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辩论吧 关注:60,889贴子:3,064,036

科普帖:中医黑声称青蒿素不是从中药青蒿中提取的?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有一个非常活跃的中医黑一口咬定“青蒿素不是从青蒿中提取的,而是从黄花蒿中提取的”,妄图以此否定中医学对青蒿素提取作出的贡献,本人有义务承担起教育他的责任。
(以下资料均采自百度百科)
2015年10月,屠呦呦因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的贡献,与另外两位科学家获2015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传统药物筛选
“523任务”制定的《中医中药、针灸防治疟疾研究规划方案》第二项为“民间防治疟疾有效药物和疗法的重点调查研究”。……其中列有青蒿(排在第5位)。
北京中药所于1969年1月接受“523任务”,并指定化学研究室的屠呦呦担任组长。
青蒿素的发现
……复筛时屠呦呦从本草和民间的“绞汁”服用的说法中得到启发,……使青蒿的动物效价由30%~40%提高到95%以上。
生物合成
青蒿素存在于中草药青蒿的花叶中,茎中不含有,是一种含量非常低的萜类化合物,生物合成途径非常复杂。
分布情况
青蒿素主要是从青蒿中直接提取得到的,或提取青蒿中含量较高的青蒿酸,然后半合成得到的。
————————————————————
以上资料已经明明白白说明青蒿素是从中草药青蒿中提取的。而黄花蒿素属于另一种药物,根本就不是青蒿素。
由此篇科普可以看清中医黑的知识水平是何等的贫瘠浮浅。他们对中医学根本一窍不通,只是为抹黑中医学而存在。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3-05-20 12:24回复
    转载
    葛洪的一张十五字方子
    王涵
    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研究员屠呦呦因发明青蒿素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她是我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女科学家。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屠呦呦获得这项发明的灵感,来自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一张15个字方子: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这张方子,好比一把金钥匙,打开了发明抗疟新药的神秘山洞。屠呦呦接受了领导交给的这个重要任务后,阅读了大量古代医书。她从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中看到:“煮青蒿”可治病。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也看到青蒿能“治疟疾寒热”的记载。同时,屠呦呦又筛选了200多种中药和配方,包括胡椒、辣椒、常山、明矾,作了一百多次试验,但效率都很低。
    屠呦呦看到葛洪的15字方子后,眼睛一亮,决心以青蒿作实验。
    葛洪是东晋的名医,和华佗齐名。他写《肘后备急方》,是葛洪传下来唯一的一部医书。此方和其他用青蒿治病的不同之处,在于两个字:渍和绞。“渍”字,即用冷水浸青蒿,不用加热。绞,用手工把浸了几天的青蒿原汁挤出来。以前,屠呦呦曾用热水煮青蒿,服用其汁,杀灭疟原虫,但效果不理想。
    一个渍字打开了她的思路,一个渍字改变了她的研究方法。屠呦呦运来七口腌制大白菜的大缸,把成捆的青蒿塞进大缸里,然后挑来清水,把青蒿泡在冷水里。不过,事情并不是人们想象得那么顺利,用冷水泡了几天的青蒿,被屠呦呦绞成了汁液,然后注射到小白鼠的身体里,抗疟的效果只有6%,小白鼠血液里的疟原虫都继续在游泳,它比用青蒿磨成粉,用水泡服的效果还差。
    这是什么道理?屠呦呦悟出:温度是提取抗疟中草药有效成分的关键。浸泡青蒿的媒介越低,效果越好。水的沸点是100℃,那么,除了水以外,有没有比水沸点更低的液体?有。屠呦呦的眼睛扫过了实验室常备的一种液体乙醇,它的沸点是78℃。那么,可不可以用乙醇来浸泡青蒿?
    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又一次投入了紧张的实验。结果还是不灵。有人劝她打退堂鼓算了。屠呦呦却认为,失败也是我所需要的,它和成功对我一样有价值。事业本寻常,胜固可喜,败亦可喜。
    那么,有没有比酒精沸点更低的液体呢?屠呦呦反复研究葛洪的15个字方子。有了。屠呦呦想起了乙醚。乙醚的沸点只有34.6℃,比乙醇的沸点还低43℃。这是一个天才的发现。
    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继续用乙醚提取青蒿素。她取过笔记本,记下了这次实验的编号:191号。屠呦呦小心翼翼地把扎成一个个团饼的青蒿叶,浸入到乙醚液体里。乙醚是一种有机物质,青蒿放进去,可溶于乙醚,被萃取后蒸发掉乙醚,实验人员惊喜地发现,居然得到一种黑色的膏状提取物。
    屠呦呦把膏状提取物用喂食方法,塞进小白鼠体内,过了48小时后,在小白鼠尾巴上浅浅划了一刀,取了几滴血,放到了显微镜下观察。在感染了疟疾的小白鼠血液里,本来有着成千上万只疟原虫,钻进红细胞里跳着邪恶的舞蹈。可是,如今在显微镜下的玻璃片上,红细胞里的两头尖、中间粗的疟原虫,居然一动也不动。青蒿素杀死了所有的疟原虫。剿杀疟疾的秘密武器被找到了。1971年10月4日,屠呦呦用颤抖的手在笔记本上记下了这样一行字:“疟原虫,死亡率,100%。”实验结果显示青蒿的高纯度提取物,对疟疾的抑制达到了理想效果——100%。屠呦呦的首创与坚持没有白费,屠呦呦用15个字的“葛洪方”研究青蒿素的努力没有白费,时间给出了他们最好的答案。
    屠呦呦研制成功青蒿素,解决了抗疟治疗失效难题,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她,在中医药和现代医学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曾有专家评价说:“如果要用拯救了多少人的生命,来衡量一个人的伟大程度,那么毫无疑问,我国著名药学家屠呦呦是当之无愧二十世纪伟大的科学家之一。”
    夜光杯2022.3.18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3-05-20 12:32
    回复
      2025-08-06 04:20:52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汉朝《五十二病方》和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为什么这么牛?而同时代的西方人会治什么病?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3-05-20 12:37
      收起回复
        不愧是吧宠,说话颠三倒四毫无联系。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3-05-20 12:57
        回复
          不能因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落后了,就把它们都贬得一无是处,扫进垃圾袋。同理,中医学为历朝历代每家每户每一个人的健康都作出过贡献,佐佑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傲立于世界文明之巅,其成就不容诋毁!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3-05-20 13:00
          收起回复
            不管是啥,都在那元素周期表里。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3-05-20 13:17
            回复
              中医创造宇宙


              IP属地:湖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3-05-20 13:30
              收起回复
                看了你的发贴记录,真是一言难尽,最多初中毕业,高中生物化学课本不见得翻过


                IP属地:天津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23-05-20 13:40
                收起回复
                  2025-08-06 04:14:52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断章取义真有一手,研发历史详细的不提,在生物合成一栏大谈特谈。没看清楚这栏指的是“中草药青蒿”,这时候,中医早就恬不知耻在古书上寻章摘句,把所有的蒿都列为青蒿了。没写出拉丁学名,百科还算有点脸,而你是不要脸。@贴吧用户_0VCMXJV032 @箫童童 @Domperidone @闪光男爵1984 @原注册山人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23-05-20 14:03
                  收起回复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23-05-20 14:06
                    收起回复
                      麻烦去看一下原视频,里面清楚的介绍了青蒿素的提取过程,而且为什么叫青蒿也解释的很清楚,不要在这秀智商


                      IP属地:新疆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23-05-20 14:06
                      收起回复
                        本文介绍我国科学家发现青蒿素的过程。
                        当年研究抗疟新药的工作从两方面展开:一是选择已有化合物进行筛选和人工合成新化合物,先后合成了磷酸咯萘啶、本芴醇和磷酸萘酚喹;二是从中医药方面筛选天然化合物。在1967年制订的3年研究规划中,建议作为重点研究的7种中草药中就有青蒿 [2]。当年有的单位也对青蒿做过初筛,但未发现其抗疟作用,这可能和青蒿植物产地、品种不同,提取方法各异等因素有关。后来证实,只有来源为菊科植物黄花蒿(Artemisia annua L.)的中药青蒿才有抗疟作用;有效成分青蒿素的含量因南北产地、采收时间不同而差别很大;青蒿素在黄花蒿的花蕾前盛叶期的叶子中含量最高。这些关键因素也是在后来科研实践中被认识的。


                        IP属地:新疆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23-05-20 14:07
                        回复
                          诺奖评委对青蒿素研究归纳了四项成果,第一项是从黄蒿中提取到青蒿素。这句话很专业,黄蒿产于南方,青蒿产于北方,当年北京中药所从青蒿中提取到青蒿素,云南云药所从黄蒿中提取到黄蒿素,山东鲁药所,从当地黄花蒿中提取到黄花蒿素。三者临床试验都成功,治疗重症疟只有云药所的黄蒿素成功,云药所还发现适合生产药的蒿只能是产自四川酉阳的黄蒿,至今全世界制药也是用这个品种。按理说,这种药应该叫黄蒿素。中药所不同意,认为青蒿素在先,黄蒿素在后,民间流传青蒿治疟的说法。名称之争进行多年,相关会议都有名称待定记录。最终还是定为青蒿素。一个主要原因,云药所属化工部,中药所上级是中国中医药研究院,卫生部直属单位,有药名定名权解释权。用当今眼光看当年的名称之争,实质是优先权之争,如果叫了黄蒿素,后面的事应与中药所无关,末来也不会是屠呦呦获奖。这件事,业内不服,中科系为此事也忿忿不平。所以才有屠呦呦十几年申报院士均末通过,而研发黄蒿素的云药所罗洁渊,厉经磨难终成院士。此事反推中药所破釜沉舟誓将青蒿素发明权做真做实,为此不惧和中科系闹翻,不惜和全行业对薄公堂。凡四十年努力,遇山杀鬼,遇水降摩终将青蒿素发明权代表屠呦呦送上神壇。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23-05-20 14:15
                          收起回复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23-05-20 14:2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