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S-36自动步枪与SVT-38/40半自动步枪、AVT-40自动步枪

AVS-36自动步枪游戏中没有出现但却和SVT-38/40半自动步枪、AVT-40自动步枪有着很深的羁绊。AVS-36自动步枪的设计师是谢尔盖·西蒙诺夫(SKS的设计师),在1930年开始试制气动式自动装填步枪,在1931年成功研制出第一个样品,经过3年的细微修改后,交予苏军实验,AVS-36不仅能进行半自动射击,更能全自动射击,并在竞争中力压托卡列夫的样枪胜出(托卡列夫设计的正是SVT-40的样枪SVT-38),其步枪得以定型为AVS-36并成为苏联的新一代军用步枪。1936年起开始少量试装部队,并在1939年的苏芬战争和1941年的卫国战争都曾使用过。
AVS-36自动步枪长1260mm,重4.2公斤(空枪),理论射速800发/分,使用15发弹匣,发射7.62×54mmR弹(与莫辛纳干步枪通用),其在正式装备后暴露出许多问题。例如:其复杂的枪栓设计和严格的公差,导致该枪枪机内只要留有一丁点的污垢都会出现卡住或者彻底无法操作;使用全威力弹进行自动射击时,强大的后坐力会使步枪根本无法控制,同时持续的射击也会使AVS-36迅速过热;供弹也存在问题,主要是弹匣内的弹簧张力不够;撞针也非常容易折断。最终AVS-36在生产了65800支后,于1938年停产。同年托卡列夫拿出第一次制式步枪竞选失败的设计,与西蒙诺夫改良后的AVS-36一同参加第二次的制式步枪竞选。虽然西蒙诺夫改良后的AVS-36解决了之前暴露的许多问题,但是新设计增加了一些更复杂的部件,导致新枪的生产成本高过了托卡列夫的设计方案。每生产一支改良后的AVS-36要多消耗1.75公斤的钢材,同时在当时的生产条件下要比托卡列夫设计的步枪贵7卢布。因此最后选择了托卡列夫的设计方案将其命名为SVT-38半自动步枪,此事遭到了西蒙诺夫的强烈抗议,最后斯大林出面裁定SVT-38半自动步枪为制式步枪,才平息了两位枪王的争论。


SVT-38与AVS-36有很多相似之处,都采用短冲程导气式原理,都具有金属护木,都具有清洁棒,布局位置也相同但SVT-38的要长于AVS-36。SVT的拉机柄采用大圆头设计,而AVS-36采用圆柱形设计,枪口抑制器也不同,弹匣也不通用,而且SVT-38的容量只有10发,SVT-38不带有刺刀底座,因此不具备拼刺刀能力。SVT-38在参加过苏芬战争后,经过一些改良后(大量采用冲压件,并增加了刺刀底座,加大了金属护木范围)被命名为SVT-40并于1940年7月装备苏军。SVT-40一般被配发给步兵班班长使用,普通士兵装备的还是莫辛纳甘M1981步枪。也有大部分的海军部队和精锐卫队使用SVT-40,当1941年6月德国入侵苏联时,苏联人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丢失了大片领土以及武器。这些丢失的武器中有大部分是SVT-40,当德国人缴获这些武器后将其命名为Selbstladegewehr 259(r),作为标准武器配发给德国士兵使用。芬兰人也在战争中缴获了不少SVT-40以及AVS-36步枪,并一直使用到了1958年,而且芬兰人在1950年通过Ineterarms向美国出售了7500支SVT-40。SVT-40半自动步枪的设计大部分是基于AVS-36自动步枪,因此内部结构同样复杂,同时因为PPSH-41冲锋枪的出现最终停产,SVT-40总共生产了大约160万支,其中有大约5万只被改良成立狙击枪型号,并配备了PU 3.5x瞄准镜。托卡利夫也尝试设计过SVT-40的自动型号也就是AVT-40自动步枪,但该武器生产数量较少,由于战场表现太差该项目于1943年被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