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儒家──晓之以要理
两千多年前,在中国春秋时代,“至圣先师”孔子和他的学生们就讨论了这个问题。一天,孔子闲坐著,他的学生曾参(曾参,就是曾子,《大学》的作者)在旁边侍奉。孔子问曾参:“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意思是说,前代帝王有至高无上的德行,极为重要的道理,去教化天下百姓,使人民和睦,尊贵和卑微的人都能相安,没有怨言,你知道这个至德要道是什么吗?曾参听到老师讲这么重要的问题,立刻恭恭敬敬地站起来,离开座位。他到孔子面前说:“弟子不聪敏,哪能知道这种至德要道呢!请夫子详细讲解。”孔子这么一问,曾参这么一请教,就引出了宇宙的精华,做人的根本──孝。
两千多年前,在中国春秋时代,“至圣先师”孔子和他的学生们就讨论了这个问题。一天,孔子闲坐著,他的学生曾参(曾参,就是曾子,《大学》的作者)在旁边侍奉。孔子问曾参:“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意思是说,前代帝王有至高无上的德行,极为重要的道理,去教化天下百姓,使人民和睦,尊贵和卑微的人都能相安,没有怨言,你知道这个至德要道是什么吗?曾参听到老师讲这么重要的问题,立刻恭恭敬敬地站起来,离开座位。他到孔子面前说:“弟子不聪敏,哪能知道这种至德要道呢!请夫子详细讲解。”孔子这么一问,曾参这么一请教,就引出了宇宙的精华,做人的根本──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