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蜂养殖研习社吧 关注:7贴子:26
  • 0回复贴,共1

传统蜂巢与活框蜂箱饲养中蜂的特点与优势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作者:刘守礼(甘肃省蜂业技术推广总站/甘肃省养蜂研究所,甘肃天水 741020)
摘要:传统养蜂和现代养蜂是甘肃饲养中蜂的两大方式,传统养蜂的蜂巢-棒棒巢与现代养蜂的活框蜂箱-意蜂十框标准箱是目前中蜂养殖的主要类型,分析其不同养殖方式与不同养蜂用具饲养中蜂的特点与优势,技术难点,生产难度,对推广中蜂科学饲养技术,提高中蜂养殖水平与生产效益具有现实工作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传统蜂巢;活框蜂箱;中蜂
中图分类号:S89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99X(2017)07-0067-04
DOI:10.15979/j.cnki.cn62-1064/s.2017.07.014
收稿日期:2017-06-19
作者简介:刘守礼(1962-),男,甘肃张家川人,畜牧师,主要从事蜂业科研与推广工作。
甘肃地域辽阔,蜜粉源丰富,自古以来就有饲养中华蜜蜂的习惯。经调查,2016年全省共有饲养中蜂蜂群42万群,约80%的蜂群,使用棒棒巢、背篓、土洞等老巢养蜂。随着中蜂科学饲养技术的示范推广,使用意蜂十框标准箱活框养蜂,摇蜜机分离取蜜的现代养蜂技术逐渐被群众所接受和掌握,科学新法养蜂的规模和效益已经显现。因此,在传统养蜂的基础上通过中蜂过箱,活框技术的推广,提升中蜂养殖业的技术水平、生产效益,用现代活框方式养蜂逐步替代传统老法养殖方式,已成为社会各界规模化、产业化发展中蜂养殖业的共识,正在示范推广。但是在推广与实际过程中,部分群众和养殖户,尤其是老年人受传统观念束缚,片面地认为老法养蜂好,老蜂蜜质量好,对活框养蜂存在着误解,在个别地方,中蜂新法养殖技术的推广举步维艰,反反复复。其根本原因是养蜂人员对传统蜂巢与活框蜂箱饲养中蜂的特点与优势认识不足,难分辨的缘故。针对这一现象,从传统蜂巢与活框蜂箱饲养中蜂相互关系、特点、要求、优势缺点、技术难度及效益入手,进行比较分析研究,旨在借鉴传统养蜂蜂巢结构大小与中蜂蜂群高度自治相适宜、充分依靠蜜蜂的自我调节能力、很少干扰蜂群的正常生活秩序、减少取蜜次数、适度取成熟蜜的养殖优势,克服活框蜂箱箱壁较薄、巢框较大等结构性设计与开箱检查、取蜜次数较多频繁干扰蜂群正常生活秩序的过度管理缺陷,扬长避短,循序渐进,不断总结管理经验,日益提高活框饲养中蜂的技术水平和规模化程度。
1传统的中蜂养殖方式与棒棒巢
目前文县中蜂饲养处于用蜂巢养殖的传统老法饲养和用蜂箱养殖的现代新法饲养两种养殖方式并存的阶段。
甘肃中蜂80%的蜂群普遍用传统的棒棒巢、背篓、土洞等老法饲养,一年只取一次蜜,产量低;蜂农一般养殖8~20巢,最多的150巢,最少的1~2巢,养殖规模小,分散养殖,形不成养殖规模。一般每巢可取蜂蜜5~10kg左右,一个蜂场,留下弱小、蜜少的蜂群与数个群势中等的“老母子”,不用取蜜,用于次年分蜂繁殖;剩余蜂群采用割脾取蜜的方法生产蜂蜜。个别蜂多蜜多的强群,最多可生产蜂蜜25~40kg。
棒棒巢绝大多数一般用长70~100cm,直径30~50cm的原木,从中间纵向一分为二分开,中间掏空,留壁厚3~4cm,在中间位置开能容4~5只蜜蜂自由出入的孔洞作巢门,并在下半巢下方开一通风清洁孔,上下对合而制成;也有用木板制作的,结构一致。大多选择背风向阳的地方,放置于房前屋后或山崖支起,用藤条、绳子、铁丝固定,利用自然屏障遮蔽风雨阳光。在有些地方,甚至将蜂巢集中固定在悬崖峭壁之上,中秋节前后数天攀岩割脾取蜜,吸引消费者前来参观买蜜,售价奇高,收入倍增,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
棒棒巢养殖蜂群管理简单,没有什么技术障碍,仅在分蜂或胡蜂出没的时期,注意收蜂和拍打胡蜂。平常只需清洁蜂巢前后左右卫生、给水工作,老幼妇孺均能胜任。有的农户养蜂2~3巢,长年在外做工,仅在取蜜时回家割蜜,每巢取蜜15~20kg,稳定收入3000~5000元,外出务工回家养蜂互不耽务。
由于棒棒巢养蜂,巢脾上面与巢体上内壁紧密结合连为一体,不能提出或移动,蜜与子脾合一,巢脾脆薄,又大小不一,不便管理,不适宜于现代养蜂分离取蜜,不可能发展成为规模化养殖、标准化生产、机械化取蜜、产业化发展的特色产业。
传统的老法饲养据史料记载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是在观察野生蜜蜂自然营巢和猎取蜂蜜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发展而来的,原始蜂巢五花八门,材质多样,大小各异,主要有树洞、窑洞等多种自然巢穴。传统蜂巢主要有棒棒巢、木箱、柳编蜂巢。
传统蜂巢养蜂在养殖与取蜜方面,随着经验的积累与技术的进步,主要体现在蜂巢制作与放置地点的选择及取蜜方法、次数等方面。就取蜜而言,最原始的取蜜方法与原始社会初期猎取蜂蜜的办法相一致,是杀鸡取卵式的毁巢灭蜂的毁灭性取蜜,对蜂群来说是灭顶之灾,其方法是用各种方式弄死蜜蜂、破坏蜂巢,将取得的巢脾与蜂蜜混合物经加热处理,搭取蜂尸、蜡杂等杂物分离取蜜,所得到的蜂蜜群众俗称“熟蜜”或“老蜂蜜”,至今在偏远山区仍有用此法取蜜。
随着对蜜蜂认识的加深与技术的进步,出于保护蜂种与生产蜂蜜的蜂群来源不断,逐渐采取驱逐蜜蜂,割脾滤蜜或加热取蜜的生产方式,较杀蜂取蜜的生产方式更进一步。这种养蜂取蜜方法较为普遍,但往往被驱逐的蜂群自寻蜂巢,自生自灭,很难在自然状态下生存下来。往往加热取得的“熟蜜”由于药用价值高的原因售价高于滤出“生蜜”1~2倍。消费者对蜂蜜的营养价值认识不足。
明清以来,中蜂的饲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出现了给蜜蜂留下基本生存的蜂蜜,如豆腐格子上取下加小木框或井字架和上下转换取蜜的方法,在大流蜜期间只取上面的成熟蜂蜜,以后蜜蜂采集酿造的蜂蜜作为继续生存的饲料。在文县经验丰富的养蜂员,一年取一次蜜,取蜜采取留一半取一半的取蜜方式,给蜂群继续生存留下足够的饲料,取掉多余存蜜,经历翻巢收蜂-割脾取蜜-过滤分离取蜜及还蜂回巢的取蜜步骤及过程,既取得了蜂蜜又保存了蜂种,为来年蜂蜜的生产提供了蜂种资源。同时为适应这一生产方式,对棒棒巢进行了改进,一种是加大蜂巢的空间,采用较大原木制作蜂巢,减少分蜂,饲养强群,只取一半蜂蜜,生产与繁殖两不误;另一种是采用上下叠加小木框的方式或转换巢脾方向的方式,达到只毁蜜脾取蜜的目的。这种取蜜方式不但取得了更多的成熟蜂蜜,增加了收入;更重要的是从管理角度而言通过割脾,不仅客观上缩小了蜂巢,而且为下一年蜂群繁殖营造新脾奠定了基础,又始终让蜜蜂像自然蜂群那样,紧紧地包裹巢脾、护脾,起到了密集蜜蜂,保持蜂多于脾的作用;同时也起到了年年更换巢脾用新脾的三重作用。目前甘肃虽然只有少数经验丰富的养蜂员采取这一方式取蜜养蜂,但通过经验交流示范推广,可以逐步向活框饲养发展过渡。老法取蜜基本上取得到的是成熟蜜,一般价格在200~400元/kg,是活框养蜂所取蜂蜜的2~4倍。因产量有限,市场上供不应求。因此,笔者认为在传统蜂巢养蜂占80%的现实状态下,应该从养殖者的文化水平、养殖喜好、接受能力等因素具体分析,百花齐放,允许多种形式并存,能够看到不同时期的养蜂取蜜方法;因人而异,采取不同的饲养方法;大力宣传分离取蜜、滤取成熟蜜的好处,逐步淘汰“杀鸡取卵毁巢取蜜”熬煮取蜜的原始养蜂模式,减少趋蜂毁巢取蜜的传统养殖模式,保留割一半留一半收蜂取蜜生产分离蜜的养蜂方式,大力提倡和推广先进的现代活框养蜂技术,随着活框养蜂技术示范推广的不断深入,逐渐向保蜂保种分离取蜜,生产成熟蜜的现代活框养蜂方式过渡,最终实现全县活框饲养率达到80%的奋斗目标。建议在讲解现代养蜂技术的同时结合传统养蜂技术的优势进行对照宣讲,有利于活框养蜂技术的推广,更适合文县目前的中蜂养殖实际。
蜜蜂在传统蜂巢中营造巢脾,大多是与蜂巢长边相垂直或斜交造脾,也有与长边平行而造脾的。富于经验的养蜂者,通过在蜂巢上涂抹蜂蜡的方法引导蜜蜂与长边平行或垂直造脾,方便取蜜。
蜜蜂在传统蜂巢中总是爬在巢脾上,紧密地在巢脾边沿形成团状,尤其是在蜂巢中下部巢脾下方密集为蜂团,守护着蜂巢。因此,巢脾下方不仅是蜜蜂出入采集的通道,更加是蜂群调节巢内温度,优化巢内环境和防守盗蜂、敌害的中心;蜜蜂总是密集在巢脾下部,保持蜂多于脾的状态,为蜂群的发展提供最优良的环境条件。活框饲养中蜂应注重中蜂的这一生物学特性。
棒棒巢养蜂最大的优势是能够维持蜂群正常生活所需的环境条件,以缓冲因温度的急剧变化引起蜜蜂的应激反应,维持繁殖所需温度的稳定;同时由于中蜂喜新厌旧的特点,好咬旧脾、造新脾的习性,根据蜂群群势和生存需要及时更换新脾来扩大蜂巢,始终保持在蜂巢的下方蜂多于脾,有利于蜂群温度的调节和守卫能力的提高;从棒棒巢的空间大小来看,蜜蜂所造巢脾远远小于活框巢框巢脾的面积,这样,以较小的巢脾筑造更多数量的巢脾,更有利于巢脾的更新换代和蜂蜜的生产;另外,由于棒棒巢巢脾固定,不能从蜂巢中提出检查,减少了人为管理对蜂群的频繁干扰,更有利于蜂群的正常生活。因此,棒棒巢往往是中蜂生存的理想蜂巢,更适宜于中蜂饲养。
2现代活框蜂箱饲养中蜂的方式与蜂箱
中蜂新法活框科学饲养是1920年以来在引进西方蜜蜂、活框箱及其饲养技术的基础上,经过过箱饲养,逐渐推广应用发展而来的,甘肃中蜂活框饲养所用蜂箱主要是意蜂十框标准箱以及用意蜂标准框饲养中蜂的七框、十二、十四、十六框意蜂蜂箱和高窄式蜂箱等箱型。目前甘肃活框饲养的中蜂仅占30%左右,主要集中在发展社队养蜂时期为基础的乡镇和现在的中蜂农民专业养殖合作社,如陇南徽县、天水麦积、临夏等地,规模大、技术水平高,效益好。
二者的根本区别是用蜂巢传统的老法养蜂巢脾与蜂巢紧密结合固定,每一张巢脾的大小规格不一,随着蜂巢的大小各异,不能随便从巢中提出,进行分离取蜜,只能毁脾取蜜;而用蜂箱新法科学的养蜂方式,采用能从蜂箱中提出来的活动巢框筑巢造脾,每张巢脾大小一致,加上巢础造脾,筑造巢脾节省蜜蜂的劳动与饲料消耗,可根据管理需要进行逐框检查和分离取蜜,不毁坏巢脾,减少蜜蜂筑巢造脾的劳动,方便管理,提高效率,适合机械化、标准化、规模化的现代养蜂业产业化发展,这就是活框养蜂的优势所在。
活框蜂箱养蜂的缺点:一是从管理角度讲,就是人为干扰太多。主要表现在没有目的频繁开箱检查,不适当的加脾扩巢和放大蜂路,违背了蜜蜂喜欢在黑暗安静的环境中生活的规律,把人为的引导、调节蜂群进行自我发展变为过度的管理,如同拔苗助长,得不偿失。二是从生产角度,活框养蜂便于取蜜生产,但同时出现了勤取蜜、取稀蜜,不给蜜蜂留下基本生活饲料的掠夺式取蜜生产方式,甚至以糖换蜜的错误观点。三是从科学角度来说,蜂箱大小与巢框面积照搬西方蜜蜂标准箱和巢框,与中蜂的普遍群势大小并不匹配,尤其是对弱小蜂群来说,特别是巢框太大,不利于蜂群繁殖发展,因此,研制中蜂的适用箱势在必行。无论是用任何方式养殖中蜂,都应当遵循蜜蜂的生物学特性。不变的是蜜蜂生活的本性,变化的养殖方法和手段,技术的进步应在掌握蜂群自身发展前提的基础上开展工作,主要是树立以人为管理为引导,蜜蜂自我调节为主导,促进蜜蜂迅速发展壮大,向方便管理的科学管理观念转变。具体说就是根据当时当地的气候、蜂群状况等多种因素,针对不同的蜂群进行引导管理,灵活掌握引导适度,尽量朝有利于蜂群发展壮大方面靠拢。
3借鉴传统养蜂的优势,提高中蜂活框饲养的技术水平
好的蜂巢与取蜜生产方式,对中蜂养殖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传统的中蜂养殖方式其优势主要在于蜂巢的大小空间决定了蜜蜂筑巢造脾的大小和数量,与中蜂的基本群势相适应;蜂巢的巢壁厚度达3cm以上,为蜂群的正常生活提供了保温防寒避暑降温的良好条件,有利于蜂群生活;脾与巢紧密相连的结构,限制了人为随意性管理行为,减少了人为对蜂群的无端干扰,客观上实现了蜂群高度自我调节发展的机制。因此,从蜂巢构造来说,棒棒巢是文县中蜂传统养殖的理想蜂具;一年只取1~2次蜜,蜂蜜质量好,价格高,尤其是只取一半的取蜜方式,既取得了成熟蜂蜜,又为蜂群留足了来年繁殖发展的饲料,起到了紧脾、缩小蜂巢,年年造新脾、用新脾,促进蜂群密集、蜂多于脾的效果,极其符合中蜂喜新厌旧的生物学特性。
现代活框养蜂方式实现了中蜂巢脾能从蜂箱中提出,方便管理与取蜜生产的作用,能够生产分离蜜和单花种蜂蜜,便于标准化、规模化养殖生产。与传统养殖中蜂的棒棒巢相比较,在蜂巢结构方面存在着箱壁太薄保温防暑效果欠佳;使用意蜂标准巢框饲养中蜂,巢框太大,与中蜂的群势和蜂王的产卵量不相匹配,极不适应大多数弱小蜂群的繁殖;开箱检查频繁、取蜜太勤、蜂路过大等不当的管理,往往导致蜂群发展缓慢,群势较弱。这是中蜂新法饲养技术难以推广和普及的根本原因。
通过对照分析,笔者认为借鉴传统养蜂在蜂巢结构与取蜜次数的优势,进行适合于中蜂活框饲养的适用箱型的研究,开展与其配套箱型相一致的管理技术,提高中蜂活框饲养的技术水平是普及中蜂科学饲养技术,饲养强群,扩大养殖规模,增加养蜂收益的有效途径。
一是借鉴传统养蜂用具棒棒巢的结构与大小,从活框蜂箱入手,改现行大巢框、薄蜂箱养中蜂的活框蜂箱,研制较为理想的中蜂饲养适用箱。第一,意蜂标准箱转换放置巢框的方向,缩短巢框尺寸,换脾不换箱,减少改箱成本,将标准箱长宽掉换位置,十框、七框箱均可。第二,使用GN式、FWF式等小巢框活框蜂箱巢箱繁殖,继箱取蜜的方式饲养中蜂,养殖强群,提高效益。第三,针对活框蜂箱箱壁较薄的缺陷,通过外粘保温板或增加厚度的办法来提高防暑保温的能力,减少因外界气候变化而引起的蜂箱内温度的突变及蜜蜂的应急反应,增强箱内温度的稳定性。第四,要重视养蜂场址的选择和蜂箱的排列布置,尽量让蜂箱背风向阳、遮风避雨,背靠实。
二是借鉴传统养蜂取蜜次数少,很少开箱检查蜂群的管理方式,在没有必要的条件下,尽量少干扰蜂群的正常生活秩序,进行适度的引导和刺激,充分调动蜜蜂的主观能动性,促进蜂群向有利于发展壮大的方向发展,适当管理。
三是借鉴传统养蜂蜂多于脾的习性,始终保持蜂多于脾的常态。通过良种选育、更换新王、使用新脾等措施自始至终保持王好、群强、蜜足、脾新的中蜂养殖规律与特点,生产成熟蜂蜜,效益自然提高。
养蜂没有速成班,中蜂养殖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事业,需要1~3年、3~10群中蜂的养殖实践和长期以来的仔细观察对比与分析记录思考,是难以养好中蜂和扩大蜂场规模的。因此,作为养蜂人员,做好蜂场记录,做到勤看、勤想、勤比是养好中蜂的关键措施。
养蜂要循序渐进,稳步前进,养蜂的前提是首先要掌握技术,把每一群蜂养强养好,在具备一定基础上再扩大规模求效益。目前,有些部门、企业、合作社和个人,急于求成,不具备技术条件,简单地追求规模、买蜂买箱,一开始就办百群、千群的蜂场,往往以失败而告终。养蜂不但要有技术,关键还在于知晓当地气候和蜜源,把养蜂技术与蜜源、天气变化良好的衔接结合起来,不断实践、摸索,取得经验后才能养强群、养多蜂,在养强的基础上再上规模。
(编辑:赵鹏飞)


IP属地:湖南1楼2024-08-03 23:07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