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延寿的曾孙、康熙年间的大学士孙廷铨对博山琉璃行业亦有大贡献。康熙三年(1664年)冬,孙廷铨回到颜神镇,闭门谢客,焚香著书,写成《颜山杂记》。“琉璃”是该书物产篇中的一节,内容完整,记载周详。
乾隆十年,进士杨复吉将“琉璃”一篇单独挑出,收入《昭代丛书续集》,定名《琉璃志》。著名国画大师黄宾虹1911年又将《琉璃志》全文集入所编之《美术丛书》。辗转辑引,足见《琉璃志》的史料价值。近代一些专家学者研究博山琉璃,大多从《美术丛书》中的《琉璃志》入手。
孙赛华介绍,《琉璃志》把琉璃及其产品的成分、炼制过程、产品种类、制作工艺一一写明,并阐明琉璃的来源,摒弃唐代颜师古“琉璃乃自然之物”的观点,而采信宋代程大昌“铸石为器,古已有之”、“虽西域琉璃,亦用石铸,无自然生成者”的观点。
在博山当地史志办工作的张元彪对孙氏家族颇有研究,他认为,《琉璃志》是一系统而全面地记述琉璃工艺技术的科技文献,这对后来博山琉璃业的发展以及专家学者对博山琉璃的探讨与研究,都具有翔实可考的史料价值。
乾隆十年,进士杨复吉将“琉璃”一篇单独挑出,收入《昭代丛书续集》,定名《琉璃志》。著名国画大师黄宾虹1911年又将《琉璃志》全文集入所编之《美术丛书》。辗转辑引,足见《琉璃志》的史料价值。近代一些专家学者研究博山琉璃,大多从《美术丛书》中的《琉璃志》入手。
孙赛华介绍,《琉璃志》把琉璃及其产品的成分、炼制过程、产品种类、制作工艺一一写明,并阐明琉璃的来源,摒弃唐代颜师古“琉璃乃自然之物”的观点,而采信宋代程大昌“铸石为器,古已有之”、“虽西域琉璃,亦用石铸,无自然生成者”的观点。
在博山当地史志办工作的张元彪对孙氏家族颇有研究,他认为,《琉璃志》是一系统而全面地记述琉璃工艺技术的科技文献,这对后来博山琉璃业的发展以及专家学者对博山琉璃的探讨与研究,都具有翔实可考的史料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