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陈冠锋技术。
lz生物力学知识浅薄,如有不对,还望指正。陈冠锋是与拉尔夫曼合作过的,拉尔夫曼与苏炳添团队肯定比我懂得多,所以此次分析看着玩就好了。抖音上有用240fps高速摄像头所拍摄的视频,所以此次分析的精度上,大错误是没有的。
先说很多人的论调: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陈冠锋现在的技术不适合他,不应该改。这种观念显然错误。拉尔夫曼对此早有反驳:物理是客观的。很多教练员说技术适合自己就好,只不过是对生物力学无知的掩盖。
一切分析基于《短跑与跨栏力学》。

先说踢小腿问题。

角度不完美,分析可能有一定误差。从图片看,其实算不上非常“踢小腿”。但踢与不踢,本就没有一个很准确的分界。严格要求,还是有一点点。

如图,从离地,到小腿垂直位置的时间,较好(其实也就是标准)是0.038s。因为视频是240帧,所以可以做出分析,陈冠锋是0.020s。或许有千分位的误差,但远没到达较好。可以看出,陈冠锋在小腿摆动上的不足。这也就导致了一点:触地不合理,就是落脚点前置。
根据拉尔夫曼的《短跑与跨栏力学》,运动员在触地阶段的模型:

膝关节分离过大了。其实lz本来想放更精准的数据分析,而不只是模型的,但lz材料有限,无法得出陈冠锋的膝关节分离距离,没法与标准数据对照,还请海涵。同时与模型对比看出,明显的落点前置。
这导致了一点,后侧链受压过大了。这也就是陈冠锋为什么一直受伤的原因。苏炳添团队不可能不知道这一点的,不知道为什么没进一步改善。加入苏炳添团队后,其实就踢小腿一点已经改善很多了,大家可以看看21年的陈冠锋,更夸张。
落点前置影响力下压角速度,进而影响了对地作用力。越是高水平,越能在触地前期更短的时间内产生更大的垂直力。顺带一提,这其实就是非精英跑者与精英跑者最大的差距。但不合理的触地力学,显然影响了陈冠锋在触地前期力的产生。
也影响了下一阶段,支撑。

图中第一位。不是同一场比赛,但这张照片更直观,太清晰了,全支撑阶段的膝关节形变。说实话,第一次在这么高水平的运动员身上看到这样的膝关节形变。。。。。
同时还有一点需指出。

就是陈冠锋的伸髋角度问题。我以前提到过,伸髋角度过大不好,现在说说为什么。
如图。发现运动员产生垂直力的两个峰值是,触地前期与全支撑阶段。在触地后期产生的力就小的可怜了,甚至在触地最后15%的时间里,产生的都是“无效”力。正确的做法就是舍去最后15%的触地时间,直接前摆复位,提前进入下一个高效率发力周期。这也就是所谓的“前侧机制”。而过大的伸髋角度,无疑延长了运动员停留在“后侧机制”的时间,也影响的前摆复位。不过陈冠锋并没有太明显的后撩,后撩对于“前侧机制的打击是毁灭性的。

如图。拉尔夫曼认为标准的伸髋角度(这里是从后面量的)是169°。我没测量,这个角度测量的也不准,但能看出,陈冠锋与一些“前侧好手”相比,如苏炳添,鲍威尔,加特林相比,伸髋角度有点过大了。但伸髋本就是一个很辩证的东西,无法妄下定论,还请指教。
再次强调,lz生物力学知识有限,如有不当,还望指教

分析不易,点点赞吧。
lz生物力学知识浅薄,如有不对,还望指正。陈冠锋是与拉尔夫曼合作过的,拉尔夫曼与苏炳添团队肯定比我懂得多,所以此次分析看着玩就好了。抖音上有用240fps高速摄像头所拍摄的视频,所以此次分析的精度上,大错误是没有的。
先说很多人的论调: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陈冠锋现在的技术不适合他,不应该改。这种观念显然错误。拉尔夫曼对此早有反驳:物理是客观的。很多教练员说技术适合自己就好,只不过是对生物力学无知的掩盖。
一切分析基于《短跑与跨栏力学》。

先说踢小腿问题。

角度不完美,分析可能有一定误差。从图片看,其实算不上非常“踢小腿”。但踢与不踢,本就没有一个很准确的分界。严格要求,还是有一点点。

如图,从离地,到小腿垂直位置的时间,较好(其实也就是标准)是0.038s。因为视频是240帧,所以可以做出分析,陈冠锋是0.020s。或许有千分位的误差,但远没到达较好。可以看出,陈冠锋在小腿摆动上的不足。这也就导致了一点:触地不合理,就是落脚点前置。

根据拉尔夫曼的《短跑与跨栏力学》,运动员在触地阶段的模型:

膝关节分离过大了。其实lz本来想放更精准的数据分析,而不只是模型的,但lz材料有限,无法得出陈冠锋的膝关节分离距离,没法与标准数据对照,还请海涵。同时与模型对比看出,明显的落点前置。
这导致了一点,后侧链受压过大了。这也就是陈冠锋为什么一直受伤的原因。苏炳添团队不可能不知道这一点的,不知道为什么没进一步改善。加入苏炳添团队后,其实就踢小腿一点已经改善很多了,大家可以看看21年的陈冠锋,更夸张。
落点前置影响力下压角速度,进而影响了对地作用力。越是高水平,越能在触地前期更短的时间内产生更大的垂直力。顺带一提,这其实就是非精英跑者与精英跑者最大的差距。但不合理的触地力学,显然影响了陈冠锋在触地前期力的产生。
也影响了下一阶段,支撑。

图中第一位。不是同一场比赛,但这张照片更直观,太清晰了,全支撑阶段的膝关节形变。说实话,第一次在这么高水平的运动员身上看到这样的膝关节形变。。。。。
同时还有一点需指出。

就是陈冠锋的伸髋角度问题。我以前提到过,伸髋角度过大不好,现在说说为什么。

如图。发现运动员产生垂直力的两个峰值是,触地前期与全支撑阶段。在触地后期产生的力就小的可怜了,甚至在触地最后15%的时间里,产生的都是“无效”力。正确的做法就是舍去最后15%的触地时间,直接前摆复位,提前进入下一个高效率发力周期。这也就是所谓的“前侧机制”。而过大的伸髋角度,无疑延长了运动员停留在“后侧机制”的时间,也影响的前摆复位。不过陈冠锋并没有太明显的后撩,后撩对于“前侧机制的打击是毁灭性的。

如图。拉尔夫曼认为标准的伸髋角度(这里是从后面量的)是169°。我没测量,这个角度测量的也不准,但能看出,陈冠锋与一些“前侧好手”相比,如苏炳添,鲍威尔,加特林相比,伸髋角度有点过大了。但伸髋本就是一个很辩证的东西,无法妄下定论,还请指教。
再次强调,lz生物力学知识有限,如有不当,还望指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