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舌蜥,也就是人们通常说的蓝舌石龙子,是一类四肢短小,体形肥硕的大型石龙子。该属目前已知七个成员,除一种分布于印度尼西亚和巴布亚新几内亚外,其余各种于澳大利亚均有分布。因其集较高的观赏性、较强的互动性、较低的饲养难度于一身,在爬宠爱好者之中一直具有较高的人气。当然,对于我国大陆地区的朋友来说还有一项重要因素——“合法”。
关于蓝舌蜥的介绍贴相信大家已经看过很多,无论是国内各个社交平台还是国外的论坛群组都不乏内容上乘的精华帖,尤其在变异基因的介绍上已有非常优秀的推文。但大多数文章对于属内物种的介绍并不是很透彻,甚至连种、亚种、地域色型等基本概念都混淆不清。因此本文系统性地为大家介绍下蓝舌蜥属内的七个成员,并对市场保有量较大的巨蓝舌蜥和蓝舌蜥予以重点介绍。以下为正文。
首先我们来看下蓝舌蜥属(Tiliqua)在石龙子科(Scincidae)中的系统位置,石龙子科是蜥蜴中分化最为多样的类群,其下包含七个亚科,100余属,1700余种。基于Pryon et al. (2013)对于整个有鳞目系统发育关系的构建,蓝舌蜥属与圆齿蜥属(Cyclodomorphus)互为并系,但鉴于该研究所涵盖的物种数量不足,具体的分类变动仍待进一步研究。
抛开未解决的分类问题不谈,目前蓝舌蜥属共有七个独立种,部分种下还可细分亚种和地域色型。单从形态上看,蓝舌蜥属也可以三个大类:阿德莱德蓝舌蜥(侏儒蓝舌蜥)、蓝舌蜥与松果蜥。它们三者之间的差异哪怕用“盲人摸象”般的方法也能摸出个八九不离十。
阿德莱德蓝舌蜥(Tiliqua adelaidensis)又称侏儒蓝舌蜥,是蓝舌蜥属中体型最小的成员,也是唯一没有被宠物化的物种。蓝舌蜥包括5种,即巨蓝舌蜥(T. gigas)、多线蓝舌蜥(T. multifasciata)、黑黄蓝舌蜥(T. nigrolutea)、棕枕蓝舌蜥(T. occipitalis)和蓝舌蜥(T. scincoides),其中巨蓝舌蜥和蓝舌蜥种下具亚种。松果蜥仅一种,即松果蜥(T. rugosa),其种下包含4个亚种。
除松果蜥以外,蓝舌蜥在爬宠圈内还以产地作为划分方式,分为“澳系”和“印尼系”。其实所谓“印尼系”仅包含巨蓝舌蜥和蓝舌蜥的一个亚种,它们与“东部”“北部”的亲缘关系要远远近于同在澳洲大陆的几个物种。
与其说是以产地划分倒不如说是以“出身”为由与“穷亲戚”划清界限,由于澳大利亚政府对于本土物种的保护极为严苛,即使本土常见的物种也很难被合法运出国门,我们今天看到的那些合法交易的澳洲爬宠绝大多数是在该项法案生效前被贸易出境个体的人工繁育后代,价格自然较高。而印尼和巴布亚新几内亚对于本土物种的保护并不严格,相近的地理区系令这里的动物成为了澳大利亚不少物种的“平替”选择,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印尼系”爬宠大多来自野捕。
关于蓝舌蜥的介绍贴相信大家已经看过很多,无论是国内各个社交平台还是国外的论坛群组都不乏内容上乘的精华帖,尤其在变异基因的介绍上已有非常优秀的推文。但大多数文章对于属内物种的介绍并不是很透彻,甚至连种、亚种、地域色型等基本概念都混淆不清。因此本文系统性地为大家介绍下蓝舌蜥属内的七个成员,并对市场保有量较大的巨蓝舌蜥和蓝舌蜥予以重点介绍。以下为正文。
首先我们来看下蓝舌蜥属(Tiliqua)在石龙子科(Scincidae)中的系统位置,石龙子科是蜥蜴中分化最为多样的类群,其下包含七个亚科,100余属,1700余种。基于Pryon et al. (2013)对于整个有鳞目系统发育关系的构建,蓝舌蜥属与圆齿蜥属(Cyclodomorphus)互为并系,但鉴于该研究所涵盖的物种数量不足,具体的分类变动仍待进一步研究。
抛开未解决的分类问题不谈,目前蓝舌蜥属共有七个独立种,部分种下还可细分亚种和地域色型。单从形态上看,蓝舌蜥属也可以三个大类:阿德莱德蓝舌蜥(侏儒蓝舌蜥)、蓝舌蜥与松果蜥。它们三者之间的差异哪怕用“盲人摸象”般的方法也能摸出个八九不离十。
阿德莱德蓝舌蜥(Tiliqua adelaidensis)又称侏儒蓝舌蜥,是蓝舌蜥属中体型最小的成员,也是唯一没有被宠物化的物种。蓝舌蜥包括5种,即巨蓝舌蜥(T. gigas)、多线蓝舌蜥(T. multifasciata)、黑黄蓝舌蜥(T. nigrolutea)、棕枕蓝舌蜥(T. occipitalis)和蓝舌蜥(T. scincoides),其中巨蓝舌蜥和蓝舌蜥种下具亚种。松果蜥仅一种,即松果蜥(T. rugosa),其种下包含4个亚种。
除松果蜥以外,蓝舌蜥在爬宠圈内还以产地作为划分方式,分为“澳系”和“印尼系”。其实所谓“印尼系”仅包含巨蓝舌蜥和蓝舌蜥的一个亚种,它们与“东部”“北部”的亲缘关系要远远近于同在澳洲大陆的几个物种。
与其说是以产地划分倒不如说是以“出身”为由与“穷亲戚”划清界限,由于澳大利亚政府对于本土物种的保护极为严苛,即使本土常见的物种也很难被合法运出国门,我们今天看到的那些合法交易的澳洲爬宠绝大多数是在该项法案生效前被贸易出境个体的人工繁育后代,价格自然较高。而印尼和巴布亚新几内亚对于本土物种的保护并不严格,相近的地理区系令这里的动物成为了澳大利亚不少物种的“平替”选择,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印尼系”爬宠大多来自野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