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吧 关注:449,150贴子:10,063,595

袭人在金钏死后到王夫人处不是告密,而是逞递投名状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金钏儿之死前后是书中前部贾府高层围绕宝玉问题矛盾的高潮,与后面的检抄大观园交相互映。此次事件因一个意外剔除了袭人的一个替补竞争对手,袭人抓准时机倒戈、正式跳槽至王夫人麾下,成了此次事件中最大赢家。
以前一般认为好像袭人一直和王夫人走得较近,其实不是的,只有到金钏儿风波之后袭人才开始成为王夫人的铁杆心腹。这个前因后果、种种关联要从头说起:
第一、袭人她忧郁个啥?
   书中初次介绍袭人的一段,每读总觉得写得很蹊跷:
“...这袭人亦有些痴处:伏侍贾母时,心中眼中只有一个贾母,如今服侍宝玉,心中眼中又只有一个宝玉。只因宝玉性情乖僻,每每规谏宝玉,心中着实忧郁...”
==========
   我们知道贾母因“素喜袭人心地纯良,克尽职任”,所以“遂与了宝玉”,这个时候贾母的考虑是宝玉还是慒懂顽童的年龄,生活不能自理,外事也难免不周,里里外外需要一个考虑事情周全的人的帮衬宝玉,袭人只是个宝玉屋里的管家婆,充其量只是个“候补未来姨娘”的身份,连“准姨娘”的身份都还没影呢,她首要做的是把小主人服待好,让贾母开心满意,就可以了,那她有啥必要“每每规谏”宝玉?这是贾母给她的工作内容?她规谏宝二爷的内容是什么:
    一是要读书,读圣贤书,考功名的书。但问题是贾家三代都没有人考取功名的了, 即使考个举人进士,还是要从县官什么的基层干起,以贾家的显赫世勋,其实是不放在眼里的,书里面写得明确了,贾家祖上是开国元老,这个地位不是科举士人能比的,只是要体现尊重读书人,或是附庸风雅,显得是书香门第,才要子孙们读书,其实读没读出个功名,并不重要。袭人当真会为宝玉不去考取功名而“忧郁”么?以她还是个丫鬟的身份?



IP属地:江苏1楼2010-07-31 21:14回复
    有点道理。。楼主继续


    3楼2010-07-31 21:18
    回复
      2025-08-06 08:17:12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最好不用投名状这个词,容易起误会
      历来投名状都是带血的.....


      4楼2010-07-31 21:26
      回复
        正解!


        IP属地:黑龙江5楼2010-07-31 21:29
        回复
          • 123.184.32.*
          下文呢?


          6楼2010-07-31 22:27
          回复

            回复4楼的,这里“投名状”是个比喻,不是说袭人用别人的“血”那么吓人的东西
            =================
            袭人劝宝玉第二点:“再不许毁僧谤道,调脂弄粉。还有更要紧的一件,再不许吃人嘴上擦的胭脂了,与那爱红的毛病儿。”
            ========
            “毁僧谤道”算不算了不得的事儿?从正式礼仪场合上来说,无论秦可卿死后的举丧,还是清虚观打樵,从与张道士的应酬可以看出,宝玉没有对僧人道士失礼的事。如果只是私下嘴上“毁僧谤道”,应该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
            那么,最后就剩下了:“不可调脂弄粉、吃人嘴上擦的胭脂”。


            IP属地:江苏7楼2010-07-31 23:21
            回复
              回复:7楼
              胭脂有毒...


              IP属地:重庆8楼2010-07-31 23:23
              回复
                以袭人的位置,这个“候补未来姨娘”的身份,她劝宝玉的内容,从头一一看过来,可以看出是逐次重要性的,宝玉不读取功名、毁僧谤道,对于她来说最多是远虑--她的名份还在未知数呢,怎么会为这些而“忧郁”? 更何况,她的直接栽培人贾母,有哪一点要求过宝玉读取功名、从事仕途经济的“正经事”?她会为此而对袭人的工作不满意? 宝玉“魇魔逢五鬼”躺在床上时,贾母还痛骂人“你们调唆着逼他写字念书,把胆子唬破了,见了老子像避猫鼠儿,都是你们这些**调唆的!”,要是她交待了袭人去劝宝玉读书,等于把她自已也骂进去了,这可能么?
                   
                    所以前面这些劝的内容对袭人而言是不重要的,不是当前要考虑的事。
                    最后“调脂弄粉、吃人嘴上擦的胭脂”。 更确切地说“吃人嘴上擦的胭脂”才是袭人的“近忧”,才是她“忧郁”的真正内容。


                IP属地:江苏9楼2010-07-31 23:27
                回复
                  2025-08-06 08:11:12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为什么“调脂弄粉”与“吃人嘴上擦的胭脂”要分开说?因为涉及的对象不同:
                      书中宝玉“调脂弄粉”的情节出现过两回,一是在黛玉处,宝玉躺着时,黛玉发现他脸上有一块红色的脂印,用手帕帮他擦了。第二是史湘云来了,帮宝玉梳头时,宝玉看到一个胭脂盒,他正要往嘴上擦时,被湘云打掉。
                      “而吃人嘴上的胭脂”,也出现过两次,一次是鸳鸯来时,宝玉猴涎着说要吃她嘴上胭脂,另外一次,就是贾政传宝玉时,金钏儿在门外打取宝玉说她嘴上胭脂才擦的,问他吃不吃。
                       从上可见,像黛玉、湘云、宝钗这样的主子姑娘家,不大可能和宝玉亲呢到让他吃嘴上胭脂的地步,毕竞贾母都说了,宝玉性格再怎么怪,但礼节从小就面面俱到教导的,这个适用于主子之间的礼节尺度还是要求严格的,黛玉、湘云也不大可能让宝吃她们嘴上的胭脂。只有对下人丫鬟时,这些礼节才放宽到吃她们嘴上胭脂而没造成严重后果的地步。
                  


                  IP属地:江苏11楼2010-07-31 23:40
                  回复
                    不知楼主有没有写完,全当插个队:
                    这里先说个“淫”字,虽然宁府里爬灰的爬灰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只有两个石狮子是干净的,荣府里贾琏等爷们也都也勾三搭四。但这种“淫”仍是为所谓“正人君子”所不耻道德所禁止的,会被下人们讲闲话。所以才有焦大怒骂,惜春直斥尤氏说听见别人议论不堪的话。
                    而贾政宝玉这一支极重名声的,宝玉在警幻面前也说万不敢沾惹淫字。但贾宝玉喜欢跟女孩子嬉戏取闹,是众人闻名的。袭人做为宝玉的大丫头,自然是日夜悬心,担心名声。让袭人这种紧张感升级的是她洞悉了宝黛恋情,而且宝玉错将袭人当做黛玉直接吐露了心事。袭人当时的反应就是“神天老爷,坑死我了”然后就想“如何避免这个丑祸”,她所担心的就是发生不齿之事,所以才向王夫人进言“倘若错个一点半点,二爷的名节就完了”。
                    王夫人因亲自听见了宝玉和金钏儿谈这种事情(拿环哥和彩云去),所以才大怒,外加担心宝玉被“勾引坏了”。所以袭人一说正触动心事,立即就问“宝玉和园里的人作怪了么?”袭人当时说没有,只是防患于未然。
                    所以这个地方我理解就是袭人用她的价值观是非观判断了宝黛行为,认为那是将来“丑祸”燃点,向管理者报告而已。在她眼里是尽了她自己应尽的义务。至于“吃胭脂”也是一样,就是将来“坏名声”的事情。这些都是袭人价值观念是非观念使然,就是这个人的性格特征而已,至于她最终得益,也是她这种观念符合当时管理者的“主流”意识,即使是告密,也都是从这种是非观念出发,谈不上阴谋算计。


                    IP属地:上海12楼2010-07-31 23:48
                    回复
                      绕得有些远了,回到正题上来
                      第二、金钏儿的地位之迷 与王夫人的两手打算
                          在书中金钏儿着墨不多,但是与宝玉有关的情节都很引人注目,先不谈与宝玉那档子事,先说金钏儿本身,首先,对自已屋里的丫鬟王夫人她看重谁,那肯定是王夫人自已说了算,金钏儿在王夫人房里是什么位置?是头等首席丫鬟,这个在书中交待了的:第31
                      回,史湘云送绛纹戒指,上一次送了各位姑娘主子级的三春和宝黛,第二次就是送了主要几个丫鬟,只送了4枚,湘云不是随便选个人送的,分别是鸳鸯、平儿、袭人、金钏儿。前三人分别是贾母、贾琏王熙凤、及宝玉屋里的头等大丫鬟(平儿更是半个主子、贾琏的待妾),与这三人并列,那么金钏儿在王夫人屋内的位置就很明显了。
                      金钏儿能做到王夫人跟前的头等大丫鬟,那么肯定有让王夫人看重的地方,或者,需要依仗的地方,除了伶俐手巧、做事利索之外,更有王夫人一层不足为人道的打算。
                      


                      IP属地:江苏13楼2010-08-01 00:32
                      回复
                        讽刺的是袭人恰是宝玉同领警幻所授云雨之事的第一人,晴雯曾说“碧痕打发你洗澡,足有两三个时辰,也不知道作什么呢。我们也不好进去的。后来洗完了,进去瞧瞧,地下的水淹着床腿,连席子上都汪着水,也不知是怎么洗了,笑了几天。”袭人自然也是这种事情的亲见者。宝黛之间这种事情倒是清清白白,黛玉连宝玉诉心肺都没听见,反而让袭人听去了,晴雯和宝玉之间也没有这种事情。最终袭人却能获得王夫人的认可和奖赏,晴雯却抱曲夭风流了。
                        事情的真假与做人的真假对错往往难以分辨,做过什么没有成为评价人品的标准,反而怎么想怎么做的更加重要,所以作者才感叹“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印证“一日卖了三千假,三日卖不出一个真”。
                        这其中有人得益,有人蒙冤,都是从各人“本性”出发,所以我不认为红楼是一部阴谋诡计的角斗之书,而是一部揭示“人性”之书,这里的是非善恶,实在很难用“计谋”来说清。
                        


                        IP属地:上海14楼2010-08-01 00:38
                        回复
                          我也不认为袭人到王夫人那里的目的是告密,而是谏言表示忠诚的。


                          IP属地:上海15楼2010-08-01 00:4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