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战争吧 关注:14,992贴子:506,089
  • 3回复贴,共1

中国空军朝鲜战争战绩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抗美援朝战争中,年轻的志愿军空军共有歼击航空兵10个师21个团,轰炸航空兵两个师三个大队,784名飞行人员,59733名地面人员,参加了实战;战斗起飞2457批,26491架次,实战366批,4872架次,共击落侵朝美空军、海军及参与侵朝战争的其他国家空军的飞机330架,击伤95架(内有F-86型喷气式战斗机211架,F-84、F-80型喷气式战斗轰炸机72架,F-94、FMK-5、FMK-8、FMK-24、F4U、F-51、B-26等型飞机47架);一大批英雄集体涌现出来,荣立集体三等功以上的单位有300多个(其中荣立集体一等功的单位六个,集体二等功的单位两个);有212名飞行员击伤击落过敌机,荣立个人三等功以上的英雄、模范计8000多名,其杰出代表有:一级战斗英雄、特等功臣赵宝桐、王海、孙生禄、张积慧、鲁珉、刘玉堤;二级战斗英雄、特等功臣王天保、杨振玉、范万章、焦景文、蒋道平;二级战斗英雄、一等功臣李汉、邹炎、高月明、毕武斌、郑长华、韩德彩、吴胜凯等。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还向所有志愿军空军的英雄、模范、功臣,分别授予了一、二、三级国旗勋章及一、二级自由独立勋章和军功章。同时人们也不应忘记,志愿军空军为赢得胜利也蒙受了很大的牺牲和损失。在整个抗美援朝作战中,志愿军空军被击落飞机231架、被击伤151架,有116名飞行员英勇牺牲(如空十二师入朝参战时有60多位健壮活泼的飞行员,由于战斗牺牲及其他原因造成减员,归属建制时仅剩12人)。指战员们用自己的热血和生命捍卫了正义、和平与祖国的安全,也在万里蓝天书写下人民空军的军威与光荣。


IP属地:江苏来自iPhone客户端1楼2024-06-29 16:11回复
    苏联空军共处的战斗故事
    故事一:志愿军空军第四师师长方子翼和苏联空军参战师师长巴什盖维奇将军同在一间简易草棚中指挥空战的故事。
    1950年12月1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第四师师长方子翼到达丹东浪头机场,同苏联空军师长巴什盖维奇将军协商空四师十团二十八大队实战锻炼的计划。为了便于向巴什盖维奇师长学习指挥,双方决定将中苏两个师的指挥所设在机场北端西侧山坡上的一个15平方米的旧木板棚子里。12月28日中午,雷达发现在安州地区有敌机活动,巴决定起飞8机迎击。按照协同计划,方子翼师长令二十八大队李汉大队长率4机随苏联空军一起出动,起飞后与苏军混合编成大队纵队,保持目视联系。起飞、集合、编队、联络均正常。编队飞过铁山以后,敌我机相距30公里,方和巴同时向自己的编队通报敌我关系位置,令其注意搜索。忽然,苏军的无线电里一阵嘈杂。接着,李汉报告说:“苏军的前后中队都冲前下降,失去联系。”方子翼问巴:“何故?”巴说:“空中发现F-80敌机,正在空战。”并让方令李汉返航。方问:“为何不带领李汉去打?”巴说:“语言不通,指挥不灵,怕打误会吃亏。”方只好下令李汉率机返航……经过多次实践,苏联空军总是以种种理由不肯带教,李汉只得在方子翼指挥下自己摸索着实践,终于在1951年1月21日击伤F-84敌机1架。1月29日,李汉又取得击落、击伤F-84敌机各1架的战果,完成了实战锻炼的计划。
    故事二:夜航训练班的苏军教官哪里去了?
    1952年春,笔者正在空军第八师当飞行技术检查主任,且正在负责组织全师飞行员苦练夜航技术,因全师只有我一个夜航教官,忙不过来,只得从苏联部队借两名飞行员帮忙。这两个人,一个姓的字头是R,一个姓的字头是Q,同时对苏联民航站一个苏联女报务员有好感,因两人同时去找那个报务员常常发生冲突,后他们两个定了一个“君子协定”,分开去找女报员消磨时间。这样,我要与他们研究工作,总是二缺一,问贵宾招待所的值班员,谁也说不清他们的去向。久之,我发现了前述秘密,只要缺人,就向民航站打电话,一找一个准。
    这里顺便说明一点,苏联空军的轰炸部队只帮助中国空军搞训练,没有参加抗美援朝实战活动朝鲜战场上的轰炸行动,主要是志愿军轰炸部队所为,朝鲜人民军空军也进行过单机、小编队轰炸行动。
    故事三:抗美援朝期间多次到一线机场轮战的老飞行员郑继荣回忆,他曾亲眼看到苏联空军近卫(空)军一、二、三师都到朝鲜战场作过战。那位三次“苏联英雄”称号获得者、苏联空军头号大王牌I.U.阔日杜布将军一度亲临浪头机场,参加空战的飞行员返回落地后,他就马上前去现场了解空战情况,然后将发现的问题及时通报指导部队工作,很有特色。他的工作作风给中方人员留下了深刻印象。
    苏联空军使用的四个机场,都有志愿军空军的部队同驻,大家同在一条跑道上起飞。志愿军空军到过这些机场的人员,都见过苏联的飞行员。


    IP属地:江苏来自iPhone客户端2楼2024-06-29 16:34
    回复
      王秉璋(时任空军参谋长)访谈录,有这样一段精彩描述:“1951年7月,我到莫斯科与苏军参谋总长华西列夫斯基元帅对谈空军订货在北京时我们就与苏方初步达成了订购米格-15的协议,没想到华西列夫斯基不认账,不给米格-15,要给我们米格-9。我说:‘美国在朝鲜的战斗机已经换成了第二代喷气机F-86,只有米格-15的性能才能与之相当。’华西列夫斯基说‘不是米格-9的性能不好,而是你们中国人驾驭不了。’我一听这话就顶了他一句,‘现在驾驶米格-9的全是你们派去的教练员,我们的飞行员还没放单飞呢!’他一听就火了,拍了桌子。我那时年轻气盛也拍了桌子,这一来就谈不下去了我打电报将这件事向国内报告,请求中央和主席指示,可是中央对此事一直没有回电。吵架终究不是好事,可是吵得有理。批评也不是,不批评也不是,干脆不理,我估计这就是中央不回电的原因。后来斯大林亲自干预,指示有关方面,按米格-9的价钱,全部给米格-15,共372架。”


      IP属地:江苏来自iPhone客户端3楼2024-06-29 16:36
      回复
        紧张的反“绞杀战”斗争中,朝鲜的秋天到来了。随着斗争的全面展开,朝鲜战场后方交通线上最为惊心动魄的一幕拉开了,这就是1951年的冬装运输。
        志愿军原计划于10月开始1951年的冬装运输工作。因为9月正是反“绞杀战”的高峰期,同时志后也在忙于秋季战役的运输供应。此时,彭总指示:无论如何,全军指战员的冬装要在国庆前发到部队,这是战略任务。
        为什么提前到9月了呢?原因有两个。1950年11月,第九兵团入朝作战,向朝鲜北部咸镜南道的长津湖地区进军。九兵团是华东部队,长期在华东地区作战,缺乏寒区作战的足够准备。入朝的时候,一部分战士的冬装还没发下来。一部分虽然发了冬装,但是一套棉衣还不到三斤,也没有皮帽。长津湖地区海拔有2000公尺,气温零下20多摄氏度,加上连着几天几夜吃不饱睡不好,结果,九兵团这次战役造成严重的冻伤减员。对彭总和整个志愿军来说,这个教训太惨痛了。
        另一个教训是1951年的夏装运输。夏装运输工作着手并不晚,但在4月的运输过程中,由于敌机的轰炸,志愿军的夏装损失很大。在三登,敌机一次炸毁我军各种物资82车皮,其中包括单衣25万多套、胶鞋19万多双。直到8月,有的战士还没穿上夏装。战士们只好将棉衣里的棉花抽出来,作单衣穿。所以,秋季到来之后,美军谈判代表口出狂言,声称要让志愿军“永远记住朝鲜冬天的严寒”。
        鉴于这两个教训,彭总要求提前冬装的运输工作。他向洪学智下达了死命令:“不管采取什么办法,一定要保障所有官兵在9月底全部穿上冬装


        IP属地:江苏来自iPhone客户端4楼2024-06-29 16:3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