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解读》 回家人
(一)一、殊胜的时代
二、佛陀成道日
三、殊胜的《金刚经》
四、“布施网”
五、讲经的难处
六、史上大德们的讲解
七、最高明的讲解
八、《金刚经》的难点
九、怎样才能学好《金刚经》
十、修净土就不用学《金刚经》吗?
十一、罪业深重怎么办?
十二、学生取得好成绩的秘密
十三、不论学问高低
十四、不堪重负的现代人
一、殊胜的时代 今天是个非常殊胜的日子。首先,从历史上来看,中国佛教几经兴衰,曾经历过两个盛世,一是唐宋时期,一是明朝。如果清朝的康乾盛世只能算作一个插曲的话,那么我们今天正在迎接自唐朝以来的第三个佛法盛世的来临,这是非常难得的。 佛法是精神层面的东西,在谈论它时,就要以物质为基础,这也是由今天这个时代的特点所决定的。如果大家只是单纯谈论精神上的东西的话,那就与这个时代格格不入。今天我们难以像颜回一样,每天一箪食,一瓢水,一张蒲席,在一间漏得不能再漏的破屋子里,自己保持着很高的精神境界,“不改其乐”。 佛法要得到大力弘扬,总是需要有一个太平盛世作为前提。随着我们国家的日益强盛,物质的富足,人们对精神层面的探索需求也就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跟这个时代众生对机的一些佛教宗派(像净土宗、密宗等)都开始有了繁荣的气象,大德们也纷纷出来用各种善巧方便来弘扬佛法。所以今天这个日子的殊胜,首先得益于佛法盛世的来临。
二、佛陀成道日 第二个殊胜之处在于,今天是释迦牟尼佛的成道日。正是在今天,佛陀在菩提树下开悟了。 选择今天这个日子开讲《金刚经》也是机缘巧合。前段时间和几个人一起探讨佛法,就发现遇上了一个很大的难题:这几个人一人一个样,千差万别。有的次第非常高,有的次第则非常低;有的很理性,有的却有非常重的情执。于是只好针对他们的特点写了一篇《也谈布施》。在刚开始写的时候,就有人要求解读一下《金刚经》,当时答应写完《也谈布施》后开讲,定在每个星期六。这是因为从去年开始,我们在每个星期天讲《心经》和《地藏菩萨本愿经》。但是没想到这么巧合,这个星期六竟然是佛陀成道的日子,非常殊胜。
三、殊胜的《金刚经》 第三个殊胜之处,在于《金刚经》本身。 《金刚经》与我们中国的因缘是非常殊胜的。在三藏十二部佛经中,很多国家都有他们本国所钟爱的经书。而《金刚经》在我们中国的受欢迎程度,一直远胜于其它经教。当然近年来,学《净土五经》的也非常多,这主要得益于众多净土大德的弘扬。 而在宋朝的时候,《金刚经》在出家人的考试中是必考的。譬如从沙弥升为沙门(即比丘),或者是参加一些监院、住持、方丈之类的考试时,就要考《金刚经》。 中国人非常勤俭,也非常讨厌繁琐,同时这个民族的悟性非常高。而《金刚经》正与这样的秉性契合,因此,中国人学《金刚经》的非常多,尤其是文人雅士。禅宗在佛法的发源地印度并没有得到发展,而是在达摩祖师传到震旦中国之后,得到很大的发展,形成了一个没有离开佛陀教育的自己的路子,可以说已经成为了中国自己的一个宗教。因为这样的修行路子,非常契合中国人的特点。这是第三个殊胜的地方。
四、“布施网” 第四个殊胜之处在于这个“布施网”。这个网站建立的初衷是为了引导学佛人能把佛法更好跟今天这个社会结合,让佛子生活得更加合理,更契合今天这个时代的特点。这是为了避免大乘佛法被演绎得如同迷信一般。很多朋友在修行当中总是遇到这样那样的违缘,或者总是探讨这样那样的方便。其实违缘或者方便都是源于我们的内心,只要把自己的心调整好,这些东西就都不存在了。 所以我们能通过这个网站聚在一起来讨论学习佛法,这也是一个非常殊胜的因缘。
五、讲经的难处 然而,讲经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佛法是心性层面的东西,首先需要讲经者自身修证到达一定的次第,否则对一部经书他自己都理解不了。 讲经的风格跟讲经者本身的特点也有关,尤其是文学素养。像南怀瑾老师讲述的东西,从头到尾就像流水般缓缓流淌出来,这是缘于南老师他深厚的文学功底。而净空老和尚讲的东西就非常慈悲,总是离不开那个自性摄受的慈悲。我们这里的讲述风格就会非常理性,这是因为“回家人”上学不是很多,加上做过多年的生意,办过企业,接触的氛围一直非常理性。 第二个难处在于听众的理解。听经的人是不是能理解讲经人的本意?例如说,“飞机飞得很快,超过音速”。这个“音速”是说这句话的人在他自己脑海里找到的一个名词,用来表达他的感受。那么当这个词到达你的耳朵时,通过你的意识分辨以后会是什么样? 另外还有一个次第的把握问题。讲经者讲的次第只能比听经者高一点。太高了,听经者就听不懂;太低了,听起来就乏味。这就造成了“无法可说”。 讲经的人只能表达出他心里面的东西,而没办法表达出你心里面的东西。曾经有人要求,“你把那个佛法给我说说”。当时就告诉他,“在越南有一种火龙果,白瓤黑子,特别香甜爽口”,然后让他描述一下那个火龙果是什么样。那位朋友描述了半天,始终不对头。最后告诉他,“既然一个小小的火龙果都描述不出来,佛的意思又怎么可能描述、比喻出来呢!”我们没有办法用思维和分别的方式学到真正的佛法。大家要学着去悟,用“心”去领悟。 另外,虽然讲经讲的是自己内心的一种见解或证悟,但针对不同次第和特点的人,讲出来的东西也会不同。记得同学甲曾经问,“遇见不想结缘的人,但又结了缘,怎么办?”当时回答他,“本无缘可结,放下就可”;如果这个问题是另一个同学乙问的,可能就会告诉他,“自己背着吧!不关别人的事”;如果是丙问的,答案又可能变成,“正好唤起你‘度一切众’的慈悲心来”。 为什么会出现三种不同的回答?这是因为甲的悟性挺高,但是比较着相;乙则太假慈悲,所以让他自己背着;而丙总是太考虑自己,就让他通过结缘把心敞开。 那么回答这个问题时,哪一个说法是对的? 没有一种固定的回答。 如果问的人次第很高很高的话,就可能骂他,“吃饱了没事干,找骂!”甚至可能狠狠地踹他一脚。 所以这个经书是没法讲的,最后你们会发现什么东西都没听到。
(一)一、殊胜的时代
二、佛陀成道日
三、殊胜的《金刚经》
四、“布施网”
五、讲经的难处
六、史上大德们的讲解
七、最高明的讲解
八、《金刚经》的难点
九、怎样才能学好《金刚经》
十、修净土就不用学《金刚经》吗?
十一、罪业深重怎么办?
十二、学生取得好成绩的秘密
十三、不论学问高低
十四、不堪重负的现代人
一、殊胜的时代 今天是个非常殊胜的日子。首先,从历史上来看,中国佛教几经兴衰,曾经历过两个盛世,一是唐宋时期,一是明朝。如果清朝的康乾盛世只能算作一个插曲的话,那么我们今天正在迎接自唐朝以来的第三个佛法盛世的来临,这是非常难得的。 佛法是精神层面的东西,在谈论它时,就要以物质为基础,这也是由今天这个时代的特点所决定的。如果大家只是单纯谈论精神上的东西的话,那就与这个时代格格不入。今天我们难以像颜回一样,每天一箪食,一瓢水,一张蒲席,在一间漏得不能再漏的破屋子里,自己保持着很高的精神境界,“不改其乐”。 佛法要得到大力弘扬,总是需要有一个太平盛世作为前提。随着我们国家的日益强盛,物质的富足,人们对精神层面的探索需求也就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跟这个时代众生对机的一些佛教宗派(像净土宗、密宗等)都开始有了繁荣的气象,大德们也纷纷出来用各种善巧方便来弘扬佛法。所以今天这个日子的殊胜,首先得益于佛法盛世的来临。
二、佛陀成道日 第二个殊胜之处在于,今天是释迦牟尼佛的成道日。正是在今天,佛陀在菩提树下开悟了。 选择今天这个日子开讲《金刚经》也是机缘巧合。前段时间和几个人一起探讨佛法,就发现遇上了一个很大的难题:这几个人一人一个样,千差万别。有的次第非常高,有的次第则非常低;有的很理性,有的却有非常重的情执。于是只好针对他们的特点写了一篇《也谈布施》。在刚开始写的时候,就有人要求解读一下《金刚经》,当时答应写完《也谈布施》后开讲,定在每个星期六。这是因为从去年开始,我们在每个星期天讲《心经》和《地藏菩萨本愿经》。但是没想到这么巧合,这个星期六竟然是佛陀成道的日子,非常殊胜。
三、殊胜的《金刚经》 第三个殊胜之处,在于《金刚经》本身。 《金刚经》与我们中国的因缘是非常殊胜的。在三藏十二部佛经中,很多国家都有他们本国所钟爱的经书。而《金刚经》在我们中国的受欢迎程度,一直远胜于其它经教。当然近年来,学《净土五经》的也非常多,这主要得益于众多净土大德的弘扬。 而在宋朝的时候,《金刚经》在出家人的考试中是必考的。譬如从沙弥升为沙门(即比丘),或者是参加一些监院、住持、方丈之类的考试时,就要考《金刚经》。 中国人非常勤俭,也非常讨厌繁琐,同时这个民族的悟性非常高。而《金刚经》正与这样的秉性契合,因此,中国人学《金刚经》的非常多,尤其是文人雅士。禅宗在佛法的发源地印度并没有得到发展,而是在达摩祖师传到震旦中国之后,得到很大的发展,形成了一个没有离开佛陀教育的自己的路子,可以说已经成为了中国自己的一个宗教。因为这样的修行路子,非常契合中国人的特点。这是第三个殊胜的地方。
四、“布施网” 第四个殊胜之处在于这个“布施网”。这个网站建立的初衷是为了引导学佛人能把佛法更好跟今天这个社会结合,让佛子生活得更加合理,更契合今天这个时代的特点。这是为了避免大乘佛法被演绎得如同迷信一般。很多朋友在修行当中总是遇到这样那样的违缘,或者总是探讨这样那样的方便。其实违缘或者方便都是源于我们的内心,只要把自己的心调整好,这些东西就都不存在了。 所以我们能通过这个网站聚在一起来讨论学习佛法,这也是一个非常殊胜的因缘。
五、讲经的难处 然而,讲经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佛法是心性层面的东西,首先需要讲经者自身修证到达一定的次第,否则对一部经书他自己都理解不了。 讲经的风格跟讲经者本身的特点也有关,尤其是文学素养。像南怀瑾老师讲述的东西,从头到尾就像流水般缓缓流淌出来,这是缘于南老师他深厚的文学功底。而净空老和尚讲的东西就非常慈悲,总是离不开那个自性摄受的慈悲。我们这里的讲述风格就会非常理性,这是因为“回家人”上学不是很多,加上做过多年的生意,办过企业,接触的氛围一直非常理性。 第二个难处在于听众的理解。听经的人是不是能理解讲经人的本意?例如说,“飞机飞得很快,超过音速”。这个“音速”是说这句话的人在他自己脑海里找到的一个名词,用来表达他的感受。那么当这个词到达你的耳朵时,通过你的意识分辨以后会是什么样? 另外还有一个次第的把握问题。讲经者讲的次第只能比听经者高一点。太高了,听经者就听不懂;太低了,听起来就乏味。这就造成了“无法可说”。 讲经的人只能表达出他心里面的东西,而没办法表达出你心里面的东西。曾经有人要求,“你把那个佛法给我说说”。当时就告诉他,“在越南有一种火龙果,白瓤黑子,特别香甜爽口”,然后让他描述一下那个火龙果是什么样。那位朋友描述了半天,始终不对头。最后告诉他,“既然一个小小的火龙果都描述不出来,佛的意思又怎么可能描述、比喻出来呢!”我们没有办法用思维和分别的方式学到真正的佛法。大家要学着去悟,用“心”去领悟。 另外,虽然讲经讲的是自己内心的一种见解或证悟,但针对不同次第和特点的人,讲出来的东西也会不同。记得同学甲曾经问,“遇见不想结缘的人,但又结了缘,怎么办?”当时回答他,“本无缘可结,放下就可”;如果这个问题是另一个同学乙问的,可能就会告诉他,“自己背着吧!不关别人的事”;如果是丙问的,答案又可能变成,“正好唤起你‘度一切众’的慈悲心来”。 为什么会出现三种不同的回答?这是因为甲的悟性挺高,但是比较着相;乙则太假慈悲,所以让他自己背着;而丙总是太考虑自己,就让他通过结缘把心敞开。 那么回答这个问题时,哪一个说法是对的? 没有一种固定的回答。 如果问的人次第很高很高的话,就可能骂他,“吃饱了没事干,找骂!”甚至可能狠狠地踹他一脚。 所以这个经书是没法讲的,最后你们会发现什么东西都没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