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妹妹》1。」
「是。」
她又指着另一块DVD壳的侧边。
「《妹妹》2。」
「是……」
她继续指着第三块以下略。
「《妹妹》3。」
】
不知道为什么,感觉这小段话里,“以下略”这三个字给人一种莫名的割裂感。前文是以哥哥的口吻来描述情景,而这突然的三个字仿佛就像一下子跳脱了哥哥的视角一般。
加上前段时间看到一个老哥的贴(https://tieba.baidu.com/p/8957487088),有感而发写点东西。
############
妹与日里的割裂感其实不单单是这一处,在整本书里,如果要挑出最割裂的地方,我觉得应该要算是上本与下本间的过渡。上本中哥哥的自我怀疑,到下本中的认识到自己的人生,生硬到有点让人怀疑是不是漏页了。
与之相对应的,在其他处,也常常出现许多哥哥与妹妹的感情线之间的矛盾在莫名其妙间就化解了。
给人一种,入间没办法把握地住而选择简单的打发掉的感觉。
如果,我们想象一下,《妹妹人生》如果不是入间写的,而是妹妹写的呢?那么很多的割裂、怪异的地方就能得到合理的解释了。
首先,妹妹与《妹与日》的关系本就不是空穴来风。
【「这次啊,我想写哥哥——日记。」】
而原文里,妹妹对于写哥哥——日记的理由着是相要炫耀自己的哥哥。
但实际上,整本小说可以说是哥哥的自虐记录。
【对我来说,妹妹就像漂浮在半空中的,巨大的水泡。也就是说,是一种异物。柔软,湿润,但是异质。】
引用一下这句话,文中的那些哥哥的苦闷思考,对于要向他人炫耀自己的哥哥的妹妹来说,不就像是文章中一种异物。柔软,湿润,但是异质吗?
诚然,添加这些事情进去可以让读者知道妹妹和哥哥这对兄妹之间的羁绊有多么的深。但妹妹在文章中的对哥哥的内心戏的描写,更像是半成品,只有问题,却没有答案。
难道,妹妹也像入间那样没法子把握哥哥和妹妹的情感线发展吗?
《妹与日》不就是妹妹将自己和哥哥的经历文学化后的产物吗?
为什么,概括了自己和哥哥经历的“自”传体小说里,妹妹却无法合理地解决哥哥的那些苦恼,而是选择了用【笑】、【没来由的笑】、【一笑置之】等来解决呢?
或者说,妹妹,其实也并不知道,面对这些事情时,究竟要如何去解决。
################
入间在整个《妹与日》里,对来自社会方面的、父母方面的压力,随着妹妹的年龄的增长,却仿佛被淡化了(上卷和下卷的突变真的大)。我想,这个会不会就是妹妹的想法呢?
妹妹的想法,是哥哥在经历过许许多多的自我挣扎后,最后认清人生道路,选择自己。
妹妹的想法,是和哥哥同居时,父母亲也如同明明明了于心,却没能强硬阻止。
妹妹的想法,是当哥哥面对“妹妹比自己优秀时”,还是能【一笑而过】。
但是
【事后仔细想想,要是能早点发现那段时间哥哥——的态度有点奇怪就好了。】
妹妹日记中,十分突兀的插入了这一句。一个对于小说来说与上下文毫无关系的句子,为什么妹妹会将其插入“妹妹日记”中呢?一个小有名气的作家,会搞这种挖坑不填的怪伏笔来烧读者的脑吗?
妹妹,究竟想通过这句话,传达出什么样的情感?
#################
《妹与日》中的场景,两兄妹之间舍弃了除对方之外的一切之物,对于一个“自”传体小说来说未免有点太脱离现实了。
或者说,现实并非如此?
或者说,正因现实的不如人意,妹妹也无力去改变,最终选择通过文字,将自己内心对于和哥哥能白头偕老的幻想
展现给世人。向世人炫耀,向世人哭泣,向世人无力地吐出些许的诅咒。
#################
妹妹,通过《妹与日》中的哥哥,流露着无人明了的痛苦。
【就像在我心中,与她相处的回忆、与她分手的感情逐渐淡化,总有一天,妹妹应该也会遗忘这分友情以及丧失朋友时的伤痛,打从心底绽放笑容吧?
想到这里,我不禁毛骨悚然。】
【不得不承认。我喜欢的,是软弱无能的妹妹。】
【「我是值得炫耀的哥哥吗?」】
【就这种角度剖析的话,我可能是任性到极点的人吧。
只愿意和无条件对自己好的人来往。所以我才交不到朋友。】
【假如那原因消失了,我还剩下什么呢?】
------------------------------------
妹妹,通过《妹与日》中的妹妹,倾泄着堆积已久的怒火
【为了活得像自己,我势必得反抗大众的价值观。】
【妹妹以复杂的表情切断了通话。
你不要管我们啦。差点脱口而出的这些话,自作主张地转变为具体动作,招致了这样的结果。】
“你不要管我们啦”这一句话,是《妹与日》中妹妹的内心戏,但如果用先前的观点来看的话,却仿佛又是另一幅画面:
一个人的妹妹,泪流满面地独自窝在过去和哥哥同居,如今却只剩下自己的破旧的小公寓里。昏暗的白炽灯下,环绕在泡面垃圾堆中的妹妹,一边将对和哥哥的美好生活幻想写入发黄的绘图日记本里,一边痛苦地哀嚎着,嘶吼着——
【你不要管我们啦。】
现实中的妹妹和哥哥为何最终分开了,我想,着一定和母亲脱不开关系。
【我从放满漫画的书柜最边缘抽出了被父母硬塞进书柜,外观因此变形的儿童文学。】
【究竟是父母强势执行的呢?或是妹妹也同意了呢?真相不明。】
【是说,用送的,不就等于无视我的个人意志不是吗?
虽然这么说,但就算向母亲抗议,很明显地也只会被她四两拨千斤地打发掉】
【连句寒暄也没有,母亲劈头就问我连假有没有休假。】
【干脆果断的个性,和儿子截然不同。】
【看来母亲的急性子并没有像父亲那样随着岁月变沉稳。】
【有话直说的母亲正面发动攻击,自上而下斜斜地深砍一刀。】
【面对那样的母亲,我毫无招架之力。同时我察觉到,神经那么大条的母亲,怎么可能需要透过我打听妹妹将来想做什么事呢?应该是在找借口试探我吧。】
【听到那些话的瞬间,我冷水浇头般地起了鸡皮疙瘩。
随便忖度妹妹的想法。这种不尊重妹妹的做法让我觉得相当不高兴。】
母亲,急性子,强势,果断干脆,忖度妹妹,不尊重妹妹,无视哥哥的个人意志。对于妹妹笔下《妹与日》中的母亲,难道真的自那次妹妹将哥哥和母亲的通话挂断之后,便彻底死心,不再去干预哥哥和妹妹了吗?
不可能的,正因为现实是不可能的,所以,在妹妹笔下的《妹与日》里,才能如此不合逻辑的,突兀的发生。
由文字创造的奇迹,注定无法发生在现实世界中的奇迹。
甚至,妹妹也无法在文字中,为这对生活在乌托邦的兄妹,找到一个合理的方法去将来自社会和父母的压力完美消除。
---------------------------
妹妹,通过《妹与日》中的她,向现实低下了头。
【糖分如砂粒般沾黏在我的牙齿上。
是她企盼的甜蜜。】
【对我们俩而言,这样的甜度反而刚好。这种甜度才是最好的。】
她所期盼的甜,难道就不是妹妹所期盼的吗?
人们常说,这里的“她”在文中不过是为了衬托妹妹与哥哥的感情而塑造的工具人,但如果按照前文中的设想的话,“她”难道仅仅是为了衬托感情而已吗?
至少在我看来,其实还有两层含义:
1.首先,先抛弃前文假说
有一天,当哥哥牵着妹妹的手,和牵着孩子的手的“她”相遇时——
【与牵着孩童的女性擦肩而过时,我发出了怪异的笑声。
如碳酸饮料中的气体般啵啵浮起的,是欢喜之情吗?
难以名状的,近乎满足的感情使我霎时之间浑身发热。
她有发现我吗?
她还记得我吗?
对于自己踏上的道路,我们是否都感到骄傲呢?】
哥哥为什么欢喜呢?其实原因很简单,这些年来,哥哥其实也在内心深处为自己没能给予对方所期盼的甜蜜而感到自责,直到这一天,哥哥看到了她,有了孩子,有了家,收获了甜蜜。
自己曾经爱过的女人收获了幸福,难道不是一件令人欢喜的事吗?(哥哥真性情)
哥哥这辈子只爱过两个女人(母亲另外算),如今,一个已经找到了幸福,那摆在哥哥面前的便是——
【她牵着孩子的手,我牵着妹妹的手。
我不回头地笔直前进。
反正就算回头,人生也无法重来,所以还是继续前进吧。】
先前,哥哥每次和妹妹单方面产生矛盾之时,往往是妹妹下场,“她”登场
【仿佛与妹妹接替登场似的,巧合到不能再巧合的情况。】
【她,正独自走在路上。】
可是在经过那一天之后,在妹妹30岁那天
【我曾在房间里,从窗口眺望过这种夜空。
和她一起。
而如今,我和妹妹一起走在这种夜空之下。
时间、周围、世界……我放弃了伸手不可触及的一切事物。
我只想对自己伸手可及的事物负责。
再也不会与她错身而过了。
呼出口的白色空气渐渐变淡变广,留下了有如飞机云般的痕迹。】
“再也不会与她错身而过了。”因为,哥哥再也不会和妹妹分开,哪怕一刻。
2.但是,这里还要加个但是。如果我们把前面的假设拿过来,又是一幅什么样的景象呢?
首先,这里我想先问个问题,为什么到30岁后,就突然跳到87岁了呢?(首先排除编辑的好指导)
《妹与日》的作者妹妹,她想把心中的那份幻想描绘出来,我想,对于一般人来说肯定是要从头写到老,白头偕老的一生才能叫做幸福的一生嘛。
但,妹妹写着写着,发现了些什么。或者说,其实再很早之前,妹妹其实就通过哥哥之口流露出来:
【希望这样的时间可以一直一直持续下去。
可是,每当回想起丧礼中的祖母,现实就会狠狠砸碎我的愿望。
我知道。
不可能一直如此持续下去。】
【现在看起来还勉强可以像幅美观的图画,可是随着时光流逝,画面会变得愈来愈难看,批判也会变得愈来愈强烈,使我们最后变得一无所有。这是无可避免的必然。】
无论妹妹再怎么去描绘那个乌托邦的美好,无论妹妹如何努力的去让自己永远的沉浸在那个美丽的小世界里,妹妹所经历过的现实的惨痛,无时无刻不像那死去的祖母一般,提醒着自己,那些是不可能的——
该从梦中醒来了。
当然,最终将妹妹从梦中拽出的,不是妹妹,而是哥哥!!!
我们不妨想想,有没有可能,妹妹是这么去看待【再也不会与她错身而过了】这句话的:
《妹与日》中,哥哥看到“她”找到了她的幸福,于是乎,放下心结选择了妹妹。
那,现实中,会不会是哥哥找到了不是妹妹的别的东西,于是乎,妹妹,选择了成全哥哥的“幸福”……
联系上面的母亲的不尊重妹妹,无视哥哥的个人意志,还有哥哥的个性,其实答案已经呼之欲出了。
哥哥在母亲的手段下,选择了“正常”,妹妹无能为力,【不能给哥哥添麻烦】,最终选择低头接受。
但,妹妹真的能接受吗?不可能,但又为之奈何。
于是乎,悲愤交加中,《妹与日》便诞生了。
那,又是什么让妹妹在30岁时断笔的呢?
这里,就是“她”的另一层含义了。
《妹与日》中的“她”因为妹妹,被哥哥甩了。“她”最终找到幸福,让哥哥坚定了和妹妹走下去的——妹妹人生。
现实中的“她”,指代了哥哥,既然在母亲的帮助下找到了幸福,那妹妹,是不是也要认清自己的——平凡人生?
-------------
我想,那应该是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妹妹在写完《妹与日》的30岁,在写完最后一句话后
【呼出口的白色空气渐渐变淡变广,留下了有如飞机云般的痕迹。】
选择了不再有哥哥的,平凡的一生。
####################
妹妹的晚年,当躺在病床上的自己,翻着自己写的《妹与日》时,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呢?
【就像在我心中,与她相处的回忆、与她分手的感情逐渐淡化,总有一天,妹妹应该也会遗忘这分友情以及丧失朋友时的伤痛,打从心底绽放笑容吧?
想到这里,我不禁毛骨悚然。】
妹妹,在翻到自己过去写的这段句子时,多半也会苦笑自己吧。
--------------
不过,无论如何,自己的现在已经无法改变了,但,即使现实中有很多不可控的是,妹妹还是拼尽全力,让妹妹能和哥哥在一起,即使只是文字构成的昙花一现的奇迹。
--------------
哥哥,无论是现实中过着平凡人生的哥哥,还是《妹与日》中过着妹妹人生的哥哥,清你们啊,也不必再过于自怨自恼了。
于是乎,病床上的妹妹,用尽身体的最后一分力量,打开了那本泛黄的绘图日记——
【假如能扔下,就会轻松很多。我一直很清楚。
假如不强迫自己割舍,就只会碰上各种苦涩辛酸。我已经充分体会过了。
但是,「幸好没有放弃」的念头,也不只一、二次闪过我脑中。
所以,我觉得这样子也很好。
我已经很满足了。】
「是。」
她又指着另一块DVD壳的侧边。
「《妹妹》2。」
「是……」
她继续指着第三块以下略。
「《妹妹》3。」
】
不知道为什么,感觉这小段话里,“以下略”这三个字给人一种莫名的割裂感。前文是以哥哥的口吻来描述情景,而这突然的三个字仿佛就像一下子跳脱了哥哥的视角一般。
加上前段时间看到一个老哥的贴(https://tieba.baidu.com/p/8957487088),有感而发写点东西。
############
妹与日里的割裂感其实不单单是这一处,在整本书里,如果要挑出最割裂的地方,我觉得应该要算是上本与下本间的过渡。上本中哥哥的自我怀疑,到下本中的认识到自己的人生,生硬到有点让人怀疑是不是漏页了。
与之相对应的,在其他处,也常常出现许多哥哥与妹妹的感情线之间的矛盾在莫名其妙间就化解了。
给人一种,入间没办法把握地住而选择简单的打发掉的感觉。
如果,我们想象一下,《妹妹人生》如果不是入间写的,而是妹妹写的呢?那么很多的割裂、怪异的地方就能得到合理的解释了。
首先,妹妹与《妹与日》的关系本就不是空穴来风。
【「这次啊,我想写哥哥——日记。」】
而原文里,妹妹对于写哥哥——日记的理由着是相要炫耀自己的哥哥。
但实际上,整本小说可以说是哥哥的自虐记录。
【对我来说,妹妹就像漂浮在半空中的,巨大的水泡。也就是说,是一种异物。柔软,湿润,但是异质。】
引用一下这句话,文中的那些哥哥的苦闷思考,对于要向他人炫耀自己的哥哥的妹妹来说,不就像是文章中一种异物。柔软,湿润,但是异质吗?
诚然,添加这些事情进去可以让读者知道妹妹和哥哥这对兄妹之间的羁绊有多么的深。但妹妹在文章中的对哥哥的内心戏的描写,更像是半成品,只有问题,却没有答案。
难道,妹妹也像入间那样没法子把握哥哥和妹妹的情感线发展吗?
《妹与日》不就是妹妹将自己和哥哥的经历文学化后的产物吗?
为什么,概括了自己和哥哥经历的“自”传体小说里,妹妹却无法合理地解决哥哥的那些苦恼,而是选择了用【笑】、【没来由的笑】、【一笑置之】等来解决呢?
或者说,妹妹,其实也并不知道,面对这些事情时,究竟要如何去解决。
################
入间在整个《妹与日》里,对来自社会方面的、父母方面的压力,随着妹妹的年龄的增长,却仿佛被淡化了(上卷和下卷的突变真的大)。我想,这个会不会就是妹妹的想法呢?
妹妹的想法,是哥哥在经历过许许多多的自我挣扎后,最后认清人生道路,选择自己。
妹妹的想法,是和哥哥同居时,父母亲也如同明明明了于心,却没能强硬阻止。
妹妹的想法,是当哥哥面对“妹妹比自己优秀时”,还是能【一笑而过】。
但是
【事后仔细想想,要是能早点发现那段时间哥哥——的态度有点奇怪就好了。】
妹妹日记中,十分突兀的插入了这一句。一个对于小说来说与上下文毫无关系的句子,为什么妹妹会将其插入“妹妹日记”中呢?一个小有名气的作家,会搞这种挖坑不填的怪伏笔来烧读者的脑吗?
妹妹,究竟想通过这句话,传达出什么样的情感?
#################
《妹与日》中的场景,两兄妹之间舍弃了除对方之外的一切之物,对于一个“自”传体小说来说未免有点太脱离现实了。
或者说,现实并非如此?
或者说,正因现实的不如人意,妹妹也无力去改变,最终选择通过文字,将自己内心对于和哥哥能白头偕老的幻想
展现给世人。向世人炫耀,向世人哭泣,向世人无力地吐出些许的诅咒。
#################
妹妹,通过《妹与日》中的哥哥,流露着无人明了的痛苦。
【就像在我心中,与她相处的回忆、与她分手的感情逐渐淡化,总有一天,妹妹应该也会遗忘这分友情以及丧失朋友时的伤痛,打从心底绽放笑容吧?
想到这里,我不禁毛骨悚然。】
【不得不承认。我喜欢的,是软弱无能的妹妹。】
【「我是值得炫耀的哥哥吗?」】
【就这种角度剖析的话,我可能是任性到极点的人吧。
只愿意和无条件对自己好的人来往。所以我才交不到朋友。】
【假如那原因消失了,我还剩下什么呢?】
------------------------------------
妹妹,通过《妹与日》中的妹妹,倾泄着堆积已久的怒火
【为了活得像自己,我势必得反抗大众的价值观。】
【妹妹以复杂的表情切断了通话。
你不要管我们啦。差点脱口而出的这些话,自作主张地转变为具体动作,招致了这样的结果。】
“你不要管我们啦”这一句话,是《妹与日》中妹妹的内心戏,但如果用先前的观点来看的话,却仿佛又是另一幅画面:
一个人的妹妹,泪流满面地独自窝在过去和哥哥同居,如今却只剩下自己的破旧的小公寓里。昏暗的白炽灯下,环绕在泡面垃圾堆中的妹妹,一边将对和哥哥的美好生活幻想写入发黄的绘图日记本里,一边痛苦地哀嚎着,嘶吼着——
【你不要管我们啦。】
现实中的妹妹和哥哥为何最终分开了,我想,着一定和母亲脱不开关系。
【我从放满漫画的书柜最边缘抽出了被父母硬塞进书柜,外观因此变形的儿童文学。】
【究竟是父母强势执行的呢?或是妹妹也同意了呢?真相不明。】
【是说,用送的,不就等于无视我的个人意志不是吗?
虽然这么说,但就算向母亲抗议,很明显地也只会被她四两拨千斤地打发掉】
【连句寒暄也没有,母亲劈头就问我连假有没有休假。】
【干脆果断的个性,和儿子截然不同。】
【看来母亲的急性子并没有像父亲那样随着岁月变沉稳。】
【有话直说的母亲正面发动攻击,自上而下斜斜地深砍一刀。】
【面对那样的母亲,我毫无招架之力。同时我察觉到,神经那么大条的母亲,怎么可能需要透过我打听妹妹将来想做什么事呢?应该是在找借口试探我吧。】
【听到那些话的瞬间,我冷水浇头般地起了鸡皮疙瘩。
随便忖度妹妹的想法。这种不尊重妹妹的做法让我觉得相当不高兴。】
母亲,急性子,强势,果断干脆,忖度妹妹,不尊重妹妹,无视哥哥的个人意志。对于妹妹笔下《妹与日》中的母亲,难道真的自那次妹妹将哥哥和母亲的通话挂断之后,便彻底死心,不再去干预哥哥和妹妹了吗?
不可能的,正因为现实是不可能的,所以,在妹妹笔下的《妹与日》里,才能如此不合逻辑的,突兀的发生。
由文字创造的奇迹,注定无法发生在现实世界中的奇迹。
甚至,妹妹也无法在文字中,为这对生活在乌托邦的兄妹,找到一个合理的方法去将来自社会和父母的压力完美消除。
---------------------------
妹妹,通过《妹与日》中的她,向现实低下了头。
【糖分如砂粒般沾黏在我的牙齿上。
是她企盼的甜蜜。】
【对我们俩而言,这样的甜度反而刚好。这种甜度才是最好的。】
她所期盼的甜,难道就不是妹妹所期盼的吗?
人们常说,这里的“她”在文中不过是为了衬托妹妹与哥哥的感情而塑造的工具人,但如果按照前文中的设想的话,“她”难道仅仅是为了衬托感情而已吗?
至少在我看来,其实还有两层含义:
1.首先,先抛弃前文假说
有一天,当哥哥牵着妹妹的手,和牵着孩子的手的“她”相遇时——
【与牵着孩童的女性擦肩而过时,我发出了怪异的笑声。
如碳酸饮料中的气体般啵啵浮起的,是欢喜之情吗?
难以名状的,近乎满足的感情使我霎时之间浑身发热。
她有发现我吗?
她还记得我吗?
对于自己踏上的道路,我们是否都感到骄傲呢?】
哥哥为什么欢喜呢?其实原因很简单,这些年来,哥哥其实也在内心深处为自己没能给予对方所期盼的甜蜜而感到自责,直到这一天,哥哥看到了她,有了孩子,有了家,收获了甜蜜。
自己曾经爱过的女人收获了幸福,难道不是一件令人欢喜的事吗?(哥哥真性情)
哥哥这辈子只爱过两个女人(母亲另外算),如今,一个已经找到了幸福,那摆在哥哥面前的便是——
【她牵着孩子的手,我牵着妹妹的手。
我不回头地笔直前进。
反正就算回头,人生也无法重来,所以还是继续前进吧。】
先前,哥哥每次和妹妹单方面产生矛盾之时,往往是妹妹下场,“她”登场
【仿佛与妹妹接替登场似的,巧合到不能再巧合的情况。】
【她,正独自走在路上。】
可是在经过那一天之后,在妹妹30岁那天
【我曾在房间里,从窗口眺望过这种夜空。
和她一起。
而如今,我和妹妹一起走在这种夜空之下。
时间、周围、世界……我放弃了伸手不可触及的一切事物。
我只想对自己伸手可及的事物负责。
再也不会与她错身而过了。
呼出口的白色空气渐渐变淡变广,留下了有如飞机云般的痕迹。】
“再也不会与她错身而过了。”因为,哥哥再也不会和妹妹分开,哪怕一刻。
2.但是,这里还要加个但是。如果我们把前面的假设拿过来,又是一幅什么样的景象呢?
首先,这里我想先问个问题,为什么到30岁后,就突然跳到87岁了呢?(首先排除编辑的好指导)
《妹与日》的作者妹妹,她想把心中的那份幻想描绘出来,我想,对于一般人来说肯定是要从头写到老,白头偕老的一生才能叫做幸福的一生嘛。
但,妹妹写着写着,发现了些什么。或者说,其实再很早之前,妹妹其实就通过哥哥之口流露出来:
【希望这样的时间可以一直一直持续下去。
可是,每当回想起丧礼中的祖母,现实就会狠狠砸碎我的愿望。
我知道。
不可能一直如此持续下去。】
【现在看起来还勉强可以像幅美观的图画,可是随着时光流逝,画面会变得愈来愈难看,批判也会变得愈来愈强烈,使我们最后变得一无所有。这是无可避免的必然。】
无论妹妹再怎么去描绘那个乌托邦的美好,无论妹妹如何努力的去让自己永远的沉浸在那个美丽的小世界里,妹妹所经历过的现实的惨痛,无时无刻不像那死去的祖母一般,提醒着自己,那些是不可能的——
该从梦中醒来了。
当然,最终将妹妹从梦中拽出的,不是妹妹,而是哥哥!!!
我们不妨想想,有没有可能,妹妹是这么去看待【再也不会与她错身而过了】这句话的:
《妹与日》中,哥哥看到“她”找到了她的幸福,于是乎,放下心结选择了妹妹。
那,现实中,会不会是哥哥找到了不是妹妹的别的东西,于是乎,妹妹,选择了成全哥哥的“幸福”……
联系上面的母亲的不尊重妹妹,无视哥哥的个人意志,还有哥哥的个性,其实答案已经呼之欲出了。
哥哥在母亲的手段下,选择了“正常”,妹妹无能为力,【不能给哥哥添麻烦】,最终选择低头接受。
但,妹妹真的能接受吗?不可能,但又为之奈何。
于是乎,悲愤交加中,《妹与日》便诞生了。
那,又是什么让妹妹在30岁时断笔的呢?
这里,就是“她”的另一层含义了。
《妹与日》中的“她”因为妹妹,被哥哥甩了。“她”最终找到幸福,让哥哥坚定了和妹妹走下去的——妹妹人生。
现实中的“她”,指代了哥哥,既然在母亲的帮助下找到了幸福,那妹妹,是不是也要认清自己的——平凡人生?
-------------
我想,那应该是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妹妹在写完《妹与日》的30岁,在写完最后一句话后
【呼出口的白色空气渐渐变淡变广,留下了有如飞机云般的痕迹。】
选择了不再有哥哥的,平凡的一生。
####################
妹妹的晚年,当躺在病床上的自己,翻着自己写的《妹与日》时,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呢?
【就像在我心中,与她相处的回忆、与她分手的感情逐渐淡化,总有一天,妹妹应该也会遗忘这分友情以及丧失朋友时的伤痛,打从心底绽放笑容吧?
想到这里,我不禁毛骨悚然。】
妹妹,在翻到自己过去写的这段句子时,多半也会苦笑自己吧。
--------------
不过,无论如何,自己的现在已经无法改变了,但,即使现实中有很多不可控的是,妹妹还是拼尽全力,让妹妹能和哥哥在一起,即使只是文字构成的昙花一现的奇迹。
--------------
哥哥,无论是现实中过着平凡人生的哥哥,还是《妹与日》中过着妹妹人生的哥哥,清你们啊,也不必再过于自怨自恼了。
于是乎,病床上的妹妹,用尽身体的最后一分力量,打开了那本泛黄的绘图日记——
【假如能扔下,就会轻松很多。我一直很清楚。
假如不强迫自己割舍,就只会碰上各种苦涩辛酸。我已经充分体会过了。
但是,「幸好没有放弃」的念头,也不只一、二次闪过我脑中。
所以,我觉得这样子也很好。
我已经很满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