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建立人工智能实验室,就是想为学生打开了一扇通往未来的大门,让他们更早地适应和掌握人工智能这一关键技术。”南开大学附属中学信息处主任、人工智能教学专用教室创立者王赓说。
历经近5年的更新迭代,如今这间教室由全智能硬件载体、全人工智能覆盖、创意可视化编程等融合构建。王赓指着用于辅助教学的机器人说:“它们具备自然语言处理、环境感知感应、智能运动控制等不同功能,让学生可以直观地了解人工智能的核心知识。”
在天津的中小学里,越来越多新科技出现在学生们身边。天津市南开中学已建成20余间高水平实验室;天津大学附属中学与天津大学的学生科技协会开展深度合作,参与研发“智慧空间站”项目;天津南开日新学校开设“360教室”校本课程……校园中科技元素不断丰富,成为承载学生们科学教育的重要平台。
除了校园中科学教育硬件设施不断完善,融入新技术、新理念的科学课程资源也在逐步丰富。
“我们在素质教育阶段积极开展人工智能综合实践课程,在天津率先引入全体系人工智能教育方案,开辟编程等校本课程。”王赓说,目前,这些教育资源已被学校放在各级平台上广泛分享。今年年初,南开大学附属中学被教育部认定为全国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基地。
历经近5年的更新迭代,如今这间教室由全智能硬件载体、全人工智能覆盖、创意可视化编程等融合构建。王赓指着用于辅助教学的机器人说:“它们具备自然语言处理、环境感知感应、智能运动控制等不同功能,让学生可以直观地了解人工智能的核心知识。”
在天津的中小学里,越来越多新科技出现在学生们身边。天津市南开中学已建成20余间高水平实验室;天津大学附属中学与天津大学的学生科技协会开展深度合作,参与研发“智慧空间站”项目;天津南开日新学校开设“360教室”校本课程……校园中科技元素不断丰富,成为承载学生们科学教育的重要平台。
除了校园中科学教育硬件设施不断完善,融入新技术、新理念的科学课程资源也在逐步丰富。
“我们在素质教育阶段积极开展人工智能综合实践课程,在天津率先引入全体系人工智能教育方案,开辟编程等校本课程。”王赓说,目前,这些教育资源已被学校放在各级平台上广泛分享。今年年初,南开大学附属中学被教育部认定为全国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