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部分结束————
我读完这位运营官的日志, 整个事情暂时是水落石出的——不过我觉得,这位运营官调查的时候有点陷入了“动物园思维”和“克系谜渊”,倘若完全脱离开这些思路,也许我们还可以得到另一个完全不同版本的真相?

先分享下创作初衷:
友人安利我动物园,我看不懂,但觉得特有趣,某晚他去M记的时候我就随口玩梗,即兴胡诌了几个规则(什么“注意番茄酱编号”之类的)然后我心血来潮——如果能把这些随口胡诌的规则给“合理化”,将它们逆推成一个故事,感觉是个挺好玩的事耶!
我突然想试着创作一篇故事,让这些“出于朋友间玩闹而随口胡说的规则”真正“落地”,把它们背后的来龙去脉整出来,并串联起来,形成叙事意义,乃至实际意义,并打算让局内核心角色充当“调查员”代替观众动脑,把调查真相的任务交给他(自己所处的世界,自己动手解析hh)
然而一提笔立马头痛,没有创作经验,那先去采个风吧——我买来一本克苏鲁神话(作家出版社的),带着它坐在M记角落位置大快朵颐,餐厅的活泼黄,薯条刚炸好就挤在M字纸盒里散开的酥脆样子,一口汉堡两层面包三种馅料的丰富口感,再来一吸管可乐润润桑——这种美妙时刻,要怎么将之与“恐怖”搭上边呢?
半杯可乐下肚,酣畅惬意之际,翻开了手里的书。
看完第一篇《克苏鲁的呼唤》后,我回头看向了身后的麦当劳叔叔
为什么此刻对他的认知,和小时候对他的认知截然相反?这是我主观意志所改变的,还是被塑造的?这是否和那名为“人生”的飘忽之物一样,我们只是一条双眼被蒙上投影布的沙丁鱼,以为自己在大海遨游,投影布上的美妙海洋,于我们而言就是这个世界恒常的样子和真理,当大流底下涌动的原生质脓液让蒙在眼上的投影布滑落,映入眼前的颠覆图景,将令我——
总之,书中那些绘声绘色的晦涩令我大呼过瘾,从现实意义中找到“克”的交集也让我头皮发麻。又到B站看了lorre讲的《墙中鼠》《神殿》《疯狂山脉》后,开始硬着头皮以明快活泼、承载着汉堡可乐薯条番茄酱之美妙的舞台,为几条即兴脱口而出的规则去搭建一个偏现实系的克系故事(放了不少克苏鲁神话的书中彩蛋,致敬爱手艺+调动创作热情+埋藏线索)
并且,在这个基础上,为了进一步调动自己的创作热情,我又想了个玩法来让创作过程变得更加有趣,最后玩成的结果是:
1.如果用上少量“动物园”思路+大量克系思路的方向去解析这些规则,可以得出一个完整的「真相故事」;(日志主人视角)
2.而如果彻底跳脱开这些思路,以不存在任何超自然力量为前提,又能得到另一个截然不同的「真相故事」——一个没有怪力乱神的现实系故事(当然,存在对现实的夸张化处理,这个版本的真相可以当作一篇反乌托邦故事)
两个「真相故事」都是对的,都能说通这些规则,
或者这么讲:一套规则的背后,同时存在两个截然不同、大相径庭的「真相故事」,一个有超自然元素,一个没有超自然元素(这样创作真的很好玩欸)
第一版「真相故事」,就是上述的调查日志,即您所见的版本;
未公布的第二版「真相故事」里,一切超自然的“异常”,都是由于一系列特殊事件在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集中发生,再叠加心理与惊悚犯罪要素所导致的“巧合”——在这个版本里,所有的怪异都能用常理解释(这里的“常理”指的是无超自然力量、无“克”、无“它”、无认知污染。对现实的夸张化是肯定有的,也存在把不同历史时间的事件挪合的处理,比如“将2016年欧美恐怖小丑风波移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北美嬉皮士运动高涨时期”之类的处理,还有“微调变动了麦当劳集团的真实企业史和影响力”这类夸张化处理,亦有“心理病理因素的夸张化”的处理等等,但整体而言,是一个真实世界题材+反乌托邦+心理惊悚+未来主义色彩的现实系故事)。
两个版本,两种解释,它们都是「正确答案」,都是我呕心沥血所构建。我个人觉得没有超自然的第二版更可怕,但这版我应该不会公布,当作给自己第一部怪谈作品留的一个“钩子”吧

期待也许会有热衷推理的调查员读者来还原一波第二版(我自己觉得还原难度很高,但线索是足够把它还原出来的~)。
谢谢你读到了这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