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吧 关注:3,390贴子:16,186
  • 12回复贴,共1

魏斌:古人堤简牍与东汉武陵蛮(三)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IP属地:北京1楼2023-08-11 23:21回复
    二、东汉充县治与古人堤遗址的性质
    充县之名,见于《汉书》卷二八上〈地理志上〉和《后汉书》志二二〈郡国志四〉,治所具体位置不详。充县于晋太康四年(283)废省,其地新置临澧县,《水经·澧水》:「澧水出武陵充县西历山,东过其县南。……又东过零阳县之北。」郦道元注:「充县废省,临澧县即其地,临澧县之故治,临侧澧水,即为县名,晋太康四年置。」[30]此后隋于其地置崇义县,唐武德中沿置,麟德元年(664)省并入慈利县。[31]
    有关汉代充县城的方位记载,目前所见最早的是唐代史料。《后汉书》卷六〈孝顺帝纪〉永和二年(137)春「武陵蛮叛围充县」条李贤注:「充县属武陵郡,故城在澧州崇义县东北。」《元和郡县图志》所记更为具体:「充州在澧州西五百里,武德所置崇义县东北一里故充城是,南至沅陵县一百二十里。」[32]这个说法为《舆地纪胜》沿用:「两汉志、晋志并有充县,《元和郡县志》云在慈利县西二百四十里,武德中所置崇义县东北一里,故充城是也。」[33]这应当是光绪《湖南通志》卷四二〈建置志二〉「桑植县古城考」和《中国历史地图集》将汉充县、晋临澧县、唐崇义县治均比定于今桑植县城的根据。不过,由于缺乏时代更早的确切史料,充县治所在仍让人存有疑问。[34]


    IP属地:北京2楼2023-08-17 00:42
    回复
      古人堤简牍的出土,为认识东汉充县治位置提供了新的资料。下面先来看10号封检正面三行文字的提示。中间大字「兵曹掾猛使福以邮行」,显然是收件人和传递方式。左侧的「永元元年十二月廿日辛丑起廷」,是封检发出的时间。「起」是发出之意,这在居延汉简中有不少记载,如130.8:
      ------------------------------------------------------------------------
      入南書二封 皆居延都尉章九月十日癸亥起一詣敦煌一詣張掖府
      郵行永元元年九月十四日夜半椽[掾]受路伯[35]
      ------------------------------------------------------------------------
      这是文书传递过程中留下的收受转发记录,两书皆是九月十日癸亥从居延都尉府发出,分别发往敦煌县和张掖太守府。传递转发过程中详细记录「起日」、收件者、印章内容和封检是否完好,是为了记录备查。[36]以此参照,10号封检当是永元元年十二月廿日辛丑从充县发出的,末尾的「廷」指县廷。这种在最后署明发出单位的做法,在长沙东牌楼出土的两通东汉封检中也可以看到。如2号是「东部劝农邮亭掾周安言事」,收件人和传递方式是「廷以邮行」,左侧下部小字墨书「光和六年正月廿四日乙亥申时□驷□亭」;3号是「左部劝农邮亭掾夏 详言事」,左侧下部小字墨书「中平三年二月廿一日己亥言安定亭」。[37]两牍末尾的驷□亭和安定亭均指劝农邮亭掾发出文书之所。2号背面所记也正是安定亭事务。据此可以判定,这是一道县廷封印「充长之印」后发出的封检,收件人是「兵曹掾猛」,[38]发件时间是东汉和帝永元元年(89)十二月廿日辛丑。


      IP属地:北京3楼2023-08-17 00:43
      回复
        右侧墨书「充长之印」,长沙东牌楼出土1号东汉封检提供了一个可以参照的实例,该检残存墨书两行,右侧小字为「桂阳大守行丞事南平丞印」,中间大字为「临 湘丞掾驿马行」,[39]这通封检在临湘县治出土,可知右侧小字为收件者所记。10号封检右侧的「充长之印」,也应当是收件单位启封后记录下的封泥印文。仔细观察10号封检图版,可以发现其下部有封泥槽,可以排除副本的可能性。[40]这样就可以判断,古人堤遗址是收件人「兵曹掾猛」所在之处,充县治必在另一地点。
        那么,「兵曹掾猛」所在的古人堤,又是何种性质的官府机构呢?先来看古人堤同出简牍中提供的讯息。43号牍:
        ------------------------------------------------------------------------
        永元二年七月以來
        發書刺本事 (正面)
        功曹 (背面)
        ------------------------------------------------------------------------


        IP属地:北京4楼2023-08-17 00:44
        回复
          整理者已指出,这是一则档案标题。按,「发」为启封之意。背面的「功曹」则显示,这是功曹永元二年七月以来收到文书的启封记录。11号牍正面又有「掾 回 陈伯秋鹿封」。由此来看,古人堤发掘的房屋建筑遗址,应当是一处负责收发、保存文书的官府机构。[41]出土简牍中书信所占比例极大,正可与此相印证。这些书信中提到了不少职名,如26号牍正面有「门下骑吏 杨少」,2号牍背面有「路掾史」,5号牍正面有「□尉」,16号牍背面有「秦掾」「吕掾」,30号牍背面有「黄卒史」,73号牍正面称「因力田至书」,等等。不过,这些职名出现在书信中,很难判定是否属于古人堤官府。[42]
          目前可以明确判定的古人堤官府属吏,除了「兵曹掾」、「功曹」,还有15号牍习字时反复书写的「贼曹小史周□」。古人堤同出的几种汉律抄文,均为贼律、盗律,也说明贼、盗事务是古人堤官府的重要职责。[43]


          IP属地:北京5楼2023-08-17 00:46
          回复
            根据这些讯息,再考虑到古人堤位于武陵蛮活跃地区,就让人有一个推测:会不会是武陵郡都尉治所呢?遗憾的是,现存史料中完全没有相关讯息可考。如所周知,东汉建武六年,「省诸郡都尉,并职太守,无都试之役」,[44]此后都尉多见于边郡。东汉武陵都尉可考者仅温序一人,也是建武六年以前之事。[45]当然,建武六年「省诸郡都尉」之后,也不断有复置之举,如永元二年二月「复置西河、上郡属国都尉官」,阳嘉二年(133)四月「复置陇西南部都尉官」;内郡如太山、琅琊,亦曾在永寿元年(155)七月置都尉官。[46]此外,《后汉书》中也有会稽东部都尉(阳嘉元年)、九江都尉(永嘉元年)的记载。[47]东汉时期武陵郡北部蛮人动乱频发,活动地域集中于澧水上游和溇水流域,古人堤遗址附近是重要的扼守据点,在此「复置」武陵都尉以控御蛮人,可能性是存在的。但〈后汉书·南蛮传〉记武陵蛮历次动乱经过甚详,官府方面均为太守统兵,完全未见都尉踪迹。[48]而且,结合居延、敦煌等汉简资料来看,如果10号封检是从充县治发往武陵郡都尉治所的话,收件者似乎应署明「都尉府」,而非仅署所属官府不详的「兵曹掾」。这些都让人感到困惑。


            IP属地:北京6楼2023-08-17 00:46
            回复
              会不会是郡县之下的行政分理机构呢?县掾史在县廷以外理事的例子,可以举出前引东牌楼2、3号封检中出现的劝农邮亭掾。他们都是在临湘县廷以外的「亭」中理事。这两道封检中的劝农邮亭掾,其前冠有临湘中部、左部,说明是分部理事。郡掾史的例子,最常见的是督邮,东牌楼简牍5号光和六年〈李建与精张诤田自相和从书〉,是上行于中部督邮掾的文书,其中就提到了「中部督邮掾治所」。[49]此外,70号简又记有「中部贼捕掾」。[50]两件文书中的「中部」,均应指长沙郡中部,而同时存在的,应当还有东部、西部。[51]分部理事的郡督邮掾、贼捕掾,显然各有其「治所」。这种「治所」,有的可能位于一些县治所在之地,如5号牍就出土于临湘。但不管如何,它们在性质上都属于郡府的派出机构。5号牍尾部注有「诣在所」,表明即便「治所」设于临湘,由于经常移动视事,中部督邮掾所在之地并不固定。相关例子在敦煌悬泉简中还有不少,如Ⅱ0214①:125:「入西板檄二,冥安丞印,一诣乐掾治所,一诣府。」[52]Ⅱ90DXT0114③:444:「出东合檄四,皆从事田掾印,其一诣从事张掾治所,一诣从事陈掾治所,一诣从事祭酒张掾治所。」[53]这两支简中提到了多处「某掾治所」,据此推断,前引悬泉Ⅱ0014②:294中由敦煌太守府发给劝农掾、史的文书,去向亦应是劝农掾、史「治所」。这种带有临时、分理性质的「某掾治所」,与郡府、县廷之间有着密切的文书往来,成为郡县行政的重要内容。[54]


              IP属地:北京7楼2023-08-17 00:46
              回复
                [30] 《水经注疏》(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卷三七,〈澧水〉,页3065-3067。关于充县、临澧县沿革,另见《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卷三七,〈州郡志三〉,页1119。
                [31] 《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卷二六,〈地理志下〉,页895;《旧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卷四O,〈地理志三〉,页1614。
                [32] 《元和郡县图志》(北京:中华书局,1983),卷三O,〈江南道六〉辰州沅陵县「壶头山」条,页747。
                [33] 《舆地纪胜》(台北:文海出版社,1971),卷七O,〈澧州·古迹〉「故充城」条,页431。
                [34] 杨守敬比较审慎,只是模糊的指出,充县古城在「今永定县西」(《水经注疏》,卷三七,〈澧水〉,页3066)。永定即大庸。桑植、大庸附近均有丰富的汉代考古文化遗存,参看邓辉,《土家族区域的考古文化》(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页228-232。
                [35] 谢桂华、李均明、朱国炤,《居延汉简释文合校》(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页214。居延、敦煌等地出土汉简中记有「起日」的简很多,不赘举。


                IP属地:北京8楼2023-08-17 00:48
                回复
                  [36] 居延汉简288.30:「二合檄张掖城司马毋起日诣设屏右大尉府」(《居延汉简释文合校》,页488),就特别记下了该檄「毋起日」,即没有署明发出日期。又,505.39:「北书五封一封遣杜陵左尉印诣居延封破□□旁封十月丙寅起卒顺」(《居延汉简释文合校》,页607),记有封泥情况。
                  [37] 两道封检的图版、释文,均见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文物研究所编,《长沙东牌楼东汉简牍》(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页11、12、71、72。
                  [38] 「兵曹掾猛」之后的「使福」,不太好理解,整理者认为是「使者福」。按,敦煌悬泉汉简Ⅱ0014②:294记:「出东书四封,敦煌太守章,一诣劝农掾,一诣劝农史,一诣广至,一诣冥安,一诣渊泉。」胡平生、张德芳,《敦煌悬泉汉简释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页92-93。这里称「东书四封」,实际上却有五个收件者,后三者均为敦煌属县,前两者则是劝农掾和劝农史。前两者似乎应合并为一个收件方。以此参照,10号封检中的「使福」,也许可以理解为「兵曹史福」。
                  [39] 图版、释文,见《长沙东牌楼东汉简牍》,页11、71。另可参看孙闻博,〈说东牌楼汉简《桂阳大守行丞事南平丞印缄》〉,《文物》2010.10:84-87。


                  IP属地:北京9楼2023-08-17 00:48
                  回复
                    [40] 此点承蒙审稿人提醒,谨致谢意。关于封检的讨论,参看大庭脩,〈再论「检」〉,《汉简研究》(徐世虹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页76-204。此外,关于副本问题,参看邢义田,〈汉代简牍公文书的正本、副本、草稿和签署问题〉,《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82.4(2011):601-678。
                    [41] 遗址中文物遗存丰富,尤以陶器、木片、铜铁器等生活用品居多。建筑遗址房屋由平等分布的三排木柱支撑,用砖均为花纹砖,磨蚀严重,建筑内部和周围相同时期底层中有大量灰烬炭末。发掘者推测认为,该建筑不象是普通民居。参看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文物研究所,〈湖南张家界古人堤遗址与出土简牍概述〉,《中国历史文物》2003.2:67-69。
                    [42] 这些职名大都郡、县皆有,如骑吏,《后汉书》志二九〈舆服志上〉:「公以下至二千石,骑吏四人;千石以下至三百石县长,二人。」页3652。本条原断句有误,今改之。
                    [43] 水间大辅,〈湖南张家界古人堤遗址出土汉简に见える汉律の贼律・盗律について〉,早稻田大学《长江流域文化研究所年报》2(2003):185-212。
                    [44] 《后汉书》,志二八,〈百官志五〉,页3621。


                    IP属地:北京10楼2023-08-17 00:49
                    回复
                      [45] 《后汉书》,卷八一,〈独行·温序传〉,页2672。
                      [46] 《后汉书》,卷四,〈孝和帝纪〉,页170;卷六,〈孝顺帝纪〉,页262;卷七,〈孝桓帝纪〉,页301。[47] 《后汉书》,卷六,〈孝顺帝纪〉、〈孝质帝纪〉,页259、277。
                      [48] 如永和二年武陵太守李进讨破诸蛮;永兴元年(153)太守应奉以恩信招诱武陵蛮;延熹年间太守陈奉率吏人击破武陵蛮(《后汉书》,卷八六,〈南蛮西南夷列传〉,页2833-2834)。
                      [49] 图版、释文见《长沙东牌楼东汉简牍》,页14、73。
                      [50] 图版、释文见《长沙东牌楼东汉简牍》,页39、103。
                      [51] 关于长沙郡的分部问题,参看罗新,〈吴简所见之督邮制度〉,《吴简研究》第1辑(武汉:崇文书局,2004),页309-316。
                      [52] 胡平生、张德芳,《敦煌悬泉汉简释粹》,页93-94。
                      [53] 郝树声、张德芳,《悬泉汉简研究》(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9),页91。
                      [54] 里耶秦简8-1318号内容为:「廷以邮行户曹」,亦是户曹与迁陵县廷之间的文书传递,陈伟主编,《里耶秦简牍校释(第一卷)》(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页310。


                      IP属地:北京11楼2023-08-17 00:50
                      回复
                        很好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23-08-19 01:5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