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杜甫
这句诗想必人尽皆知,出自杜甫,但是你以为这是写音乐的美妙吗?还真不是,他究竟写的是什么呢,让我们带着疑问,开启今天的共同学习。
喜欢文学,喜欢诗词,所以杜甫,也是不得不喜欢。今天得这篇学习贴,更多的我想从文学的角度来讲一讲杜甫。
【基本信息】
纪93 杜甫诞生一二五零周年 这是我们国家于1962.5.25日发行的两枚一套的纪念邮票,影写版。齿孔P11.5×11。票面幅度30mm×40mm。50(10×5)。设计师卢天骄。北京邮票厂印制。
【发行背景】
杜甫是唐朝时期的一代着名诗人,他的诗多为忧国忧民,心系国家的题材,被尊称为诗圣,他的诗经过了这么多年的流转,依然被人们所喜爱,他的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充满了感情色彩,将社会的疾苦书写出来,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身处茅屋之中,以小见大的反映社会底层人物的穷困潦倒的生活,也贬斥了那些上位者只顾享乐,不关心普通民众的现象,这组邮票以一代诗圣为题材,收藏价值和意义都非常高。
【票面内容】
1.杜甫草堂碑亭(成都),4分,400万枚。
位于工部祠东面的“少陵草堂”碑亭是杜甫草堂最具代表性的景点。清代嘉庆十六年,四川总督常明、布政使方积主持重修草堂时,为保护“少陵草堂”石碑,还特地建造了瓦房。约在清末民初时期,人们又将瓦屋改建为茅草覆盖的六角形圆亭,用来象征杜甫旧宅的茅屋。


(诸位看看邮票上的亭子是不是高度还原了现实的模样呢)
2.杜甫像,8分,800万枚。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这两句与第一枚里的“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高度概括了杜甫的造诣和特点。但是我想很多人都不知道,前一句是出自郭沫若先生的一幅楹联: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上句“疮痍”既是是指杜甫历尽世事沧桑,一生不得志,最终贫病而死的人生经历,又是指杜甫经历的战争--安史之乱。“诗中圣哲”则化用人们普遍认同的“诗圣”称号,下句“民间疾苦”是说杜甫的诗内容广泛涉及并反映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不但是说杜甫,笔底波澜壮阔,诗歌艺术价值极高:还反映了杜甫的情感倾向,即关注民生,与民同悲
哀民所哀,因此而情感波澜。
【诗词赏析举例】
赠花卿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诗词的字面意思很好理解,好像是锦官城里每日的音乐不仅花样繁多,而且妙不可言,这里不多解释。我们来看看深层意思。
花卿是谁呢,花敬定。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四月,梓州剌史段子璋反叛,攻占了锦城并自称梁王。在平定叛乱的战斗中,成都府尹崔光远的部将花敬定表现非常勇猛。原来这是一位有功之将,那么问题来了,一首看似赞赏音乐的诗词和一位战功显赫的将领有什么关系呢?因为,虽然这位“花卿”虽然战功显著,但胜利回来后,他恃功自傲,整天饮酒作乐。僭用天子音乐,不可一世。我们知道,古代的礼乐制度非常严格,皇上有皇上听的音乐,大臣有大臣听的音乐,老百姓只能听属于他们的音乐。杜甫说“此曲只应天上有”实际上暗讽花敬定听了皇上听的音乐,那可是天上即龙宫里的音乐,人间怎么能够听呢??崔光远因此被罢官。杜甫这时也在蜀,所以作了这首似谀实讽的诗,赠给花敬定。 这首诗似褒实贬,采用一语双关的巧妙手法。表面上赞扬花的得胜归来,鼓乐升平,实际上却讽刺了花的骄恣奢靡。首联告诉我们花敬定平叛回来后的所作所为,但并不直接描述他如何的寻欢作乐,而是通过丝管之声的不绝于耳来表现他的骄奢无度。尾联表面看是在赞美花卿堂上丝管的非凡、乐曲的美妙,实际上是在暗示花不应该享用天子的礼乐。尾联将乐曲的美好赞誉到了极度,寓讽于谀,其弦外之音意味深长。
当然,这样的行为最终祸害的是谁呢,我想肯定是国家百姓,这里我们就看出,杜甫心系百姓的细节一面,同时,他并非像李白一样,直言快语,而是选取一个非常巧妙的角度来写,这里我们就发现,往往这样的大诗人,都精于选材,明于大义!可谓是用心良苦,品格斐然!!
【总结】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以杜甫选材作为邮票,不仅仅是让老百姓们欣赏他的文采,体会他的精神,也是在宣扬正能量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