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吧 关注:4,406,058贴子:27,832,634
  • 17回复贴,共1
求助

不懂就问,如何理解阿德勒目的论?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能不能详解一下阿德勒的目的论,多举几个例子。例子最好稍微极端一点。


IP属地:新疆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3-09-24 21:33回复
    阿德勒的目的论是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它强调人们的行为和思想都是有一定的目的性的。这个目的性是指人们为了达到自己追求的某种目标或者价值而行动,而不是单纯地受到环境的制约或者个人欲望的驱使。在阿德勒看来,人们的行为不是被动的反应,而是主动的、有目的的行为。阿德勒的目的论也强调人们的行为不是简单的“刺激-反应”模式,而是具有复杂的目的性和计划性。人们对于自己的行为和经验会有所反思和评价,进而调整自己的行为和思考方式,以达到自己的目的。举个例子来说明阿德勒的目的论。假设一个人在考试中失败了,他感到非常沮丧和失望。按照传统的心理学的观点,这种失望和沮丧可能是由于他的自我价值感或者自尊心受到了打击。但是,阿德勒的目的论认为,这个人可能是在通过这种表现来获得某种目的。他可能希望通过表现出失望和沮丧,以避免再次经历同样的失败,或者希望得到他人的同情和帮助。再举一个例子,假设一个患有抑郁症的青少年拒绝了他人的帮助。按照传统的观点,这可能是因为他感到自卑或者自我价值感低。但是,从阿德勒的目的论来看,他可能通过拒绝帮助来获得某种目的。他可能认为,只有表现出弱小和无助,才能获得他人的认同和同情,进而获得某种社会地位或者认可。阿德勒的目的论也强调人们对于自己的经验会有所选择和构造。比如,一个人可能会选择回忆或者讲述自己的人生故事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他可能会强调某些经验或者事件的重要性,而忽略其他经验或者事件。这种选择和构造的过程也是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总之,阿德勒的目的论是一种强调人们的行为和思想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的理论。人们的行为不是被动的反应,而是主动的、有目的的行为。这种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的行为和心理,同时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面对人生的挑战和问题。


    2楼2023-09-24 21:43
    回复
      2025-08-03 20:12:36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我试着举一个例子,不一定对,是我最近在另一本书上看到的:
      在亲密关系中,一方出轨,另一方很生气、绝望。从表象上看,出轨者伤害了另一方,这是既定事实。但从另一个角度理解,被背叛的一方可能具有过度依赖等特征,这些特征“促使”了ta的伴侣背叛,而ta自己没有意识到的是,伴侣出轨是ta潜意识里的愿望,ta的目的就是“让伴侣出轨”,从而满足自己的一些心理需求(可能是站在道德制高点指责对方的控制感,等等)。
      这个例子不一定对欢迎讨论捏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3-09-25 23:01
      收起回复
        虽然但是,阿德勒的理论确实有些过时了,不是那么符合现代的发展。
        这个目的论更像是阿德勒试图说明人不仅仅在意识层面进行计划,而且在潜意识层面同样进行计划。
        比如说一个人计划在今年年底攒够二十万,这是一个明确的目的,是可以意识到的。
        然后他到了十二月,还有一个月的时候他发现自己只攒够了十五万。但是他莫名其妙地把这十五万也丢了。表面上看这是一个意外。但是阿德勒的目的论认为,其实这是一个人与自己的一场"共谋",他不愿承认自己没有达成目标这样一个错误,于是制造了一场意外,让这个挫败被转移掉。他表面上看上去失去了钱,但却在心理上获得了更多,不用再承担"毁诺"的压力了。
        这个理论在一些时候会比较牵强,需要仔细分辨。
        在心理咨询中,有其他的词代替了这个概念,叫做"继发性获益"。
        比如说一个孩子,他说他得了抑郁症。各种症状都有但不太严重,请了咨询师咨询仍不见好转,而且每逢考试前夕就加重,不得不弃考。最终联合诊断是"诈病嫌疑"。他有抑郁症,但没有那么严重,本来可以治好,只是他不愿意好。因为这样可以暂时逃避考试,不必承担不好的后果。


        IP属地:天津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3-11-05 18:31
        收起回复
          有个新闻不知道你有没有印象
          就是一个小孩装瘫痪几十年。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3-11-21 16:44
          回复
            阿德勒的目的论有时候感觉过于极端,取其精华就好。还是感觉原因论的一些观点比较适合理解。有因才有果,不可能前后颠倒。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3-11-21 16:50
            回复
              这个主要看人的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3-11-22 09:22
              回复
                就是让你关注现实,想想以后该怎么办,毕竟过去不存在,你能做的只有让现在的自己有动力而不是纠结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4-03-19 21:01
                回复
                  2025-08-03 20:06:36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太高深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4-03-20 08:16
                  回复
                    例如:出轨——心理补偿,补偿自己在亲密关系中的缺失,这种缺失是个体自我需求的满足,有很多方面,比如说获得多巴胺、催产素等等;
                    抑郁症拒绝社会帮助——依赖了抑郁的痛苦,人在痛苦过程中,个体为了保护自我,会分泌内啡肽,一种虽然很轻微,但是会持续很长时间的愉悦感的物质,例如跑马拉松上瘾也是内啡肽的作用。
                    他们的目的都是为了获得舒服、愉悦的感觉。
                    抑郁症患者他们采取其他方式摆脱痛苦,但是得不到相应的愉悦感,也就是不愿意摆脱痛苦。当然,他们自己是不知道的。
                    又比如说,一个叛逆的孩子,他的目的是要形成自己独立的人格,摆脱父母的约束。事实上很多父母的做法是不考虑孩子心灵成长的自我需求。叛逆,是个体能量强大的表现,一定程度上来说是好事情。所以叛逆的目的,也是自我需求的满足。
                    所有的行为,明确到最后最后,都是自我需求的满足,马斯诺的需求理论有一定的启发性,人格心理学中描述了每一类型人格的心灵需求。找到这些需求,就理解个体的每一个行为的“目的”。
                    这里要注意的是,目的一定不是显性的。例如,我要赚钱,所以我努力工作。赚钱绝对不是目的,目的是个体想象中钱能够满足自己的那些需求。
                    佛教有个哲学理论:如果你做一件事情,是为了这个事情的结果(也就是目的),那做这个事情就是没有意义的。
                    这里的(结果)目的就是显性的目的。如果我们为了赚钱而工作,那么就是没有意义的,因为我们忽略了我们的内在需求。如果我们热爱自己的生活、家庭,我自觉地、乐意地去做我喜欢的工作,工作生活成为非常自然的事情,那么表示我们内在的需求得到满足,也就是最终隐性的“目的”得到满足,那么工作赚钱就是有意义的。


                    IP属地:广东10楼2024-03-20 08:55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