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思何皇后传
灵思何皇后讳某,南阳宛人。家本屠者,以选入掖庭。长七尺一寸。生皇子刘辩,养于史道人家,号曰史侯。拜为贵人,甚有宠幸。性强忌,后宫莫不震慑。
灵思何皇后讳某:开篇第一段,往往是人物的基本介绍。但灵思何皇后讳某的意思却不是皇后的名字叫何某。讳某的意思一般是因为要避讳,举个例子,唐太宗名字叫李世民,你和他同一时代,叫张世民王世民之类的,和皇帝同名当然是不行的,所以在介绍的时候就会说我姓张,或者姓王,讳某。何皇后的名字应该也是跟一位需要避讳的人物同名,所以这里写讳某,也就是说,我们现在是无法得知何皇后的真名了。可惜的同时也让各类小说游戏可以自由发挥,给何皇后起出各种各样有趣的名字来。
南阳宛人:这里说何皇后是南阳郡宛县人,汉代继承秦代的郡县制度,郡就好比现在的市,县就好比现在的县。南阳郡属于荆州,而州则好比现在的省了。所以何皇后是荆州南阳郡宛县人。东汉的时候,南阳郡被封南都,被尊为帝乡,为天下经济首都。也就是说,当时的南阳非常的富裕,就好比现今的上海一样。而宛则是南阳的治所。治所就是政府办公地的意思。而宛【读Yuān】也是南阳最早的称谓。南阳是个盆地,而宛在说文解字中的释义之一则是四方高中央下。符合南阳西北东三面环山,当中低平的盆地地貎特征。而三国时期,在这里也发生过著名的宛城之战,曹操的长子曹昂和大将典韦皆在此战死,令人唏嘘。
家本屠者,以选入掖庭:何皇后家里本来是屠户,杀猪宰羊的。为什么一个屠户家也能被选入后宫呢。后汉书有注说:后家以金帛赂遗主者以求入也。也就是说何家是花了钱儿,贿赂了当时的选官才把何皇后送到宫里去的。掖庭的意思是宫中的旁舍,妃嫔居住的地方。章怀太子李贤注引《汉宫仪》:婕妤以下皆居掖庭。也就是说掖庭是一个群居的场所,虽然何皇后被选入了掖庭但是想要得到皇帝的宠幸也还是非常不容易的,中间应该也是受到了相当一段时间的艰辛的。但以屠户之家入选掖庭,最终还当上的皇后,不得不说何皇后还是很幸运的。
长七尺一寸:这里说何皇后的身高是七尺一寸,以现在的一尺为33公分的计量来算,何皇后身高得有两米三十多,这显然是不可能的。汉时常说七尺男儿,也就是说当时男子的标准身高在七尺左右。而一般认为,当时的七尺大约在1.65至1.75之间。这也就是当时男子的标准身高了。而易中天在《品三国》里说诸葛亮身高一米八四,而三国志载诸葛亮身长八尺,也就是说东汉时的一尺大约在23公分左右。这里特别说明一下何皇后的身高,意思应该也是为了说明何皇后的身材很高。不管按一般认为还是易中天在品三国里的说法,何皇后最矮也有一米六二起步,最高可能超过一米七五,这在东汉时期应该算是标准的长腿大美人了吧,后面能够受到皇帝的宠幸也极有可能是因为她鹤立鸡群的身高,虽然身在掖庭,但往人群里一站,也很难不注意到她。
生皇子刘辩,养于史道人家,号曰史侯:何皇后受到宠幸以后,生下了皇子刘辩,也就是后来的汉少帝。因为何皇后的老公汉灵帝之前所生的儿子没有一个能够养大的。所以按当时的封建迷信,生下的儿子就不养在自己家里,而是放在别人家里养。而皇子刘辩就养在了一个姓史的叫史子眇的道人家里养,也因为当时的封建迷信,不敢直接称呼刘辩的名字,所以就把他叫做史侯。
拜为贵人,甚有宠幸。性强忌,后宫莫不震慑:因为生下了皇子刘辩,何皇后也被封为了贵人,贵人在后宫仅次于皇后之下,而且经常受到皇帝的宠幸,所以当时的何皇后可谓是如日中天。但是何皇后这个人的性格非常善于嫉妒,再加上她母凭子贵的地位,后宫其他的妃子都非常的害怕她。
光和三年,立为皇后。明年,追号皇后父何真为车骑将军、舞阳宣德侯,因封后母兴为舞阳君。时王美人任娠,畏皇后,乃服药欲除之,而胎安不动,又数梦负日而行。四年,生皇子刘协,皇后遂鸩杀王美人。灵帝大怒,欲废皇后,诸宦官固请得止。董太后自养刘协,号曰董侯。
光和三年,立为皇后:光和三年是汉灵帝的年号。汉灵帝一共有四个年号,分别是建宁(共5年,168-172年)、熹平(共7年,172-178年)、光和(共7年,178-184年)、中平(共6年,184-189年)。而光和三年则是公元180年,在这一年,何皇后终于被封为了皇后,成了母仪天下的一国之后。而何皇后之前的一任皇后宋皇后则是在光和元年,即公元178年,因为遭到中常侍王甫和太中大夫程阿的诬陷诋毁,而被汉灵帝废去皇后位的。后来还被送去暴室,宋皇后最终在那里忧郁而死。
明年,追号皇后父何真为车骑将军、舞阳宣德侯,因封后母兴为舞阳君:第二年,也就是光和四年(公元181年)。因为何皇后的父亲何真死的早,所以在这一年,被追封为车骑将军,舞阳侯。车骑将军在东汉时是二品将军称号,地位很高。舞阳是地名,而侯是爵位,也就是说以后舞阳这个地方的税赋就由何家领取。宣德是何真的謚号,所以这里也称为舞阳宣德侯。就好比汉朝的一个皇帝谥号叫孝武,我们也称他为汉武帝一样(另外多嘴一句,汉朝以孝治天下,所有皇帝的謚号前面都有一个孝,所以我们说的汉文帝,汉武帝也叫汉孝文帝,汉孝武帝)。也正因为何真有了这样的封号,而何皇后的生母,一个叫作兴的女人也就被封为了舞阳君。
时王美人任娠,畏皇后,乃服药欲除之,而胎安不动,又数梦负日而行:王美人名叫王荣,美人是后宫的封号。当时她怀了身孕,但是因为非常的害怕何皇后,就想把肚子里的孩子给流掉。可是吃了堕胎药之后,腹中的胎儿却安然不动,而且她睡觉的时候又经常梦到背着个太阳在走。吃了堕胎药之后是不是没效果我不知道,但梦到背着太阳应该是后人杜撰或者夸大其词的,毕竟王美人肚子里的孩子可是后来大名鼎鼎的汉献帝,要生皇帝,当然是要加点神话色彩的。
四年,生皇子刘协,皇后遂鸩杀王美人。灵帝大怒,欲废皇后,诸宦官固请得止:光和四年,公元181年,也就是追封何皇后父亲何真的那一年,王美人生下了皇子刘协,也就是后来的汉献帝。因为后宫多了个皇子,何皇后这善妒的性格怎么忍受的了。于是毒杀了王美人。汉灵帝知道这件事以后,非常的生气,甚至动了要把何皇后废掉的心思。但因为宦官拼命地求情,才把这件事阻止了下来。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件事里,宦官是帮了何皇后大忙的,这也为日后何皇后的哥哥何进要杀宦官,而何皇后不支持何进埋下了伏笔。
董太后自养刘协,号曰董侯:董太后是汉灵帝的亲生母亲,也就是刘辩与刘协两个孩子的亲奶奶。看到刘协的母亲王美人如此死于非命,老太太也是于心不忍。因为之前汉灵帝的儿子都很难养成,按理刘协也应该送去别人家里养的,但董太后舍不得,于是就把刘协养在了自己的宫里,但同样因为迷信,不敢直呼他的名字,所以刘协就被称为董侯。
王美人,赵国人也。祖父王苞,五官中郎将。王美人丰姿色,聪敏有才能,明书会计,以良家子应法相选入掖庭。灵帝愍刘协早失母,又思王美人,作追德赋、令仪颂。
王美人,赵国人也:这一段主要说王美人。她是当时的赵国人,东汉时期的赵国疆域很小。在光武帝刘秀建立了东汉王朝之后,他封自己的叔父为赵王。封地则是赵国,赵国以邯郸为都城,下辖邯郸、易阳、襄国、柏人、中丘五个县。大小其实就和当时的一个郡差不多。跟战国时期的赵国相比,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祖父王苞,五官中郎将:王美人的祖父王苞,曾经担任过五官中郎将。在东汉末年,曹操的儿子曹丕也担任过五官中郎将,可见这个职位的职级肯定是不低的。王美人的祖上也曾是政府的高级官员。
王美人丰姿色,聪敏有才能,明书会计,以良家子应法相选入掖庭:这里说王美人长得美,又聪明,能书会计。这也是她为什么会得到皇帝宠幸的原因吧。谁不喜欢一个又聪明又漂亮又知书达理的女子呢。良家子旧指出身良家的子女或清白人家的女子。而汉时,指从军不在七科谪内者或者不是医、巫、商贾、百工之子女。至于七科谪,汉武帝颁布的七科谪范围是:吏有罪,亡命,赘婿,贾人,故有市籍,父母有市籍,大父母有市籍这七项。而王美人均不在列,所以被称为良家子。应法相这里解释为容貌符合标准,所以被选入掖庭,继而受到了皇帝的宠幸。
灵帝愍刘协早失母,又思王美人,作追德赋、令仪颂:愍通悯,怜悯的意思。汉灵帝怜悯刘协小小年纪就没了妈妈,又常常怀念王美人的温柔体贴,善解人意。便写下了追德赋,令仪颂来纪念王美人。
中平六年,灵帝崩,皇子刘辩即位,尊皇后为皇太后。太后临朝。皇后兄大将军何进欲诛宦者,反为所害;舞阳君亦为乱兵所杀。并州牧董卓被征,将兵入洛阳,陵虐朝庭,遂废少帝为弘农王而立刘协,是为献帝。扶弘农王下殿,北面称臣。太后鲠涕,群臣含悲,莫敢言。董卓又议太后踧迫永乐宫(董太后),至令忧死,逆妇姑之礼,乃迁于永安宫,因进鸩,弑而崩。在位十年,董卓令献帝出奉常亭举哀,公卿皆白衣会,不成丧也。合葬文昭陵。
中平六年,灵帝崩,皇子刘辩即位,尊皇后为皇太后:中平六年,也就是汉灵帝最后一个年号的最后一年,公元189年。汉灵帝去世了。因为汉灵帝没有立太子,而他又只有两个儿子,一个刘辩,一个刘协。但因为何皇后的儿子刘辩是嫡长子,顺位高过庶出的刘协,所以顺理成章地继承了皇帝的宝座。而何皇后也就自然而然地从皇后成为了皇太后。
太后临朝:一般来说,在皇帝年幼或者体弱多病时,皇帝的后妃或者皇帝的母亲就要代替皇帝临朝。而这个时候,因为皇后的命令就是皇帝的命令。皇帝的命令叫“制”,所以,皇后这时候下的命令也叫“制”。这就是所谓的临朝称制。这个时候,由于皇帝刘辩只有14岁,所以何太后代替皇帝治理朝政,也在情理之中。
皇后兄大将军何进欲诛宦者,反为所害;舞阳君亦为乱兵所杀:这算是东汉末年的一个大事件了,正因为这次事件的发生,才导致了东汉后来发展成了军阀割据的混乱年代。详细的事例不妨等到将来读何进传的时候再来论述。简单来说,就是当时的大将军(大将军位在三公之上,也是东汉时职位最高的官职,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当时多由外戚担任,而何进也是何太后的哥哥,皇帝的大舅舅)欲诛除宫内的宦官,而之前也说了,由于宦官帮过何太后很多的忙,特别是在何太后毒杀王美人,汉灵帝欲废何皇后的时候,曾经固请得止。所以兄妹两人对于是否诛杀宦官的意见是相背的。而何进也是由于不相信宦官敢对自己动手,所以孤身入宫的时候被宦官反杀,何进被杀后,当时何进的部下袁绍袁术等人带兵入宫,打着为何进报仇的名义几乎杀尽了当时宫中的宦官。因为这次事件,何太后的母亲,舞阳君也于乱兵之中被杀了。
并州牧董卓被征,将兵入洛阳,陵虐朝庭,遂废少帝为弘农王而立刘协,是为献帝:当时担任并州牧(并州相当于当时的一个省,大概位置是现在的甘肃一带。而牧是官职名,类似于现在的省长。但当时的州牧是军政大权一把抓的,也可以算是地方军阀)的董卓被朝廷征招,带兵来到洛阳。其实何进活着的时候,威望很高,他是让董卓带兵驻扎在洛阳城外的。可惜由于何进被杀,袁绍袁术带兵入宫,导致洛阳大乱,宦官为了保命,带着小皇帝刘辩逃出了洛阳,在半路被董卓截获。董卓手上有了皇帝,再加上本身又有兵,进了洛阳之后立刻就把持了朝政。由于董卓出生在边陲地区,多于胡人接触,习惯比较粗野,到了文明社会也依然是野人风格。他因为觉得刘协虽然年纪小,但是更聪明,刘辩虽然年纪大,但又胆小又笨,所以就将刘辩的皇帝给废了,立他做弘农王,而让刘协做了皇帝,也就是后来的汉献帝。
扶弘农王下殿,北面称臣。太后鲠涕,群臣含悲,莫敢言:刘辩被从皇帝宝座上拉了下来,北面称臣的时候,何太后泣不成声,毕竟自己的儿子被从皇帝位上赶了下来,而自己将来的地位也是岌岌可危。其他他臣看到此情此景,心里也非常的悲愤。毕竟一个泱泱大国,皇帝被别人说换就换,读着儒家经典长大的朝臣们心理肯定是五味杂陈,然而形势比人强,他们也只能敢怒而不敢言了。
董卓又议太后踧迫永乐宫,至令忧死,逆妇姑之礼,乃迁于永安宫,因进鸩,弑而崩。在位十年:踧迫【dí pò】,逼迫、欺压的意思。董卓又说何太后曾经逼迫过永乐宫(永乐宫就是之前说过的汉灵帝的生母,董太后,因为住在永乐宫,所以又称永乐太后)。令董太后忧郁而死,有违媳妇与婆婆的基本礼仪,所以就让何太后也住到永乐宫里(董太后与何太后的过节在何进传里有详细地体现,主要是董太后多次劝汉灵帝立刘协为太子,这当然令何太后所不爽,所以和哥哥何进谋划,逼死了董太后)。董卓估计是想让何太后在那里惶惶不可终日,担心董太后的鬼魂前来索命吧。不过后来董卓也等不及董太后的鬼魂去索命了。又派人送去毒酒,毒死了何太后。何太后从当上皇后到被董卓毒死,共在位十年。
董卓令献帝出奉常亭举哀,公卿皆白衣会,不成丧也。合葬文昭陵:何太后死后董卓命令刘协去城内的奉常亭举办丧礼。所有的公聊大臣都身穿白衣出席了丧礼,其实这样做是不合乎作为太后治丧的礼仪的。堂堂一个太后,最终落得了这样一个下场也实在是令人唏嘘。如果当时哥哥何进想要诛杀宦官的时候不加以阻止,想来也不会落到今天这个地步,可见何太后还是格局太小,只顾眼前,不着眼大局。现在儿子没了皇帝当,自己也没命了,真是不会值。最终,何太后与汉灵帝一起合葬在了文昭陵。
初,太后新立,当谒二祖庙,欲斋,辄有变故,如此者数,竟不克。时有识之士心独怪之,后遂因何氏倾没汉祚焉。
这段,比较简单,就统一来说明一下。二祖庙指的是汉高祖刘邦和汉世祖光武帝刘秀的庙。意思是,何皇后刚刚当上太后的时候,按照道理是应该去拜谒刘邦和刘秀的庙的。按照礼仪,拜谒之前需要斋戒,可每当到了这个时候,都会发生各种变故导致斋戒没有办法进行下去,反复了很多次以后,最终竟然决定不去拜谒二祖庙。当时的人们对于这种行为都觉得非常的奇怪,后来果然,汉室的国祚到了何皇后这里就算是被终结了。
明年,山东义兵大起,讨董卓之乱。董卓乃置弘农王于阁上,使郎中令李儒进鸩,曰:“服此药,可以辟恶。”弘农王曰:“我无疾,是欲杀我耳!”不肯饮。强饮之,不得已,乃与妻唐姬及宫人饮宴别。酒行,弘农王悲歌曰:“天道易兮我何艰!弃万乘兮退守蕃。逆臣见迫兮命不延,逝将去汝兮适幽玄!”因令唐姬起舞,唐姬抗袖而歌曰:“皇天崩兮后土颓,身为帝兮命夭摧。死生路异兮从此乖,奈我茕独兮心中哀!”因泣下呜咽,坐者皆歔欷。弘农王谓唐姬曰:“卿王者妃,埶不复为吏民妻。自爱,从此长辞!”遂饮药而死。时年十八。
明年,山东义兵大起,讨董卓之乱:汉末的时候,还没有现在山东省的概念,这时候说的山东一般指的是崤山以东。从秦时起,所谓的山东一般指的就是华山,崤山,太行山以东,因为当时秦的国都在咸阳,除秦国以外,战国七雄之外的其他六国都在崤山以东,而刘邦建汉时也以长安为都,所以当时的山东指的就是崤山以东。这段讲的是董卓废了刘辩立了刘协之后的第二年,初平元年,公元190年,以袁绍为首的十八路诸侯举义兵讨伐董卓。
董卓乃置弘农王于阁上,使郎中令李儒进鸩,曰:“服此药,可以辟恶。”弘农王曰:“我无疾,是欲杀我耳!”不肯饮。强饮之,不得已,乃与妻唐姬及宫人饮宴别:因为董卓废立皇帝其实是由法理不合的,讨伐董卓的联军也是以这一点为名对董卓进行讨伐,刘辩毕竟是汉灵帝的嫡长子,留着他将来必定是个祸患,而如果刘辩死了,那刘协作为汉灵帝唯一的儿子,继承皇位那别人就再也无话可说了,所以董卓将刘辩,当时的弘农王置于阁上,让郎中令李儒端来毒酒,对刘辩说,“来,把这个药喝了,可以辟恶。”辟恶的意思是祛除瘟病,恶气和邪气,以及避灾的意思。刘辩虽然不聪明,但也绝对不是傻子,他对董卓说,“我根本就没有病,你让我喝这个,不就是要杀我吗。”所以他强烈的推辞,不肯喝。其实事实大家都清除,刘辩非要说出来,也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毕竟他现在已经不是皇帝了,就算是皇帝,现在朝政被董卓一手把持,他也无力改变什么。于是,董卓便强迫刘辩喝,刘辩知道不喝也不行了,便召集自己的妻子唐姬以及其他随从的宫中人员一起,吃个断头饭。
酒行,弘农王悲歌曰:“天道易兮我何艰!弃万乘兮退守蕃。逆臣见迫兮命不延,逝将去汝兮适幽玄!”因令唐姬起舞,唐姬抗袖而歌曰:“皇天崩兮后土颓,身为帝兮命夭摧。死生路异兮从此乖,奈我茕独兮心中哀!”因泣下呜咽,坐者皆歔欷。弘农王谓唐姬曰:“卿王者妃,埶不复为吏民妻。自爱,从此长辞!”遂饮药而死。时年十八:这段挺让人伤感的。在吃断头饭的时候,刘辩文思泉涌,仰天悲歌,内容大概是“天下的运势在转变,而我有多不容易呀,放弃了皇帝的宝座成为了一个普通的藩王。现在不忠诚的臣子逼迫我,眼看我命不久矣,即将要离开你独自一个人去那阴曹地府了。”唱完后让唐姬给她跳一段舞,唐姬也举起袖子一边跳也一边唱了起来,大意是:“皇天崩塌了,大地也倾颓了。身为一个帝王也免不了死去的命运。从此以后我们就要生死两隔,只留下我一个人独自在心里默默的悲哀。”随后哭得不能自己,一同参加这顿断头饭的人看到此情此景无不感到唏嘘难过的。随后刘辩对唐姬说:“你是帝王的妃子,将来肯定没办法再嫁给普通百姓作老婆。你就此保重,从此我们就再也见不到啦。”随后便喝下了毒酒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后汉书这里作刘辩死时十八岁,但一般认为,刘辩此时是十五岁,我也认为十五岁更靠谱一点,因为如果十八岁的话已经成年,当上皇帝的时候按理是不需要何太后临朝辅政的。但无论是十五还是十八,都是非常年轻的年纪,只因为生在了帝王家,这一生便匆匆的结束了。而刘辩与唐姬分别这一段,其实是有点像霸王别姬的,虽然少了点悲壮,但多了点凄凉。而刘辩最后对唐姬的嘱咐现在看来是有些许自私的,意思就是唐姬你不要再嫁了,但对于当时的社会来说,三纲五常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所以也不能说他就是错吧。
唐姬,颍川人也。弘农王薨,归乡里。父会稽太守唐瑁欲嫁之,唐姬誓不许。及李傕破长安,遣兵钞关东,略得唐姬。李傕因欲妻之,固不听,而终不自名。尚书贾诩知之,以状白献帝。献帝闻感怆,乃下诏迎唐姬,置园中,使侍中持节拜为弘农王妃。
唐姬,颍川人也:这一段时对于唐姬的介绍。唐姬是豫州颖川郡人。当时的颖川可是一个人才辈出的大郡,后来许多著名的历史人物都出自颖川,而唐姬也是出身于有名的颖川唐氏,她的祖父唐珍曾经担任过大司空(类似于现在的水利部长)。
弘农王薨,归乡里。父会稽太守唐瑁欲嫁之,唐姬誓不许:刘辩死后,唐姬回到了故乡颖川。她是父亲是当时的会稽太守唐瑁,因为女儿还很年轻,唐瑁就想让唐姬改嫁,但由于刘辩临终前的嘱托,所以唐姬一直没有答应改嫁的要求。
及李傕破长安,遣兵钞关东,略得唐姬。李傕因欲妻之,固不听,而终不自名:后来到了李傕郭氾之乱的时候,派兵到关东地区进行掳掠,唐姬因为自身的美貌也被抓去献给了李傕,李傕一个西凉野人看到唐姬这样的绝色美女当然色心大动,想要让唐姬做自己的老婆。唐姬毕竟是曾经嫁给过皇帝的人,怎么可能看得上李傕这种野人,当然死都不肯,而且也一直没有说出自己曾经是刘辩妻子的身份,给丈夫保全了颜面。
尚书贾诩知之,以状白献帝。献帝闻感怆,乃下诏迎唐姬,置园中,使侍中持节拜为弘农王妃:后来尚书贾诩(这段其实就是李傕郭氾之乱了罪魁祸首,这时候出来解决问题理所应当)知道了这件事,就把这件事告诉了汉献帝刘协。刘协和刘辩毕竟是兄弟,听到这件事的时候也非常的伤感,于是下诏将唐姬接了回来,安置在园中,又让使者持节拜唐姬为弘农王妃,正式将唐姬的名份给定了下来。至此,唐姬就再也没有出现在史书之中,不过后来的《太平御览》中称刘辩死的时候,唐姬也一同身亡了,真假未知。
初平元年二月,葬弘农王于故中常侍赵忠成圹中,谥曰怀王。
初平元年的二月,公元190年二月。刘辩被安葬在已经死去的中常侍赵忠的墓穴里。成圹的意思是安葬;生前修成的墓穴的意思。并且给了他謚号为怀。
献帝求母王美人兄王斌,王斌将妻子诣长安,赐第宅田业,拜奉车都尉。
刘协找到了母亲王荣的哥哥王斌,王斌带着自己了老婆孩子来到了长安。刘协赐给了他们房子和田地,并且封王斌为奉车都尉。刘协从小没有母亲,所以把爱转移到了母亲的兄弟的身上,也算是爱屋及乌了。
兴平元年,献帝加元服。有司奏立长秋宫。诏曰:“朕禀受不弘,遭值祸乱,未能绍先,以光故典。皇母前薨,未卜宅兆,礼章有阙,中心如结。三岁之戚,盖不言吉,且须其后。”于是有司乃奏追尊王美人为灵怀皇后,改葬文昭陵,仪比敬(章帝陵)、恭(安帝陵)二陵,使光禄大夫持节行司空事奉玺绶,王斌与河南尹骆业复土。
兴平元年,献帝加元服:兴平元年,公元194年。元服就是加冠礼,古代男子成年的象征。在这一年,刘协举行了加冠礼。
有司奏立长秋宫。诏曰:“朕禀受不弘,遭值祸乱,未能绍先,以光故典。皇母前薨,未卜宅兆,礼章有阙,中心如结。三岁之戚,盖不言吉,且须其后。”:长秋宫是当时皇后所住的宫殿名称。因为刘协进行了加冠礼,已经成年,所以负责的官员就上奏请求刘协立皇后。刘协下诏说:“我禀赋天性不够宏大,遭受乱祸,而没能继承先业,光大旧的典章制度。先前皇母去世,没有占卜到合适的坟地,安葬的礼章也不齐全,我心中有如系了个疙瘩。三年丧期,全不言吉事,立皇后的事姑且等以后再说。”便拒绝了这个要求。
于是有司乃奏追尊王美人为灵怀皇后,改葬文昭陵,仪比敬、恭二陵,使光禄大夫持节行司空事奉玺绶,王斌与河南尹骆业复土:因为奏请皇后的事情皇帝没有同意,负责的官员也不闲着,就继续上奏,这次就纯属拍马屁了。他们让皇帝追尊生母王荣为灵怀皇后,改葬到文昭陵,与汉灵帝葬在一起。之前何皇后已经和汉灵帝一起合葬在文昭陵了,这样王美人再改葬过去,文昭陵就达成了一皇二后的成就,可喜可贺。负责的官员继续说,改葬的礼仪要和敬陵,恭陵一样,不能太随便和普通。敬陵是汉章帝的陵墓,而恭陵是汉安帝的陵墓。这样拍马屁的要求,一个正常人都很难拒绝,更何况是以孝治天下的汉朝天子呢。刘协立马答应,并且让光禄大夫持节行司空事并且带上玺绶,再由自己的舅舅之前封为奉车都尉的王斌以及河南尹骆业一起,为母亲覆土安葬。
王斌还,迁执金吾,封都亭侯,食邑五百户。病卒,赠前将军印绶,谒者监护丧事。长子王端袭爵。
王斌在安葬完姐姐王荣回来后,改任执金吾,执金吾是负责京城治安的官职,类似于现在的警察局长,不过职权更大,毕竟当时军警不分家,维持治安靠的就是军队。不仅如此,还被封了都亭侯,从此进入贵族行列。都亭侯在侯爵里算是比较低等的,毕竟王斌寸功未立,只是靠着姐姐是皇帝的妈妈,才能够获封。所谓的都亭,指的就是城内的亭,汉时规定十里为一亭,刘邦曾经就是一个亭长。因为封了都亭侯,王斌可以收取五百户的税赋。后来王斌病死,刘协还追赠给了他前将军的印绶,并且派官员监护王斌的丧事。王斌死后,他的长子王端继承了他都亭侯的爵位。
灵思何皇后讳某,南阳宛人。家本屠者,以选入掖庭。长七尺一寸。生皇子刘辩,养于史道人家,号曰史侯。拜为贵人,甚有宠幸。性强忌,后宫莫不震慑。
灵思何皇后讳某:开篇第一段,往往是人物的基本介绍。但灵思何皇后讳某的意思却不是皇后的名字叫何某。讳某的意思一般是因为要避讳,举个例子,唐太宗名字叫李世民,你和他同一时代,叫张世民王世民之类的,和皇帝同名当然是不行的,所以在介绍的时候就会说我姓张,或者姓王,讳某。何皇后的名字应该也是跟一位需要避讳的人物同名,所以这里写讳某,也就是说,我们现在是无法得知何皇后的真名了。可惜的同时也让各类小说游戏可以自由发挥,给何皇后起出各种各样有趣的名字来。
南阳宛人:这里说何皇后是南阳郡宛县人,汉代继承秦代的郡县制度,郡就好比现在的市,县就好比现在的县。南阳郡属于荆州,而州则好比现在的省了。所以何皇后是荆州南阳郡宛县人。东汉的时候,南阳郡被封南都,被尊为帝乡,为天下经济首都。也就是说,当时的南阳非常的富裕,就好比现今的上海一样。而宛则是南阳的治所。治所就是政府办公地的意思。而宛【读Yuān】也是南阳最早的称谓。南阳是个盆地,而宛在说文解字中的释义之一则是四方高中央下。符合南阳西北东三面环山,当中低平的盆地地貎特征。而三国时期,在这里也发生过著名的宛城之战,曹操的长子曹昂和大将典韦皆在此战死,令人唏嘘。
家本屠者,以选入掖庭:何皇后家里本来是屠户,杀猪宰羊的。为什么一个屠户家也能被选入后宫呢。后汉书有注说:后家以金帛赂遗主者以求入也。也就是说何家是花了钱儿,贿赂了当时的选官才把何皇后送到宫里去的。掖庭的意思是宫中的旁舍,妃嫔居住的地方。章怀太子李贤注引《汉宫仪》:婕妤以下皆居掖庭。也就是说掖庭是一个群居的场所,虽然何皇后被选入了掖庭但是想要得到皇帝的宠幸也还是非常不容易的,中间应该也是受到了相当一段时间的艰辛的。但以屠户之家入选掖庭,最终还当上的皇后,不得不说何皇后还是很幸运的。
长七尺一寸:这里说何皇后的身高是七尺一寸,以现在的一尺为33公分的计量来算,何皇后身高得有两米三十多,这显然是不可能的。汉时常说七尺男儿,也就是说当时男子的标准身高在七尺左右。而一般认为,当时的七尺大约在1.65至1.75之间。这也就是当时男子的标准身高了。而易中天在《品三国》里说诸葛亮身高一米八四,而三国志载诸葛亮身长八尺,也就是说东汉时的一尺大约在23公分左右。这里特别说明一下何皇后的身高,意思应该也是为了说明何皇后的身材很高。不管按一般认为还是易中天在品三国里的说法,何皇后最矮也有一米六二起步,最高可能超过一米七五,这在东汉时期应该算是标准的长腿大美人了吧,后面能够受到皇帝的宠幸也极有可能是因为她鹤立鸡群的身高,虽然身在掖庭,但往人群里一站,也很难不注意到她。
生皇子刘辩,养于史道人家,号曰史侯:何皇后受到宠幸以后,生下了皇子刘辩,也就是后来的汉少帝。因为何皇后的老公汉灵帝之前所生的儿子没有一个能够养大的。所以按当时的封建迷信,生下的儿子就不养在自己家里,而是放在别人家里养。而皇子刘辩就养在了一个姓史的叫史子眇的道人家里养,也因为当时的封建迷信,不敢直接称呼刘辩的名字,所以就把他叫做史侯。
拜为贵人,甚有宠幸。性强忌,后宫莫不震慑:因为生下了皇子刘辩,何皇后也被封为了贵人,贵人在后宫仅次于皇后之下,而且经常受到皇帝的宠幸,所以当时的何皇后可谓是如日中天。但是何皇后这个人的性格非常善于嫉妒,再加上她母凭子贵的地位,后宫其他的妃子都非常的害怕她。
光和三年,立为皇后。明年,追号皇后父何真为车骑将军、舞阳宣德侯,因封后母兴为舞阳君。时王美人任娠,畏皇后,乃服药欲除之,而胎安不动,又数梦负日而行。四年,生皇子刘协,皇后遂鸩杀王美人。灵帝大怒,欲废皇后,诸宦官固请得止。董太后自养刘协,号曰董侯。
光和三年,立为皇后:光和三年是汉灵帝的年号。汉灵帝一共有四个年号,分别是建宁(共5年,168-172年)、熹平(共7年,172-178年)、光和(共7年,178-184年)、中平(共6年,184-189年)。而光和三年则是公元180年,在这一年,何皇后终于被封为了皇后,成了母仪天下的一国之后。而何皇后之前的一任皇后宋皇后则是在光和元年,即公元178年,因为遭到中常侍王甫和太中大夫程阿的诬陷诋毁,而被汉灵帝废去皇后位的。后来还被送去暴室,宋皇后最终在那里忧郁而死。
明年,追号皇后父何真为车骑将军、舞阳宣德侯,因封后母兴为舞阳君:第二年,也就是光和四年(公元181年)。因为何皇后的父亲何真死的早,所以在这一年,被追封为车骑将军,舞阳侯。车骑将军在东汉时是二品将军称号,地位很高。舞阳是地名,而侯是爵位,也就是说以后舞阳这个地方的税赋就由何家领取。宣德是何真的謚号,所以这里也称为舞阳宣德侯。就好比汉朝的一个皇帝谥号叫孝武,我们也称他为汉武帝一样(另外多嘴一句,汉朝以孝治天下,所有皇帝的謚号前面都有一个孝,所以我们说的汉文帝,汉武帝也叫汉孝文帝,汉孝武帝)。也正因为何真有了这样的封号,而何皇后的生母,一个叫作兴的女人也就被封为了舞阳君。
时王美人任娠,畏皇后,乃服药欲除之,而胎安不动,又数梦负日而行:王美人名叫王荣,美人是后宫的封号。当时她怀了身孕,但是因为非常的害怕何皇后,就想把肚子里的孩子给流掉。可是吃了堕胎药之后,腹中的胎儿却安然不动,而且她睡觉的时候又经常梦到背着个太阳在走。吃了堕胎药之后是不是没效果我不知道,但梦到背着太阳应该是后人杜撰或者夸大其词的,毕竟王美人肚子里的孩子可是后来大名鼎鼎的汉献帝,要生皇帝,当然是要加点神话色彩的。
四年,生皇子刘协,皇后遂鸩杀王美人。灵帝大怒,欲废皇后,诸宦官固请得止:光和四年,公元181年,也就是追封何皇后父亲何真的那一年,王美人生下了皇子刘协,也就是后来的汉献帝。因为后宫多了个皇子,何皇后这善妒的性格怎么忍受的了。于是毒杀了王美人。汉灵帝知道这件事以后,非常的生气,甚至动了要把何皇后废掉的心思。但因为宦官拼命地求情,才把这件事阻止了下来。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件事里,宦官是帮了何皇后大忙的,这也为日后何皇后的哥哥何进要杀宦官,而何皇后不支持何进埋下了伏笔。
董太后自养刘协,号曰董侯:董太后是汉灵帝的亲生母亲,也就是刘辩与刘协两个孩子的亲奶奶。看到刘协的母亲王美人如此死于非命,老太太也是于心不忍。因为之前汉灵帝的儿子都很难养成,按理刘协也应该送去别人家里养的,但董太后舍不得,于是就把刘协养在了自己的宫里,但同样因为迷信,不敢直呼他的名字,所以刘协就被称为董侯。
王美人,赵国人也。祖父王苞,五官中郎将。王美人丰姿色,聪敏有才能,明书会计,以良家子应法相选入掖庭。灵帝愍刘协早失母,又思王美人,作追德赋、令仪颂。
王美人,赵国人也:这一段主要说王美人。她是当时的赵国人,东汉时期的赵国疆域很小。在光武帝刘秀建立了东汉王朝之后,他封自己的叔父为赵王。封地则是赵国,赵国以邯郸为都城,下辖邯郸、易阳、襄国、柏人、中丘五个县。大小其实就和当时的一个郡差不多。跟战国时期的赵国相比,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祖父王苞,五官中郎将:王美人的祖父王苞,曾经担任过五官中郎将。在东汉末年,曹操的儿子曹丕也担任过五官中郎将,可见这个职位的职级肯定是不低的。王美人的祖上也曾是政府的高级官员。
王美人丰姿色,聪敏有才能,明书会计,以良家子应法相选入掖庭:这里说王美人长得美,又聪明,能书会计。这也是她为什么会得到皇帝宠幸的原因吧。谁不喜欢一个又聪明又漂亮又知书达理的女子呢。良家子旧指出身良家的子女或清白人家的女子。而汉时,指从军不在七科谪内者或者不是医、巫、商贾、百工之子女。至于七科谪,汉武帝颁布的七科谪范围是:吏有罪,亡命,赘婿,贾人,故有市籍,父母有市籍,大父母有市籍这七项。而王美人均不在列,所以被称为良家子。应法相这里解释为容貌符合标准,所以被选入掖庭,继而受到了皇帝的宠幸。
灵帝愍刘协早失母,又思王美人,作追德赋、令仪颂:愍通悯,怜悯的意思。汉灵帝怜悯刘协小小年纪就没了妈妈,又常常怀念王美人的温柔体贴,善解人意。便写下了追德赋,令仪颂来纪念王美人。
中平六年,灵帝崩,皇子刘辩即位,尊皇后为皇太后。太后临朝。皇后兄大将军何进欲诛宦者,反为所害;舞阳君亦为乱兵所杀。并州牧董卓被征,将兵入洛阳,陵虐朝庭,遂废少帝为弘农王而立刘协,是为献帝。扶弘农王下殿,北面称臣。太后鲠涕,群臣含悲,莫敢言。董卓又议太后踧迫永乐宫(董太后),至令忧死,逆妇姑之礼,乃迁于永安宫,因进鸩,弑而崩。在位十年,董卓令献帝出奉常亭举哀,公卿皆白衣会,不成丧也。合葬文昭陵。
中平六年,灵帝崩,皇子刘辩即位,尊皇后为皇太后:中平六年,也就是汉灵帝最后一个年号的最后一年,公元189年。汉灵帝去世了。因为汉灵帝没有立太子,而他又只有两个儿子,一个刘辩,一个刘协。但因为何皇后的儿子刘辩是嫡长子,顺位高过庶出的刘协,所以顺理成章地继承了皇帝的宝座。而何皇后也就自然而然地从皇后成为了皇太后。
太后临朝:一般来说,在皇帝年幼或者体弱多病时,皇帝的后妃或者皇帝的母亲就要代替皇帝临朝。而这个时候,因为皇后的命令就是皇帝的命令。皇帝的命令叫“制”,所以,皇后这时候下的命令也叫“制”。这就是所谓的临朝称制。这个时候,由于皇帝刘辩只有14岁,所以何太后代替皇帝治理朝政,也在情理之中。
皇后兄大将军何进欲诛宦者,反为所害;舞阳君亦为乱兵所杀:这算是东汉末年的一个大事件了,正因为这次事件的发生,才导致了东汉后来发展成了军阀割据的混乱年代。详细的事例不妨等到将来读何进传的时候再来论述。简单来说,就是当时的大将军(大将军位在三公之上,也是东汉时职位最高的官职,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当时多由外戚担任,而何进也是何太后的哥哥,皇帝的大舅舅)欲诛除宫内的宦官,而之前也说了,由于宦官帮过何太后很多的忙,特别是在何太后毒杀王美人,汉灵帝欲废何皇后的时候,曾经固请得止。所以兄妹两人对于是否诛杀宦官的意见是相背的。而何进也是由于不相信宦官敢对自己动手,所以孤身入宫的时候被宦官反杀,何进被杀后,当时何进的部下袁绍袁术等人带兵入宫,打着为何进报仇的名义几乎杀尽了当时宫中的宦官。因为这次事件,何太后的母亲,舞阳君也于乱兵之中被杀了。
并州牧董卓被征,将兵入洛阳,陵虐朝庭,遂废少帝为弘农王而立刘协,是为献帝:当时担任并州牧(并州相当于当时的一个省,大概位置是现在的甘肃一带。而牧是官职名,类似于现在的省长。但当时的州牧是军政大权一把抓的,也可以算是地方军阀)的董卓被朝廷征招,带兵来到洛阳。其实何进活着的时候,威望很高,他是让董卓带兵驻扎在洛阳城外的。可惜由于何进被杀,袁绍袁术带兵入宫,导致洛阳大乱,宦官为了保命,带着小皇帝刘辩逃出了洛阳,在半路被董卓截获。董卓手上有了皇帝,再加上本身又有兵,进了洛阳之后立刻就把持了朝政。由于董卓出生在边陲地区,多于胡人接触,习惯比较粗野,到了文明社会也依然是野人风格。他因为觉得刘协虽然年纪小,但是更聪明,刘辩虽然年纪大,但又胆小又笨,所以就将刘辩的皇帝给废了,立他做弘农王,而让刘协做了皇帝,也就是后来的汉献帝。
扶弘农王下殿,北面称臣。太后鲠涕,群臣含悲,莫敢言:刘辩被从皇帝宝座上拉了下来,北面称臣的时候,何太后泣不成声,毕竟自己的儿子被从皇帝位上赶了下来,而自己将来的地位也是岌岌可危。其他他臣看到此情此景,心里也非常的悲愤。毕竟一个泱泱大国,皇帝被别人说换就换,读着儒家经典长大的朝臣们心理肯定是五味杂陈,然而形势比人强,他们也只能敢怒而不敢言了。
董卓又议太后踧迫永乐宫,至令忧死,逆妇姑之礼,乃迁于永安宫,因进鸩,弑而崩。在位十年:踧迫【dí pò】,逼迫、欺压的意思。董卓又说何太后曾经逼迫过永乐宫(永乐宫就是之前说过的汉灵帝的生母,董太后,因为住在永乐宫,所以又称永乐太后)。令董太后忧郁而死,有违媳妇与婆婆的基本礼仪,所以就让何太后也住到永乐宫里(董太后与何太后的过节在何进传里有详细地体现,主要是董太后多次劝汉灵帝立刘协为太子,这当然令何太后所不爽,所以和哥哥何进谋划,逼死了董太后)。董卓估计是想让何太后在那里惶惶不可终日,担心董太后的鬼魂前来索命吧。不过后来董卓也等不及董太后的鬼魂去索命了。又派人送去毒酒,毒死了何太后。何太后从当上皇后到被董卓毒死,共在位十年。
董卓令献帝出奉常亭举哀,公卿皆白衣会,不成丧也。合葬文昭陵:何太后死后董卓命令刘协去城内的奉常亭举办丧礼。所有的公聊大臣都身穿白衣出席了丧礼,其实这样做是不合乎作为太后治丧的礼仪的。堂堂一个太后,最终落得了这样一个下场也实在是令人唏嘘。如果当时哥哥何进想要诛杀宦官的时候不加以阻止,想来也不会落到今天这个地步,可见何太后还是格局太小,只顾眼前,不着眼大局。现在儿子没了皇帝当,自己也没命了,真是不会值。最终,何太后与汉灵帝一起合葬在了文昭陵。
初,太后新立,当谒二祖庙,欲斋,辄有变故,如此者数,竟不克。时有识之士心独怪之,后遂因何氏倾没汉祚焉。
这段,比较简单,就统一来说明一下。二祖庙指的是汉高祖刘邦和汉世祖光武帝刘秀的庙。意思是,何皇后刚刚当上太后的时候,按照道理是应该去拜谒刘邦和刘秀的庙的。按照礼仪,拜谒之前需要斋戒,可每当到了这个时候,都会发生各种变故导致斋戒没有办法进行下去,反复了很多次以后,最终竟然决定不去拜谒二祖庙。当时的人们对于这种行为都觉得非常的奇怪,后来果然,汉室的国祚到了何皇后这里就算是被终结了。
明年,山东义兵大起,讨董卓之乱。董卓乃置弘农王于阁上,使郎中令李儒进鸩,曰:“服此药,可以辟恶。”弘农王曰:“我无疾,是欲杀我耳!”不肯饮。强饮之,不得已,乃与妻唐姬及宫人饮宴别。酒行,弘农王悲歌曰:“天道易兮我何艰!弃万乘兮退守蕃。逆臣见迫兮命不延,逝将去汝兮适幽玄!”因令唐姬起舞,唐姬抗袖而歌曰:“皇天崩兮后土颓,身为帝兮命夭摧。死生路异兮从此乖,奈我茕独兮心中哀!”因泣下呜咽,坐者皆歔欷。弘农王谓唐姬曰:“卿王者妃,埶不复为吏民妻。自爱,从此长辞!”遂饮药而死。时年十八。
明年,山东义兵大起,讨董卓之乱:汉末的时候,还没有现在山东省的概念,这时候说的山东一般指的是崤山以东。从秦时起,所谓的山东一般指的就是华山,崤山,太行山以东,因为当时秦的国都在咸阳,除秦国以外,战国七雄之外的其他六国都在崤山以东,而刘邦建汉时也以长安为都,所以当时的山东指的就是崤山以东。这段讲的是董卓废了刘辩立了刘协之后的第二年,初平元年,公元190年,以袁绍为首的十八路诸侯举义兵讨伐董卓。
董卓乃置弘农王于阁上,使郎中令李儒进鸩,曰:“服此药,可以辟恶。”弘农王曰:“我无疾,是欲杀我耳!”不肯饮。强饮之,不得已,乃与妻唐姬及宫人饮宴别:因为董卓废立皇帝其实是由法理不合的,讨伐董卓的联军也是以这一点为名对董卓进行讨伐,刘辩毕竟是汉灵帝的嫡长子,留着他将来必定是个祸患,而如果刘辩死了,那刘协作为汉灵帝唯一的儿子,继承皇位那别人就再也无话可说了,所以董卓将刘辩,当时的弘农王置于阁上,让郎中令李儒端来毒酒,对刘辩说,“来,把这个药喝了,可以辟恶。”辟恶的意思是祛除瘟病,恶气和邪气,以及避灾的意思。刘辩虽然不聪明,但也绝对不是傻子,他对董卓说,“我根本就没有病,你让我喝这个,不就是要杀我吗。”所以他强烈的推辞,不肯喝。其实事实大家都清除,刘辩非要说出来,也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毕竟他现在已经不是皇帝了,就算是皇帝,现在朝政被董卓一手把持,他也无力改变什么。于是,董卓便强迫刘辩喝,刘辩知道不喝也不行了,便召集自己的妻子唐姬以及其他随从的宫中人员一起,吃个断头饭。
酒行,弘农王悲歌曰:“天道易兮我何艰!弃万乘兮退守蕃。逆臣见迫兮命不延,逝将去汝兮适幽玄!”因令唐姬起舞,唐姬抗袖而歌曰:“皇天崩兮后土颓,身为帝兮命夭摧。死生路异兮从此乖,奈我茕独兮心中哀!”因泣下呜咽,坐者皆歔欷。弘农王谓唐姬曰:“卿王者妃,埶不复为吏民妻。自爱,从此长辞!”遂饮药而死。时年十八:这段挺让人伤感的。在吃断头饭的时候,刘辩文思泉涌,仰天悲歌,内容大概是“天下的运势在转变,而我有多不容易呀,放弃了皇帝的宝座成为了一个普通的藩王。现在不忠诚的臣子逼迫我,眼看我命不久矣,即将要离开你独自一个人去那阴曹地府了。”唱完后让唐姬给她跳一段舞,唐姬也举起袖子一边跳也一边唱了起来,大意是:“皇天崩塌了,大地也倾颓了。身为一个帝王也免不了死去的命运。从此以后我们就要生死两隔,只留下我一个人独自在心里默默的悲哀。”随后哭得不能自己,一同参加这顿断头饭的人看到此情此景无不感到唏嘘难过的。随后刘辩对唐姬说:“你是帝王的妃子,将来肯定没办法再嫁给普通百姓作老婆。你就此保重,从此我们就再也见不到啦。”随后便喝下了毒酒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后汉书这里作刘辩死时十八岁,但一般认为,刘辩此时是十五岁,我也认为十五岁更靠谱一点,因为如果十八岁的话已经成年,当上皇帝的时候按理是不需要何太后临朝辅政的。但无论是十五还是十八,都是非常年轻的年纪,只因为生在了帝王家,这一生便匆匆的结束了。而刘辩与唐姬分别这一段,其实是有点像霸王别姬的,虽然少了点悲壮,但多了点凄凉。而刘辩最后对唐姬的嘱咐现在看来是有些许自私的,意思就是唐姬你不要再嫁了,但对于当时的社会来说,三纲五常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所以也不能说他就是错吧。
唐姬,颍川人也。弘农王薨,归乡里。父会稽太守唐瑁欲嫁之,唐姬誓不许。及李傕破长安,遣兵钞关东,略得唐姬。李傕因欲妻之,固不听,而终不自名。尚书贾诩知之,以状白献帝。献帝闻感怆,乃下诏迎唐姬,置园中,使侍中持节拜为弘农王妃。
唐姬,颍川人也:这一段时对于唐姬的介绍。唐姬是豫州颖川郡人。当时的颖川可是一个人才辈出的大郡,后来许多著名的历史人物都出自颖川,而唐姬也是出身于有名的颖川唐氏,她的祖父唐珍曾经担任过大司空(类似于现在的水利部长)。
弘农王薨,归乡里。父会稽太守唐瑁欲嫁之,唐姬誓不许:刘辩死后,唐姬回到了故乡颖川。她是父亲是当时的会稽太守唐瑁,因为女儿还很年轻,唐瑁就想让唐姬改嫁,但由于刘辩临终前的嘱托,所以唐姬一直没有答应改嫁的要求。
及李傕破长安,遣兵钞关东,略得唐姬。李傕因欲妻之,固不听,而终不自名:后来到了李傕郭氾之乱的时候,派兵到关东地区进行掳掠,唐姬因为自身的美貌也被抓去献给了李傕,李傕一个西凉野人看到唐姬这样的绝色美女当然色心大动,想要让唐姬做自己的老婆。唐姬毕竟是曾经嫁给过皇帝的人,怎么可能看得上李傕这种野人,当然死都不肯,而且也一直没有说出自己曾经是刘辩妻子的身份,给丈夫保全了颜面。
尚书贾诩知之,以状白献帝。献帝闻感怆,乃下诏迎唐姬,置园中,使侍中持节拜为弘农王妃:后来尚书贾诩(这段其实就是李傕郭氾之乱了罪魁祸首,这时候出来解决问题理所应当)知道了这件事,就把这件事告诉了汉献帝刘协。刘协和刘辩毕竟是兄弟,听到这件事的时候也非常的伤感,于是下诏将唐姬接了回来,安置在园中,又让使者持节拜唐姬为弘农王妃,正式将唐姬的名份给定了下来。至此,唐姬就再也没有出现在史书之中,不过后来的《太平御览》中称刘辩死的时候,唐姬也一同身亡了,真假未知。
初平元年二月,葬弘农王于故中常侍赵忠成圹中,谥曰怀王。
初平元年的二月,公元190年二月。刘辩被安葬在已经死去的中常侍赵忠的墓穴里。成圹的意思是安葬;生前修成的墓穴的意思。并且给了他謚号为怀。
献帝求母王美人兄王斌,王斌将妻子诣长安,赐第宅田业,拜奉车都尉。
刘协找到了母亲王荣的哥哥王斌,王斌带着自己了老婆孩子来到了长安。刘协赐给了他们房子和田地,并且封王斌为奉车都尉。刘协从小没有母亲,所以把爱转移到了母亲的兄弟的身上,也算是爱屋及乌了。
兴平元年,献帝加元服。有司奏立长秋宫。诏曰:“朕禀受不弘,遭值祸乱,未能绍先,以光故典。皇母前薨,未卜宅兆,礼章有阙,中心如结。三岁之戚,盖不言吉,且须其后。”于是有司乃奏追尊王美人为灵怀皇后,改葬文昭陵,仪比敬(章帝陵)、恭(安帝陵)二陵,使光禄大夫持节行司空事奉玺绶,王斌与河南尹骆业复土。
兴平元年,献帝加元服:兴平元年,公元194年。元服就是加冠礼,古代男子成年的象征。在这一年,刘协举行了加冠礼。
有司奏立长秋宫。诏曰:“朕禀受不弘,遭值祸乱,未能绍先,以光故典。皇母前薨,未卜宅兆,礼章有阙,中心如结。三岁之戚,盖不言吉,且须其后。”:长秋宫是当时皇后所住的宫殿名称。因为刘协进行了加冠礼,已经成年,所以负责的官员就上奏请求刘协立皇后。刘协下诏说:“我禀赋天性不够宏大,遭受乱祸,而没能继承先业,光大旧的典章制度。先前皇母去世,没有占卜到合适的坟地,安葬的礼章也不齐全,我心中有如系了个疙瘩。三年丧期,全不言吉事,立皇后的事姑且等以后再说。”便拒绝了这个要求。
于是有司乃奏追尊王美人为灵怀皇后,改葬文昭陵,仪比敬、恭二陵,使光禄大夫持节行司空事奉玺绶,王斌与河南尹骆业复土:因为奏请皇后的事情皇帝没有同意,负责的官员也不闲着,就继续上奏,这次就纯属拍马屁了。他们让皇帝追尊生母王荣为灵怀皇后,改葬到文昭陵,与汉灵帝葬在一起。之前何皇后已经和汉灵帝一起合葬在文昭陵了,这样王美人再改葬过去,文昭陵就达成了一皇二后的成就,可喜可贺。负责的官员继续说,改葬的礼仪要和敬陵,恭陵一样,不能太随便和普通。敬陵是汉章帝的陵墓,而恭陵是汉安帝的陵墓。这样拍马屁的要求,一个正常人都很难拒绝,更何况是以孝治天下的汉朝天子呢。刘协立马答应,并且让光禄大夫持节行司空事并且带上玺绶,再由自己的舅舅之前封为奉车都尉的王斌以及河南尹骆业一起,为母亲覆土安葬。
王斌还,迁执金吾,封都亭侯,食邑五百户。病卒,赠前将军印绶,谒者监护丧事。长子王端袭爵。
王斌在安葬完姐姐王荣回来后,改任执金吾,执金吾是负责京城治安的官职,类似于现在的警察局长,不过职权更大,毕竟当时军警不分家,维持治安靠的就是军队。不仅如此,还被封了都亭侯,从此进入贵族行列。都亭侯在侯爵里算是比较低等的,毕竟王斌寸功未立,只是靠着姐姐是皇帝的妈妈,才能够获封。所谓的都亭,指的就是城内的亭,汉时规定十里为一亭,刘邦曾经就是一个亭长。因为封了都亭侯,王斌可以收取五百户的税赋。后来王斌病死,刘协还追赠给了他前将军的印绶,并且派官员监护王斌的丧事。王斌死后,他的长子王端继承了他都亭侯的爵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