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晋城,地处山西东南部上党高原的南半部分,地处晋城盆地,四周群山环绕,丹沁二水纵流,天生构成一完整的地理行政区。
据二十四史《魏书》地形志记载:建州(慕容永分上党置建兴郡,真君九年省,和平五年复,永安中罢郡置州,治高都城,领郡四县十)。《隋书》地理志记载:长平郡(旧曰建州,开皇初改泽州,统县六)。《清史稿》地理志山西五记载:泽州府,初沿明制为直隶州,领县四,雍正六年升为府,设附郭。领县五:凤台、高平、阳城、陵川、沁水。其中凤台,为府治所在首县。
据此可知,早在西燕时期,慕容永分上党置建兴郡时起,晋城地区便形成一完整的地级行政区,北魏罢郡改置建州,隋又改泽州,一直到清雍正六年提升为泽州府,历经1500余年管辖范围不变。
据《魏书》地形志记载,北魏时期今晋城市全境统称为建州,治高都城,内置有高都、长平、安平、泰宁四郡。
其中:
高都郡领:高都、阳阿2县,治高都。
长平郡领:玄氏、高平2县,治玄氏。
安平郡领:端氏、濩泽2县,治端氏。
泰宁郡领:东永安、西河、西濩泽、高延四县,治东永安。
想知道今天这些县到底在晋城的哪些地方,又经历了哪些变迁吗,一起来了解下吧。
高都县:即为今天的城区和泽州县地,为历代郡、州、府治所在地。春秋置高都邑,秦置高都县,治所在今泽州县东北的高都镇。隋又改丹川县,取县东之丹河为名。唐武德初年,分丹川县丹河以西置晋城县,武德八年丹川并入晋城县,治所才移于今主城区,为泽州治所。明省入泽州,清雍正六年升泽州府,复设凤台县为府治所在首县。直到1913年废府留县,1914年改因与安徽凤台重名,而改晋城县为止。
阳阿县:即为今天的泽州县西部长河流域大阳、下村、东沟、川底、周村、北留6个镇,治所初期在今川底镇建兴村,后移徙于今大阳镇。其历史上与高都县同为一县,西汉时期方才由高都县西部分出设阳阿县,西晋时期并入高都县,东晋时期复置,同时慕容永分上党在此置建兴郡(下辖高都、阳阿、玄氏、端氏、濩泽5县),阳阿县为建兴郡的初期驻地。北魏改建兴郡为建州时,驻地方才从阳阿移于高都县。北齐时期阳阿并入高都县,隶建州高都郡。
玄氏县,即为今天的高平和陵川2县地,据《泽州府志》记载:玄氏县,初期驻地在今高平寺庄镇的王报村,春秋置玄氏邑,秦代置玄氏县,北魏时期方分为玄氏、高平2县,玄氏县驻地仍在王报村,而高平县驻地在今高平市区。两县以丹河为界,到了北齐时期,在并省州县的大背景下,玄氏县方才并入今高平县。到了隋代,因盗匪时常出没,不便管理,才又将高平东部析出置陵川县,形成高平、陵川两县,此后千年未改。
高平县,即今高平县,北魏时期由玄氏县丹河以东部分分出置,北齐时玄氏县并入高平县,一直到隋代将高平县东部分出设陵川县,形成今高平、陵川两县,其一直沿用至今。
濩泽县,即今阳城县,驻地在今阳城县西的固隆乡泽城村,春秋置濩泽邑,秦置濩泽县。北魏时分濩泽为濩泽和西濩泽两县,濩泽县移于今阳城县城,西濩泽县仍治今泽城村。北齐时濩泽和西濩泽方才并为一县,驻地在今阳城县城。唐代天宝元年,又改濩泽县为阳城县,沿用至今。
西濩泽县,即今阳城县西部,北魏时分濩泽为濩泽和西濩泽两县,濩泽县治今阳城县城,西濩泽县治今泽城村。北齐时西濩泽县并入濩泽县。唐天宝元年改为阳城县,形成今阳城县一部分。
端氏县,即今沁水县,驻地在今沁水县东的端氏镇,春秋置端氏邑,秦置端氏县,一直到北魏时,分端氏县沁河以西部分设东永安、西河、高延3县,北齐时西河、高延两县并入东永安县,并改为永宁县,隋又改永宁为沁水县,和端氏县同属泽州,一直到元代,端氏县方才并入今沁水县,治所移于今沁水县城。
东永安县,即今沁水县西部,驻地在今沁水县城。北魏时,将端氏县沁河以西部分分出设东永安、西河、高延3县,北齐时西河、高延两县并入东永安县,并改为永宁县,隋又改永宁为沁水县,和端氏县同属泽州,一直到元代,端氏县方才并入今沁水县,治所移于今沁水县城。
西河县,即今沁水县西北部,驻地在今沁水县梅河流域的固镇村,北魏时,由端氏县沁河以西部分析置,北齐时并入东永安县,并改东永安为永宁县,隋改沁水县,形成今沁水县一部分。
高延县,即今沁水县西南部,驻地因为年代久远其已不可考,驻地约在今沁水县杏河流域,约为今土沃乡一带。北魏时,由端氏县沁河以西部分析置,北齐时并入东永安县,并改东永安为永宁县,隋改沁水县,形成今沁水县一部分。

据二十四史《魏书》地形志记载:建州(慕容永分上党置建兴郡,真君九年省,和平五年复,永安中罢郡置州,治高都城,领郡四县十)。《隋书》地理志记载:长平郡(旧曰建州,开皇初改泽州,统县六)。《清史稿》地理志山西五记载:泽州府,初沿明制为直隶州,领县四,雍正六年升为府,设附郭。领县五:凤台、高平、阳城、陵川、沁水。其中凤台,为府治所在首县。
据此可知,早在西燕时期,慕容永分上党置建兴郡时起,晋城地区便形成一完整的地级行政区,北魏罢郡改置建州,隋又改泽州,一直到清雍正六年提升为泽州府,历经1500余年管辖范围不变。
据《魏书》地形志记载,北魏时期今晋城市全境统称为建州,治高都城,内置有高都、长平、安平、泰宁四郡。
其中:
高都郡领:高都、阳阿2县,治高都。
长平郡领:玄氏、高平2县,治玄氏。
安平郡领:端氏、濩泽2县,治端氏。
泰宁郡领:东永安、西河、西濩泽、高延四县,治东永安。
想知道今天这些县到底在晋城的哪些地方,又经历了哪些变迁吗,一起来了解下吧。
高都县:即为今天的城区和泽州县地,为历代郡、州、府治所在地。春秋置高都邑,秦置高都县,治所在今泽州县东北的高都镇。隋又改丹川县,取县东之丹河为名。唐武德初年,分丹川县丹河以西置晋城县,武德八年丹川并入晋城县,治所才移于今主城区,为泽州治所。明省入泽州,清雍正六年升泽州府,复设凤台县为府治所在首县。直到1913年废府留县,1914年改因与安徽凤台重名,而改晋城县为止。
阳阿县:即为今天的泽州县西部长河流域大阳、下村、东沟、川底、周村、北留6个镇,治所初期在今川底镇建兴村,后移徙于今大阳镇。其历史上与高都县同为一县,西汉时期方才由高都县西部分出设阳阿县,西晋时期并入高都县,东晋时期复置,同时慕容永分上党在此置建兴郡(下辖高都、阳阿、玄氏、端氏、濩泽5县),阳阿县为建兴郡的初期驻地。北魏改建兴郡为建州时,驻地方才从阳阿移于高都县。北齐时期阳阿并入高都县,隶建州高都郡。
玄氏县,即为今天的高平和陵川2县地,据《泽州府志》记载:玄氏县,初期驻地在今高平寺庄镇的王报村,春秋置玄氏邑,秦代置玄氏县,北魏时期方分为玄氏、高平2县,玄氏县驻地仍在王报村,而高平县驻地在今高平市区。两县以丹河为界,到了北齐时期,在并省州县的大背景下,玄氏县方才并入今高平县。到了隋代,因盗匪时常出没,不便管理,才又将高平东部析出置陵川县,形成高平、陵川两县,此后千年未改。
高平县,即今高平县,北魏时期由玄氏县丹河以东部分分出置,北齐时玄氏县并入高平县,一直到隋代将高平县东部分出设陵川县,形成今高平、陵川两县,其一直沿用至今。
濩泽县,即今阳城县,驻地在今阳城县西的固隆乡泽城村,春秋置濩泽邑,秦置濩泽县。北魏时分濩泽为濩泽和西濩泽两县,濩泽县移于今阳城县城,西濩泽县仍治今泽城村。北齐时濩泽和西濩泽方才并为一县,驻地在今阳城县城。唐代天宝元年,又改濩泽县为阳城县,沿用至今。
西濩泽县,即今阳城县西部,北魏时分濩泽为濩泽和西濩泽两县,濩泽县治今阳城县城,西濩泽县治今泽城村。北齐时西濩泽县并入濩泽县。唐天宝元年改为阳城县,形成今阳城县一部分。
端氏县,即今沁水县,驻地在今沁水县东的端氏镇,春秋置端氏邑,秦置端氏县,一直到北魏时,分端氏县沁河以西部分设东永安、西河、高延3县,北齐时西河、高延两县并入东永安县,并改为永宁县,隋又改永宁为沁水县,和端氏县同属泽州,一直到元代,端氏县方才并入今沁水县,治所移于今沁水县城。
东永安县,即今沁水县西部,驻地在今沁水县城。北魏时,将端氏县沁河以西部分分出设东永安、西河、高延3县,北齐时西河、高延两县并入东永安县,并改为永宁县,隋又改永宁为沁水县,和端氏县同属泽州,一直到元代,端氏县方才并入今沁水县,治所移于今沁水县城。
西河县,即今沁水县西北部,驻地在今沁水县梅河流域的固镇村,北魏时,由端氏县沁河以西部分析置,北齐时并入东永安县,并改东永安为永宁县,隋改沁水县,形成今沁水县一部分。
高延县,即今沁水县西南部,驻地因为年代久远其已不可考,驻地约在今沁水县杏河流域,约为今土沃乡一带。北魏时,由端氏县沁河以西部分析置,北齐时并入东永安县,并改东永安为永宁县,隋改沁水县,形成今沁水县一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