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浩如烟海的历史长河中,总有一些人物,他们的名字或许未曾被世人所熟知,他们的故事也没有被世人所传唱。他们就如同被时光所遗忘的珍珠一般,散落在史书的各个角落之中。虽然平凡,可他们却也有着自己独到的闪光之处。如今,我想把这些很少被提及的人物的故事展现出来,希望能够让他们重新焕发出璀璨的光芒。
沈友
在中国,有关于三国的历史故事可谓是最令人耳熟能详的了。然而就在这样一段英雄辈出,将星云集的时代,依然有一些人岌岌无名的等待着被人所发掘,我们今天所要介绍的就是这样的一个人物。
沈友,字子正,吴郡人(今江苏省苏州市人)。
不错,这是一个十分令人陌生的名字。即使在陈寿的《三国志》中,这位老兄的故事也仅仅只是出现在裴松之的注解之中。可以说,若是没有裴松之作注,我们也许永远不会知道曾经有这样的一个人物出现在那个时代里。然而就在裴松之所引用的《吴录》中短短的一段对这位人物的介绍,却让我们慨叹,能够青史留名的固然是各中俊杰,而有些当世同样出类拔萃的人物,却由于种种原因,没能在那样一个风起云涌的时代里得到施展自己一技之长的机会。
东汉末年,名士华歆奉命在各地考察民间风俗。偶然看到了当时年仅11岁的沈友。立刻就觉得这个小孩与众不同,便伸手招呼他说:“沈郎,可以上车同我说说话吗?”年幼的沈友遇到这样的礼遇,没有感到受宠若惊,而是迟疑了一下之后回答道:“君子应该讲究良好的品德,聚会或者宴饮都是有相应的礼节的。如今仁义衰微,圣道渐坏。先生奉命考察风俗,就是为了裨补先王的教化,整顿民间的不良的风气。若如此轻浮地喊我上车说话,不合礼仪。这就好比背负着干柴去救火,岂不是会让火越烧越旺吗?”
沈友的一席话说的华歆有些无地自容,不禁感叹道:“自桓、灵二帝以来,虽然我也见过不少才德出众的人,但却没有哪个幼童像你这般出色的。”
华歆
正如华歆所言,沈友的确十分的出色。他年纪轻轻就博学多识,涉猎广泛。不仅善长文章辞赋,还通晓军事。可谓是文武双全。并且通过自己的理解注解了《孙子兵法》。不仅如此,沈友的口才也十分的出众,他所到之处,其他人都被他的观点所折服,默然说不出话来。当时的人都称赞他有三妙,分别是笔之妙,舌之妙,和刀之妙。这三者,沈友都过绝于人。
很快,沈友的大名传到了当时江东的掌权者孙权的耳中。求贤若渴的孙权立刻派人以礼聘沈友前来。见到沈友之后,孙权与沈友讨论起王霸之略以及当时之务。沈友从容地向孙权陈述他对于荆州的兼并之计,听得孙权十分敬重且佩服,并且采纳了沈友所提出的各种方案。
从此,沈友便在孙权的朝堂上占据了一席之地。他正色立朝,清议峻议。使得江东朝堂的风气为之一变。然而沈友耿直的性格以及得理不饶人的舌之妙难免会为他招来一些敌人。很快,他就被庸臣所谮,被诬谋反。
在一次孙权大宴群臣的宴会上,孙权就对沈友说:“有人说你想要谋反是吗?”当时的沈友虽然服务于孙权,但在他心里,始终认为自己是一名汉臣。一段时间以来的交往也让他看出了孙权是个不甘心居于人下之人,将来必定会反汉自立。这对于沈友来说,是不能接受的。他之所以会被人诬以谋反,想必多少还是有一些对于孙权的不满之心的。
孙权
沈友也许预感到了自己的结局,便正色对孙权说道:“如今的皇上正在许都,有无君之心者,可以说不是想谋反吗?”
沈友的舌之妙,似乎每一句都能够戳中别人的痛处。当年对待华歆如此,如今对待孙权依然如此。孙权虽然欣赏沈友的才能,但感觉此人终究不能为己所用。便痛下杀手,处死了沈友。
沈友死时,年仅二十九岁。
虽然沈友留下的事迹不多,但从这些寥寥数语之中,我们却可以看出沈友是一个十分出众的人物,他年仅11岁便得到了华歆的称赞。之后又得到了孙权的赏识,只不过由于政治立场的不同,孙权发现沈友终不能为自己所用,而且以沈友的才能,若是他日辅佐自己的敌人,无疑会成为一个巨大的阻碍,所以孙权索性一了百了,杀死了沈友,避免了后患。
对于世人所传颂的沈友的三妙,笔之妙和刀之妙我们无法见到更多的例子,可舌之妙却在这不多的记述之中令人印象深刻。无疑,沈友聪慧过人,但说话却有些太过不给人留余地了。这也是他遭人诬陷的根本所在。华歆作为一代名士,可以不与当时只是孩童的他计较,但进入了朝堂之上,人人居心叵测,若依然如此我行我素的话难免会为自己种下祸根。而性格太过耿直,没有城府可能是由于年少成名所养成的性格,却冒犯了孙权,最终死于非命,这不得不说是一个悲惨的故事。但假使沈友能够收敛锋芒,等待时机,在三国那个群雄逐鹿的大时代里,也有可能成就自己的一番惊天伟业。
但一切终究只是假设。沈友所留给我们的只是历史上的一些只言片语。但从中我们却能够看到,时也命也。能够成功的必然是人中俊杰,但同样有许多被埋没的人才,没有能够等到属于他们绽放光芒的那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