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学文始,推荐的文献有《关尹子》、《道德经》、《清静经》,大道理不多讲,此脉修者以清静无为贯穿始终,刚开始大家都不知道啥程度是清静无为,总之心态上向圣人看齐(以《道德经》体察圣心契道德助无为清静),生活处事练功实践上向清静看齐;)
正文:
尘世炼心:
生活中身在尘世,自须担当起应有的责任,照顾家业孝敬父母抚养子女,认真工作,热爱国家;一身正气担当,又在尘出尘,日应万物而心不为万物所累,燕处超然,其心寂然;尘世生活担当和修行实践结合相融练就和光同尘,既一心向道,岂是外物能役能扰。
此阶段,是一个人在生活中自我的道德修养的锻炼,从踏入实践贯穿一生,期间多学习体悟《道德经》。
勤练静功:
尘世炼心是功夫,练的是心境;我等一身精气神还需静功锤炼;合理安排静功实践、生活、作息,勤而不断,举足低慢,自然而然。
初静:
这个大都很好理解,太多资料都有介绍,先做到身静,心静,意静,自然而守;精神饱满的身体,自然会精气自化,不炼自炼,充盈经脉;文始一脉不炼丹采药,自然而守,而不意守搬运,不以意领气冲关伐脉,全程清静自然过度来充盈静脉真气,其气自行,其脉自通,其神自生。唯独一句心法“致虚极,守静笃”,此处还在前句路上更谈不上“万物并作”。
此阶段,需要把练功时间的连续习惯养成;期间要领就是定力,一定身二定心(止念);
醒梦一如:
经历初静的锻炼后,经脉充盈,心渐静,而神从气生,逐渐多了一份真清明;开始不梦,梦中知梦,渐渐开始如入幻境,如游异世与定中清静自守交复出现。此处逐渐走进“致虚极,守静笃”,开始“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到了“醒梦一如” 时,就逐渐脱离了昏沉,进入不明所以的神动意生气自化形,诸般梦幻栩栩如生;如清静中云:“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同时这个阶段逐渐冲开任督通达周天。随着功夫积累,真气充足,神气充足,若“心未澄,欲未遣”,幻境会越发逼真,根深执念开始发挥作用;这时越发需要清静自然,开始破除执念澄心遣欲,游幻境“观复万物并作”;随着“澄心,遣欲”执念减少,神不动而减少消耗,真觉渐生;凭借一丝真觉在观复中,渐渐体悟察觉到 “诸般万物梦幻所见,与吾真觉具是同根”。
此阶段, “致虚极守静笃” 的核心 ,澄心谴欲,破除执念、妄念、逐念的锻炼,是诸多在内景的中降伏本心的锻炼。
真静:
随着“澄心,遣欲”执念被除,则气化神减少被挥霍,则真觉逐渐大成元神稳固,诸般梦幻收之一念具归吾根,散之一念即化诸般梦幻万物,一觉明彻不为之役,渐入真静。渐入真静后,真觉为君元气为臣,经脉元气则众星捧月围绕着真觉(元神),真觉的感知就是玄关开融入其中,混沌一片。最常见的开启方式的感觉是,练功即入深定,真觉被吸入泥丸,玄关大开觉融其中,混沌一片,进行温养。真觉融入元气后,在经脉中是沿着任督移动的,这个真觉融入元气其实只是“凝神入气穴”,凝神入气穴在经脉中自然的移动才是是真的心息相依,完全的“凝神入气穴”只能感觉在移动感觉不到在哪里,只有分出一份觉知感知去主动感知气脉所在方能感知到。明白原理后,我们还是回到文始的核心实践方式,清静自然不执不逐,唯大觉明彻契清静而生,湛然常寂。在这种常清静的温养“元神”下,逐渐开始走上文始的起手式“炼神还虚”,开始第一阶段的修行之路。
这里的真觉叫法并不统一,在修炼一途有“正觉”“元神” “神觉” 的叫法,为一种稳定明彻的觉知,聚散收放自如,不再为化形之景、幻境等所迷,能入能破;其聚气聚,其散气散;其念生气应之化形,其诸念生而幻境成,入幻境知幻境万物之根同源,非只存清明,收之即破。
届时吾真觉立于虚空,或黑暗、或混沌、或光明;吾真觉之外湛然常寂,隐吾之身六根六尘,不为之役,能契清静立于虚空,能离清静游七识幻境而知幻境万物具是吾真觉之根。虽能立于虚空,而不能破之,其成长运作,仍需吾身奇经八脉供能。其熟养、熟生、熟处去!虚空之外安能行。
养神:
在真静阶段,便是养神的最好时机,在此阶段已经跨过了破执,破幻;不再为外物所役所迷;真正做到了“观复归根”。练功便能入虚无之境中温养神觉,不再堕入幻境被功景所迷。而下一阶段养形和此阶段不分彼此,养神之初养形其实已经在悄然进行,神觉不稳所以无法区分养形与执念所化之景、幻境的差异,只有神觉温养3-5年后,方能清晰的区分,在此期间虚勤加练功温养。
神形相生:
如有同学有幸,稳定进入该阶段,便可于虚境中养神,以养神之基于肉身中养形;其托肉身而成却养于精神,后神觉而全。其雏形起于第二阶段不可言明,念化之形为幻其异之。神合于形则能养形,却神耗,而久伤,伤则神失正觉清明。未全之前拘于肉身之内无法脱之,合于神而妙,神能役之。于是乎,唯神觉稳定方能慢慢养之:定中神觉清明稳定泯诸情于一念,便能定于虚境中养神;生于一念感知肉身所在,便能刹那入肉身与形相合以养之;活动四肢片刻便需离去继续养神于虚境,以免神伤;离去之法于突破第二阶段离幻之法无二,体悟正觉本源所在诸根尽收便能离去。三日养神片刻养形,待他日形全方能具妙,切记,神不失清明方能持续壮大自身继续养形。
此阶段,形之雏形,先成于头、次成四肢,后躯干似有形而无形,能视不能言。以神能自由驱使量其度,未成部分无法驱使。如《老子西升经》云:“神生形,形成神,形不得神不能自生,神不得形不能自成。形神合同,更相生,更相成”,便是如此; 此形非肉身,非功境不可见,非神觉不可役。此阶段神形相生的温养又需3-5年,则可形全与神相合为一!
能实践至此的同学,必是我中华好儿女,必能探索迷障,开拓文化传承,拜道德,入文始,借形入世,择天骄传承文化精髓。
浅析补充:
再推荐陈抟老祖的《睡功诀》一首:
龙归元海,阳潜于阴。
人曰蛰龙,我却蛰心。
默藏其用,息之深深。
白云高卧,世无知音。
与睡功搭配的凝神入气穴见解篇:
凝神入气穴并不简单,需要漫长的积累才能做到;所谓凝神:需要积累一定程度才会凝,凝也是功到自然成,不得意念干预;诸同学,专心坚持静功“虚之极而静之极”的锻炼下,精气自化,神从气生;静就是为了不干预其自然变化的过程,让神气自然相抱,不去损耗;神多觉明,待积累一定程度,神气相合的过程感知就会愈发清晰。从开始静做静卧到入定过程就会愈发熟练,进入状态的时间就愈发短;这个入定养神的过程,就是“凝神入气穴”:静下身心意,明觉赫然起,周遭元气聚,如神入雾里。明觉起于何处,气聚于何处,如陈抟老祖睡功云“龙归元海”,卧龙处即是元海,“明觉”即“卧龙” 即“凝神”。
所以实践凝神入气穴,当以静功为首要,以《道德经》“致虚极守静笃” 执其养神之机,待他日神气自聚自凝;若过程以意念观守执其机,则神未积而耗,终难自凝,养得一丝精神终化梦幻泡影,流连其中。所以,建议诸同学,切记切记,心灵景象正确对待,诸般喻相应当割舍。
实践过程的名词浅析:诸同学了解一二即可,不必多想,验证过程慢慢体会:
吾辈同学,在静功探索一路心存憧憬,有很多德功(德行/静功)齐修踏入实践,也有很多陷入困境舍源求流、无时得源、舍本就末,无时得本而不自知。受阻之因,多为用意与凝神不分,所见所感的识、观、觉概念关系不明。
在此见解一二:
识:应念而观之觉;识觉。
观:神动意生,气应之所化之景,主所见。
觉:(元神、本源、灵动能量)的觉知属性。
念:爱,观,言,思,逐的主动表现。
用意:
念起,神气应之而耗,成念所求之识;身若已静,属于心未静,入梦境、幻境。如若身未静,身触未断,身体机能应念而动,感而随同。
凝神:
身已静,心已静,意已静;五行回环,因无念而意不生;神不动,减少消耗进行积累;观为神,观之无识即为本觉如灯之照,故不见一物。神气本自相合产生一种具备觉知的本源能量,其因神盈而盈,故觉因神而明,其亦会因神衰而衰。此物所成之时,未有外界,意念干预;对周遭元气的自凝自聚现象,可称为“凝神”,其聚气聚,其散气散。
重点难点:
真静浅析(重点): 真静又称为“意静”、“觉醒”、 “虚境”;按通俗的语言讲属于意识空间。觉明神活,养神进入正规阶段的练功环境;正觉开始能把控自己,所属空间,八面虚空,上下左右前后内外不见一物,唯流清明。 这个阶段是重中之重,历尽万难,终于踏入正轨,一不小心还会神伤,在这一阶段的温养所需时间也是最久。
最难的一关莫过于醒梦一如(难点):此阶段同样进入了自己的精神世界,意识世界;但最为复杂,普通人的睡眠休息机制也会做梦,偶尔清明一下;而实践的修者则是在乱境中把握机会更进一步,从一开始踏入实践和长期的锻炼,让自己在这一关,成为一个更好的观察者,自控者。能于乱境中保持更高的精神能量,去感受和观察意识的世界是怎么产生的。逐渐能体会到意识的投影来源于你内心的认知规则、内心的渴望,内心的留恋,发于本质同于自我有本性有记忆,落入其中符合自身本性诉求,故而迷故而逐。虽然能在功境中保持清醒,但无法拒绝探索、无法控制沉迷与追逐,不由自主的去满足内心自然而起的好奇; 从而不易察觉的造成心已不在练功上,念头也不再清静。
故而如,此身如梦中身随情所见者,此物如梦中物随情所见者,精之所致必交于心,欲者吾心明觉之外杂念;梦中随情流转不知所处者欲执之,梦中一灵独觉如游异世者参半之,梦中无一物可见一觉常明如灯之照本心静;吾识不萌,吾生何有,止无心,观无常,有常住,五行之气不损。
颠倒幻境所成源于五行之念:爱,观,言,思,逐所化;其中思和逐最难降服。
1. 思者所成幻境源于记忆和人生留恋,入幻境者如同穿越自己人生的历史,会出现在记忆中最熟悉的生存环境,遇到人生中留恋的人和物;白天想来,发现都不如此时清晰真实。
2. 逐者所成幻境源于内心的渴求愿景和恐惧,入幻境者愿望成真,深信不疑故而迷;大恐怖者,无法承受被压制故而迷。
此般种种,《道德经》曰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用在静功上即是如此。
正文:
尘世炼心:
生活中身在尘世,自须担当起应有的责任,照顾家业孝敬父母抚养子女,认真工作,热爱国家;一身正气担当,又在尘出尘,日应万物而心不为万物所累,燕处超然,其心寂然;尘世生活担当和修行实践结合相融练就和光同尘,既一心向道,岂是外物能役能扰。
此阶段,是一个人在生活中自我的道德修养的锻炼,从踏入实践贯穿一生,期间多学习体悟《道德经》。
勤练静功:
尘世炼心是功夫,练的是心境;我等一身精气神还需静功锤炼;合理安排静功实践、生活、作息,勤而不断,举足低慢,自然而然。
初静:
这个大都很好理解,太多资料都有介绍,先做到身静,心静,意静,自然而守;精神饱满的身体,自然会精气自化,不炼自炼,充盈经脉;文始一脉不炼丹采药,自然而守,而不意守搬运,不以意领气冲关伐脉,全程清静自然过度来充盈静脉真气,其气自行,其脉自通,其神自生。唯独一句心法“致虚极,守静笃”,此处还在前句路上更谈不上“万物并作”。
此阶段,需要把练功时间的连续习惯养成;期间要领就是定力,一定身二定心(止念);
醒梦一如:
经历初静的锻炼后,经脉充盈,心渐静,而神从气生,逐渐多了一份真清明;开始不梦,梦中知梦,渐渐开始如入幻境,如游异世与定中清静自守交复出现。此处逐渐走进“致虚极,守静笃”,开始“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到了“醒梦一如” 时,就逐渐脱离了昏沉,进入不明所以的神动意生气自化形,诸般梦幻栩栩如生;如清静中云:“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同时这个阶段逐渐冲开任督通达周天。随着功夫积累,真气充足,神气充足,若“心未澄,欲未遣”,幻境会越发逼真,根深执念开始发挥作用;这时越发需要清静自然,开始破除执念澄心遣欲,游幻境“观复万物并作”;随着“澄心,遣欲”执念减少,神不动而减少消耗,真觉渐生;凭借一丝真觉在观复中,渐渐体悟察觉到 “诸般万物梦幻所见,与吾真觉具是同根”。
此阶段, “致虚极守静笃” 的核心 ,澄心谴欲,破除执念、妄念、逐念的锻炼,是诸多在内景的中降伏本心的锻炼。
真静:
随着“澄心,遣欲”执念被除,则气化神减少被挥霍,则真觉逐渐大成元神稳固,诸般梦幻收之一念具归吾根,散之一念即化诸般梦幻万物,一觉明彻不为之役,渐入真静。渐入真静后,真觉为君元气为臣,经脉元气则众星捧月围绕着真觉(元神),真觉的感知就是玄关开融入其中,混沌一片。最常见的开启方式的感觉是,练功即入深定,真觉被吸入泥丸,玄关大开觉融其中,混沌一片,进行温养。真觉融入元气后,在经脉中是沿着任督移动的,这个真觉融入元气其实只是“凝神入气穴”,凝神入气穴在经脉中自然的移动才是是真的心息相依,完全的“凝神入气穴”只能感觉在移动感觉不到在哪里,只有分出一份觉知感知去主动感知气脉所在方能感知到。明白原理后,我们还是回到文始的核心实践方式,清静自然不执不逐,唯大觉明彻契清静而生,湛然常寂。在这种常清静的温养“元神”下,逐渐开始走上文始的起手式“炼神还虚”,开始第一阶段的修行之路。
这里的真觉叫法并不统一,在修炼一途有“正觉”“元神” “神觉” 的叫法,为一种稳定明彻的觉知,聚散收放自如,不再为化形之景、幻境等所迷,能入能破;其聚气聚,其散气散;其念生气应之化形,其诸念生而幻境成,入幻境知幻境万物之根同源,非只存清明,收之即破。
届时吾真觉立于虚空,或黑暗、或混沌、或光明;吾真觉之外湛然常寂,隐吾之身六根六尘,不为之役,能契清静立于虚空,能离清静游七识幻境而知幻境万物具是吾真觉之根。虽能立于虚空,而不能破之,其成长运作,仍需吾身奇经八脉供能。其熟养、熟生、熟处去!虚空之外安能行。
养神:
在真静阶段,便是养神的最好时机,在此阶段已经跨过了破执,破幻;不再为外物所役所迷;真正做到了“观复归根”。练功便能入虚无之境中温养神觉,不再堕入幻境被功景所迷。而下一阶段养形和此阶段不分彼此,养神之初养形其实已经在悄然进行,神觉不稳所以无法区分养形与执念所化之景、幻境的差异,只有神觉温养3-5年后,方能清晰的区分,在此期间虚勤加练功温养。
神形相生:
如有同学有幸,稳定进入该阶段,便可于虚境中养神,以养神之基于肉身中养形;其托肉身而成却养于精神,后神觉而全。其雏形起于第二阶段不可言明,念化之形为幻其异之。神合于形则能养形,却神耗,而久伤,伤则神失正觉清明。未全之前拘于肉身之内无法脱之,合于神而妙,神能役之。于是乎,唯神觉稳定方能慢慢养之:定中神觉清明稳定泯诸情于一念,便能定于虚境中养神;生于一念感知肉身所在,便能刹那入肉身与形相合以养之;活动四肢片刻便需离去继续养神于虚境,以免神伤;离去之法于突破第二阶段离幻之法无二,体悟正觉本源所在诸根尽收便能离去。三日养神片刻养形,待他日形全方能具妙,切记,神不失清明方能持续壮大自身继续养形。
此阶段,形之雏形,先成于头、次成四肢,后躯干似有形而无形,能视不能言。以神能自由驱使量其度,未成部分无法驱使。如《老子西升经》云:“神生形,形成神,形不得神不能自生,神不得形不能自成。形神合同,更相生,更相成”,便是如此; 此形非肉身,非功境不可见,非神觉不可役。此阶段神形相生的温养又需3-5年,则可形全与神相合为一!
能实践至此的同学,必是我中华好儿女,必能探索迷障,开拓文化传承,拜道德,入文始,借形入世,择天骄传承文化精髓。
浅析补充:
再推荐陈抟老祖的《睡功诀》一首:
龙归元海,阳潜于阴。
人曰蛰龙,我却蛰心。
默藏其用,息之深深。
白云高卧,世无知音。
与睡功搭配的凝神入气穴见解篇:
凝神入气穴并不简单,需要漫长的积累才能做到;所谓凝神:需要积累一定程度才会凝,凝也是功到自然成,不得意念干预;诸同学,专心坚持静功“虚之极而静之极”的锻炼下,精气自化,神从气生;静就是为了不干预其自然变化的过程,让神气自然相抱,不去损耗;神多觉明,待积累一定程度,神气相合的过程感知就会愈发清晰。从开始静做静卧到入定过程就会愈发熟练,进入状态的时间就愈发短;这个入定养神的过程,就是“凝神入气穴”:静下身心意,明觉赫然起,周遭元气聚,如神入雾里。明觉起于何处,气聚于何处,如陈抟老祖睡功云“龙归元海”,卧龙处即是元海,“明觉”即“卧龙” 即“凝神”。
所以实践凝神入气穴,当以静功为首要,以《道德经》“致虚极守静笃” 执其养神之机,待他日神气自聚自凝;若过程以意念观守执其机,则神未积而耗,终难自凝,养得一丝精神终化梦幻泡影,流连其中。所以,建议诸同学,切记切记,心灵景象正确对待,诸般喻相应当割舍。
实践过程的名词浅析:诸同学了解一二即可,不必多想,验证过程慢慢体会:
吾辈同学,在静功探索一路心存憧憬,有很多德功(德行/静功)齐修踏入实践,也有很多陷入困境舍源求流、无时得源、舍本就末,无时得本而不自知。受阻之因,多为用意与凝神不分,所见所感的识、观、觉概念关系不明。
在此见解一二:
识:应念而观之觉;识觉。
观:神动意生,气应之所化之景,主所见。
觉:(元神、本源、灵动能量)的觉知属性。
念:爱,观,言,思,逐的主动表现。
用意:
念起,神气应之而耗,成念所求之识;身若已静,属于心未静,入梦境、幻境。如若身未静,身触未断,身体机能应念而动,感而随同。
凝神:
身已静,心已静,意已静;五行回环,因无念而意不生;神不动,减少消耗进行积累;观为神,观之无识即为本觉如灯之照,故不见一物。神气本自相合产生一种具备觉知的本源能量,其因神盈而盈,故觉因神而明,其亦会因神衰而衰。此物所成之时,未有外界,意念干预;对周遭元气的自凝自聚现象,可称为“凝神”,其聚气聚,其散气散。
重点难点:
真静浅析(重点): 真静又称为“意静”、“觉醒”、 “虚境”;按通俗的语言讲属于意识空间。觉明神活,养神进入正规阶段的练功环境;正觉开始能把控自己,所属空间,八面虚空,上下左右前后内外不见一物,唯流清明。 这个阶段是重中之重,历尽万难,终于踏入正轨,一不小心还会神伤,在这一阶段的温养所需时间也是最久。
最难的一关莫过于醒梦一如(难点):此阶段同样进入了自己的精神世界,意识世界;但最为复杂,普通人的睡眠休息机制也会做梦,偶尔清明一下;而实践的修者则是在乱境中把握机会更进一步,从一开始踏入实践和长期的锻炼,让自己在这一关,成为一个更好的观察者,自控者。能于乱境中保持更高的精神能量,去感受和观察意识的世界是怎么产生的。逐渐能体会到意识的投影来源于你内心的认知规则、内心的渴望,内心的留恋,发于本质同于自我有本性有记忆,落入其中符合自身本性诉求,故而迷故而逐。虽然能在功境中保持清醒,但无法拒绝探索、无法控制沉迷与追逐,不由自主的去满足内心自然而起的好奇; 从而不易察觉的造成心已不在练功上,念头也不再清静。
故而如,此身如梦中身随情所见者,此物如梦中物随情所见者,精之所致必交于心,欲者吾心明觉之外杂念;梦中随情流转不知所处者欲执之,梦中一灵独觉如游异世者参半之,梦中无一物可见一觉常明如灯之照本心静;吾识不萌,吾生何有,止无心,观无常,有常住,五行之气不损。
颠倒幻境所成源于五行之念:爱,观,言,思,逐所化;其中思和逐最难降服。
1. 思者所成幻境源于记忆和人生留恋,入幻境者如同穿越自己人生的历史,会出现在记忆中最熟悉的生存环境,遇到人生中留恋的人和物;白天想来,发现都不如此时清晰真实。
2. 逐者所成幻境源于内心的渴求愿景和恐惧,入幻境者愿望成真,深信不疑故而迷;大恐怖者,无法承受被压制故而迷。
此般种种,《道德经》曰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用在静功上即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