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约8900字,为了不耽延你宝贵的时间、精力,请结合自己趣向选择部分或全面阅读。
刀郎的印迹【百度刀郎吧二十周年庆】
作者:王述
一
2004年,刀郎火了,他的歌曲红遍大江南北。但刀郎为人低调,歌曲火了之后很长一段时间,本尊都未露面,未参加任何活动。
那时的我们,大学刚毕业,成长于上世纪90年代,深受理想主义氛围浓烈的环境影响,对于原创歌手的翻红时常保持着兴奋的关注度。我与同学时不时地谈论刀郎,也浏览网上关于刀郎的花边新闻。直到有次他参加活动,我记得同学特意打电话来,告诉我刀郎露面了。
有趣的是,第一次在视频画面上见到刀郎,我与同学讨论的却是刀郎的形象,他并未有如明星那样绝世的容颜,但是阳光帅气,也算不错的造型。现在想起来,两个男人竟然关注点在一位男歌手的长相上,我们也真够无聊的。
刀郎早期翻红的歌,有一股摇滚歌曲的粗粝味,加上他独特的嗓音,高亢、苍凉、穿透性强,特能抓住大众的情绪,但本质上还是市场上大众化的流行乐。
我与同学都不太喜欢流行乐,极少刻意去找来听。但刀郎是创作型歌手出身,他与那些摇滚乐队成员一样,经历过辛酸的驻场,沉寂的创作期,我们对这种经历更感兴趣,充满了代入感。
后来刀郎的各种出场,我们的关注渐渐少了,偶尔听到他的一些原创和翻唱,心中也会默默给予评价:一位不错的歌手。有时在西部出差,车上放着刀郎的歌,也会被他的歌声折服,他的嗓音与西部天地的辽阔与旷寂太契合了。后来看到付林和李双江的评论,一位说他是西部歌曲的代表人物,一位说他的翻唱超越了原唱。原来,早已有慧眼独具的专业人士给出了精准的评价与定位。
听到《大眼睛》与《西海情歌》后,我刻意去了解了,发现歌曲竟然是刀郎的原创时,非常震惊,因为这种歌曲与流传久远的民歌完全没有区别。至此,对刀郎的作品都收集来听了一遍,不再把刀郎只看成一位商业化的流行歌手。而之前也是自己的误解,不管是属于哪类歌手,刀郎其实一直在特意远离商业化,他是一位纯粹的专注于创作的歌手。之所以前面有误解,是因为自己根据他的爆红及成名歌曲类型得出了错误的判断。
民歌与流行歌曲看起来类似,都是抒发生活或个人心中的情与爱,都是一种小情调,而且民歌的旋律还特简单,有人也许会觉得民歌更容易创作。其实不然,得到流传的民歌都是作者真性情的表达,创作者与作品的内容保持着多年甚至终生的一致性。而作品都是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要长期保持这种浪漫主义情感,就是难度所在。
现今的创作者很少有这种耐心,或者生活环境迫使,极少人能坚持下来,所以,具有真性情的民歌极少能被创作出来。厉害的词曲作者不少,能写出传唱度高的作品的作者也不少,有些人甚至能一天写十几首,而且质量都不算差。但是能同时满足脍炙人口、耳熟能详、流传久远这几个条件的歌曲,非常稀少。所以歌手朴树曾说过,他说如果自己能写出《送别》那样的作品,马上死掉也乐意。
刀郎的歌曲在我心中虽然地位渐高,但是谁会专门每天去找民歌来听呢,毕竟民歌虽然美好,但唯美的作品太遥远了,而且那种作品放大到古今中外来看,着实不少。所以,他那时的歌曲我依然并未听太多,也并未时常主动找来听,甚至都未列入收藏歌单。
二
直到2020年,《弹词话本》发行。音乐平台提醒刀郎有新专辑时,我第一时间找来听了。由于之前听过不少喜欢的歌手改变风格的作品,听《弹词话本》时,没有任何不适应,第一时间就喜欢了专辑本身。
记得当时,我是听专辑中的第一首第一句时,立马就被惊艳到。“我在这个深秋的夜晚宿在/他舟/他舟/夜泊的小船”。这种句子,从未在现代人的语境中听到过,而又是那么自然而然地随着音乐声流淌出来,它与我所热爱的古典文化又是那么贴切、合拍、毫无违和感。
当时反复循环听了多长一段时间已经记不清了,反正到现在,还时不时的把专辑循环听一遍。
当初听《弹词话本》时,刻意未去了解歌曲内容背后的故事。因为与其弄清楚那些悲欢转承的人物,我更乐意静静地去感受乐曲与歌词带来的那些情感,那些游走于历史长河与现代人之间的某些因为丝丝缕缕感咏所构建的联系。时空的错落与缥缈的链接比清晰的故事更具吸引力,等某一天在这种无与伦比的美妙感知中洗礼清澈时,自然会断断续续地与故事原型有所对应,那时,应该又是另一种欣喜的感受。古人的不求甚解而乐在其中,大概亦如此吧。
当我还未对《弹词话本》做出一个好的评价时,最近听了音乐播主李阿明对《豆蔻盒子》的解读。播主有一句说得非常好,他说《豆蔻盒子》是现代的《枫桥夜泊》。我觉得李阿明小哥这句话不但是《豆蔻盒子》,也是对整个《弹词话本》最精准的解读。
《枫桥夜泊》这类诗歌,是古文人对身边的事、人以及更古老时空中的事、人的沉浸式感受后的表达,此类沉浸式的表达,与“陶然共忘机”的田园诗一脉相承,它是古人“天人合一”思想的完美实践。它是中国古文化中特有的,其它古文化及现代文学中鲜有其例。
无论何时,古典那些经典的诗歌,在每个人心中都有无比重要的地位。即使你对诗歌不感兴趣或者不懂诗歌,对那些大诗人也会在心中存有一丝敬畏。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类诗歌,它之所以让人感受到美妙,原理很简单,诗中没有一个主角视角,诗中的物、境、人、景甚至时间、空间都是一体的。作为主体的作者或我们,写它或读它时,我们可以是任何物、境、人、景甚至时间、空间。
那么《弹词话本》也一样,它的词曲中,那些故事,那些情感,那些散落在时空深处的景与物,那些伤、那些忧、那些惆怅、那些欢乐、那些寂寥、那些凄凉,全与作者或听者息息相关,仿佛发生在每个人自己身边一样。它不是作者出离于那些故事、景、物之外对它们的描写,而是作者把自己置身于其中,散落在时空深处的那些故事、景、物,与出现在自己身边是一样的。这就是《弹词话本》表达方式与现代文艺作品截然不同的地方,也是我们传统文化中文艺作品的常见模式。所以,听《弹词话本》,我们似曾相识,却又觉得如此别具一格。似曾相似,因为这是我们文化基因里的东西;别具一格,是因为现在新的文艺作品已经丢失这种传统表达方式。
当然,《弹词话本》美妙之处不只在于它的表达方式,它的主题、优美的语言、情绪的抒发、场景的交错等内容,都值得有心人去细细琢磨与品味。
三
尚未从《弹词话本》的感受中走出来,2021年,《世间的每个人》发行。《世间的每个人》吸引我的,依然是第一首的第一句。“每当有过机会发音领唱某个调/但和声响起时这个音便失去了”。
专辑有鲜明的个人主义风格,诗意地展示了个体存在的丰富含义,这是现代主义诗歌的内核。而其中不乏传统的人文主义关怀,又是西方现代主义诗歌中所缺失的。
起源于西方的现代文明中,个人主义是最基本的坚守。因为集体主义总会淹没个体,总会让个体变得无足轻重而漠视了个体的存在。人类历史中大多数人为灾难发生时,恰恰都是个体被漠视的时候。
我们的传统文化中,个体的存在其实是被重视的,不论儒还是道,都把个体及个体独立人格放在很高的位置。只是千百年的进程之后,有人误解了,有人既得利益而刻意曲解了。
文人的生存环境越来越逼仄,早已无人写出优秀作品去表达个体的悲欢与冷清。现代主义诗歌,听上去高大上,现在却早已被封印进陈旧的历史的箱柜之中。
《世间的每个人》让现代主义诗歌焕发出新的色彩,它把握住了现代主义诗歌中的精髓,又衔接上了华夏古典文化中的要义,让我们文化传统释放出本来面目。这是目前所有文学作品中不曾见过的,包括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的文学作品。高行健的《灵山》,似乎是现代个体对传统的寻根之旅,其实它只是简单地模仿现代主义表达方式,对传统文化追寻的理解也是似是而非。
以上评价很大胆,但确实是名不见经传的一位文艺爱好者的真实想法。虽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并不代表所有的文人,但这里以此为例,只是想说明当今文学作品中普遍存在的局限与贫瘠现象。
专辑《世间的每个人》唱出了你我内心的感受,也唱出了你我贴上标签后构成的这个世界,经常听此专辑,心灵会更宁静而富有。
同名曲《世间的每个人》写了作者出离于人群的状态,播主“张先生说”解读得很到位,听此歌可以让人回归本我。
《我的星座》赋予了个体受世界牵绊后的理想化寓所,让人的归途有了一抹不那么灰暗的亮色。
《向着大海而行》和《就在这一刻》充满人文主义关怀,关注了我们的来路和去处,不论我们是怎样的存在,或者被世间塑造成怎样的存在,短短历程中,我们共同构成了历史长河的壮阔和绵延不绝。
《奇台三十里》记录了普通人的离世,他默默无闻于世人,但也有自己的意义,每个平凡普通的我们,于此也就得到了更多的慰藉与意义。
《风向朝西》、《沙丘》和《牢兰海》通过历史、虚构的故事,叙述那些时空中曾经存在过的个体,他们或是怀揣着爱,或是隶属于某个古王国,或是为了生存奔波于世,最后都被淹没于沙尘之中,他们也曾是“我们”的一部分。
《梦更真实》采用纯粹的意识流手法,描摹出梦境的虚幻与缥缈,而所谓的虚幻与缥缈,那又是我们心灵所能触及的世界,或许,那未上锁的孤岛,才是我们所能抵达的人生妙境。
《南门》是对现实中人物的纪念,身处世间,我们每个人都有无法忘怀的往事或故人。
专辑《世间的每个人》内容博大而丰富,但它不需要颂扬,只需喜爱的人细细聆听,这是刀郎送给世人的一件美好的礼物。
如果人们听出了感悟,听出了喜悦,听出了沉静,我想刀郎会很开心的。但现实是,有些歌迷或刀迷,总是喜欢一些壮阔宏大的叙事,他们喜欢把刀哥的作品渲染成一面进击的旗帜。私以为,这是不合刀哥本意的,会让“一首歌便唱得冷冷清清”成为充满讽刺意味的事实。
如果只是一个时代的旗帜,它是有局限和危害的,因为另一个时代,会招致另一个时代的质疑甚至排斥。李白“诗仙”的旗帜不是某个时代宣扬出来的,是无数个时代大多数人心中的共识。
至此,想到了电影《浪潮》,电影中的人群加入浪潮并迷恋它,但他们并不知道,在获得浪潮的眷顾时,也终将被浪潮所淹没,他们失去的将是更多的美好。
四
听了两个专辑后,刀郎在本人心中的地位迅速升腾,超越了之前喜欢过的所有歌手。
2021年初,本人开始在自己的文字中引用刀郎的作品。《<星空集>9》后面有一篇写王洛宾和三毛的长文,本人引用了《曼丽》这首歌,不过找不到刀郎版的音源,引用了另一位歌手。
发《<星空集>13》时,本人引用了《向着大海而行》这首歌,并在后面写了一句简短的感语:“刀郎,认真而安静的做自己热爱的事,他是努力的,努力后收获了自己的成就,迎来了平和的人生,世间最美好的事莫过于此”。
发《<星空集>16》时,本人附写了《读<浮生六记>散记》。沈复和陈芸的故事,觉得与《瓜洲渡》很搭,虽然歌曲起始于杜十娘的故事,由于偏爱,更是自我感觉这首歌是为《浮生六记》定制的,就引用了《瓜洲渡》于自己写的文字中。
前些天有吧友说杜十娘的故事发生在冬季,疑惑第一句怎么写的时间是深秋。这位吧友有自己的想法,这是很不错的,历史上不少哲学家思考问题结论可能都是错的,但他们更珍贵的是自己的思路和独立的见解。我为吧友点了赞。
《瓜洲渡》第一句的深秋时节,可以是男主角多年后独自感怀的场景,也可以是现代的作者在江边遐思时的场景,也可以是某位未知名的“我”在与故事相似的旅程中的场景。所以,深秋的他舟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弹词话本》中最美妙的一种表达方式是时空的交错,各种人、物、景的“同一”表达。正如前面的诗句“江枫渔火对愁眠”,这里的愁与眠,是指桥,指渔火,指渔民,指旅客还是指作者呢?都可以的。如果忘掉精细的解读,连千百年后的你我,读其诗时,都仿若置身其中,拥淡淡的愁绪而眠。
五
2023年7月19日,《山歌寥哉》发行。短短两三天之内,歌曲《罗刹海市》爆火,各音乐平台播放量迅速创下记录,爆火的场面是以往乐坛绝无仅有的。人们把歌中叙事与现实对上号,畅快地讨论着歌中讽喻的事与人物,各种解析与介绍接踵而来,短视频平台关于《山歌聊斋》及《罗刹海市》的评论应接不暇。
本人为刀郎的新歌再度红遍全国而开心,也为新作品本身的顶级价值所震撼。
最开始的一个星期,每天反复循环听刀郎的新作,极少看电视、网络新闻、短视频的我,也下载了某音,重新找回了贴吧的密码,关注刀郎及新歌的消息,甚至,听说刀郎之前曾常去博客发文,我也重新找回弃置了多年的博客。
不同于之前两张专辑文学和艺术性创新方面的巨大价值,《山歌寥哉》的价值更凸显在文化和思想层面。传统经典的山歌小调,可以评价它们优美,具有绝高的传世价值,但《山歌寥哉》超越了它们,可以比肩于流传下来的那些代表阳春白雪的古曲,如《梅花三弄》《阳关三叠》。单从歌词来看,与辉煌的唐诗中最经典的篇章相比,亦不遑多让。因为,歌曲不但凝练了传统文化中最珍贵的部分,也结合了西方思想中最本真的要素。
汪峰最先评价刀郎的音乐不但做到了东西方的结合,而且达到了融会贯通的境界。这只是从音乐层面的评价,其实《山歌寥哉》不但音乐上,歌词中的文学、语言、审美、思想、文化等各种层面都达到了东西方融汇贯通的程度。这是非常了不起的地方。
整个专辑的完整度与广度也是很精彩的:
01《序曲》点出专辑的主旨、内容;
02《罗刹海市》以诙谐讽喻的方式批判现实;
03《花妖》写出了人类文艺作品史上最唯美的爱情;
04《镜听》为历史中那些无名的女子立传,纪念她们;
05《路南柯》是一曲伤悲的悼念之歌;
06《颠倒歌》表达了颠倒世情中的一种泰然乐观的态度;
07《画壁》描摹了异托邦的宏大世界观,拓展了人类的精神边界;
08《珠儿》以孩子般纯真的内心,表达出对人世间的眷爱,以及对某些怀揣恶意者的控诉;
09《翩翩》写的是对长生为乐、逍遥自在的仙人世界的向往;
10《画皮》以女鬼的视角,描写生命对爱欲的极致渴求;
11《未来的底片》作为专辑中最后一首作品,有总述和尾声的意味。它的主题与《序曲》呼应,是关于整个人类世界的,写的是人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十一首歌的主题,没有一首是重复的。
六
最初一周,浏览了各种介绍和解读,渐渐觉得各种蹭流量的自媒体嘈杂而浅白,无人能抵达作品的本意。当然,最初那段时间,也有不少黑粉,有的为了自己群体利益,以抨击刀郎及其作品为要事,有的只是为了单纯蹭流量,以反向污谤刀郎为引流手段。所幸喜欢刀郎及其新作的普通人如此之多,通过点赞、传播等方式支持刀郎,让黑粉们都渐渐地悄然哑声。
那些真心喜爱刀郎新作的播主,也许为了急于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或许为了追逐热点,铺天盖地的介绍类视频和文章很快占据了自媒体热潮。但大多数人东摘西引,不少人缺乏对刀郎的了解,连基本事实都弄错了。
记得最初,不少自媒体喜欢说一句很有噱头的话,“刀郎十年磨一剑”。他们连刀郎这几年一直潜心做音乐,几年来已经陆续发行了同样优秀的专辑《弹词话本》和《世间的每个人》都不知道。
逐渐的,解读类视频和文章也出来了。有些人望文生义,把“辉章”解读成徽章的作者层出不穷;有人把《镜听》的主题单纯理解成闺怨,然后竟然逐渐理解成反战,然后大多数人蔚然成风地也这么宣扬;有人把《翩翩》理解成叹人生苦短;有人说《画壁》是如原著一样,告诫人不要迷失自己;有人说《画皮》是告诫世人不要被美女的皮囊所迷惑,要擦亮眼睛,看清事物的真相。
如果《山歌寥哉》表达的真如他们所说的主题,那么,可以告诉大家,古人在这些方面的主题表达得简直不要太多。刀郎要是如他们所说的在叙事和表达,那么新专辑不但称不上伟大,简直就是陈旧,在文学史中,属于陈腐得可以被束之高阁披灰覆尘的那种作品。
《珠儿》和《未来的底片》是两首意蕴深厚、构思巧妙、义旨宏远的作品,各种解读更是五花八门。有一个逻辑问题,大家对“少爷”是谁的理解有不同版本,都是在自说自话,任意解读。里面有句很清晰的话“他都会梦见那早夭的姐姐”,这不是从介绍“少爷”下来,自然而然指少爷会梦见他的姐姐吗?
奇怪的是,我说这里的少爷是指珠儿,而且是指早夭的那个珠儿,还有吧友说我这样理解说不通,我不知道把少爷理解成楚江王儿子的人是怎么说通这个逻辑的。还有“异界同梦”的爱人,谁与姐姐是异界同梦?依然是早夭的珠儿啊!他们都是短暂来过人世间的孩子,姐姐离开才有珠儿的到来,姐弟都是同样的爱父母爱这个人世间,称他们为“异界同梦”不是最准确最精妙的表达吗?
至于《路南柯》,有些自称国学大师的人,望文生义把辉章理解成徽章,青天白日说成是旗帜。看来他们古文读得少,不明白文与章在古文中有基本概念性的解释,也不明白青天白日的本义就是朗朗乾坤,更未读过《南柯太守传》《枕中记》《续黄粱》相关原著。这句只是形容主角身为当朝要员的富贵,刀郎这里结合原著,更表现了山河壮丽和人世间的美好,与所悼念的对象所处凄清冷寂场景形成鲜明对比,艺术上起到令人震撼的悲凉之感的效果。
更关键的是,刀郎这首歌如果单纯是为了悼念自己的亲人,属于很自我的感受。如果有人解读时不但连“我觉得”、“估计是”这种揣摩语都省了,还坚决说这首歌完全是歌颂某个高尚的群体,不能作它解。对错先不判断,这种理解难道不是对作者的一种伤害吗?如果自称国学大师的学者,不知道这是很无礼的事,不知“礼”之何为,那么,这种国学大师,可以休矣。
七
因为有了上面这些意难平的情绪,七月底,本人渐渐产生了写《山歌寥哉》解读文的心思。
从八月初开始,每天循环听歌时反复揣摩歌词的意思,对照词本逐句逐字的理解,再反复阅读专辑发行时的前言,有时也涉猎一些音乐上的专业知识。对于专辑的整体概念、每首歌的主题、歌曲的分段、每句词的含义、思想指向、叙事逻辑和情感内容等逐渐有了更清晰的理解。
最开始动笔时,初估会写出一篇六、七千字的长文。从刀郎传记开始,一点点的找资料,体会刀郎各时期的不同心境,当初时代的环境,以及剪辑一些专业人士对刀郎可靠而严肃的评价。写完介绍刀郎的文字就已经有3000多字了,《罗刹海市》的解读文有近4000字,回头一看,把自己都吓了一跳。如果写完每首歌的解读文,至少得需要3万字。
写出一篇内容真实少有错漏的文章,不同于网文,不但需要反复整理思绪,调整所写内容繁略程度,梳捋上下章节起承转合,更需要随时查补资料,核实信息来源的可靠性。那段时间,是在充实、兴奋和对刀郎新作有巨大喜爱的推动下坚持写文章的。
在断断续续保持平均一天2000字的积累中,二十多天后,本人解读专辑的文字完成,总共3万9千余字,加上添加的前言,超过4万字。虽然在工作之余写文章,熬了几个通宵,但这种兴奋和成就感是巨大的。写文时听歌与单纯热爱地听歌,对刀郎新作理解完全不一样。有时写到某处时,会反复细听某个片段,这是当初听歌只是沉浸于歌曲本身所没有过的听歌方式。写完某些段落后,放上专辑,按次序听下去,然后在音乐的美妙之中褪去疲惫,渐渐入睡。这种惬意,又是如此美好的体验。
通过对《序曲》的感悟,我体会到“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的气象与气魄。因此,解读刀郎的文章,最终直接引用李白诗句,定名为《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然后得意地加上副标题“《山歌寥哉》歌词全面解析”。本文大概于8月25日在贴吧发表,同时也发表在本人某信“王述”的公*众*号,有请喜欢的朋友移步赏阅、支持、关注。
八
浏览网上各种言论,有某些粉丝无数的知名人士或高学历人士的错误分析,也有吧中普通人某些充满智慧的感悟。我发现,对文学作品特别是歌曲来说,并不是知识越多,就能有更准确的理解。
比如前面刚看见有吧友说,《珠儿》是个体的悲鸣,深以为然。如果你听到“所有怀着柔情蜜意消逝的灵魂/相会在黑夜分娩月光的子夜时分”时,心中竟无悲凉之感横生,反倒觉得这是在歌颂和宣扬什么,那么,请你自己沉浸于光明的陶醉中即可,不必强使别人来加持你的伟大。
当然,《珠儿》中,我还感受到愤慨的控诉,不知诸位以为然否。
一个人独立的认知和感悟异常珍贵,更甚于一个人所拥有的知识。知识只是便于理解事物的工具,他不代表一个人的内在。
某些如口号般的话语,其实错得很离谱。前面说到,初期有人跟风说“刀郎十年磨一剑”。不考虑这句话的事实错误,即使事实无误,这样去解读刀郎,也是未能真正理解他的。
刀郎不只是几年在做什么,几年做出了什么成就。我所理解的刀郎,他是一位终生执着于音乐理想的人。他现在的作品,早已萌芽于最初的少年时代,他一生都在践行自己的理想,潜心做着自己热爱的事。如今的作品和成就,是他一生的累积与酝酿产生的,创作和制作的过程,只是他把自己的理想转化成现实的最后一道工序。
如此理解,也就会对最近刀郎离开视频平台潜心创作的决定持欢迎态度,这是令人开心的事。
当看到采访中,刀郎说他三十多岁从虚幻的理想回到现实中来,刚感受到生活清贫的无奈时,生活就给了他最靓丽的馈赠。作品很快翻红,他得以继续耕耘于理想——这是无数理想主义者梦寐以求的人生境遇。
常说某人的天分是万里挑一,毋容置疑,刀郎也是那万里挑一的天才。只是即使万里挑一,于庞大的基数来说,也是不小的数目。事实上,人群中的天才真不少,唐诗的绚烂与诗人的众多就是明证。天才很多,能终生执着于理想的人很少,能终生执着于理想又能幸运地有所成就更是寥寥无几,有所成就又能在逼窄的环境中引起大众的共鸣、得到大众的认可,屈指可数。这是刀郎的幸运,更是我们群体的幸运。
所以,请理解刀郎潜心创作新作品的重要性。
刀郎将实现他的人生理想,做着他所热爱的事,创作更多作品。而新作品也将我们的人生感悟拓展到更深广的境界,让我们的精神世界更丰富,让我们的心灵边界更辽远。而这一切的出现,我们将是最先最近感受到的那批人,何其幸哉!
当刀郎的作品一一呈现,他的理想一一实现,那时,岁月渐长,刀郎或许通过演唱会与视频的形式与大家联系,或许,他还会与大家分享作品创作时的感受与理解。所有这些触之可及的未来,何其幸哉!
只是,如果大家没有对刀郎作品的自我理解与感悟,甚至漫天的欢呼与合唱声中,只是“人们无所谓的等待/无谓的淹没”。那样,便不只是让歌者落寞冷清,还会让歌者感到绝望。
历史的天空中,那些奋勇孤独的先行者,如同群星闪耀,点缀在岁月之中,坚贞地守望着人类的文明。在我心中,刀郎的作品,已经绽放出辰星般的光辉,他终将成为一颗绚烂的星辰,汇入我们头顶那些闪耀的群星。
刀郎,将在我生命的旅程中烙下不可磨灭的印迹。
王述于2023年12月9日凌晨
刀郎的印迹【百度刀郎吧二十周年庆】
作者:王述
一
2004年,刀郎火了,他的歌曲红遍大江南北。但刀郎为人低调,歌曲火了之后很长一段时间,本尊都未露面,未参加任何活动。
那时的我们,大学刚毕业,成长于上世纪90年代,深受理想主义氛围浓烈的环境影响,对于原创歌手的翻红时常保持着兴奋的关注度。我与同学时不时地谈论刀郎,也浏览网上关于刀郎的花边新闻。直到有次他参加活动,我记得同学特意打电话来,告诉我刀郎露面了。
有趣的是,第一次在视频画面上见到刀郎,我与同学讨论的却是刀郎的形象,他并未有如明星那样绝世的容颜,但是阳光帅气,也算不错的造型。现在想起来,两个男人竟然关注点在一位男歌手的长相上,我们也真够无聊的。
刀郎早期翻红的歌,有一股摇滚歌曲的粗粝味,加上他独特的嗓音,高亢、苍凉、穿透性强,特能抓住大众的情绪,但本质上还是市场上大众化的流行乐。
我与同学都不太喜欢流行乐,极少刻意去找来听。但刀郎是创作型歌手出身,他与那些摇滚乐队成员一样,经历过辛酸的驻场,沉寂的创作期,我们对这种经历更感兴趣,充满了代入感。
后来刀郎的各种出场,我们的关注渐渐少了,偶尔听到他的一些原创和翻唱,心中也会默默给予评价:一位不错的歌手。有时在西部出差,车上放着刀郎的歌,也会被他的歌声折服,他的嗓音与西部天地的辽阔与旷寂太契合了。后来看到付林和李双江的评论,一位说他是西部歌曲的代表人物,一位说他的翻唱超越了原唱。原来,早已有慧眼独具的专业人士给出了精准的评价与定位。
听到《大眼睛》与《西海情歌》后,我刻意去了解了,发现歌曲竟然是刀郎的原创时,非常震惊,因为这种歌曲与流传久远的民歌完全没有区别。至此,对刀郎的作品都收集来听了一遍,不再把刀郎只看成一位商业化的流行歌手。而之前也是自己的误解,不管是属于哪类歌手,刀郎其实一直在特意远离商业化,他是一位纯粹的专注于创作的歌手。之所以前面有误解,是因为自己根据他的爆红及成名歌曲类型得出了错误的判断。
民歌与流行歌曲看起来类似,都是抒发生活或个人心中的情与爱,都是一种小情调,而且民歌的旋律还特简单,有人也许会觉得民歌更容易创作。其实不然,得到流传的民歌都是作者真性情的表达,创作者与作品的内容保持着多年甚至终生的一致性。而作品都是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要长期保持这种浪漫主义情感,就是难度所在。
现今的创作者很少有这种耐心,或者生活环境迫使,极少人能坚持下来,所以,具有真性情的民歌极少能被创作出来。厉害的词曲作者不少,能写出传唱度高的作品的作者也不少,有些人甚至能一天写十几首,而且质量都不算差。但是能同时满足脍炙人口、耳熟能详、流传久远这几个条件的歌曲,非常稀少。所以歌手朴树曾说过,他说如果自己能写出《送别》那样的作品,马上死掉也乐意。
刀郎的歌曲在我心中虽然地位渐高,但是谁会专门每天去找民歌来听呢,毕竟民歌虽然美好,但唯美的作品太遥远了,而且那种作品放大到古今中外来看,着实不少。所以,他那时的歌曲我依然并未听太多,也并未时常主动找来听,甚至都未列入收藏歌单。
二
直到2020年,《弹词话本》发行。音乐平台提醒刀郎有新专辑时,我第一时间找来听了。由于之前听过不少喜欢的歌手改变风格的作品,听《弹词话本》时,没有任何不适应,第一时间就喜欢了专辑本身。
记得当时,我是听专辑中的第一首第一句时,立马就被惊艳到。“我在这个深秋的夜晚宿在/他舟/他舟/夜泊的小船”。这种句子,从未在现代人的语境中听到过,而又是那么自然而然地随着音乐声流淌出来,它与我所热爱的古典文化又是那么贴切、合拍、毫无违和感。
当时反复循环听了多长一段时间已经记不清了,反正到现在,还时不时的把专辑循环听一遍。
当初听《弹词话本》时,刻意未去了解歌曲内容背后的故事。因为与其弄清楚那些悲欢转承的人物,我更乐意静静地去感受乐曲与歌词带来的那些情感,那些游走于历史长河与现代人之间的某些因为丝丝缕缕感咏所构建的联系。时空的错落与缥缈的链接比清晰的故事更具吸引力,等某一天在这种无与伦比的美妙感知中洗礼清澈时,自然会断断续续地与故事原型有所对应,那时,应该又是另一种欣喜的感受。古人的不求甚解而乐在其中,大概亦如此吧。
当我还未对《弹词话本》做出一个好的评价时,最近听了音乐播主李阿明对《豆蔻盒子》的解读。播主有一句说得非常好,他说《豆蔻盒子》是现代的《枫桥夜泊》。我觉得李阿明小哥这句话不但是《豆蔻盒子》,也是对整个《弹词话本》最精准的解读。
《枫桥夜泊》这类诗歌,是古文人对身边的事、人以及更古老时空中的事、人的沉浸式感受后的表达,此类沉浸式的表达,与“陶然共忘机”的田园诗一脉相承,它是古人“天人合一”思想的完美实践。它是中国古文化中特有的,其它古文化及现代文学中鲜有其例。
无论何时,古典那些经典的诗歌,在每个人心中都有无比重要的地位。即使你对诗歌不感兴趣或者不懂诗歌,对那些大诗人也会在心中存有一丝敬畏。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类诗歌,它之所以让人感受到美妙,原理很简单,诗中没有一个主角视角,诗中的物、境、人、景甚至时间、空间都是一体的。作为主体的作者或我们,写它或读它时,我们可以是任何物、境、人、景甚至时间、空间。
那么《弹词话本》也一样,它的词曲中,那些故事,那些情感,那些散落在时空深处的景与物,那些伤、那些忧、那些惆怅、那些欢乐、那些寂寥、那些凄凉,全与作者或听者息息相关,仿佛发生在每个人自己身边一样。它不是作者出离于那些故事、景、物之外对它们的描写,而是作者把自己置身于其中,散落在时空深处的那些故事、景、物,与出现在自己身边是一样的。这就是《弹词话本》表达方式与现代文艺作品截然不同的地方,也是我们传统文化中文艺作品的常见模式。所以,听《弹词话本》,我们似曾相识,却又觉得如此别具一格。似曾相似,因为这是我们文化基因里的东西;别具一格,是因为现在新的文艺作品已经丢失这种传统表达方式。
当然,《弹词话本》美妙之处不只在于它的表达方式,它的主题、优美的语言、情绪的抒发、场景的交错等内容,都值得有心人去细细琢磨与品味。
三
尚未从《弹词话本》的感受中走出来,2021年,《世间的每个人》发行。《世间的每个人》吸引我的,依然是第一首的第一句。“每当有过机会发音领唱某个调/但和声响起时这个音便失去了”。
专辑有鲜明的个人主义风格,诗意地展示了个体存在的丰富含义,这是现代主义诗歌的内核。而其中不乏传统的人文主义关怀,又是西方现代主义诗歌中所缺失的。
起源于西方的现代文明中,个人主义是最基本的坚守。因为集体主义总会淹没个体,总会让个体变得无足轻重而漠视了个体的存在。人类历史中大多数人为灾难发生时,恰恰都是个体被漠视的时候。
我们的传统文化中,个体的存在其实是被重视的,不论儒还是道,都把个体及个体独立人格放在很高的位置。只是千百年的进程之后,有人误解了,有人既得利益而刻意曲解了。
文人的生存环境越来越逼仄,早已无人写出优秀作品去表达个体的悲欢与冷清。现代主义诗歌,听上去高大上,现在却早已被封印进陈旧的历史的箱柜之中。
《世间的每个人》让现代主义诗歌焕发出新的色彩,它把握住了现代主义诗歌中的精髓,又衔接上了华夏古典文化中的要义,让我们文化传统释放出本来面目。这是目前所有文学作品中不曾见过的,包括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的文学作品。高行健的《灵山》,似乎是现代个体对传统的寻根之旅,其实它只是简单地模仿现代主义表达方式,对传统文化追寻的理解也是似是而非。
以上评价很大胆,但确实是名不见经传的一位文艺爱好者的真实想法。虽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并不代表所有的文人,但这里以此为例,只是想说明当今文学作品中普遍存在的局限与贫瘠现象。
专辑《世间的每个人》唱出了你我内心的感受,也唱出了你我贴上标签后构成的这个世界,经常听此专辑,心灵会更宁静而富有。
同名曲《世间的每个人》写了作者出离于人群的状态,播主“张先生说”解读得很到位,听此歌可以让人回归本我。
《我的星座》赋予了个体受世界牵绊后的理想化寓所,让人的归途有了一抹不那么灰暗的亮色。
《向着大海而行》和《就在这一刻》充满人文主义关怀,关注了我们的来路和去处,不论我们是怎样的存在,或者被世间塑造成怎样的存在,短短历程中,我们共同构成了历史长河的壮阔和绵延不绝。
《奇台三十里》记录了普通人的离世,他默默无闻于世人,但也有自己的意义,每个平凡普通的我们,于此也就得到了更多的慰藉与意义。
《风向朝西》、《沙丘》和《牢兰海》通过历史、虚构的故事,叙述那些时空中曾经存在过的个体,他们或是怀揣着爱,或是隶属于某个古王国,或是为了生存奔波于世,最后都被淹没于沙尘之中,他们也曾是“我们”的一部分。
《梦更真实》采用纯粹的意识流手法,描摹出梦境的虚幻与缥缈,而所谓的虚幻与缥缈,那又是我们心灵所能触及的世界,或许,那未上锁的孤岛,才是我们所能抵达的人生妙境。
《南门》是对现实中人物的纪念,身处世间,我们每个人都有无法忘怀的往事或故人。
专辑《世间的每个人》内容博大而丰富,但它不需要颂扬,只需喜爱的人细细聆听,这是刀郎送给世人的一件美好的礼物。
如果人们听出了感悟,听出了喜悦,听出了沉静,我想刀郎会很开心的。但现实是,有些歌迷或刀迷,总是喜欢一些壮阔宏大的叙事,他们喜欢把刀哥的作品渲染成一面进击的旗帜。私以为,这是不合刀哥本意的,会让“一首歌便唱得冷冷清清”成为充满讽刺意味的事实。
如果只是一个时代的旗帜,它是有局限和危害的,因为另一个时代,会招致另一个时代的质疑甚至排斥。李白“诗仙”的旗帜不是某个时代宣扬出来的,是无数个时代大多数人心中的共识。
至此,想到了电影《浪潮》,电影中的人群加入浪潮并迷恋它,但他们并不知道,在获得浪潮的眷顾时,也终将被浪潮所淹没,他们失去的将是更多的美好。
四
听了两个专辑后,刀郎在本人心中的地位迅速升腾,超越了之前喜欢过的所有歌手。
2021年初,本人开始在自己的文字中引用刀郎的作品。《<星空集>9》后面有一篇写王洛宾和三毛的长文,本人引用了《曼丽》这首歌,不过找不到刀郎版的音源,引用了另一位歌手。
发《<星空集>13》时,本人引用了《向着大海而行》这首歌,并在后面写了一句简短的感语:“刀郎,认真而安静的做自己热爱的事,他是努力的,努力后收获了自己的成就,迎来了平和的人生,世间最美好的事莫过于此”。
发《<星空集>16》时,本人附写了《读<浮生六记>散记》。沈复和陈芸的故事,觉得与《瓜洲渡》很搭,虽然歌曲起始于杜十娘的故事,由于偏爱,更是自我感觉这首歌是为《浮生六记》定制的,就引用了《瓜洲渡》于自己写的文字中。
前些天有吧友说杜十娘的故事发生在冬季,疑惑第一句怎么写的时间是深秋。这位吧友有自己的想法,这是很不错的,历史上不少哲学家思考问题结论可能都是错的,但他们更珍贵的是自己的思路和独立的见解。我为吧友点了赞。
《瓜洲渡》第一句的深秋时节,可以是男主角多年后独自感怀的场景,也可以是现代的作者在江边遐思时的场景,也可以是某位未知名的“我”在与故事相似的旅程中的场景。所以,深秋的他舟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弹词话本》中最美妙的一种表达方式是时空的交错,各种人、物、景的“同一”表达。正如前面的诗句“江枫渔火对愁眠”,这里的愁与眠,是指桥,指渔火,指渔民,指旅客还是指作者呢?都可以的。如果忘掉精细的解读,连千百年后的你我,读其诗时,都仿若置身其中,拥淡淡的愁绪而眠。
五
2023年7月19日,《山歌寥哉》发行。短短两三天之内,歌曲《罗刹海市》爆火,各音乐平台播放量迅速创下记录,爆火的场面是以往乐坛绝无仅有的。人们把歌中叙事与现实对上号,畅快地讨论着歌中讽喻的事与人物,各种解析与介绍接踵而来,短视频平台关于《山歌聊斋》及《罗刹海市》的评论应接不暇。
本人为刀郎的新歌再度红遍全国而开心,也为新作品本身的顶级价值所震撼。
最开始的一个星期,每天反复循环听刀郎的新作,极少看电视、网络新闻、短视频的我,也下载了某音,重新找回了贴吧的密码,关注刀郎及新歌的消息,甚至,听说刀郎之前曾常去博客发文,我也重新找回弃置了多年的博客。
不同于之前两张专辑文学和艺术性创新方面的巨大价值,《山歌寥哉》的价值更凸显在文化和思想层面。传统经典的山歌小调,可以评价它们优美,具有绝高的传世价值,但《山歌寥哉》超越了它们,可以比肩于流传下来的那些代表阳春白雪的古曲,如《梅花三弄》《阳关三叠》。单从歌词来看,与辉煌的唐诗中最经典的篇章相比,亦不遑多让。因为,歌曲不但凝练了传统文化中最珍贵的部分,也结合了西方思想中最本真的要素。
汪峰最先评价刀郎的音乐不但做到了东西方的结合,而且达到了融会贯通的境界。这只是从音乐层面的评价,其实《山歌寥哉》不但音乐上,歌词中的文学、语言、审美、思想、文化等各种层面都达到了东西方融汇贯通的程度。这是非常了不起的地方。
整个专辑的完整度与广度也是很精彩的:
01《序曲》点出专辑的主旨、内容;
02《罗刹海市》以诙谐讽喻的方式批判现实;
03《花妖》写出了人类文艺作品史上最唯美的爱情;
04《镜听》为历史中那些无名的女子立传,纪念她们;
05《路南柯》是一曲伤悲的悼念之歌;
06《颠倒歌》表达了颠倒世情中的一种泰然乐观的态度;
07《画壁》描摹了异托邦的宏大世界观,拓展了人类的精神边界;
08《珠儿》以孩子般纯真的内心,表达出对人世间的眷爱,以及对某些怀揣恶意者的控诉;
09《翩翩》写的是对长生为乐、逍遥自在的仙人世界的向往;
10《画皮》以女鬼的视角,描写生命对爱欲的极致渴求;
11《未来的底片》作为专辑中最后一首作品,有总述和尾声的意味。它的主题与《序曲》呼应,是关于整个人类世界的,写的是人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十一首歌的主题,没有一首是重复的。
六
最初一周,浏览了各种介绍和解读,渐渐觉得各种蹭流量的自媒体嘈杂而浅白,无人能抵达作品的本意。当然,最初那段时间,也有不少黑粉,有的为了自己群体利益,以抨击刀郎及其作品为要事,有的只是为了单纯蹭流量,以反向污谤刀郎为引流手段。所幸喜欢刀郎及其新作的普通人如此之多,通过点赞、传播等方式支持刀郎,让黑粉们都渐渐地悄然哑声。
那些真心喜爱刀郎新作的播主,也许为了急于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或许为了追逐热点,铺天盖地的介绍类视频和文章很快占据了自媒体热潮。但大多数人东摘西引,不少人缺乏对刀郎的了解,连基本事实都弄错了。
记得最初,不少自媒体喜欢说一句很有噱头的话,“刀郎十年磨一剑”。他们连刀郎这几年一直潜心做音乐,几年来已经陆续发行了同样优秀的专辑《弹词话本》和《世间的每个人》都不知道。
逐渐的,解读类视频和文章也出来了。有些人望文生义,把“辉章”解读成徽章的作者层出不穷;有人把《镜听》的主题单纯理解成闺怨,然后竟然逐渐理解成反战,然后大多数人蔚然成风地也这么宣扬;有人把《翩翩》理解成叹人生苦短;有人说《画壁》是如原著一样,告诫人不要迷失自己;有人说《画皮》是告诫世人不要被美女的皮囊所迷惑,要擦亮眼睛,看清事物的真相。
如果《山歌寥哉》表达的真如他们所说的主题,那么,可以告诉大家,古人在这些方面的主题表达得简直不要太多。刀郎要是如他们所说的在叙事和表达,那么新专辑不但称不上伟大,简直就是陈旧,在文学史中,属于陈腐得可以被束之高阁披灰覆尘的那种作品。
《珠儿》和《未来的底片》是两首意蕴深厚、构思巧妙、义旨宏远的作品,各种解读更是五花八门。有一个逻辑问题,大家对“少爷”是谁的理解有不同版本,都是在自说自话,任意解读。里面有句很清晰的话“他都会梦见那早夭的姐姐”,这不是从介绍“少爷”下来,自然而然指少爷会梦见他的姐姐吗?
奇怪的是,我说这里的少爷是指珠儿,而且是指早夭的那个珠儿,还有吧友说我这样理解说不通,我不知道把少爷理解成楚江王儿子的人是怎么说通这个逻辑的。还有“异界同梦”的爱人,谁与姐姐是异界同梦?依然是早夭的珠儿啊!他们都是短暂来过人世间的孩子,姐姐离开才有珠儿的到来,姐弟都是同样的爱父母爱这个人世间,称他们为“异界同梦”不是最准确最精妙的表达吗?
至于《路南柯》,有些自称国学大师的人,望文生义把辉章理解成徽章,青天白日说成是旗帜。看来他们古文读得少,不明白文与章在古文中有基本概念性的解释,也不明白青天白日的本义就是朗朗乾坤,更未读过《南柯太守传》《枕中记》《续黄粱》相关原著。这句只是形容主角身为当朝要员的富贵,刀郎这里结合原著,更表现了山河壮丽和人世间的美好,与所悼念的对象所处凄清冷寂场景形成鲜明对比,艺术上起到令人震撼的悲凉之感的效果。
更关键的是,刀郎这首歌如果单纯是为了悼念自己的亲人,属于很自我的感受。如果有人解读时不但连“我觉得”、“估计是”这种揣摩语都省了,还坚决说这首歌完全是歌颂某个高尚的群体,不能作它解。对错先不判断,这种理解难道不是对作者的一种伤害吗?如果自称国学大师的学者,不知道这是很无礼的事,不知“礼”之何为,那么,这种国学大师,可以休矣。
七
因为有了上面这些意难平的情绪,七月底,本人渐渐产生了写《山歌寥哉》解读文的心思。
从八月初开始,每天循环听歌时反复揣摩歌词的意思,对照词本逐句逐字的理解,再反复阅读专辑发行时的前言,有时也涉猎一些音乐上的专业知识。对于专辑的整体概念、每首歌的主题、歌曲的分段、每句词的含义、思想指向、叙事逻辑和情感内容等逐渐有了更清晰的理解。
最开始动笔时,初估会写出一篇六、七千字的长文。从刀郎传记开始,一点点的找资料,体会刀郎各时期的不同心境,当初时代的环境,以及剪辑一些专业人士对刀郎可靠而严肃的评价。写完介绍刀郎的文字就已经有3000多字了,《罗刹海市》的解读文有近4000字,回头一看,把自己都吓了一跳。如果写完每首歌的解读文,至少得需要3万字。
写出一篇内容真实少有错漏的文章,不同于网文,不但需要反复整理思绪,调整所写内容繁略程度,梳捋上下章节起承转合,更需要随时查补资料,核实信息来源的可靠性。那段时间,是在充实、兴奋和对刀郎新作有巨大喜爱的推动下坚持写文章的。
在断断续续保持平均一天2000字的积累中,二十多天后,本人解读专辑的文字完成,总共3万9千余字,加上添加的前言,超过4万字。虽然在工作之余写文章,熬了几个通宵,但这种兴奋和成就感是巨大的。写文时听歌与单纯热爱地听歌,对刀郎新作理解完全不一样。有时写到某处时,会反复细听某个片段,这是当初听歌只是沉浸于歌曲本身所没有过的听歌方式。写完某些段落后,放上专辑,按次序听下去,然后在音乐的美妙之中褪去疲惫,渐渐入睡。这种惬意,又是如此美好的体验。
通过对《序曲》的感悟,我体会到“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的气象与气魄。因此,解读刀郎的文章,最终直接引用李白诗句,定名为《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然后得意地加上副标题“《山歌寥哉》歌词全面解析”。本文大概于8月25日在贴吧发表,同时也发表在本人某信“王述”的公*众*号,有请喜欢的朋友移步赏阅、支持、关注。
八
浏览网上各种言论,有某些粉丝无数的知名人士或高学历人士的错误分析,也有吧中普通人某些充满智慧的感悟。我发现,对文学作品特别是歌曲来说,并不是知识越多,就能有更准确的理解。
比如前面刚看见有吧友说,《珠儿》是个体的悲鸣,深以为然。如果你听到“所有怀着柔情蜜意消逝的灵魂/相会在黑夜分娩月光的子夜时分”时,心中竟无悲凉之感横生,反倒觉得这是在歌颂和宣扬什么,那么,请你自己沉浸于光明的陶醉中即可,不必强使别人来加持你的伟大。
当然,《珠儿》中,我还感受到愤慨的控诉,不知诸位以为然否。
一个人独立的认知和感悟异常珍贵,更甚于一个人所拥有的知识。知识只是便于理解事物的工具,他不代表一个人的内在。
某些如口号般的话语,其实错得很离谱。前面说到,初期有人跟风说“刀郎十年磨一剑”。不考虑这句话的事实错误,即使事实无误,这样去解读刀郎,也是未能真正理解他的。
刀郎不只是几年在做什么,几年做出了什么成就。我所理解的刀郎,他是一位终生执着于音乐理想的人。他现在的作品,早已萌芽于最初的少年时代,他一生都在践行自己的理想,潜心做着自己热爱的事。如今的作品和成就,是他一生的累积与酝酿产生的,创作和制作的过程,只是他把自己的理想转化成现实的最后一道工序。
如此理解,也就会对最近刀郎离开视频平台潜心创作的决定持欢迎态度,这是令人开心的事。
当看到采访中,刀郎说他三十多岁从虚幻的理想回到现实中来,刚感受到生活清贫的无奈时,生活就给了他最靓丽的馈赠。作品很快翻红,他得以继续耕耘于理想——这是无数理想主义者梦寐以求的人生境遇。
常说某人的天分是万里挑一,毋容置疑,刀郎也是那万里挑一的天才。只是即使万里挑一,于庞大的基数来说,也是不小的数目。事实上,人群中的天才真不少,唐诗的绚烂与诗人的众多就是明证。天才很多,能终生执着于理想的人很少,能终生执着于理想又能幸运地有所成就更是寥寥无几,有所成就又能在逼窄的环境中引起大众的共鸣、得到大众的认可,屈指可数。这是刀郎的幸运,更是我们群体的幸运。
所以,请理解刀郎潜心创作新作品的重要性。
刀郎将实现他的人生理想,做着他所热爱的事,创作更多作品。而新作品也将我们的人生感悟拓展到更深广的境界,让我们的精神世界更丰富,让我们的心灵边界更辽远。而这一切的出现,我们将是最先最近感受到的那批人,何其幸哉!
当刀郎的作品一一呈现,他的理想一一实现,那时,岁月渐长,刀郎或许通过演唱会与视频的形式与大家联系,或许,他还会与大家分享作品创作时的感受与理解。所有这些触之可及的未来,何其幸哉!
只是,如果大家没有对刀郎作品的自我理解与感悟,甚至漫天的欢呼与合唱声中,只是“人们无所谓的等待/无谓的淹没”。那样,便不只是让歌者落寞冷清,还会让歌者感到绝望。
历史的天空中,那些奋勇孤独的先行者,如同群星闪耀,点缀在岁月之中,坚贞地守望着人类的文明。在我心中,刀郎的作品,已经绽放出辰星般的光辉,他终将成为一颗绚烂的星辰,汇入我们头顶那些闪耀的群星。
刀郎,将在我生命的旅程中烙下不可磨灭的印迹。
王述于2023年12月9日凌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