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 民风
岢岚县城四面环山,岚漪河在城南由东而西缓缓流过,这里没有江南水乡的婉约秀丽,也没有北方平原的豪阔壮美,一眼望去,四周全是童山秃岭,她没有高耸挺拨的雄姿,没有茂盛的植被,再加天寒地冷,自然条件恶劣,千百年来,这里只是穷人栖息的一方土地。
在岢岚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十山九无头,河中水倒流,富贵无三代,当官不到头。这首民谣不知出自何人之手,但却一代一代的流传下来。其实这首民谣也是岢岚的真实写照,千百年来岢岚人勉强温饱,何来富贵,更不要说出人头地去当什么官了!说到这里有人会说,难道岢岚就没有发达之人?答案是有,只是凤毛鳞甲。而且这些凤毛鳞甲也可能是外籍移民。如果你刨根溯源追寻一下就知道,本土岢岚人实在太少了,在岢岚大部份是外籍移民,故岢岚又有谚云:南山高,北山低,扶外不扶里。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这不毛之地生长的岢岚人性格憨厚,淳朴实在,对外人不欺生,再者地广人稀,外地人来到岢岚容易生存,所以在岢岚外地移民占了多数。这些外地人来岢后,绝大部份人超过了本土人,所以才有扶外不扶里的谚语。
在风水学家的眼里,岢岚确实是个风水不佳之地,凤凰山高高耸立在城东, 是谓天门不开,阻挡了东来的紫气 ,西面沟壑洞开,称为地户不闭,仅有的一点风水一泻而去。南山高过北山,形成客欺主之势,唯一的一条河还逆势而行,向西倒流而去,称为去水(有去无来当然不佳)。相传过去有一位县太爷到岢岚上任后,一看这风水就挂冠而去,谁也不希望呆在这个没前途的地方。
岢岚这个要风没风要水没水的地方,她一直直默默无闻,不被外面的世界所知道,记的七十年代我拿着单位的介绍信到太原出差,服务员问我“可风在什么地方?”她这一问就把岢岚的两座大山给搬掉了,做为一个岢岚人,我真的体面不起来。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贫瘠、荒凉、闭塞的地方,却养育了善良、淳朴、忠厚、节俭、忍让的岢岚人!岢岚人祖祖辈辈胼手胝足,勉强温饱,有的是同情心,缺的是进取心,有的是忍耐力,缺的是抗争力,只知奉献,不知攫取,在生活的重压下,甚至逆来顺受。自己糊糊炒面,客人来了油糕粉汤,在精明的外地人看来,岢岚人真有点傻,然而这淳朴憨厚的民风正是岢岚人的可贵之处,我做为一个岢岚人,为这淳朴的民风而骄傲。
在改革开放以来,岢岚的面貌也焕然一新,县政府的羊豆政策(养羊种红芸豆)使岢岚的知名度有了提高,然而在经济发展与时俱进的时候,邪风恶俗也在俱进,在这样的形势下,岢岚人民的淳朴民风还能传承多久,真的还让人拭目以待啊!
古庙 长城
岢岚人信仰佛教的历史很长,可以追溯到隋唐,城内大小庙宇,有名可考者约有二十余处.相传古人在筑城建县时,常在城中紧要之处,修建寺院,以镇邪神鬼魅,故有九宫十八庙之说。岢岚最出名的寺院当数香严寺,此庙建于宋,位于南门十字以东。相传初建时,塑大雄宝殿的塑像,没有完工,天就晚了,准备第二天再塑。可到第二天一看,神像以及神像上的衣服都已塑好了,其水平显然非人力可为。有此传说,香火十分旺盛。到乾隆年间,香严寺出了位高僧,他的所作所为,使香严寺又一次名声大振。这名高僧法名和夙,此僧把自己的所有积蓄拿了出来,倡议重修东山凌宵宫。凌宵宫在岢岚仙人涧的山上,仙人涧,志书上称为凌宵台。山上的庙院就是凌宵宫,岢岚八景之一的“道院凌宵”就指这里。在和夙的倡导下,全县各界出资出力,用了一年半的时间,庙貌焕然一新。现在凌宵宫遗址还有石碑横卧在残砖碎瓦之中,详细记录了此庙的兴衰。此碑立于乾隆四十七年。前几年我在此处还看到残破的琉璃瓦,遗址分上下两处,规模可观。现还遗存两孔窑洞,比较完好。
近年来东街村对仙人涧的开发下了大力气,修好了上山的阶梯,人们从仙人涧直接从仙人洞就可上到凌宵宫遗址。同时还引水上山,在山上种了松树,山上的树大都成活。相信在不远的将来,“雨积苍苔浑遍地,年深白栝欲凌宵”的境界又会重现,道院凌宵和西山的云际晚霞一样,会重新成为岢岚的景观。东街村在仙人涧的河岸边修了一座戏台,戏台两侧有联云:秀山丽水仙人涧,轻歌曼舞凌宵台。确实很好的一副对联。
从凌宵宫往上,一直到凤凰山顶,就是声名远播的宋长城,长城全部由石头彻成,由于年代久远,大多坍塌。在岢岚王家岔的山上,有一段比较完整,还能看出长城的原貌。据旧县志记载,此长城初筑于赵武灵王,后隋,宋续修。近年有专家说这是发现的唯一的宋代长城,所以宋长城也就声名远播了。
岢岚的庙宇还有很多,记的小时常到大西街药材公司院内玩,那时县里在那建了个花园,四周用土墙圈起,种了些花草树木,园内有一石塔,塔身由几节巨石组成,每节由一块巨石雕刻而成,然后再一节一节矗立起来。塔身是六边形还是八角形记不清楚了,塔身刻满了字,现在想起来,这可能是一个经幢,上面刻的是经文,因为这块地方是小南寺的遗址。可惜这个经幢文革中被折除,但是这个经幢是整块石头做成,不可能损坏,只是不知流落在何处,不然是一件很有价值的文物。
还有北门外的塔院寺,抗日战争时城内的的学校曾迁到此处,寺院后被毁坏,现留存砖塔一座,整座塔除塔基是石头外,全部由砖仿木结构楼阁式砌成。所有的砖都精雕细刻,整座塔看上去宏伟壮丽,是很难见到的古迹。2000年县政府准备在此修建公园,从而把塔保护起来,工程进展了一部份,后由于领导更迭,工程搁置下来,至今再未有动静。由于无保护措施,几年前该塔被盗,盗贼从塔前挖了个洞,不知盗走了什么。
时过境迁,县城所有的寺院都损毁殆尽,只有宋长城由过去的默默无闻,变得名声显赫,宋长城旅游项目搞的热火朝天,但愿这个近亿元的投资项目能给岢岚带来福音,同时也希望有关方面给北寺塔一点雨露,不要让这座塔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
水渠 水利
岢岚缺水,且十年九旱,水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在我小时的印象中,县城四周大多是水地,就是城里的地和城外一样,多数也能浇灌。县城的人民得益于先辈留下的水利设施,不光城外水渠纵横交错,贯穿城里的水渠就有三条。
据县志记载,从明代开始,就有了引水入城工程,先辈们从东门外把岚漪河水引入城内,城里共有三条水渠,大东街大西街一条,小东街小西街一条,居仁街一条,三条渠一直通到西门外。引水入城极大地方便了城内居民,早上人们早早的从水渠取水,又可烧饭洗衣,又能浇菜灌园,真是家家门前清溪水,户户屋后垂杨柳。衙署门前曾刻石“四山罗列孤城绕,一水汪洋万户通”以记其事。在五六十年代县城内有一半的面积还是农田,由于有水渠,这些农田绝大部份还是水田,给农民带来了极大的实惠。这些渠历朝历代都疏浚维护,一直到解放后还畅通无阻。
小时到城外玩,南门外以及仙人涧的渠水流量很大,渠上有多座水磨,看渠水冲击巨大的木轮,带动石磨转动,感到很新奇。这里虽然是旱区,但从小我就没有缺水的感觉,那时岚漪河的水量比现在要大许多,浇地很方便,进入夏季,庄稼郁郁葱葱,看不到边际,庄稼深处,间或有一两间农家茅屋,飘起淡淡炊烟,炊烟升起处,时不时传来鸡鸣狗吠声,给人一种世处桃园的感觉。
五十年代初,县里又修了十公里长的民生渠,东起仙人涧以东,从北门外向西而而去,一直到达石家会村,此项工程既给岢岚新增水浇地三千余亩,也增强了县城的抗洪能力。在八、九十年代渠两旁的柳树已长成参天大树,可是不知是哪能位领导的命令,几天之内,这些参天大树被砍伐一空,隋后民生渠也被堵塞,彻底失去了它的功能。隋着民生渠的毁损,县城的三条水渠也遭到和民生渠一样的命运,家家门前清溪水的靓丽景象一去不复返了!被岢岚人引以为傲的沿续了几个世纪的便民工程就此消失了。现在站在高处俯瞰岢岚,过去的水浇地被成片的房屋所代替,能看到的水田已是廖若晨星了。
岢岚县城四面环山,岚漪河在城南由东而西缓缓流过,这里没有江南水乡的婉约秀丽,也没有北方平原的豪阔壮美,一眼望去,四周全是童山秃岭,她没有高耸挺拨的雄姿,没有茂盛的植被,再加天寒地冷,自然条件恶劣,千百年来,这里只是穷人栖息的一方土地。
在岢岚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十山九无头,河中水倒流,富贵无三代,当官不到头。这首民谣不知出自何人之手,但却一代一代的流传下来。其实这首民谣也是岢岚的真实写照,千百年来岢岚人勉强温饱,何来富贵,更不要说出人头地去当什么官了!说到这里有人会说,难道岢岚就没有发达之人?答案是有,只是凤毛鳞甲。而且这些凤毛鳞甲也可能是外籍移民。如果你刨根溯源追寻一下就知道,本土岢岚人实在太少了,在岢岚大部份是外籍移民,故岢岚又有谚云:南山高,北山低,扶外不扶里。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这不毛之地生长的岢岚人性格憨厚,淳朴实在,对外人不欺生,再者地广人稀,外地人来到岢岚容易生存,所以在岢岚外地移民占了多数。这些外地人来岢后,绝大部份人超过了本土人,所以才有扶外不扶里的谚语。
在风水学家的眼里,岢岚确实是个风水不佳之地,凤凰山高高耸立在城东, 是谓天门不开,阻挡了东来的紫气 ,西面沟壑洞开,称为地户不闭,仅有的一点风水一泻而去。南山高过北山,形成客欺主之势,唯一的一条河还逆势而行,向西倒流而去,称为去水(有去无来当然不佳)。相传过去有一位县太爷到岢岚上任后,一看这风水就挂冠而去,谁也不希望呆在这个没前途的地方。
岢岚这个要风没风要水没水的地方,她一直直默默无闻,不被外面的世界所知道,记的七十年代我拿着单位的介绍信到太原出差,服务员问我“可风在什么地方?”她这一问就把岢岚的两座大山给搬掉了,做为一个岢岚人,我真的体面不起来。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贫瘠、荒凉、闭塞的地方,却养育了善良、淳朴、忠厚、节俭、忍让的岢岚人!岢岚人祖祖辈辈胼手胝足,勉强温饱,有的是同情心,缺的是进取心,有的是忍耐力,缺的是抗争力,只知奉献,不知攫取,在生活的重压下,甚至逆来顺受。自己糊糊炒面,客人来了油糕粉汤,在精明的外地人看来,岢岚人真有点傻,然而这淳朴憨厚的民风正是岢岚人的可贵之处,我做为一个岢岚人,为这淳朴的民风而骄傲。
在改革开放以来,岢岚的面貌也焕然一新,县政府的羊豆政策(养羊种红芸豆)使岢岚的知名度有了提高,然而在经济发展与时俱进的时候,邪风恶俗也在俱进,在这样的形势下,岢岚人民的淳朴民风还能传承多久,真的还让人拭目以待啊!
古庙 长城
岢岚人信仰佛教的历史很长,可以追溯到隋唐,城内大小庙宇,有名可考者约有二十余处.相传古人在筑城建县时,常在城中紧要之处,修建寺院,以镇邪神鬼魅,故有九宫十八庙之说。岢岚最出名的寺院当数香严寺,此庙建于宋,位于南门十字以东。相传初建时,塑大雄宝殿的塑像,没有完工,天就晚了,准备第二天再塑。可到第二天一看,神像以及神像上的衣服都已塑好了,其水平显然非人力可为。有此传说,香火十分旺盛。到乾隆年间,香严寺出了位高僧,他的所作所为,使香严寺又一次名声大振。这名高僧法名和夙,此僧把自己的所有积蓄拿了出来,倡议重修东山凌宵宫。凌宵宫在岢岚仙人涧的山上,仙人涧,志书上称为凌宵台。山上的庙院就是凌宵宫,岢岚八景之一的“道院凌宵”就指这里。在和夙的倡导下,全县各界出资出力,用了一年半的时间,庙貌焕然一新。现在凌宵宫遗址还有石碑横卧在残砖碎瓦之中,详细记录了此庙的兴衰。此碑立于乾隆四十七年。前几年我在此处还看到残破的琉璃瓦,遗址分上下两处,规模可观。现还遗存两孔窑洞,比较完好。
近年来东街村对仙人涧的开发下了大力气,修好了上山的阶梯,人们从仙人涧直接从仙人洞就可上到凌宵宫遗址。同时还引水上山,在山上种了松树,山上的树大都成活。相信在不远的将来,“雨积苍苔浑遍地,年深白栝欲凌宵”的境界又会重现,道院凌宵和西山的云际晚霞一样,会重新成为岢岚的景观。东街村在仙人涧的河岸边修了一座戏台,戏台两侧有联云:秀山丽水仙人涧,轻歌曼舞凌宵台。确实很好的一副对联。
从凌宵宫往上,一直到凤凰山顶,就是声名远播的宋长城,长城全部由石头彻成,由于年代久远,大多坍塌。在岢岚王家岔的山上,有一段比较完整,还能看出长城的原貌。据旧县志记载,此长城初筑于赵武灵王,后隋,宋续修。近年有专家说这是发现的唯一的宋代长城,所以宋长城也就声名远播了。
岢岚的庙宇还有很多,记的小时常到大西街药材公司院内玩,那时县里在那建了个花园,四周用土墙圈起,种了些花草树木,园内有一石塔,塔身由几节巨石组成,每节由一块巨石雕刻而成,然后再一节一节矗立起来。塔身是六边形还是八角形记不清楚了,塔身刻满了字,现在想起来,这可能是一个经幢,上面刻的是经文,因为这块地方是小南寺的遗址。可惜这个经幢文革中被折除,但是这个经幢是整块石头做成,不可能损坏,只是不知流落在何处,不然是一件很有价值的文物。
还有北门外的塔院寺,抗日战争时城内的的学校曾迁到此处,寺院后被毁坏,现留存砖塔一座,整座塔除塔基是石头外,全部由砖仿木结构楼阁式砌成。所有的砖都精雕细刻,整座塔看上去宏伟壮丽,是很难见到的古迹。2000年县政府准备在此修建公园,从而把塔保护起来,工程进展了一部份,后由于领导更迭,工程搁置下来,至今再未有动静。由于无保护措施,几年前该塔被盗,盗贼从塔前挖了个洞,不知盗走了什么。
时过境迁,县城所有的寺院都损毁殆尽,只有宋长城由过去的默默无闻,变得名声显赫,宋长城旅游项目搞的热火朝天,但愿这个近亿元的投资项目能给岢岚带来福音,同时也希望有关方面给北寺塔一点雨露,不要让这座塔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
水渠 水利
岢岚缺水,且十年九旱,水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在我小时的印象中,县城四周大多是水地,就是城里的地和城外一样,多数也能浇灌。县城的人民得益于先辈留下的水利设施,不光城外水渠纵横交错,贯穿城里的水渠就有三条。
据县志记载,从明代开始,就有了引水入城工程,先辈们从东门外把岚漪河水引入城内,城里共有三条水渠,大东街大西街一条,小东街小西街一条,居仁街一条,三条渠一直通到西门外。引水入城极大地方便了城内居民,早上人们早早的从水渠取水,又可烧饭洗衣,又能浇菜灌园,真是家家门前清溪水,户户屋后垂杨柳。衙署门前曾刻石“四山罗列孤城绕,一水汪洋万户通”以记其事。在五六十年代县城内有一半的面积还是农田,由于有水渠,这些农田绝大部份还是水田,给农民带来了极大的实惠。这些渠历朝历代都疏浚维护,一直到解放后还畅通无阻。
小时到城外玩,南门外以及仙人涧的渠水流量很大,渠上有多座水磨,看渠水冲击巨大的木轮,带动石磨转动,感到很新奇。这里虽然是旱区,但从小我就没有缺水的感觉,那时岚漪河的水量比现在要大许多,浇地很方便,进入夏季,庄稼郁郁葱葱,看不到边际,庄稼深处,间或有一两间农家茅屋,飘起淡淡炊烟,炊烟升起处,时不时传来鸡鸣狗吠声,给人一种世处桃园的感觉。
五十年代初,县里又修了十公里长的民生渠,东起仙人涧以东,从北门外向西而而去,一直到达石家会村,此项工程既给岢岚新增水浇地三千余亩,也增强了县城的抗洪能力。在八、九十年代渠两旁的柳树已长成参天大树,可是不知是哪能位领导的命令,几天之内,这些参天大树被砍伐一空,隋后民生渠也被堵塞,彻底失去了它的功能。隋着民生渠的毁损,县城的三条水渠也遭到和民生渠一样的命运,家家门前清溪水的靓丽景象一去不复返了!被岢岚人引以为傲的沿续了几个世纪的便民工程就此消失了。现在站在高处俯瞰岢岚,过去的水浇地被成片的房屋所代替,能看到的水田已是廖若晨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