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尔特吧 关注:51,572贴子:4,102,897
  • 27回复贴,共1

陈冠锋技术分析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谈谈陈冠锋技术。
lz生物力学知识浅薄,如有不对,还望指正。陈冠锋是与拉尔夫曼合作过的,拉尔夫曼与苏炳添团队肯定比我懂得多,所以此次分析看着玩就好了。抖音上有用240fps高速摄像头所拍摄的视频,所以此次分析的精度上,大错误是没有的。
先说很多人的论调: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陈冠锋现在的技术不适合他,不应该改。这种观念显然错误。拉尔夫曼对此早有反驳:物理是客观的。很多教练员说技术适合自己就好,只不过是对生物力学无知的掩盖。
一切分析基于《短跑与跨栏力学》。

先说踢小腿问题。

角度不完美,分析可能有一定误差。从图片看,其实算不上非常“踢小腿”。但踢与不踢,本就没有一个很准确的分界。严格要求,还是有一点点。

如图,从离地,到小腿垂直位置的时间,较好(其实也就是标准)是0.038s。因为视频是240帧,所以可以做出分析,陈冠锋是0.020s。或许有千分位的误差,但远没到达较好。可以看出,陈冠锋在小腿摆动上的不足。这也就导致了一点:触地不合理,就是落脚点前置。
根据拉尔夫曼的《短跑与跨栏力学》,运动员在触地阶段的模型:

膝关节分离过大了。其实lz本来想放更精准的数据分析,而不只是模型的,但lz材料有限,无法得出陈冠锋的膝关节分离距离,没法与标准数据对照,还请海涵。同时与模型对比看出,明显的落点前置。
这导致了一点,后侧链受压过大了。这也就是陈冠锋为什么一直受伤的原因。苏炳添团队不可能不知道这一点的,不知道为什么没进一步改善。加入苏炳添团队后,其实就踢小腿一点已经改善很多了,大家可以看看21年的陈冠锋,更夸张。
落点前置影响力下压角速度,进而影响了对地作用力。越是高水平,越能在触地前期更短的时间内产生更大的垂直力。顺带一提,这其实就是非精英跑者与精英跑者最大的差距。但不合理的触地力学,显然影响了陈冠锋在触地前期力的产生。
也影响了下一阶段,支撑。

图中第一位。不是同一场比赛,但这张照片更直观,太清晰了,全支撑阶段的膝关节形变。说实话,第一次在这么高水平的运动员身上看到这样的膝关节形变。。。。。
同时还有一点需指出。

就是陈冠锋的伸髋角度问题。我以前提到过,伸髋角度过大不好,现在说说为什么。
如图。发现运动员产生垂直力的两个峰值是,触地前期与全支撑阶段。在触地后期产生的力就小的可怜了,甚至在触地最后15%的时间里,产生的都是“无效”力。正确的做法就是舍去最后15%的触地时间,直接前摆复位,提前进入下一个高效率发力周期。这也就是所谓的“前侧机制”。而过大的伸髋角度,无疑延长了运动员停留在“后侧机制”的时间,也影响的前摆复位。不过陈冠锋并没有太明显的后撩,后撩对于“前侧机制的打击是毁灭性的。

如图。拉尔夫曼认为标准的伸髋角度(这里是从后面量的)是169°。我没测量,这个角度测量的也不准,但能看出,陈冠锋与一些“前侧好手”相比,如苏炳添,鲍威尔,加特林相比,伸髋角度有点过大了。但伸髋本就是一个很辩证的东西,无法妄下定论,还请指教。
再次强调,lz生物力学知识有限,如有不当,还望指教分析不易,点点赞吧。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4-09-08 10:08回复
    曾克理的后撩也挺大的,但是他能跑10.15 能分析一下他的技术不


    IP属地:浙江来自iPhone客户端2楼2024-09-08 10:16
    收起回复
      可能会有一些运动员改变了技术后依然不见上升。成绩上升跟许多因素有关,不能把错误全部归咎于技术。同时也应该相信运动员。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4-09-08 10:19
      收起回复
        他现在是心态问题大。实力退步不大。满状态全力还是有10.2几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4-09-08 10:40
        回复
          认同。最完美的touchdown model是2008的博尔特和老鲍,落地姿态和膝关节角度是最理想的,汤普森有点过于“4”字型,影响步幅。这个核心就是欧美传统的“use glutes to run, not hamstrings” ,还有就是人体是三维的,单一角度不全面


          IP属地:中国香港来自iPhone客户端5楼2024-09-08 11:13
          收起回复
            好贴,你也有这本书啊?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4-09-08 11:32
            收起回复
              大佬啊


              IP属地:福建7楼2024-09-08 11:42
              收起回复


                IP属地:北京8楼2024-09-08 11:47
                回复
                  技术肯定都是基于力学、物理方面的科研调整出来的,所谓的“适合自己就好”实际上是因为不同人身体比例、结构以及一点习惯导致技术上的差异,但是最终都要向正确的技术和力学方面靠拢,允许有差异但是不能违背科学,我觉得陈冠锋去年室内60米的技术动作已经开始有了改变成绩也有变化了,然后现在比的少看不出来


                  IP属地:湖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4-09-08 11:53
                  收起回复
                    每个动作该出现的时间点都是乱的


                    IP属地:澳大利亚来自iPhone客户端10楼2024-09-08 12:45
                    收起回复
                      楼主这篇文章可以当论文发表了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24-09-08 14:47
                      收起回复
                        踢与不踢主要看离地瞬间那一帧摆动腿的膝角 小于90度就不是 大于90度就算了 高水平运动员在离地一瞬间摆动腿小腿和支撑腿大腿都是接近平行的 踢小腿一般是摆动腿伸膝速度太快导致的 我自己踢小腿就很严重 一直改不过来


                        IP属地:广东来自iPhone客户端13楼2024-09-09 00:23
                        收起回复
                          好贴子,博吧屈指可数的好贴


                          IP属地:浙江来自iPhone客户端14楼2024-09-30 17:57
                          回复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24-09-30 18:56
                            回复
                              没想到这个帖子又被翻上来了。补充一下,理想化的触地模型,触地瞬间,摆动腿膝盖略超支撑膝盖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24-09-30 19:5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