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10明高攀龍重鍥近思錄序
朱子曰四書為五經之階梯近思錄為四書之階梯言所由以從入之序也從兹而至聖人之道譬之植五糓者下種既真培之溉之熟可計時而待匪是是種荑稗而欲其為五糓也夫近思者近取諸已近取諸已萬理具備視聽言動由是君臣父子夫婦昆弟朋友之間由是聖人之道如此而已矣要在人黙而識之黙而識之曰悟循而體之曰脩脩之則彞倫日用也悟之則神化也聖人所以下學而上達與天地同流如此而已矣此其教所以賢愚胥益為能開物成務惠天下萬世於無窮也今之說者好言悟夫悟誠足貴也懲之者又諱言悟夫悟奚可少也立卓非顔之悟乎至於不遷怒貳過斯其悟真悟矣一貫非曾之悟乎至於啟手足斯其悟真悟矣今之悟者何如耶或攝心而乍見心境之開明或專氣而乍得氣機之宣暢以是為悟遂欲舉吾聖人明善誠身之教一掃而無之決隄防以自恣滅是非而安心謂可以了生死嗚呼其不至於率獸食人而人相食不止矣予既倣近思而節朱子要語秦生彦熈欣然有意其間并刻近思錄嗚呼逃虚谷者聞人足音跫然而喜况於今之時乎於今之時有能讀小學近思錄而斤斤脩彝倫日用之間以為學者吾必謂之曰聖人之徒也。
注釋:
1. 明高攀龍(1562-1626),字存之,又字雲從,世稱景逸先生,南直隸無錫人,明神宗朱翊鈞萬曆十七年(1589)進士,明末東林黨領袖(顧憲成卒高攀龍接任),明熹宗朱由校天啟六年(1626),沉水自殺,春秋孔義、周易簡說、高子遺書,行於世,明史有傳。東林書院,位於江蘇省無錫市梁溪區,元改龜山書院(楊文靖祠),由楊時(1053-1135字中立號龜山謚文靖)創建於北宋政和元年(1111),後廢棄,明萬曆三十二年(1604),顧憲成(1550-1612字叔時‘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等人重建書院,並在此講學,後被魏忠賢(1568-1627河北省肅寧縣人)下令拆毀,清代書院重建,光緒二十八年(1902),在書院舊址建立東林學堂,即東林小學,2002年,從東林書院騰退至現址。

2. 重鍥近思錄序,鍥音竊,刻也,春秋左氏傳魯定公九年:鍥其軸。宋孝宗趙昚淳熙二年(1175),呂祖謙(1137-1181字伯恭)從浙江到福建與朱熹(1130-1200字元晦一字仲晦號晦庵又號紫陽世稱晦庵先生朱文公)會晤,兩人在寒泉精舍(福建省南平市建陽區)相與讀周敦頤(1017-1073濂溪)、張載(1020-1077橫渠)、程顥(1032-1085明道)、程頤(1033-1107伊川)等著作,感其廣大閎博,若無津涯,初學者不易把握其要義,於是精選六百二十二條,輯成近思錄十四卷,近思,二字取自論語‘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3. 朱子曰四書為五經之階梯近思錄為四書之階梯,出處不詳。
4. 荑稗,荑稗二草名,似禾,實比穀小,亦可食。荑通稊音提,孟子告子上‘五穀者種之美者也苟為不熟不如荑稗’。荑音夷,野草。
5. 彞倫,書洪范:我不知其彝倫攸敘。孔傳:彞,常。倫,道。
6. 秦生彦熈欣然有意,秦彦熈,人名。
朱子曰四書為五經之階梯近思錄為四書之階梯言所由以從入之序也從兹而至聖人之道譬之植五糓者下種既真培之溉之熟可計時而待匪是是種荑稗而欲其為五糓也夫近思者近取諸已近取諸已萬理具備視聽言動由是君臣父子夫婦昆弟朋友之間由是聖人之道如此而已矣要在人黙而識之黙而識之曰悟循而體之曰脩脩之則彞倫日用也悟之則神化也聖人所以下學而上達與天地同流如此而已矣此其教所以賢愚胥益為能開物成務惠天下萬世於無窮也今之說者好言悟夫悟誠足貴也懲之者又諱言悟夫悟奚可少也立卓非顔之悟乎至於不遷怒貳過斯其悟真悟矣一貫非曾之悟乎至於啟手足斯其悟真悟矣今之悟者何如耶或攝心而乍見心境之開明或專氣而乍得氣機之宣暢以是為悟遂欲舉吾聖人明善誠身之教一掃而無之決隄防以自恣滅是非而安心謂可以了生死嗚呼其不至於率獸食人而人相食不止矣予既倣近思而節朱子要語秦生彦熈欣然有意其間并刻近思錄嗚呼逃虚谷者聞人足音跫然而喜况於今之時乎於今之時有能讀小學近思錄而斤斤脩彝倫日用之間以為學者吾必謂之曰聖人之徒也。
注釋:
1. 明高攀龍(1562-1626),字存之,又字雲從,世稱景逸先生,南直隸無錫人,明神宗朱翊鈞萬曆十七年(1589)進士,明末東林黨領袖(顧憲成卒高攀龍接任),明熹宗朱由校天啟六年(1626),沉水自殺,春秋孔義、周易簡說、高子遺書,行於世,明史有傳。東林書院,位於江蘇省無錫市梁溪區,元改龜山書院(楊文靖祠),由楊時(1053-1135字中立號龜山謚文靖)創建於北宋政和元年(1111),後廢棄,明萬曆三十二年(1604),顧憲成(1550-1612字叔時‘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等人重建書院,並在此講學,後被魏忠賢(1568-1627河北省肅寧縣人)下令拆毀,清代書院重建,光緒二十八年(1902),在書院舊址建立東林學堂,即東林小學,2002年,從東林書院騰退至現址。

2. 重鍥近思錄序,鍥音竊,刻也,春秋左氏傳魯定公九年:鍥其軸。宋孝宗趙昚淳熙二年(1175),呂祖謙(1137-1181字伯恭)從浙江到福建與朱熹(1130-1200字元晦一字仲晦號晦庵又號紫陽世稱晦庵先生朱文公)會晤,兩人在寒泉精舍(福建省南平市建陽區)相與讀周敦頤(1017-1073濂溪)、張載(1020-1077橫渠)、程顥(1032-1085明道)、程頤(1033-1107伊川)等著作,感其廣大閎博,若無津涯,初學者不易把握其要義,於是精選六百二十二條,輯成近思錄十四卷,近思,二字取自論語‘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3. 朱子曰四書為五經之階梯近思錄為四書之階梯,出處不詳。
4. 荑稗,荑稗二草名,似禾,實比穀小,亦可食。荑通稊音提,孟子告子上‘五穀者種之美者也苟為不熟不如荑稗’。荑音夷,野草。
5. 彞倫,書洪范:我不知其彝倫攸敘。孔傳:彞,常。倫,道。
6. 秦生彦熈欣然有意,秦彦熈,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