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吧 关注:4,171贴子:22,634
  • 13回复贴,共1
求助

这段话怎么理解?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正月,作三军,三分公室而各有其一。三子各毁其乘。季氏使其乘之人,以其役邑入者,无征;不入者,倍征。孟氏使半为臣,若子若弟。叔孙氏使尽为臣,不然,不舍。
作三军,应该是建立了三支军队。三分公室,肯定不是把国君从其住房里赶出来,把其住房分成三分,所以这个室不是房屋的意思。公室是国君的财产?包括土地,奴隶,牲畜,金银财宝等?那么把这些分了,国君没有收入了,吃喝拉撒睡怎么解决?公室其实就是指新作的三军,三分公室而各有其一,就是三桓每人领导一个军?
三子各毁其乘,其乘是指三子本来都有私人武装,作了三军的首领之后,私人武装没用了,要解散?役邑,是指这些私人武装都不发工资,但是分给一个小庄园?季氏让他的私人武装退伍还原成自由的农民,若是离开时把庄园交还给季氏,则不再征收其农业税,若是保留庄园,加倍征收其农业税,可见季氏是负责征税的?而且能够滥用职权,随意征税?
臣,按照文义好像不是太好的东西,应该是奴隶,或者家奴一类的?孟氏让他的私人武装成为半家奴,不能完全自由,不用给孟氏作日常工作,但孟氏有大事需要帮忙的时候,他们必须帮忙,且孟氏尊重他们,不打骂他们。叔孙氏让他们完全成为奴隶,没有自由,为叔孙氏作日常工作,且叔孙氏会随意打骂他们?不舍,是指叔孙氏的私人武装若不做他的奴隶,叔孙氏就不放过他们,把他们囚禁或者杀害,还是说不然就不让他们退伍?那么三桓的私人武装在成为他们的私人武装之前,都是些什么人呢?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3-09-12 13:30回复
    这段文字描述的是春秋时期鲁国三桓(即季孙、孟孙、叔孙三家)瓜分鲁军的情况。下面是对你提出的问题的解答:1. “作三军,三分公室而各有其一”的理解:这里的“作三军”是指建立三个军队,“三分公室”则确实是将国家财产(包括土地和其他资源)分成三部分,每一部分由一个家族控制。所以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建立了三个新的军队,并且将国家的财产分为三份,每家各拥有一份。"公室"并不单指国君的住所或所有物,而是代表整个国家或者国家的公共财富。至于国君的生活来源和吃喝拉撒睡如何解决,文中并未提及,一般来说这应该是由国家和民众供养,当然可能也存在一些灰色地带。2. 对于“三子各毁其乘”的解释:“其乘”应该理解为他们的私人武装或者说私兵。“毁了其乘”是说要解散这些私人武装,让他们回归平民的身份。这是当时的一种政治改革措施,目的是削弱贵族的权利,加强中央集权。不过具体实施情况如何,我们无法从这一句话中得出结论。3. 关于“役邑”,它是与税收相关的一个概念。在这个上下文里,"役邑入者,无征;不入者,倍征",意思是你如果离开这个地方的话就不再收你的税了,但如果你还保留着你的庄园就要加倍征收赋税。可见这种制度并不是完全滥用职权的随意行为,而是在某种程度上符合当时的法律制度的。4. “臣”在这里指的是奴隶或者是家奴一类的存在。在那个时代的社会等级结构中,这些人处于社会的底层地位。他们没有自由人那样的权利和生活条件,需要为主人服务并接受主人的支配。5. 最后一问关于“不舍”,“舍”在这里可以理解为放走或者释放之意,“不舍”意味着叔孙氏不轻易放弃对不服从他的奴隶的控制甚至是惩罚,这也反映出他对权力的绝对掌控和对法律的漠视态度。6. 你提到的私人武装成为什么之前的状态问题,由于原文并没有明确提到这一点,所以我们不能确定他们在成为三桓的私人武装前是什么身份背景。然而根据历史常识推测,他们可能是普通的农民士兵或是其他社会地位较低的人被征集到军队中的结果。


    2楼2023-09-12 14:01
    回复
      孟氏使半为臣,若子若弟,还可能是孟氏让他的私人武装一半做他的家奴,一半回归平民,父子俩都是私人武装的,子为臣,父归,兄弟俩都是私人武装的,弟弟为臣,哥哥归。如果是这样,可见孟氏的私人武装大部分具有父子兄弟关系。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3-09-12 19:01
      回复
        参照昭公五年这一段:五年春,王正月,舍中军,卑公室也。毁中军于施氏,成诸臧氏。初作中军,三分公室而各有其一。季氏尽征之,叔孙氏臣其子弟,孟氏取其半焉。及其舍之也,四分公室,季氏择二,二子各一。皆尽征之,而贡于公。
        那么襄公十一年这段的句读我想应该是这样的:正月,作三军,三分公室而各有其一,三子各毁其乘。季氏使其乘之人,以其役邑入者,无征;不入者,倍征。孟氏使半为臣。若子若弟,叔孙氏使尽为臣,不然,不舍。
        其乘:应为国家旧有军队,而不是私人
        武装。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3-09-13 10:32
        收起回复
          那么既有中军,那么有没有左右军呢?又四分公室之后,是又还原为三子各毁其乘的“乘”的状态,还是形成了一种更新的军?说毁中军是卑公室,是说看不起公室,知道公室绝对阻止不了毁中军,所以就毁了中军吗?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3-09-13 11:43
          收起回复
            上中下三军,昭公五年舍去中军,只剩上下二军。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3-09-13 13:19
            回复
              襄公十一年,作三军,三分公室。三桓第一次以扩军为名义瓜分公室。
              二十多年后,昭公五年,舍中军,卑公室也。季氏第二次以缩编军队为名义四分公室,季氏独大。
              不用纠结文字,透过现象看本质:
              鲁国就这些人口和土地,从鲁公室拥有改为三桓瓜分,第一次三分公室已经是卑鲁公室了。第二次四分公室的“卑公室也”是史官对两次改革的的总结和感叹。扩军和缩编军制只不过是三桓和季氏的政治手段。鲁国人只知道三桓而无鲁公室,到所谓的至圣先师无冕之王孔子出生在鲁国也没法改变。


              IP属地:上海8楼2023-09-13 14:57
              收起回复
                襄公十一年,叔孙穆子执政,季武子要求建立三军,三分公室,三桓平分秋色,叔孙穆子不同意,说马上就要到你执政了,你执政还能这样吗,一定不能。武子态度坚决,穆子说那就盟誓吧!结果到了季武子执政,叔孙穆子刚死,昭公五年季武子废除中军,四分公室,季氏择二,叔孙和孟孙各一。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3-09-14 09:03
                回复
                  这里可以参看晋国的扩军和缩编:
                  晋献公时代 作二军
                  晋文公时期,被庐之蒐确立了三军六卿制
                  文公五年,立三行(步兵),这时晋国其实有六军。与天子六军避嫌故称三行
                  文公八年废除三行设上下新军,变为五军
                  晋襄公七年弃上下新军,恢复三军
                  晋景公十二年,鞌之战后,晋国再设六军
                  晋厉公三年之时,为四军,即中军、上军、下军、新军
                  晋悼公时期,新军与下军合并,晋国又恢复三军的编制,直至三家分晋再未改变
                  晋国可以称为春秋时期的“战国”,小宗灭大宗后就走上了这条道路。晋文时期的军事改革为与楚称霸打下基础。晋国后期的军制改革一方面因为将帅凋零,同时也是晋国诸卿之间政治斗争的后果。
                  对鲁国在春秋时期除了齐桓刚刚继位后“长勺之战”打了一场像样的战争,后面的鲁国军事行动要么是小国争斗,要么就是跟着盟主出人出力而已。所以说这里两次军制改革不过就是政治手段,为了瓜分鲁公室,跟军事上的三军两军无真正关系,鲁国的人口土地就这么多,从鲁公室转移到三桓,再到季氏占一半,独大。


                  IP属地:上海10楼2023-09-14 10:4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