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力士吧 关注:60贴子:812
  • 7回复贴,共1

【转】从千年墓志铭看高力士的重大历史功绩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IP属地:四川1楼2010-10-24 17:25回复
    从千年墓志铭看高力士的重大历史功绩
    曾北洋
    一、关于高力士千年墓志铭的出土
    有关高力士的存世石碑,原先仅有墓道碑一块,由肃宗之后的代宗根据玄宗遗旨所立。奉旨撰文者为唐代尚书驾部员外郎潘炎,书写人是太中大夫将作少监翰林张少悌。此碑可谓关中名碑,是研究中唐及高力士本人的珍贵文物。可惜在200多年前已经断裂为三截并流失民间。直至八十年代初才被有关部门陆续找出,但碑文上半部已经字迹模糊。复原后因碑文半数毁容,其史学研究价值已经大打折扣。
    至1999年7月间,陕西蒲城高力士墓再次被人盗墓,经有关部门同意,紧急对该墓进行保护性发掘。在出土文物中,最有史学价值的就是主墓室内,随高力士棺椁深埋地下越千年的高公墓志铭一合。墓志盖上阴刻篆书“唐故开府仪同三司赠杨州大都督高公墓志”,盖下是约0.8米宽,1.2米长的青石阴刻带行书风格的楷书墓志铭。铭文竖排45行共1435字,除少许字外,基本保持完好。奉旨撰稿与书写者也是潘炎及张少悌。潘炎是中唐清廉正直、才华横溢的大臣,而张少悌则是当时最有名的书法家。如果说高公墓道碑相当于现代的“公开刊物”,而高公墓志铭则是“内部刊物”;前者多讲赞美之语,后者则是好坏直说,公正评价。由此可见,后者具备更真实更可信的史学价值,是研究中唐及高力士的国宝级文物。
    当时,《南方日报》发表消息称高力士墓在陕西蒲城被保护性发掘,高力士是广丅东茂名人。受茂名市委领导和报社委托,我等一行三人,于1999年10月28日飞赴西安,随即由《陕西日报》社派出专人专车,送到120公里外的蒲城高力士墓保护性发掘现场。现场仍在继续施工中,经有关部门破例同意“高力士乡亲”进入墓室,我们如愿以偿地进行了二天的实地考察采访,取得了大量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其中包括当时尚属保密的高公墓志铭的照片。当年11月初,拙作《千秋功罪今评说》和部分照片在《茂名日报》发表,但出于采访时的有关承诺,高公墓志铭照片及原碑文(当时我兄长曾石江已读文断句)未曾刊载。
    《高公墓志铭》最可贵之处,在于它是由与高力士基本同朝代的人(当时认识高力士的人),在高力士完全失去权力后所撰写的。其真实性、可信性,远在唐以后历代以及近、现代人撰述的正、野史之上。
    二、从墓志铭看高力士的身世
    无论新、旧唐书或二十四史中的唐史,对高力士的身世都有述说,可信度也很高。而高公墓志铭的出土,则进一步印证了他的身世之迷。“冯之先北燕人也,衣冠屡迁,不常厥所,章再通越,遂为强家”从碑文可悉,他的祖先为现今河北人氏,当初也是东迁西搬,居无定所。直至后来到了当时的百越之地广丅东,才成为当时当地的强家望族。墓志铭虽然没有直述其家族强盛的原因,但旁证了其家族兴盛,与他们善于和当地俚族首领冼夫人家族结合的结果。到了高力士的曾祖冯盎,已是“皇唐初高州都督、耿国公,广韶等十八州总管”,拥有“颐指万家,手据千里”的实权了。他有智癸戈、智戴、智代土等三个儿子。“耿公知而内举,请以分忧,朝庭许之。癸戈为高州剌史,戴为恩州剌史,代土为潘州剌史”。后来,潘州府君让位给儿子君衡(即力士父),成为“父没子继南州故事”,并得到朝庭的批准。不料由于“按察使”严刑迫供和诬告造反,高力士“家遂籍没”。未满十岁的冯元一,由广丅东历尽万水千山被递解到都城长安,阉后入宫,“赐姓为高,改名力士”,当了太监高延福的养子。其少年时代的艰辛可想而知。而武则天了解其身世后,也有意栽培他。“将之别令女徒鞠育,将复公侯之庆,俾加括羽之冫余,令受教于内翰林”。高力士终于“学业日就,文武不堕,必也射乎。五善既闲,百发皆中,因是有力士之称。自文林郎官博士转内府丞”。艰苦的磨练,使他在“事君之难请言其状,尽礼者或以为谄,纳忠者时有不容,直必见非谓之铲上,严又被惮不得居中。古所谓为臣不易者,以此。”的困难条件下做到“蕃而不劳,亲而不黩,谏而不忤,久而不厌。美畅于中,声闻于外”。能够长期处于“居中”地位。
    


    IP属地:四川2楼2010-10-24 17:27
    回复
      从千年墓志铭看高力士的重大历史功绩
      曾北洋
      一、关于高力士千年墓志铭的出土
      有关高力士的存世石碑,原先仅有墓道碑一块,由肃宗之后的代宗根据玄宗遗旨所立。奉旨撰文者为唐代尚书驾部员外郎潘炎,书写人是太中大夫将作少监翰林张少悌。此碑可谓关中名碑,是研究中唐及高力士本人的珍贵文物。可惜在200多年前已经断裂为三截并流失民间。直至八十年代初才被有关部门陆续找出,但碑文上半部已经字迹模糊。复原后因碑文半数毁容,其史学研究价值已经大打折扣。
      至1999年7月间,陕西蒲城高力士墓再次被人盗墓,经有关部门同意,紧急对该墓进行保护性发掘。在出土文物中,最有史学价值的就是主墓室内,随高力士棺椁深埋地下越千年的高公墓志铭一合。墓志盖上阴刻篆书“唐故开府仪同三司赠杨州大都督高公墓志”,盖下是约0.8米宽,1.2米长的青石阴刻带行书风格的楷书墓志铭。铭文竖排45行共1435字,除少许字外,基本保持完好。奉旨撰稿与书写者也是潘炎及张少悌。潘炎是中唐清廉正直、才华横溢的大臣,而张少悌则是当时最有名的书法家。如果说高公墓道碑相当于现代的“公开刊物”,而高公墓志铭则是“内部刊物”;前者多讲赞美之语,后者则是好坏直说,公正评价。由此可见,后者具备更真实更可信的史学价值,是研究中唐及高力士的国宝级文物。
      当时,《南方日报》发表消息称高力士墓在陕西蒲城被保护性发掘,高力士是广东茂名人。受茂名市委领导和报社委托,我等一行三人,于1999年10月28日飞赴西安,随即由《陕西日报》社派出专人专车,送到120公里外的蒲城高力士墓保护性发掘现场。现场仍在继续施工中,经有关部门破例同意“高力士乡亲”进入墓室,我们如愿以偿地进行了二天的实地考察采访,取得了大量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其中包括当时尚属保密的高公墓志铭的照片。当年11月初,拙作《千秋功罪今评说》和部分照片在《茂名日报》发表,但出于采访时的有关承诺,高公墓志铭照片及原碑文(当时我兄长曾石江已读文断句)未曾刊载。
      《高公墓志铭》最可贵之处,在于它是由与高力士基本同朝代的人(当时认识高力士的人),在高力士完全失去权力后所撰写的。其真实性、可信性,远在唐以后历代以及近、现代人撰述的正、野史之上。
      二、从墓志铭看高力士的身世
      无论新、旧唐书或二十四史中的唐史,对高力士的身世都有述说,可信度也很高。而高公墓志铭的出土,则进一步印证了他的身世之迷。“冯之先北燕人也,衣冠屡迁,不常厥所,章再通越,遂为强家”从碑文可悉,他的祖先为现今河北人氏,当初也是东迁西搬,居无定所。直至后来到了当时的百越之地广东,才成为当时当地的强家望族。墓志铭虽然没有直述其家族强盛的原因,但旁证了其家族兴盛,与他们善于和当地俚族首领冼夫人家族结合的结果。到了高力士的曾祖冯盎,已是“皇唐初高州都督、耿国公,广韶等十八州总管”,拥有“颐指万家,手据千里”的实权了。他有智癸戈、智戴、智代土等三个儿子。“耿公知而内举,请以分忧,朝庭许之。癸戈为高州剌史,戴为恩州剌史,代土为潘州剌史”。后来,潘州府君让位给儿子君衡(即力士父),成为“父没子继南州故事”,并得到朝庭的批准。不料由于“按察使”严刑迫供和诬告造反,高力士“家遂籍没”。未满十岁的冯元一,由广东历尽万水千山被递解到都城长安,阉后入宫,“赐姓为高,改名力士”,当了太监高延福的养子。其少年时代的艰辛可想而知。而武则天了解其身世后,也有意栽培他。“将之别令女徒鞠育,将复公侯之庆,俾加括羽之冫余,令受教于内翰林”。高力士终于“学业日就,文武不堕,必也射乎。五善既闲,百发皆中,因是有力士之称。自文林郎官博士转内府丞”。艰苦的磨练,使他在“事君之难请言其状,尽礼者或以为谄,纳忠者时有不容,直必见非谓之铲上,严又被惮不得居中。古所谓为臣不易者,以此。”的困难条件下做到“蕃而不劳,亲而不黩,谏而不忤,久而不厌。美畅于中,声闻于外”。能够长期处于“居中”地位。
      


      IP属地:四川4楼2010-10-24 17:48
      回复
        没人来这里啊,自己顶


        IP属地:四川6楼2010-12-18 19:24
        回复


          IP属地:四川7楼2011-01-09 16:04
          回复


            IP属地:四川8楼2011-07-11 23:27
            回复
              ……………………


              IP属地:四川9楼2011-08-19 18:35
              回复
                大爱!!!!!!!LZ强悍 力士各种有爱


                10楼2011-11-05 00:0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