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蓝舌吧 关注:3贴子:14
  • 10回复贴,共1

蓝舌蜥属物种介绍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蓝舌蜥,也就是人们通常说的蓝舌石龙子,是一类四肢短小,体形肥硕的大型石龙子。该属目前已知七个成员,除一种分布于印度尼西亚和巴布亚新几内亚外,其余各种于澳大利亚均有分布。因其集较高的观赏性、较强的互动性、较低的饲养难度于一身,在爬宠爱好者之中一直具有较高的人气。当然,对于我国大陆地区的朋友来说还有一项重要因素——“合法”。
关于蓝舌蜥的介绍贴相信大家已经看过很多,无论是国内各个社交平台还是国外的论坛群组都不乏内容上乘的精华帖,尤其在变异基因的介绍上已有非常优秀的推文。但大多数文章对于属内物种的介绍并不是很透彻,甚至连种、亚种、地域色型等基本概念都混淆不清。因此本文系统性地为大家介绍下蓝舌蜥属内的七个成员,并对市场保有量较大的巨蓝舌蜥和蓝舌蜥予以重点介绍。以下为正文。
首先我们来看下蓝舌蜥属(Tiliqua)在石龙子科(Scincidae)中的系统位置,石龙子科是蜥蜴中分化最为多样的类群,其下包含七个亚科,100余属,1700余种。基于Pryon et al. (2013)对于整个有鳞目系统发育关系的构建,蓝舌蜥属与圆齿蜥属(Cyclodomorphus)互为并系,但鉴于该研究所涵盖的物种数量不足,具体的分类变动仍待进一步研究。
抛开未解决的分类问题不谈,目前蓝舌蜥属共有七个独立种,部分种下还可细分亚种和地域色型。单从形态上看,蓝舌蜥属也可以三个大类:阿德莱德蓝舌蜥(侏儒蓝舌蜥)、蓝舌蜥与松果蜥。它们三者之间的差异哪怕用“盲人摸象”般的方法也能摸出个八九不离十。
阿德莱德蓝舌蜥(Tiliqua adelaidensis)又称侏儒蓝舌蜥,是蓝舌蜥属中体型最小的成员,也是唯一没有被宠物化的物种。蓝舌蜥包括5种,即巨蓝舌蜥(T. gigas)、多线蓝舌蜥(T. multifasciata)、黑黄蓝舌蜥(T. nigrolutea)、棕枕蓝舌蜥(T. occipitalis)和蓝舌蜥(T. scincoides),其中巨蓝舌蜥和蓝舌蜥种下具亚种。松果蜥仅一种,即松果蜥(T. rugosa),其种下包含4个亚种。
除松果蜥以外,蓝舌蜥在爬宠圈内还以产地作为划分方式,分为“澳系”和“印尼系”。其实所谓“印尼系”仅包含巨蓝舌蜥和蓝舌蜥的一个亚种,它们与“东部”“北部”的亲缘关系要远远近于同在澳洲大陆的几个物种。
与其说是以产地划分倒不如说是以“出身”为由与“穷亲戚”划清界限,由于澳大利亚政府对于本土物种的保护极为严苛,即使本土常见的物种也很难被合法运出国门,我们今天看到的那些合法交易的澳洲爬宠绝大多数是在该项法案生效前被贸易出境个体的人工繁育后代,价格自然较高。而印尼和巴布亚新几内亚对于本土物种的保护并不严格,相近的地理区系令这里的动物成为了澳大利亚不少物种的“平替”选择,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印尼系”爬宠大多来自野捕。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4-01-17 01:31回复
    印尼蓝舌石龙子
    在人工繁育的“澳系”蓝舌普及之前,价格较为低廉的野捕巨蓝舌蜥一直占据着较高的市场份额。除了此前被承认的 三个亚种,即T. g. evanescens Shea 2000 巨蓝舌蜥隐纹亚种 (马老齐蓝舌石龙子),T. g. keiensis Oudemans 1894 巨蓝舌蜥凯岛亚种 (凯岛蓝舌石龙子)以及T. g. gigas (Schneider 1801) 巨蓝舌蜥指名亚种 (印尼蓝舌石龙子)之外,市场上还有分类位置待定的Tiliqua sp “Irian Jaya” 伊利安查亚蓝舌蜥。
    巨蓝舌蜥的平均体长是本属最长的,大多数雄性个体全长(包括尾巴的长度)可达600 mm以上,最大记录为一条T. g. evanescens,全长达到了760 mm。不过巨蓝舌蜥的体形相对瘦长且尾巴所占比例更大,极端个体的体重并不及蓝舌蜥中介亚种(北部蓝舌石龙子)。
    巨蓝舌蜥的分类问题不仅困扰着众多爱好者, 就连科研人员也才在最近初步搞清楚了它们的演化关系。Frynta et al. (2021) 对来自印度尼西亚的128条蓝舌蜥的线粒体ND4、12rRNA和核cmos基因进行测序,结果显示巨蓝舌蜥内部存在两个明显的分支,来自哈马黑拉、马诺夸里、以及马老齐样品聚为South Clade,来自查亚普拉、比亚克、塞兰岛以及凯岛的样品聚为North Clade(其实我并没搞懂他们这个South Clade和North Clade是怎么区分的,明明在地图上看采样点没有明确的地理界限)。该分子系统学研究支持凯岛亚种的有效性,但由于该研究没有来自巴布亚新几内亚的样品,因此暂且无法确定T. g. evanescens(马老齐蓝舌石龙子)的有效性是否成立。另外在此解释一下,虽然T. g. evanescens的英文名和中文名被称为“Merauke Bluetongue Skink”或“马老齐蓝舌石龙子”,但该亚种的模式产地位于巴布亚新几内亚的首都莫尔斯比港,而非印度尼西亚马老齐,因此来自马老齐的样品并不足以说明T. g. evanescens是否成立。另外,该研究显示来自印度尼西亚阿鲁(Aru)群岛的蓝舌蜥与两号人工饲养的北部蓝舌聚为一支,因此该岛分布的并非人们之前以为的巨蓝舌蜥,而是蓝舌蜥。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4-01-17 01:36
    回复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4-01-17 01:36
      回复
        中部蓝舌石龙子
        该种是蓝舌蜥属体形最为短粗的种类,体长约250–300 mm。背面的橙色横纹非常细密,种加词就是“许多条纹的”意思,眼后的颞纹粗而深,头部呈明显的三角形,与颈区分明显。分布范围编辑新南威尔士州和南澳大利亚州的西北角,以及整个西澳大利亚州、北领地和昆士兰的中部。主要栖息于各种石质和沙质的沙漠、半沙漠区。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4-01-17 01:38
        回复
          北部蓝舌石龙子
          见于西澳大利亚、北领地和昆士兰西北部地区。
          体型上,北部亚种要明显大于东部亚种,北部的最大野外个体体长371 mm,全长约600 mm,体重1000 g以上,人工饲养条件下还有更大记录。爬宠市场所见的典型北部亚种主要指产自北领地的个体,该种群眼后通常不具颞纹,身体上的横纹自体背正中延伸至体侧过渡为深浅相间的色块。一个挺有意思的地域色型是产自澳洲西北部地区的北部亚种,该地区所产个体头部有着细密的斑点或蠕虫纹,体背横纹也是密布麻点,尾部横纹则几乎被完全打散,极具狂野气质。由于这类个体主要见于西澳金伯利高原,人们通常把这样表现的个体称为“金伯利北部”,但实际上此类表现在包括金伯利在内的整个西澳大利亚以及北领地西部都不鲜见。另外还有爱好者以更小的地名进行进一步细分,但看起来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差异,本文在此也就不多赘述了。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4-01-17 01:41
          收起回复
            坦宁巴蓝舌石龙子
            坦宁巴最好区分,首先体型较小,成体体长小于450 mm,其次是背部花纹与底色反差并不强烈,有些个体成体后通体颜色几乎一致,也就是所谓的“金坦”“银坦”。除了外貌上的差异外,在性格上也要比东部和北部凶猛几分。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4-01-17 01:43
            收起回复
              印尼蓝舌胜在价格便宜,相比于澳系蓝舌更符合大部分人的经济能力,野货可能在950~1200的价格,人工繁殖不低于2000
              再此奉劝各位不要买野货,野生的不仅脾气暴躁,对人攻击性强以外还附带各种病菌和寄生虫,野外不生病是因为体格强壮,但被捕抓送到你手上的过程中会经历集中化饲养,运输颠簸等导致体质虚弱,加上不适应人工环境导致暴毙。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4-01-17 01:57
              回复
                东部和西部在我国较少繁殖,一般购买不到,在此就不过多描述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24-01-17 02:01
                回复
                  以上内容为本人精简过后的内容,如需详细资料可以自行查找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24-01-17 02:0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