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没被吞吧哈哈,还是跟大家说声抱歉,这边网速实在是太差了,超过1.5mb的原图会上传失败,部分限制了图片质量。
博物馆系列已经第三弹啦~非常感谢大家的鼓励,我最近常在思考一个问题,在恐龙模型吧单纯介绍化石们背后的故事,究竟算不算偏离了主题呢?或者也可以说是参观化石对模型审美有无影响呢?不把这个问题阐述清楚,总觉得无法说服自己继续写博物馆参观记。
相比过去,模型的制作工艺可以展现前所未有的表皮精度,涂装也能够将天马行空般的绚烂色彩与古生物完美地融合,这无疑是巨大的进步。但有时也会困惑,当审美遇到瓶颈的时候,如何才能接近模型更加内在的美。前段时间给Michael Trcic大师留言说很喜欢他的踢脚暴龙(Kicking T. rex),他在回信中认真地说:
“I based this piece loosely upon Paleontologist Bob Bakker's dynamic T. rex mount for the Denver Museum. I just love Bakker's views of active, agile animals”.
他的话让我想起剑龙索菲、巴塔哥泰坦、斯坦的头骨......我后来意识到,骨骼系统、根据骨骼系统搭建的肌肉系统,以及基于骨骼肌肉系统表现出的动作,才能传递出自然、原始、震撼的力量与美感。无论是观察恐龙化石,还是查阅古生物学家们对某种恐龙的行为及形象认识经历了怎样的更迭,都能让我更加接近这种美感。最后想再引用一下曾经引用过得克里斯托弗·马利的话(有次偶然在北京798的一个昆虫艺术展看到):
“于我而言,艺术与生命科学二者是密不可分的,就像音乐与舞蹈一样契合。艺术在不断的提高人们对美感的认知度,增加与曾接触过的生命系统的默契,并将之完美结合;在某种程度上,这些设计元素能为我们在创作时提供灵感。我们又能如何区别于自然?我们与自然共舞,而自然的美(艺术)是我们最终的追求”。
附图:
图一:崔西提到的暴龙骨骼化石和它的装架者Bob Bakker博士
图二:崔西和他的1:1暴龙头雕,右下角是1:35踢脚暴龙
图三和图四:克里斯托弗·马利的一些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