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学术界也吵了很多年了
支持的:
任继愈先生的基本观点如下:(1)春秋时期孔子开创的儒家学说是对“殷周奴隶制时期的天命神学和祖宗崇拜的宗教思想”的直接继承;(2)儒教的形成有两个阶段:西汉阶段和宋明阶段;(3)儒教的宗教特征主要在于:信奉“天地君亲师”,以“天”为至高无上的神,追求成圣,奉孔子为教主,以六经为宗教经典,有所谓“十六字真传”
不仅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是宗教”,而且,“宋明理学也是宗教”[3]。
(1)儒家思想是“以三纲五常为基本内容的宗法思想”, 宗法思想本身虽然不是宗教,但被宗教化和神圣化后就变成了宗教, 董仲舒的神学目的论即是一种宗教化了的宗法思想, 即是儒教的雏形;(2)宋明理学虽然以儒家的封建伦理纲常名教为中心,但它实际上却是一个宗教、哲学、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四位一体的论证严密、 规模宏大的宗教神学体系,是“中国中世纪经院神学”的完成形态和典型形式;(3)宋明理学的“天理”即是对“三纲五常”的“异化”和神圣化,即是一种非人格神;(4)儒家虽然不重视个人的生死问题,但是却十分重视“家族的延续”,祖宗崇拜乃儒教“崇拜的核心”[7];儒教以家族延续来解决生死问题,与佛教藉“涅槃”和基督宗教藉“信仰耶稣这位‘上帝的独生子’”来达到不生不死境界和“永生”,殊途同归;(5)“任何一个民族不可能没有自己的宗教信仰”,而儒教即是“一种中国自己培养起来的宗教”,一种“只有中国才能有的宗教”,一种“具有中国民族形式的宗教”,而所谓儒教其实也就是“多年来人们习惯地称为理学或道学”的那样一种“体系”[8]。
强调了“教化之教”与“宗教之教”的统一性,宣称“教化之教就是宗教之教”。
不支持的:
:(1)任继愈从形态学上考察儒学,从西方中世纪经院哲学所具备的东西,宋明理学也“应有尽有”,推证出宋明理学是宗教,是儒教的完成,这种论证其实是一种“丐词论证”。 “天地君亲师”中的“君亲师”“显然都是人,不是神”,孔子及其祖先和后裔“总是个人,没有什么神秘”。 “儒家所尊奉的五经四书,都有来源可考,并不是出于神的启示”。 (2)任继愈以董仲舒的神学目的论论证儒学之为宗教, 其要害是“把董仲舒和道学(儒学)混为一谈”。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的目的论是宗教”,但是,儒学或道学的本质是“反宗教”,“所以道学的道统论中不列董仲舒, 认为孟子死后,道学就失传了。 ”(3)应当区分“教化之教”和“宗教之教”。
(1)它把仅适用于“董仲舒的学说及两汉经学”的“儒学是教”说“放大到整个儒学历史”;(2)它把“儒学是教”说强加到“诸子百家、科学文化”;(3)在方法论上,它构建了“一个把中国古代各家各派、 各个时期的文化学术乃至自然科学都纳入信上帝的宗教信仰范围的方法论”。 这一方法论,“从浅层次说,可称之为‘上帝输入程序说’”
结果:
放在“训诂”或“学风”处,虽然这些也涉及到了“儒学是否宗教”这个基本问题,但毕竟把这个问题推到了后面。至于于希谦与李申在《学术月刊》上的争论,从双方论文的标题看,就很清楚:他们争论的焦点不在论点方面,而在论据方面。所有这些都表明,当时学者所考虑的已经不再是儒学是否宗教的问题,而是如何更其准确地表达儒学的宗教性以及如何对儒学的宗教性予以严谨的论证这样一个问题了。这就表明,“儒学是否宗教”之争已经几近尾声了
来源:近30年来的“儒学是否宗教”之争及其学术贡献_段德智
支持的:
任继愈先生的基本观点如下:(1)春秋时期孔子开创的儒家学说是对“殷周奴隶制时期的天命神学和祖宗崇拜的宗教思想”的直接继承;(2)儒教的形成有两个阶段:西汉阶段和宋明阶段;(3)儒教的宗教特征主要在于:信奉“天地君亲师”,以“天”为至高无上的神,追求成圣,奉孔子为教主,以六经为宗教经典,有所谓“十六字真传”
不仅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是宗教”,而且,“宋明理学也是宗教”[3]。
(1)儒家思想是“以三纲五常为基本内容的宗法思想”, 宗法思想本身虽然不是宗教,但被宗教化和神圣化后就变成了宗教, 董仲舒的神学目的论即是一种宗教化了的宗法思想, 即是儒教的雏形;(2)宋明理学虽然以儒家的封建伦理纲常名教为中心,但它实际上却是一个宗教、哲学、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四位一体的论证严密、 规模宏大的宗教神学体系,是“中国中世纪经院神学”的完成形态和典型形式;(3)宋明理学的“天理”即是对“三纲五常”的“异化”和神圣化,即是一种非人格神;(4)儒家虽然不重视个人的生死问题,但是却十分重视“家族的延续”,祖宗崇拜乃儒教“崇拜的核心”[7];儒教以家族延续来解决生死问题,与佛教藉“涅槃”和基督宗教藉“信仰耶稣这位‘上帝的独生子’”来达到不生不死境界和“永生”,殊途同归;(5)“任何一个民族不可能没有自己的宗教信仰”,而儒教即是“一种中国自己培养起来的宗教”,一种“只有中国才能有的宗教”,一种“具有中国民族形式的宗教”,而所谓儒教其实也就是“多年来人们习惯地称为理学或道学”的那样一种“体系”[8]。
强调了“教化之教”与“宗教之教”的统一性,宣称“教化之教就是宗教之教”。
不支持的:
:(1)任继愈从形态学上考察儒学,从西方中世纪经院哲学所具备的东西,宋明理学也“应有尽有”,推证出宋明理学是宗教,是儒教的完成,这种论证其实是一种“丐词论证”。 “天地君亲师”中的“君亲师”“显然都是人,不是神”,孔子及其祖先和后裔“总是个人,没有什么神秘”。 “儒家所尊奉的五经四书,都有来源可考,并不是出于神的启示”。 (2)任继愈以董仲舒的神学目的论论证儒学之为宗教, 其要害是“把董仲舒和道学(儒学)混为一谈”。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的目的论是宗教”,但是,儒学或道学的本质是“反宗教”,“所以道学的道统论中不列董仲舒, 认为孟子死后,道学就失传了。 ”(3)应当区分“教化之教”和“宗教之教”。
(1)它把仅适用于“董仲舒的学说及两汉经学”的“儒学是教”说“放大到整个儒学历史”;(2)它把“儒学是教”说强加到“诸子百家、科学文化”;(3)在方法论上,它构建了“一个把中国古代各家各派、 各个时期的文化学术乃至自然科学都纳入信上帝的宗教信仰范围的方法论”。 这一方法论,“从浅层次说,可称之为‘上帝输入程序说’”
结果:
放在“训诂”或“学风”处,虽然这些也涉及到了“儒学是否宗教”这个基本问题,但毕竟把这个问题推到了后面。至于于希谦与李申在《学术月刊》上的争论,从双方论文的标题看,就很清楚:他们争论的焦点不在论点方面,而在论据方面。所有这些都表明,当时学者所考虑的已经不再是儒学是否宗教的问题,而是如何更其准确地表达儒学的宗教性以及如何对儒学的宗教性予以严谨的论证这样一个问题了。这就表明,“儒学是否宗教”之争已经几近尾声了
来源:近30年来的“儒学是否宗教”之争及其学术贡献_段德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