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目漱石吧 关注:4,436贴子:11,803
  • 1回复贴,共1

个人对《心》的解读(可能有误,欢迎各位指正、讨论)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如果说夏目漱石初期作品主要是探究西洋文明与日本旧有文化的冲突给世人的影响,那么中期以后,其作品逐渐转向描写头脑与心灵相克的主题,以精雕细琢的手法剖析人的内心世界,批判人的私欲。尤其是男女爱情矛盾方面表现出来的私心以及由此产生的苦闷、孤独和绝望,构成了其作品的主要内容。
首先,先生与K生活的时期处于明治时代的后期,西方先进的思想正渐渐影响着日本的社会,但先生和K接受的仍然是旧社会的知识与道德教育,这使得先生与K的自尊心较强,有着旧思想所带来的古板,另一方面先生曾说他与K的友情建立在学问交往上,这种友情带有一种惰性,而先生却没有突破它的勇气,即无法坦白自己的心意与K畅谈恋爱方面的事,而K本就沉默寡言且倔强。在此基础上,再来看先生与K的心理活动与行为就简单多了。
先生在十几岁时就已经具备了对一些问题及现象反复推测的能力,一定情况下,这种能力也被称为“疑心”,但因为先生父亲对其叔叔评价极高,初期先生并没有怀疑叔叔,正是如此,在叔叔骗走先生的家产后先生是如此的愤怒、失望继而对亲戚失望,后又上升到对人类的不信任。所以后来先生搬到小姐家住时刚开始是对小姐和夫人不信任的,总是鬼鬼祟祟(先生自己所说),但随时间推移,双方逐渐熟络,可即便如此,先生也会经常怀疑夫人和小姐,如小姐与先生接触多了时,先生看得出是夫人有意为之,但有时却怀疑这是二人的阴谋,所以当先生喜欢上小姐时,先生又总是疑神疑鬼不敢去确认这份感情,先生自己说过其实开始时他是想同夫人谈论此事的,但又觉得这是阴谋,便不了了之。由此可见,本来就善于思考猜疑的先生,又加上被叔叔欺骗,必不会果决的去表白去将这些说清楚,而是继续在优柔寡断中错失良机(先生在遗书中有许多事都错失良机)。但K的到来打破了这脆弱的平衡。
K的身世书中有详细描写,K也是受旧道德的影响颇深,同时自身又有着极强的信仰(忍受肉体痛苦才能继续精进),人体的机能在逐渐加强的刺激下渐渐增强,但如果没有深入理解这种刺激与加强的关系而是一直处于高强刺激下,机体会逐渐崩坏,K在遭受了来自学业和家庭如此的刺激后,又加上打工劳累,得了神经衰弱便是如此,即便K的信仰摆在那。这时,矛盾的先生与渐渐崩坏的K连系起来,让K搬到自己的住处那,K的精神日佳,结果爱上了小姐,但自己也不敢轻易表白,便与先生谈,可先生也早爱上了小姐,如此二人便是情敌,在爱情这方面的关系只能是竞争,本来可以化解这份矛盾,可K是个单纯的人,没有察言观色,而先生又缺乏同K畅谈爱情的这份勇气,于是这份矛盾便日益加深,终于先生先于K求婚,这来自朋友的背叛与其他种种因素最终导致了K自杀、先生活在愧疚里的悲剧。
“利己”体现在何处?先生是个善良的人,不忍K受苦而帮助他,想让他在学业上继续精进,但K爱上小姐这一点却影响到了先生自己的对小姐的爱,即影响了先生自己的利益,所以先生在知道了K喜欢小姐后伺机打击K不求精进、愚蠢,这里体现了先生想要维护自己对小姐的爱、维护自己的利益的私心,而后来K自杀后先生第一时间查看遗书中是否有对自己不利的语句更体现的淋漓尽致。先生说那时自己的面子绝对不能丢,不能在还未同小姐结婚前就失去了信任就是利己的表现,即便后来小姐多次追问先生不愿回答,一方面是想保护小姐,更有对自身形象的维护。
K的死是出于多方面的,一方面K在饱受生活的煎熬还有孤独致使意志力渐渐衰退,对未来渐渐绝望(原文有提),另一方面,小姐与先生这两束光射进来拯救K,但却因为利益的冲突而使先生保护了自己,也带走了小姐,K瞬间又陷入了孤独与朋友背叛的境地,再加上生活的打击而绝望,最终自杀。
其实按照现代社会的标准来看,这种类似“三角恋”的现象很正常,并没有什么出格,当K自杀时,一定程度上可以归咎于K自己的意志力薄弱、输给了情敌而已,但先生的道德标准并不居于此,先生认为这是自己对K的背叛与欺骗,认为K的死是自己一手导致的,自己成了自己所讨厌的叔叔那种人而陷入深深的愧疚,即精神内耗,而后也导致了抑郁与厌世。
总结来讲,即旧思想在面对新事物不能妥善处理、无法满足自己的道德标准而导致的悲剧,是利己之心与道义之心的冲突。
个人非常喜欢这部小说的心理描写,真实且细腻,许多时候有些话并不能直接说出口,只是在心里所想,这种心里描写与向外界表达的言语相辅相成,构成了一个人完整的思考。同时这部小说具有现实主义批判性,如与人交谈时的表里不一、“我”在清楚父亲无救觉得父亲不如早解脱时所想的盼父亲死、K早时对女人的轻蔑与后来爱上小姐的对比等等许多方面都极为讽刺。
附几张喜欢的插图:






IP属地:江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4-06-02 09:14回复
    摘取一些个人喜欢的句子:
    所谓人生,无非是自己无法预料自己的未来。
    我们生活在一个自由、独立和自我充实的时代,感受这种孤独也许就是必要的代价吧。
    就像路上的旅人,心里明白世上某处还有一个自己能够回得去的家园,对此充满了眷恋。
    与其用冷静的理智来分析一桩新鲜事物,远不如用灼热的舌尖和平凡的语言来讲述它更为生动。
    你曾问过我的过往,我没有勇气回答你。如今在你面前,我相信我已获得了说清往事的自由。


    IP属地:江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4-06-02 09:1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