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即大乘佛教,其教义指能将无量众生从有生有死的此岸渡到不生不死的彼岸,用马车来比喻度众生的工具,大乘是大的车乘之意。在佛教声闻、缘觉、菩萨这三乘教法中,菩萨乘及佛乘为大乘教法。大乘佛教又称“大乘教”,略称“大乘”。达摩祖师奉师命说中国有大乘气象,故来中国传法,正式展开了大乘教的传承,之前都是以小乘教为主的时期,自隋唐以来,一直到现在,都是以大乘佛教为主。大乘佛教在历史上经过了三个时期,即:

1、大乘佛教早期:大乘的信仰与理念,最强调慈悲与平等,提倡素食,戒杀放生,慈悲为本;强调慈航普度的菩萨行行愿,强调不分出身、贵*、*族、国家的众生性智平等,提出众生均可往生极乐国土。释尊在古印度传播教义,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思想就是众生平等性智,诸菩萨众慈悲普度众生的理念,以此反对婆罗门教的*姓隔离的等级制度。不过,可能是限于当时社会环境等原因,在根深蒂固的婆罗门教等级思想环境的影响下,显得超前高尚及精深的大乘佛法当时不如小乘佛法易被接受与推行,这是大乘佛教的早期时期。
2、大乘佛教中期:其后有印度僧人无著、世亲创立“唯识论”,盛极一时。中观论和唯识论被认为是大乘佛学的两个主要?В?埔寰环ㄊΑ赌虾<墓榇?匪担骸八?拼蟪宋薰??:一则中观,二乃瑜伽。中观则俗有真空体虚如幻,瑜伽则外无内有事皆唯识。”在印度南方,则是如来藏思想更为盛行,与唯识学派合流。这是大乘佛教的中期。
3、大乘佛教晚期:公元七世纪左右,大乘佛教在吸收婆罗门教咒语、宗教仪规和瑜伽术身体训练方法的基础上,创造了一套极富神秘主义色彩的宗教实践方式,就是“无上瑜伽密教”的完成。其中提到莲华与金刚杵相合,这是男女性器官的暗示用词,形成了男女双修法,称为秘密大乘佛教,或称“金刚乘”或者“密乘”。此时的印度佛教已经被外道法的印度教取代,意味着此时印度的佛教真实义已经不存在了。相对于密乘,人们把大乘佛教的理行部分称之为“显乘”。
真正的大乘教开始在印度消亡,消亡了的大乘教来到了中国,中国现在是全世界唯一拥有大乘佛教的国家。大乘佛教以佛陀的遗留原则:三法印及一实相印为教旨。来发挥佛陀众生平等,慈航普度,自觉觉他,利益救度一切众生为目的。菩萨道的菩提心,在修持与教理体系上,更精深圆满,境界更为广大无垠,修行果位直趋无上菩提。

而小乘佛教是声闻乘、缘觉乘这二乘的合称。因为此二乘修行人,发心狭小,无法济度一切众生,故称小乘。就历史而言,小乘佛教意指在原始佛教及部派佛教时期所形成的佛教教法,又可以用来指称部派佛教时期所成立的各个佛教部派。其中上座部为南传上座部佛教,是小乘佛教,称为上座部佛教。
小乘法门,是以自我完善与解脱生死为宗旨,其最高果位分别为阿罗汉果及辟支佛果。声闻乘修四谛法,自凡夫至阿罗汉,论时间,速者三生,迟者六十劫,其修行的方便有七,称为七贤,得果有四,即: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缘觉乘修十二因缘法,自凡夫至辟支佛,论时间,速者四生,迟者一百劫,其修行重在悟证,悟所到处,便是证所到处,故无明显的位阶可言,称为一向一果;小乘是四向四果。


1、大乘佛教早期:大乘的信仰与理念,最强调慈悲与平等,提倡素食,戒杀放生,慈悲为本;强调慈航普度的菩萨行行愿,强调不分出身、贵*、*族、国家的众生性智平等,提出众生均可往生极乐国土。释尊在古印度传播教义,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思想就是众生平等性智,诸菩萨众慈悲普度众生的理念,以此反对婆罗门教的*姓隔离的等级制度。不过,可能是限于当时社会环境等原因,在根深蒂固的婆罗门教等级思想环境的影响下,显得超前高尚及精深的大乘佛法当时不如小乘佛法易被接受与推行,这是大乘佛教的早期时期。
2、大乘佛教中期:其后有印度僧人无著、世亲创立“唯识论”,盛极一时。中观论和唯识论被认为是大乘佛学的两个主要?В?埔寰环ㄊΑ赌虾<墓榇?匪担骸八?拼蟪宋薰??:一则中观,二乃瑜伽。中观则俗有真空体虚如幻,瑜伽则外无内有事皆唯识。”在印度南方,则是如来藏思想更为盛行,与唯识学派合流。这是大乘佛教的中期。
3、大乘佛教晚期:公元七世纪左右,大乘佛教在吸收婆罗门教咒语、宗教仪规和瑜伽术身体训练方法的基础上,创造了一套极富神秘主义色彩的宗教实践方式,就是“无上瑜伽密教”的完成。其中提到莲华与金刚杵相合,这是男女性器官的暗示用词,形成了男女双修法,称为秘密大乘佛教,或称“金刚乘”或者“密乘”。此时的印度佛教已经被外道法的印度教取代,意味着此时印度的佛教真实义已经不存在了。相对于密乘,人们把大乘佛教的理行部分称之为“显乘”。
真正的大乘教开始在印度消亡,消亡了的大乘教来到了中国,中国现在是全世界唯一拥有大乘佛教的国家。大乘佛教以佛陀的遗留原则:三法印及一实相印为教旨。来发挥佛陀众生平等,慈航普度,自觉觉他,利益救度一切众生为目的。菩萨道的菩提心,在修持与教理体系上,更精深圆满,境界更为广大无垠,修行果位直趋无上菩提。

而小乘佛教是声闻乘、缘觉乘这二乘的合称。因为此二乘修行人,发心狭小,无法济度一切众生,故称小乘。就历史而言,小乘佛教意指在原始佛教及部派佛教时期所形成的佛教教法,又可以用来指称部派佛教时期所成立的各个佛教部派。其中上座部为南传上座部佛教,是小乘佛教,称为上座部佛教。
小乘法门,是以自我完善与解脱生死为宗旨,其最高果位分别为阿罗汉果及辟支佛果。声闻乘修四谛法,自凡夫至阿罗汉,论时间,速者三生,迟者六十劫,其修行的方便有七,称为七贤,得果有四,即: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缘觉乘修十二因缘法,自凡夫至辟支佛,论时间,速者四生,迟者一百劫,其修行重在悟证,悟所到处,便是证所到处,故无明显的位阶可言,称为一向一果;小乘是四向四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