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吧 关注:5,596贴子:49,403
  • 7回复贴,共1

轻于鸿毛 重于泰山的原创者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轻于鸿毛 重于泰山”这句话的原始作者是司马迁,出自他的《报任安书》。
司马迁与《报任安书》
司马迁的背景:司马迁是西汉时期的著名史学家、文学家,被誉为“历史之父”。他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到宫刑,但坚韧不屈,最终完成了史学巨著《史记》。《报任安书》的创作背景:这是司马迁写给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信中他以激愤的心情陈述了自己的不幸遭遇,并表达了对完成《史记》的决心。司马迁出生于公元前145年或135年逝于公元前87年翻阅诸多相关资料都无法搞清楚具体年月,字---子长,西汉夏阳人,今陕西韩城的当然还有说是山西河津人。他可配称为中国古代的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还被后人尊称为----史圣,因为他为后代创作了一部《史记》。对后世的影响巨大。年轻时的他,也曾背着包裹坐在黄河边上思索着很多模糊的问题-----如:黄河的源头在哪里?长江的尽头在何方?历史的根源在何处彷徨?怎么能把这些历史传播到远方?他似乎看到了屈原惆怅在汨罗江、苏武雪地里陪伴一群羊、越王勾践卧薪苦胆尝、被幽禁还要撰写周易的文王姬昌。左丘眼睛失明写国语,韩非被囚秦国写《悲愤》孙膑挖膝盖写兵法-----这一个个壮烈的事迹让他在心里一次次酝酿。


IP属地:广东1楼2024-10-06 17:42回复
    空气中湿漉漉的,似乎带着一种咸湿的味道,让人心里发冷发潮。 司马迁恍恍惚惚中,仿佛又听到了脚镣拖动在地上的碰撞声、鞭子抽打在裸露肌肤上的摩擦声、酷吏的呵斥声、自己的头不停磕在地上的沉闷声……他的四肢好像遭到了传说中的鬼压身,一分都动弹不得;他的喉头如同塞满了棉花,一丝声音也发不出;他的心脏里塞满了像乱麻一样的恐怖、羞耻、紧张……他正赤身裸体地被绑在蚕室里;感觉到有人往他身体上淋了凉水;被人像牲口一样冷漠地摆弄着生殖器……倏忽间,寒风掠过,手起刀落。 一阵剧痛疼彻心扉,司马迁猛地夹紧了双腿,睁开了双眼,崩直了身体。 眼前一片黑暗。 房屋里的黑暗空气渐渐吞没了司马迁的喘气声,司马迁惊觉后背的衣衫已被冷汗浸湿了,凉津津的头发一缕缕地贴在头皮上。司马迁抱着很后一线希望用颤微微的手往裆下探去,不出所料,他探到的是――片虚无。 像被梦魇了一般,任司马迁怎么张大着嘴,都发不出一丝呐喊。 这不只是个恶梦那么简单,这是血淋淋的事实啊,残酷的事实。 因为李陵事件的牵连,司马迁遭受了宫刑。他成了一个令祖宗蒙羞、令世人耻笑的阉人。 阉人司马迁躺在床榻上,陷入不可自拔的伤痛中。对于无端遭遇到这种惨绝人寰的暴力事件的司马迁,该用怎样的语言才能够安慰他呢? 貌似没有可供安慰的语言。 如果有人死了,你可以为他烧柱香,寄希望于下一生说,十八年后你又是一条好汉。 如果有人折胳膊了,你可以为他宽心,、没关系,这不还有腿吗? 如果有人失去了工作,你还可以鼓励他,不要紧,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 可是对于失去了生殖器而苟活于世的司马迁,你能对他说,没事儿,命根子断了,还会再长的吗? 又不是壁虎尾巴,蚯蚓身体,有再生功能。 司马迁的命根子没了,司马家族也从此因他失去了血脉。 古训说得再明白不过,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啊,司马迁注定是无后的了。 被断子绝孙的司马迁若能料到有今天,他绝不会只生下了一个女儿。他一定会生一个足球队的儿子,来继承他未尽的事业。 他如何会想到,他司马迁会有现在的下场呢?司马迁,一个木讷耿直的知识份子,一直兢兢业业地为他的领导汉武帝当秘书,勤勤肯肯地记载着汉武帝的一言一行,尽量做到多动笔少说话。怎么会,就因为偶尔说了几句大实话,便被汉武帝将他的命根子连根拔去呢。 司马迁痛苦的手紧攒着,他就像天空中一只断线的风筝,一头猛栽下来,再也抓不到自己的根源。


    IP属地:广东2楼2024-10-06 17:59
    回复
      原来人背时了,不止是喝口凉茶塞个牙缝这么简单。 司马迁不敢回忆,那段令他祸起萧墙的李陵事件。一旦他不小心碰触了记忆的雷区,连肠子里的蛔虫都要恐惧得像黄河一样九曲十八弯般回转盘旋。 若干年后,当在痛苦中九死一生的司马迁坚持写就《史记》,在他与好友任少卿的书信中,才心有余悸地披露了这段阉割内幕的始末。而那时,离李陵事件已经很久了,久得若司马迁当年没被阉割的话,司马家的子孙们早就会排着队打酱油了。 可经过了如此漫长的岁月沉淀,当司马迁提着笔,艰难地向任少卿叙述着这段往事时,写出的每一个字,仍在颤抖着流泪唏血: 少卿足下: ……受过宫刑的人,不能同正常人相提并论……我现在形体已经残缺,当了一名打扫台阶的差役,身处**之辈的行列……唉。唉。象我这样的人,还说什么呢?还说什么呢?


      IP属地:广东3楼2024-10-06 18:01
      回复
        李陵事件发生在公元前99年,涉及西汉将领李陵在与匈奴的战争中战败被俘并投降。以下是该事件的相关信息:
        李陵事件经过
        出征背景: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汉武帝派李广利率领大军攻打匈奴,同时命令李陵负责后勤物资。李陵自请出战,希望率领五千步兵深入匈奴。
        战斗过程:李陵率领部队到达浚稽山后,遭遇匈奴单于的主力。尽管李陵军队英勇抵抗,但由于兵力悬殊,最终弹尽粮绝,李陵被迫投降。
        投降后的命运:李陵投降后,匈奴单于以女妻之,立为右校王。汉廷知晓此事后,族灭李氏家族。
        事件的影响
        对李陵家族的影响:李陵的投降导致其家族被族灭,李陵与汉朝断绝关系。
        对司马迁的影响:司马迁因替李陵辩护而被汉武帝处以宫刑,这对司马迁个人及其创作《史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李陵事件不仅是一段历史,也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军事和文化背景,以及个人命运与时代变迁的紧密联系。


        IP属地:广东4楼2024-10-06 18:04
        回复
          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正当司马迁全身心地撰写《史记》之时,却遇上了飞来横祸,这就是李陵事件。  这年夏天,武帝派自己宠妃李夫人的哥哥、二师李广利领兵讨伐匈奴,另派李广的孙子、别将李陵随从李广利押运辎重。李广带领步卒五千人出居延,孤军深入浚稽山,与单于遭遇。匈奴以八万骑兵围攻李陵。经过八昼夜的战斗,李陵斩杀了一万多匈奴,但由于他得不到主力部队的后援,结果弹尽粮绝,不幸被俘。  李陵兵败的消息传到长安后,武帝本希望他能战死,后听说他却投了降,愤怒万分,满朝文武官员察言观色,趋炎附势,几天前还纷纷称赞李陵的英勇,现在却附和汉武帝,指责李陵的罪过。汉武帝询问太史令司马迁的看法,司马迁一方面安慰武帝,一方面也痛恨那些见风使舵的大臣,尽力为李陵辩护。他认为李陵平时孝顺母亲,对朋友讲信义,对人谦虚礼让,对士兵有恩信,常常奋不顾身地急国家之所急,有国士的风范。司马迁痛恨那些只知道保全自己和家人的大臣,他们如今见李陵出兵不利,就一味地落井下石,夸大其罪名。他对汉武帝说:"李陵只率领五千步兵,深入匈奴,孤军奋战,杀伤了许多敌人,立下了赫赫功劳。在救兵不至、弹尽粮绝、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仍然奋勇杀敌。就是古代名将也不过如此。李陵自己虽陷于失败之中,而他杀伤匈奴之多,也足以显赫于天下了。他之所以不死,而是投降了匈奴,一定是想寻找适当的机会再报答汉室。"


          IP属地:广东5楼2024-10-06 18:12
          回复
            司马迁的意思似乎是二师李广利没有尽职尽责。他的直言触怒了汉武帝,汉武帝认为他是在为李陵辩护,贬低劳师远征、战败而归的汉武帝李夫人的哥哥李广利,于是下令将司马迁打入大牢。  司马迁被关进监狱以后,案子落到了当时名声很臭的酷吏杜周手中,杜周严刑审讯司马迁,司马迁忍受了各种肉体和精神上的残酷折磨。面对酷吏,他始终不屈服,也不认罪。司马迁在狱中反复不停地问自己"这是我的罪吗?这是我的罪吗?我一个做臣子的,就不能发表点意见?"不久,有传闻说李陵曾带匈奴兵攻打汉朝。汉武帝信以为真,便草率地处死了李陵的母亲、妻子和儿子。司马迁也因此事被判了死刑。


            IP属地:广东6楼2024-10-06 18:13
            回复
              据汉朝的刑法,死刑有两种减免办法:一是拿五十万钱赎罪,二是受"腐刑"。司马迁官小家贫,当然拿不出这么多钱赎罪。腐刑既残酷地摧残人体和精神,也极大地侮辱人格。司马迁当然不愿意忍受这样的刑罚,悲痛欲绝的他甚至想到了自杀。可后来他想到,人总有一死,但"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死的轻重意义是不同的。他觉得自己如果就这样 "伏法而死",就像牛身上少了一根毛,是毫无价值的。他想到了孔子、屈原、左丘明和孙膑等人,想到了他们所受的屈辱以及所取得的骄人成果。司马迁顿时觉得自己浑身充满了力气,他毅然选择了腐刑。面对最残酷的刑罚,司马迁痛苦到了极点,但他此时没有怨恨,也没有害怕。他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一定要活下去,一定要把 史记写完,"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正因为还没有完成史记,他才忍辱负重地活了下来。


              IP属地:广东7楼2024-10-06 18:14
              回复
                毛泽东在为张思德开追悼会时写了一篇文章《为人民服务》中引用到这句话。在六十年代末就会背诵这篇文章,当然现在过去了五十几年,兴许还能背诵。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4-10-07 16:1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