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秋水》里有一段故事,原文如下: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这段文字的知名度很高,经常被人们拿来研究逻辑或者辩论,其中的庄子往往被当作诡辩高手,若庄子地下有知,不知该哭该笑?
在笔者看来,这段文字中的逻辑关系非常清楚,也没有诡辩的成分。
庄子说,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这是一个符合道家思想价值观的判断。鱼在水中自由自在的生活,没有泉涸之虞,勿须相濡以沫,更不用索之于枯鱼之肆,可谓逍遥适性,所以庄子认为从容出游的儵鱼是快乐的,其中隐含的逻辑是事物能够被认知。
惠子说,“子非鱼,安(焉)知鱼之乐?”对于这句话,有认为惠子的意思是想让庄子解释他是如何知道眼前的鱼处于快乐状态的,惠子要的是个证明过程。对于这种观点,笔者不以为然,惠子并不是要庄子的证明过程,而是认为庄子并不知道鱼是否快乐。根据有二:
一、大家不要忘记,在“安知鱼之乐”之前,惠子还有半句话,“子非鱼”。假如惠子要的是庄子证明“鱼之乐”的论证过程,他就没有必要先说“子非鱼”了。张三求解数学题,难道非得要求他变成那道题目才能知道答案吗?那显然是非常荒谬的,论证主体可以证明客体,但是无须成为客体。
二、在作出“鱼之乐”的判断之前,庄子其实已经给出了判断的依据:“儵鱼出游从容”。所以没有必要再证明一次了。
因此,惠子这句话的意思是,庄子你又不是鱼,怎么能知道鱼是快乐的呢?其中隐含的逻辑是事物是不可知的。
既然惠子认为事物是不可知的,接下来庄子就用惠子的逻辑来回敬惠子了。
庄子说:惠子你又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能知道鱼是快乐的呢?
按照惠子的观点,事物是不可知的。因此鱼是否快乐,庄子不应该知道,只有鱼自己才知道。那么按照这个逻辑,庄子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只有庄子自己明白,惠子不应该知道,因为惠子不是庄子。
惠子不服气,接着说:我不是你,所以我肯定不知道你;同理,你本来就不是鱼,所以你不知道鱼的快乐。这个逻辑很完整嘛,你有什么不明白的?
惠子的话表面上很严密,其实有很大的漏洞,纰漏就出在他的未知推理上。惠子说“我非子,固不知子矣”,他的不可知论到这里还没有问题,但下面的类推却是个巨大的错误。因为未知是无法推理的,人们不可能对未知事物的性质作出判断。假如我们身在北京,对北京以外的地理情况一无所知,那么我问你天津到保定和天津到上海到底哪段距离远,你是无法判断的,你只能回答不知道。如果你回答天津到上海的距离远,那么你对北京以外的情况就不是一无所知的。
因此庄子接着反驳道,不要说乱了,按照你的逻辑,你说“你怎么能知道鱼是快乐的”时候,其实就已经知道我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而问我了。
这句话很绕口,也很有趣。按照惠子的不可知论,惠子是不知庄子的,因此庄子自己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惠子应该一无所知。但事实上惠子已经根据自己的逻辑推演把庄子的知“鱼之乐”给否定掉了,换句话说他知道庄子不知道什么。既然惠子已经知道庄子不知道什么,怎么还能说他不知庄子呢?很显然,惠子已经被他拄的拐棍绊倒了,呵呵。
与惠子的观点相反,庄子主张可知论,因此最后一句话很重要:“我知之濠上也。”许多人对庄子这句话是一头雾水,不解其义。其实很简单,“知之濠上”讲的是认识的立足点、始点、出发点。认识的规律总是由表及里、由近及远的,我们并不是天生就知道100加100等于200的,都是由1加1等于2开始学起的,“知之濠上”就是这个1加1。庄子立足在濠梁之上,看到儵鱼出游从容,所以才判断“是鱼之乐也”。
《庄子•秋水》里有一段故事,原文如下: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这段文字的知名度很高,经常被人们拿来研究逻辑或者辩论,其中的庄子往往被当作诡辩高手,若庄子地下有知,不知该哭该笑?
在笔者看来,这段文字中的逻辑关系非常清楚,也没有诡辩的成分。
庄子说,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这是一个符合道家思想价值观的判断。鱼在水中自由自在的生活,没有泉涸之虞,勿须相濡以沫,更不用索之于枯鱼之肆,可谓逍遥适性,所以庄子认为从容出游的儵鱼是快乐的,其中隐含的逻辑是事物能够被认知。
惠子说,“子非鱼,安(焉)知鱼之乐?”对于这句话,有认为惠子的意思是想让庄子解释他是如何知道眼前的鱼处于快乐状态的,惠子要的是个证明过程。对于这种观点,笔者不以为然,惠子并不是要庄子的证明过程,而是认为庄子并不知道鱼是否快乐。根据有二:
一、大家不要忘记,在“安知鱼之乐”之前,惠子还有半句话,“子非鱼”。假如惠子要的是庄子证明“鱼之乐”的论证过程,他就没有必要先说“子非鱼”了。张三求解数学题,难道非得要求他变成那道题目才能知道答案吗?那显然是非常荒谬的,论证主体可以证明客体,但是无须成为客体。
二、在作出“鱼之乐”的判断之前,庄子其实已经给出了判断的依据:“儵鱼出游从容”。所以没有必要再证明一次了。
因此,惠子这句话的意思是,庄子你又不是鱼,怎么能知道鱼是快乐的呢?其中隐含的逻辑是事物是不可知的。
既然惠子认为事物是不可知的,接下来庄子就用惠子的逻辑来回敬惠子了。
庄子说:惠子你又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能知道鱼是快乐的呢?
按照惠子的观点,事物是不可知的。因此鱼是否快乐,庄子不应该知道,只有鱼自己才知道。那么按照这个逻辑,庄子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只有庄子自己明白,惠子不应该知道,因为惠子不是庄子。
惠子不服气,接着说:我不是你,所以我肯定不知道你;同理,你本来就不是鱼,所以你不知道鱼的快乐。这个逻辑很完整嘛,你有什么不明白的?
惠子的话表面上很严密,其实有很大的漏洞,纰漏就出在他的未知推理上。惠子说“我非子,固不知子矣”,他的不可知论到这里还没有问题,但下面的类推却是个巨大的错误。因为未知是无法推理的,人们不可能对未知事物的性质作出判断。假如我们身在北京,对北京以外的地理情况一无所知,那么我问你天津到保定和天津到上海到底哪段距离远,你是无法判断的,你只能回答不知道。如果你回答天津到上海的距离远,那么你对北京以外的情况就不是一无所知的。
因此庄子接着反驳道,不要说乱了,按照你的逻辑,你说“你怎么能知道鱼是快乐的”时候,其实就已经知道我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而问我了。
这句话很绕口,也很有趣。按照惠子的不可知论,惠子是不知庄子的,因此庄子自己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惠子应该一无所知。但事实上惠子已经根据自己的逻辑推演把庄子的知“鱼之乐”给否定掉了,换句话说他知道庄子不知道什么。既然惠子已经知道庄子不知道什么,怎么还能说他不知庄子呢?很显然,惠子已经被他拄的拐棍绊倒了,呵呵。
与惠子的观点相反,庄子主张可知论,因此最后一句话很重要:“我知之濠上也。”许多人对庄子这句话是一头雾水,不解其义。其实很简单,“知之濠上”讲的是认识的立足点、始点、出发点。认识的规律总是由表及里、由近及远的,我们并不是天生就知道100加100等于200的,都是由1加1等于2开始学起的,“知之濠上”就是这个1加1。庄子立足在濠梁之上,看到儵鱼出游从容,所以才判断“是鱼之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