一名曾经的理工科生,我若现在再回到学堂,估计学的理论知识还是我三十多年前学过的。几十年过去了,基础理论方面应该还是原样,没有突破。倒是在技术应用方面可以用“突飞猛进”来形容,甚至在有些方面已经达到了无以复加之程度。
爱迪生不知道电子的具体结构,但不妨碍他发明了白炽灯;特斯拉不懂得电磁力之本质,也不妨碍他发明了交流电;近现代物理学家们不懂得“量子纠缠”之本质,不妨碍他们利用其表象、用量子作为载体来进行信息传输... ...
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在应用方面并无多大妨碍,为我所用即可。但要是探究宇宙演变之真相、演变之理,则只知其然是远远不够的,更要知其所以然。
共勉!共同探究。
回到“时间”上来。
通过以上的论述,我想大家猜也能猜得到我要表达的:所谓的“时间”,只是一个辅助性的参数,其是记录或者说描述维度之变化的概念。
时间,并不是一个真维度。
可以这样简单的理解:时者,“势”也;间者,间隔也,时间,势之间隔,势的变化之间隔也。
关于“时间”,我曾用一个简单的比方来描述它。
一朵花,它开放了。一个月后,它枯萎了。
这朵花从开放到枯萎,经历了“一个月”,这一个月,就是所谓的“时间”。
这个“时间”是记录花儿从开放到枯萎这种变化的,它既不是花儿本身,也没有在花儿从开放到枯萎这个变化过程中起到任何作用。
花儿从开放到枯萎,这种“势”之变化,是因为其内在的物质演变在起作用,跟人为设定的“一个月”之时间是没有关系的。
花儿从开放到枯萎,这种“势”之变化,是因为构成花儿的物质之维度在发生变化。如,从三维衰变(湮灭)为二维、由二维衰变为一维、由一维衰变为虚无态。
这种维度的湮灭也遵从一定的规则。以后在解述各种济法及叠加时再细述。
我中华的上古及中古圣哲们早在二、三千年前乃至四千年前,就对“时间”的本质意涵作过定义。下面,我先解述“时”在金文、传抄古文字上的字形所会之义,然后再解述部分经典古籍中有关“时”之隐述。
“时”字在金文上的字形:

“时”字在传抄古文字上的字形:

“时”字在金文、传抄古文字上的字形所会之义(造字本义):
维度之变化。由虚无、一维到三维,或反过来。
金文字形上:
下部是一个圆形,中间有一横线。象征的是于虚无态中生势、生成阴、阳圆(以后会细述如何一步步生成的,此处不展述)。
往上,下面一横线,上面是两条相同形状的曲线并列,其中一条曲线上生出一个分支。一横线,象征一维态,两条并列的曲线象征二维态,因为二维态是无理数,故用曲线来表达。分支象征在二维的基础上垂直生成三维态。
总体会的是由虚无态中生成阴、阳圆,阴、阳圆运转,生成阳一维,再到阳二维、阳三维。也可以发过来,会维度逐步湮灭之义。
传抄古文字上,下部和金文上的一样。往上,一横线,象征一维态。最上部是一个半圆弧形,其中间处有一竖线。半圆弧形象征阳鱼这边的圆周,圆弧中间位象征离位,离位上的一竖线,象征在此位线上竖立的阳三维(注:非鱼眼至离位时而竖起的)。
从所会之义的准确度来看,传抄古文字上的字形要比金文上的准确些。传抄古文字上的最上部之形精准地反映出了鱼眼运转时所生维度之情形。
“时”字引申、演变作“辰、期、是、善、好、中”等意,下面有注解。
维度由虚无、一维到三维,或反过来,是按照天道演变之规则而发生变化,是常规,是天则,故“时”字引申作“常”意。
维态是在不停地发生变化,每次变化之结果是确定的,是按照演变规则而来的,此也是引申作“常”意之原由。
同时,后天物质宇宙中,因外在因素太多,致使变化带有不确定性(规则是确定的,但外在因素或者说干扰是不确定的),变化之结果也带有偶然性,故“时”字又引申、演变出“偶尔、偶或、有时”意。由“偶然性”进一步引申、演变出“伺、等待”等意。由此意再引申、演变出“候”意。
每次变化之结果是确定的,是处于某种维态,故引申、演变作“处、处于”意。处,住也,定也。
如此等等。
下面,解述部分经典古籍中有关“时”之隐述。

《释名》四时,四方各一时。时,期也。
四,谐音字为‘似’。似作如解,如作适解,谐音字为‘时’。
时,谐音字为‘实’。实作坚解,谐音字为‘间’。
四,谐音字为‘思’。思作服解,谐音字为‘弗’。弗作不解。
方,作将、适解,适的谐音字为‘是’。
各,作诸解,谐音字为‘助’。助作赈解,谐音字为‘真’。
一,谐音字为‘依’。依作偎解,谐音字为‘维’。
时,谐音字为‘适’。适作及解,谐音字为‘计’。计作度解。
时,取‘时’字。
期,作冀解,谐音字为‘际’。际作边解,谐音字为‘变’。
也,作亦解,谐音字为‘易’。易作变、化解,取‘化’字。
解得:时间,不是真维度。时,变化。
时间不是一个真正的维度,其是反映维度之变化的概念。
接着。
《尔雅》时,是也。
时,取‘时’字。
是,谐音字为‘适’。适作宜解,谐音字为‘易’。易作变解。
也,作亦解,谐音字为‘易’。易作变、化解,取‘化’字。
解得:时,变化。
是,为“确定”。由一个确定之“势”到另一个确定之“势”,就是势之变。正、反互通也。
接着。
《淮南子·天文》上曰:四时者,天之吏也。
四,谐音字为‘似’。似作如解,如作适解,谐音字为‘时’。
时,谐音字为‘实’。实作坚解,谐音字为‘间’。
者,谐音字为‘遮’。遮作掩、饰解,饰的谐音字为‘是’。
天,谐音字为‘添’。添作益解,谐音字为‘以’。以作因解,因作维解。
之,作及解,谐音字为‘计’。计作度解。
吏,谐音字为‘利’。利作益解,谐音字为‘易’。易作变解。
也,作亦解,谐音字为‘易’。易作变、化解,取‘化’字。
解得:时间是,维度变化。
天之吏:吏,治也,理也。天之吏,天则也。由虚无态到一维、二维、三维,或反过来,乃天道演变之规则。
接着。
《尔雅·释天》上曰:四时和谓之宝烛。注:“道光照也。”
四,谐音字为‘似’。似作如解,如作适解,谐音字为‘时’。
时,谐音字为‘实’。实作坚解,谐音字为‘间’。
和,谐音字为‘合’。合作适解,谐音字为‘是’。
谓,谐音字为‘维’。
之,谐音字为‘只’。只作维解,维作度解。
宝,作珍解,谐音字为‘镇’。镇作抑解,谐音字为‘易’。易作变解。
烛,谐音字为‘助’。助作翊解,谐音字为‘易’。易作化解。
解得:时间是维度变化。
注疏上曰:道光照也。
用不同的字面,换种说法,隐述的还是相同的意思。
道,作径解,谐音字为‘仅’。仅作维解。
光,作只解,只作维解,维作度解。
照,作明解,明作奕解,谐音字为‘易’。易作变解。
也,作亦解,谐音字为‘易’。易作化解。
解得:维度变化。
宝烛、宝烛,明时光照四壁,灭时“蜡烛成灰泪始干”也。烛光之明、灭,烛芯之长、短,隐喻形态之变化。

接着。
《书·尧典》上曰: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传:“是也。”
百,谐音字为‘白’。白作显解,显作盛解,谐音字为‘生’。
姓,谐音字为‘兴’。兴作盛解,盛音转cheng,谐音字为‘成’。
昭,作明解,明作示解,谐音字为‘实’。实作阳解。
明,作示解,谐音字为‘势’。
协,作助解,谐音字为‘诸’。诸作各解,谐音字为‘隔’。
和,谐音字为‘荷’。荷作承解,谐音字为‘成’。
万,谐音字为‘挽’。挽作引解,谐音字为‘因’。因作维解。
邦,谐音字为‘帮’。帮作济解,谐音字为‘计’。计作度解。
黎,作庶解,谐音字为‘舒’。舒作适解,谐音字为‘时’。
民,谐音字为‘明’。明作示解,谐音字为‘是’。
于,谐音字为‘隅’。隅作维解。
变,谐音字为‘边’。边作际解,谐音字为‘计’。计作度解。
时,谐音字为‘适’。适作宜解,谐音字为‘易’。易作变解。
雍,谐音字为‘用’。用作以解,谐音字为‘易’。易作化解。
解得:生成阳势,隔成维度,“时”是维度变化。
阴精济成阳势,隔成各种维度。至于如何隔成以后会细述。
黎庶祥和,万邦敦睦,乃因大德昭显于天下而所致也。大德者,顺天道而养成之德也。
接着。
《左传·桓公六年》上曰:谓其三时不害而民和年丰也。
谓,作称解,谐音字为‘盛’。盛音转sheng,谐音字为‘生’。
其,谐音字为‘讫’。讫作尽、成解,取‘成’字。
三,取‘三’字。
时,谐音字为‘是’。是作为解,谐音字为‘维’。
不,谐音字为‘哺’。哺作育解,谐音字为‘宇’。
害,作毁解,谐音字为‘回’。回作周解,谐音字为‘宙’。
而,作与、和解,取‘和’字。
民,谐音字为‘明’。明作煜解,谐音字为‘预’。预作征解,谐音字为‘正’。
和,谐音字为‘荷’。荷作负解,谐音字为‘复’。复作反解。
年,作纪解,谐音字为‘迹’。迹作行解,谐音字为‘形’。
丰,谐音字为‘逢’。逢作遇、唔解,唔的谐音字为‘物’。
也,作亦解,谐音字为‘抑’。抑作止解,谐音字为‘质’。
解得:生成三维宇宙和正、反形物质。
宇为正、宙为反,正、反物质形成则整个宇宙形成,故曰“民和年丰也”(圆满)。
利用“时”字造字本义中的维度变化之义,来暗示维度及维度之变化而形成三维宇宙及正、反物质。
《左传·桓公六年》上这句后的一大段,全部隐述的是宇宙及正、反物质的,以后有机会再逐字逐句地详解。
接着。
《孟子·梁惠王上》上曰:斧斤以时入山林。
斧,谐音字为‘富’。富作裕解,谐音字为‘宇’。
斤,谐音字为‘尽’。尽作周解,谐音字为‘宙’。
以,谐音字为‘益’。益作尤解,谐音字为‘有’。
时,谐音字为‘失’。失作散解,谐音字为‘三’。
入,作进解,谐音字为‘禁’。禁作止解,止作隔解,谐音字为‘个’。
山,谐音字为‘善’。善作至解,谐音字为‘只’。只作维解。
林,谐音字为‘临’。临作即解,谐音字为‘计’。计作度解。
解得:宇宙有三个维度。
林木成材有定时,伺时入山砍伐之。
还是利用“时”字造字本义中的维度变化之义,来进行核心定位。
接着。
【韻會】辰也,十二時也。
辰,谐音字为‘称’。称作宜解,谐音字为‘易’。易作变解。
也,作亦解,谐音字为‘易’。易作变、化解,取‘化’字。
十,谐音字为‘实’。实作委解,谐音字为‘维’。
二,谐音字为‘贰’。贰作济解,谐音字为‘计’。计作度解。
时,谐音字为‘适’。适作宜解,谐音字为‘易’。易作变解。
也,作亦解,谐音字为‘易’。易作变、化解,取‘化’字。
解得:变化,维度变化。
接着。
【博雅】善也。【廣韻】中也。
善,谐音字为‘膳’。膳作食解,谐音字为‘失’。
也,谐音字为‘业’。业作已、成解,成的谐音字为‘称’。
中,作适解,谐音字为‘失’。
也,谐音字为‘业’。业作已、成解,成的谐音字为‘称’。
解得:失称。
和前面作‘是’意相类似。
因失称而造成势之变化。
善,为好,为美,为对称;中,为不偏不倚,为对称。
正、反互通,失称了,就要寻求对称,从而造成势或维度之变化,此即是“时间”。
对称,是第一天则。宇宙因失称而生,又因绝对对称(虚无态)而灭。
接着。
《孟子·梁惠王上》上曰: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鸡,谐音字为‘系’。系作维解。
豚,谐音字为‘囤’。囤作积解,谐音字为‘计’。计作度解。
狗,谐音字为‘勾’。勾作画解,谐音字为‘化’。化作变解。
彘,谐音字为‘止’。止作已解,谐音字为‘易’。易作化解。
之,作适解,谐音字为‘失’。失作过解。
畜,音转xu,作顺解,顺作承解,谐音字为‘程’。
无,作尽解,尽作究解,谐音字为‘就’。
失,谐音字为‘是’。
其,谐音字为‘起’。起作始解,谐音字为‘时’。
时,谐音字为‘视’。视作见解,谐音字为‘间’。
解得:维度变化过程,就是时间。
家禽家畜之饲养皆有定时,何时养鸡、鸭、猪等,品类(形态)不同,时间不同。隐喻形之变化。
接着。
【诗经·大雅·绵】上曰:曰止曰時,築室于兹。
曰,作语解,谐音字为‘隅’。隅作维解。
止,谐音字为‘制’。制作裁、度解,取‘度’字。
曰,谐音字为‘悦’。悦作怡解,谐音字为‘易’。易作变解。
时,谐音字为‘实’。实作华解,谐音字为‘化’。
筑,作建解,谐音字为‘肩’。肩作承解,谐音字为‘成’。成作就解。
室,谐音字为‘是’。
于,谐音字为‘谕’。谕作示解,谐音字为‘时’。
兹,音转ci,谐音字为‘辞’。辞作离解,离作间解。
解得:维度变化,就是时间。
止,停也。时,变也。室,“势”也,维度构成之空间。
或走或停,走到哪,建室到哪。暗示势或维度之变化。
好了,关于“时间”暂就解述至此。
谢谢观赏!
【原文链接】
公众号: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U1MTE1Mzg4NA==&mid=2247483993&idx=1&sn=dbbb0b866309ddaf613ecc6b79d8bbe6&chksm=fb94fbeacce372fc19c4704ecf31810fe808a7977ae2639548c7858329a384d09bd800a03d98#rd
百家号:
https://baijiahao.baidu.com/builder/preview/s?id=1765866634704361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