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底沟一期文化,是大汶口文化和屈家岭文化共同对中原仰韶文化产生强烈影响而形成的。庙底沟二期文化与大汶口文化之间存在着更多的关联,中原地区的大汶口文化曾称为大汶口文化颍水类型。
.
与陕西仰韶文化相比,河南仰韶文化、中原龙山文化的常染成分更接近古山东人(数据出自《古代基因组阐明了黄河中下游的空间遗传连续性》),见证大汶口文化向中原迁徙扩张,因为龙山文化陶器造型与大汶口文化基本一致,但与仰韶文化明显不同,所以中原地区的“龙山化”过程实则为“大汶口化”过程,形成了现代北汉人群。
傅家遗址是一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址。它的文化面貌同鲁南地区的大汶口文化有明显区别。因此,傅家大汶口文化遗存代表了鲁北地区一个新的文化类型。傅家遗址墓穴均为长方形土坑竖穴,葬式一般为仰身直肢单人葬,二次葬和迁葬较多见。多数墓墓室小而无葬具,头向以东北者较多,没有拔牙习俗,粗制陶器接近后岗一期文化,与鲁南大汶口文化有明显的区别。生产力很低,没有贫富分化,基本上处于母系氏族社会。
.
与鲁北傅家遗址不同,鲁南苏北大汶口墓葬已出现了较多的一男一女合葬墓,普遍拔牙,随葬品的多寡极为悬殊,礼器组合以精制黑陶白陶为主,贫富分化明显,进入父系氏族社会。
.
2015年傅家遗址古DNA早已出来了,实际测到K*有一例、N为两例、O为一例。如果2024年复旦大学检测的这些F代号(公元前3600 年至公元 317 年的 24 个古山东人DNA)的标本又是来自傅家遗址的,纯属重复检测,只不过是细分下游,检测常染而已。从上表中看出,F90701、F90704(父系N1b1-CTS962母系D5b1b)的E11常染构成,没有马来、傣族成分。聂村商代平民墓测出的常染成分,导入微基因结果为99.7%北汉成分。通过两者比较,可以发现北汉常染含有6.7%的类傣成分,但F90701、F90704傅家人群没有E11类傣成分,可以说是相对纯正的东亚北方人群。北方汉族的产生和形成,历史上可能受过古淮河人群乃至长江古人的影响,类傣成分增多了。
.
与龙山文化、北方汉族相比,鲁北傅家人群是是相对纯正的东亚北方人群,没有E11类傣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