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痴吧 关注:600贴子:12,811

【书痴吧刊】痴于书(2010年10月号,总第2期)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写在前面
  颇有点清冷的秋天的午后,阳光暖暖地透过玻璃窗洒进来,稍略抵消了一些寒意。据说今年是“千年寒”,现在寒冷已经过早地侵袭了我所在的这个城市。这样的天气,捧一本书缩在被窝里,是我能想到的最惬意的事。
     不知道有没有人也和我一样这般想。如果有,那么,他是谁?在什么地方?他想读的,又是哪一本书呢?
     也好,我们就看看,这一个月,都发生了哪些和书有关的有趣和不那么有趣的事情----
                                         书痴吧刊小编2号:覆雨翻翻云
                                            2010年10月27日午时



1楼2010-10-27 12:40回复
    烟雨入手旧书月度十佳(烟雨满城西,2010.10.27)
    1、《Tales from the Secret Annex》,Anne Frank, Bantam Books,1994
          安妮.弗兰克的日记打动了许多人,为人类那段黑暗的时代做了一个小小的注脚。
    


    IP属地:山东4楼2010-10-27 22:25
    回复
      9、《死者的奢华》,大江健三郎,斯海等译,光明日报,1995.5
            大江的中短篇小说集。大江是199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1995年这套大江的作品集就翻译出版了,也算是紧跟吧。令人遗憾的是装印质量,尤其是书前的大江照片,完全就是盗版书的水准。
      10、《查太莱夫人的情人》,劳伦斯,饶述一对,湖南人民,1986.12
           几乎全品的正版一版一印书,很是喜欢。已有本书的台版。


      IP属地:山东6楼2010-10-27 22:29
      回复
        洗闲阁购书日志(xixiange1963,2010.10.8)
             2010年10月8日,星期五,晴。
             国庆长假对我毫无意义,除与家里哥姐几大家,已努力减少狐朋狗友聚会。
             一如往常地胡乱读书,倒有点感觉每日时间不够,当然还是要逛书店,而反思每月购书太多几成病态,令人苦脑,购书时不但无趣反成挣扎了,但还是免不了要购书若干。
            
             1.《幸福散论》(法)阿兰著,施康强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年8月1版,精装定价25元,原价购于万州书城。
             已经不习惯原价购书了,但在书城看见施康强三字时眼前还是一亮,心情甚至有点激动,迫不及待买了下来。施老文字最初赏读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上海出版的《文汇读书周报》“书人茶话”版,后激赏于辽宁教育出版社“书趣文丛”第一辑中的施老文集《都市的茶客》,史识与文趣谐备,从此对学人之笔与文人之笔有了较明晰的慨念,也从那时起,几乎就越来越远离了文人那种纯然“浮夸”、“话涝”之文。
             阿兰是著名哲学家,也是著名美学家和随笔作家,本书是他最重要的随笔集之一,用阿兰学生,后来成为著名传记作家的莫洛亚的话,堪与蒙田随笔媲美——我甚至愿意更进一步承认,其智慧和优雅甚或过之,这都因为有了学贯中西的施康强先生的妙译。
            
             2.《持枪的盲人》(美)切斯特.海姆斯著,杨成、邓文娟译,新星出版社2010年9月1版,定价25元,八折。作者是著名黑人侦探小说作家,对欧美泠硬派推理小说产生了深远影响,美国还成立了专授予美国黑人侦探小说作家的“切斯顿.海姆斯侦探小说奖”,以纪念他的杰出成就。这部小说叙述明晰、有力,是我喜欢的一种风格。
            
             3.《思想国》熊培云著,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7年1月1版,定价25元,15元购于旧书店,9成新。书籍内文章体裁不好类别,谓之欧游心寄的思想随笔可也,而当代中外文化制度上的比较是我近来较感兴趣的话题,熊的开放精神也是我力顶所在。
            
             4.《潘子求仁录辑要》〈清〉潘平格撰,中华书局“理学
        丛书”2009年5月1版,定价28元,19元购于旧书店,十成新,以上两书店家都当新书卖了,简直是在抢钱,应该是来自出版社库存处理书,不知店家进成几折,想来差价可观。
             潘氏(1610——1677)以讲学终生,学问渊博,对程朱、陆王、老庄、佛学都有研究,但均持否定态度,所推祟者仅孔孟而已,并认为孔孟之学以求仁为宗,仁,人性也。
             许多当代学人好发猛论,举凡中国衰败之象就怪罪于传统儒学,实责之太甚。儒学不过为心性之学,探讨人性,求人之仁的信念而已。儒学足可更新,与世界先进文明共进。
        


        IP属地:山东9楼2010-10-27 22:48
        回复
          文化广场10月好书榜(深圳商报,2010.11.1)
          1.《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韩寒谈了什么
               上榜理由:韩寒这部最新小说引起的最初关注,似乎主要是买书得黄金的噱头。现在人们谈论它的话题慢慢回到小说本身。作品被韩寒自认为是他最好的长篇小说。它是那种所谓的“公路小说”,以一部旅行车为载体,写在路上的见闻,穿插过去的回忆以及扑朔迷离的人物关系。有人认为小说最好的部分是有关赛车的,其余则不过尔尔。但是,这部小说的叙事调子是引人入胜的,这多半是因为韩寒的语言产生的效果,它的简洁明快,语带机锋的那种独特的机智,以及洒脱中淡淡的忧伤——事实上那像是被刻意掩饰的悲天悯人。它的几个人物,尤其是叫娜娜的女孩子仍然是当代小说中一个非常有现实感的人物形象,或者,这本小说的现实感根本上就是由这个娜娜实现的。凡是读过的人至少会承认,这本小说涉及的确实是我们的世界,这在今天的文学中并不是那么容易做到的。


          13楼2010-11-02 21:20
          回复
            2.《四喜忧国》:写小说的张大春
                 上榜理由:不少读者是通过《聆听父亲》知道张大春的。除了文学创作,他的《小说稗类》也是一本非常好的小说理论。《四喜忧国》为张大春的短篇小说集,曾经被列为“二十世纪中文小说100强”,收录了张大春具有代表性的短篇创作。这些小说多发表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是张大春最初的小说经典。其中包括了获幼狮文艺小说优胜奖的《悬荡》、获第一届时报文学小说优等奖的《鸡翎图》、“时报文学奖”五位评审一致高票推崇的《将军碑》等十三个短篇。更特别附有张大春谈小说创作的近万字序言《偶然之必要》。创作型的理论家和理论型的创作家带给我们的一次文学示范是不应该被忽略的。


            14楼2010-11-02 21:32
            回复
              5.《在美国发现历史》:他们的集体回忆
                   上榜理由:上世纪80年代,国内掀起第二次留学热潮,其中很多人留在了美国,并在美国的学术界做出了一定的成就。《在美国发现历史》是他们当中一些人的回忆,包括上世纪80年代的氛围,这一代人在美国的生活,以及他们的所思所想。历史曾经在他们身边发生,现在,他们用自己的写作去发现其中包含的意义。如果说,每一代人的历史都是独特的,那么,我们还应该承认,每一代人的历史所具有的意义是有区别的。这一代人适逢冷战向全球化的过渡,中国社会的转型,这是一个意义重大的时代。这个时代的个人也因此具有了特殊的价值。事实上,对于很多读者来说,可能引起兴味的倒正是他们当年在美国的生活细节。在这个意义上,这本书甚至是励志的。


              17楼2010-11-02 21:42
              回复
                6.《时代的噪音》:摇滚乐的意义
                      上榜理由:张铁志是刚刚被读者关注的评论家。他关注的对象是音乐,尤其是其中的摇滚乐。他关注摇滚乐的一个原因是,他认为摇滚乐可以改变世界,或者说,在摇滚乐的那些创作人身上,他更多的发现了改变世界的自觉以及可能性。换言之,他不仅仅是一个鉴赏音乐之美的那种评论家。他试图呈现音乐尤其是摇滚乐当中的意义。《时代的噪音》汇集了TW评论家张铁志近几年关于摇滚、政治和文化的写作,检视二十世纪至今西方重要的抗议歌手,探索来自民间的抵抗之声与他们所处时代的关系,为华语摇滚文化论述开启了新境界。本书着力勾勒出西方抗议歌手群英谱,以讨论音乐到底如何能产生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另一方面,更深度着墨歌手所属时代的社会史,有意地透过音乐人的故事来书写二十世纪至今的西方社会反抗史。这无疑是富有启示价值的。
                7.《旧书与珍本∶戈德斯通夫妇书店漫游记》:书痴的爱情
                      上榜理由:这是由爱书人所写的书话,对每个书痴而言,痴狂的方式怪癖五花八门,但狂的套路都是一致的,一旦你不幸成为了其中一员,那么从此之后你会在版本、装订、书衣、插图、开本、毛边、品相,以及扉页上的签名印章里彻底迷失,上天入地地寻觅,被信用卡账单压迫,你会把自己的房间都让出来给那些旧书,你会像傻子一样在深夜的书架前看呀闻呀摸呀,满满的书架就是书痴们的爱情。
                      这本书就是记述了一对夫妇是如何一点点的转变,受了一本书的勾引,就是那本《战争与和平》,最终成了旧书与珍本的爱情奴仆。从此以后,逛旧书店,淘旧书,找第一版,找珍本,品相好、带插图的《哈克贝利·芬历险记》,4美元;精装本《汤姆·索亚历险记》,5美元;1906年出版的《吉普林全集》,33卷,80美元;威尔·杜兰《世界文明史》全集,11卷,还不到70美元……一个写恐怖小说的偶像作家,直到1937年还没有正式出版过小说,他的一本书竟然升值到10000美元!作者劳伦斯·戈德斯通和南希·戈德斯通都是成功的小说家,他们把自己的书店漫游故事以小说的笔法记录下来,同为书痴的人读到这本书,如同读到了自己的故事,每一句话都是那么心领神会,意味无穷。
                


                18楼2010-11-02 21:43
                回复
                  8.《狼厅》:触手可及的历史
                        上榜理由:这是当下很热的一本引进版历史小说,描写的是都铎王朝时期的故事,如果你看过热播三年的美剧《都铎王朝》和2008年的电影《王室双姝》,那你就会有兴趣读这本去年布克奖的获奖作品,这部作品不仅获得了文学界的认可,而且又是名副其实的畅销书。
                        这是一部以托马斯·克伦威尔为中心的历史小说,透过他的视角,讲述了亨利八世统治下的都铎王朝的故事。亨利八世是英国都铎王朝的第二位国王,亨利八世18岁即位并娶寡嫂凯瑟琳后,又和女侍官安妮·博林产生了感情。他向教皇申请离婚却不予批准。小说《狼厅》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展开。该书的主角,首席国务大臣托马斯·克伦威尔帮助亨利八世迎娶安妮·博林,同时成为继沃尔西红衣主教之后国王最信任的顾问。
                        希拉里·曼特尔的历史小说不苟同于那种宏伟史诗或高潮迭起般的历史。相反,她的写作追求的是一种日常生活和历史事件相互交织的重现,就仿佛历史的镜头在她的脑海中逐章重演。虽然讲述的是一段早已成为过去的历史,她使小说成为对历史的挖掘和翻新,而炉边闲谈式的日常语言和简短句式,乃至市井无赖的粗口,使历史变得切近具体,触手可及。


                  19楼2010-11-02 21:44
                  回复
                    9.《华尔街》:与华尔街“面对面”
                         上榜理由:纪录片《华尔街》上月在央视播出,与好莱坞著名导演奥利弗·斯通1987年拍的《华尔街1》不同,这部纪录片并非在揭示奥利弗·斯通所说的“贪婪是个好东西”,而是说出了作为工具的金融对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影响。经济学家吴敬琏参与、陈志武作序等诸种因素,让这部介绍金融的纪录片充满了看点。华尔街到底是什么样子?它和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这部纪录片和这本书回答了这个问题。
                         正如中央财经大学教授李国平所说,这部片子很好地将人文意义上的华尔街进行了诠释,给了人们一个较为清晰的概念,让人们了解了华尔街是怎样确立起今天在世界金融体系中的领导地位,并帮助人们全面、客观、准确地认识了华尔街。这是国人第一次深入探索世界金融的心脏,第一次与华尔街的力量进行面对面的交流。纪录片的导演李成才,他的上一部作品是《大国崛起》,而金融危机,使得这部纪录片更具时效性。这本同名书将为读者揭开更多“秘密”,最重要的是,这部纪录片和书虽然描述的是美国,但观照的却是中国的当下,使得这部片子有了现实意义。
                    10.《追忆似水年华》:寂寞的同路人
                         上榜理由:马塞尔·普鲁斯特的不朽之作《追忆似水年华》占据着20世纪文学的中心地位。而普鲁斯特来到中国之始,是由李恒基、徐继曾翻译的第一卷《在斯万家那边》。据说,从落实各卷译者到最后交稿编辑出版,前后经历了差不多六年时间。直到1991年,全套七卷本才终于出齐。这个版本是由15位翻译者参加翻译的,而后由柳鸣九组织,沈志明选译的《寻找失去的时间》“精华本”也分上下卷由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
                          而一个由十五个翻译者参加翻译的全译本和一个“精华本”,却有着公认的“缺陷”:前者的“风格不统一”,后者的“内容不全面”,这部伟大的作品充满了遗憾。而据说,当年参加翻译《追忆似水年华》的十五位译者中,有多位都曾想过再独立翻译全书。但译者中有的已经过世,有的年事已高。直到20世纪末,上海的周克希与徐和谨几乎不约而同地开始了各自“寂寞”的精神之旅,依据不同的版本,重新翻译普鲁斯特的不朽之作。当年,周克希翻译的是第五卷,而徐和谨翻译的是第七卷。2004年,两人分别推出了第一卷译本,而又经过了多年,我们终于等来了周克希翻译的《追寻逝去的时光》第二卷《在少女花影下》(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年6月)和徐和谨翻译的《追忆似水年华》第二卷《在花季少女倩影下》(译林出版社 2010年4月)。这仿佛是一场竞赛,又是一次携手同行,在普鲁斯特的寂寞之路上,不再孤单,而无论哪个版本,都值得我们无比尊敬。


                    20楼2010-11-02 21:45
                    回复
                      细数流年浑如梦(小沛泗水亭长,2010.10.24)
                        小学时候看的最多的是“画书”,正宗的称呼是连环画,也叫小人书。
                        我已经不记得买到的第一本画书叫什么名字了,较早而且有印象的是《马戏团》,封面是卓别林的剧照,带黄边。书是从大队商店里买到的,当时的售货员叫麻开勇,男性,三十多岁。麻开勇应该不是他真正的名字,而是缘于他脸上有些凸凹不平的疤痕,但“开勇”应该是准确的。拿着《马戏团》,走过很长的一片野地,到家的时候天已经黑了。晚饭后,在油灯下翻看,笑到眼泪婆娑,然而看完之后,却陷入深深的恐惧之中——爷爷又去赌钱了,一个人被乡下特有的寂静与黑暗包围。或许这也是我记住《马戏团》的原因之一。


                      22楼2010-11-07 21:40
                      回复
                             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时候,连环画很风靡,于是就有人来做连环画的生意。在县城的电影院门前,有好几家出租画书的摊位。常见的做法是,用一根线穿起画书的一角,然后成排地挂在一块木板的钉子上,下面是一溜长凳,看一本收费二分。每当从县城的电影院门前经过的时候,都看到很多人坐在那里看,样子非常专注。不过,我没有花钱看过,总觉得还是自己买了看比较划算。学校里也有出租画书的,不过不要钱,要没有写过的作业纸,田字格、稿纸、信纸甚至白纸都可以。所要纸张数量的多少依据画书受欢迎的程度而定,一般都是一张、两张,但也有很贵的,比如《三毛流浪记》,就要六张信纸,我就曾经花十二张信纸看过两遍,后来还想看,人家不让了。我也曾经将自己的画书拿到学校去收纸,结果是收来的一大堆大小不一的纸张最后也派不上用场,只好都扔掉了。
                             我手头积攒画书最多的时候大约有两百多本,其中也有不少“善本”。书多了自然就要交流,而当时主动找我交流的是一个姓郝的小朋友,他也收藏了不少。交流了几天之后,他忽然有了一个主意,说是要把自己的画书和我的一起埋在我家屋后的大树下,永久珍藏起来。听了他的想法我也很激动,觉得这真是一个充满了智慧与刺激的好主意。于是,我们就一起挖了一个既大又深的土坑,下面还铺上了塑料布和稻草用来防潮。埋书的过程象一个隆重的葬礼,持续了挺长时间。埋好之后,我们相约,一周之内,谁也不准打开,否则就要小心雷击。第二天,我的好奇心就发作了,但一想到大风闪电,又只好忍住。等啊,忍啊,漫长的一周终于过去了,当我迫不及待地把土坑挖开的时候,看到的情形让我的血液几乎都要凉透了——除了当初用来防潮的一堆稻草和塑料布之外,埋进去的几百本画书已经全部杳无踪影。当我气喘吁吁地跑到郝同学家里把这个不幸的消息告诉他的时候,郝同学并没有表现得很惊讶,但他还是跟我一起前去查勘了现场,当然,他所能表示的也只有惋惜而已。我现在已经不太记得当时是怎么样的一种心情了,痛惜肯定会有,但也并没有到捶胸顿足、死去活来的程度。后来,我在郝同学的外婆家看到了我自己的一些画书,但我没有去追问,事情就这么过去了。这事如果发生在今天,我想我大约会中止我们之间的一切交往,当初的宽容今天已经无法做到,人真是愈老愈狭隘了。
                             画书失窃之后,我收藏的冲动和热情受到很大打击,买得比以前少得多了。而这个时候,连环画的市场也开始逐渐萎缩,到了八十年代中期之后,新华书店里已经基本上看不到小人书了——伴随自己成长的一个时代也就这么渐行渐远了,留给自己的只是一个模糊的背影。当然,还有一抹愈久愈醇的怀旧心绪。


                        24楼2010-11-07 21:41
                        回复
                               九十年代末来北京工作,周末常去潘家园旧货市场挑书,在那里,经常会看到地上堆积如山的连环画被人象青菜一样叫卖,每次都会过去翻翻,但大都是《霍元甲》、《陈真》之类的电视连续剧,没什么太大意思。不过,有时也会买几本,无事的时候,拿出来在灯下翻看。现在,手头有《红楼梦》系列中的《黛玉葬花》、《抄检大观园》,是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的本子。《抄检大观园》的扉页钤着“北京市朝阳区三里屯街道办事处居民委员会”的印章,《黛玉葬花》的第一页有油笔书写的“闫肇纪1999”的字样。两本书都很精致,尤其是《黛玉葬花》,画面细致优美,可观,可品,可玩。《红楼梦》之外,《西游记》系列也有几本,一本是《尸魔戏唐僧》,就是湖南美术出版社所出的绿边“西游记连环画”之六,印到一百五十八万册之多。另一本是“西游记故事”之一的《高老庄》,是完全卡通式的画法,招赘高老庄的猪八戒头上竟然还扎着一条花手巾。这一本是人民美术出版社所出,印到一百零四十万册。另一种就是大名鼎鼎的《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了,可惜已经残缺不全,从第九页开始,到一百零八页结束。残缺之外,里面的人物也都被涂得花红柳绿,殊碍观瞻,不过,有聊胜于无。此外,还有一本“戏剧连环画”之一的《将相和》,宝文堂书店出版,何宁绘画。这本书的画法很特别,彷佛画像石或画像砖的拓本,有着浓郁的汉代风格。另外一本是《明珠》,属“西湖民间故事”之一。实际上,这本书包含两部分内容,一个是《明珠》,另一个叫《石香炉》,使用了很明显的版画技法,黑白分明,看起来也很美。《马跃檀溪》属《三国演义》系列的第十七本,前后封皮都没有了,内容倒是不缺。《审潘洪》是杨家将故事之一,京剧里好像也有这出戏,裘盛戎饰潘仁美,唱得不错。这本书也不完整,故事的结局没有了,很遗憾,但画的很好,某些地方有点程十发绘画的风格。剩下的几本都是电影连环画,分别是《小字辈》、《尤三姐》、《黑旋风李逵》和《人世间》。《小字辈》估计是“冯彬”同学的第三十八本藏书,不知道为什么卖掉了。《小字辈》里最有名的演员就是迟志强了,曾经在严打的时候因流氓罪被投入监狱,后来因一曲《铁窗泪》而名声大噪,真是“塞翁失马,安知非福”了。《尤三姐》是据京剧电影改编的,其中有几个演员很有名,如童芷玲、刘斌昆和童祥苓。其中那个饰花花公子贾琏的童祥苓就是《智取威虎山》里杨子荣的扮演者,反差真的很大。《黑旋风李逵》是湖北省京剧团的演出本,但其中李逵一角则是“特邀京剧名净袁世海参加演出”。或许是年纪太大了,末场的武打是由舒建础代替的。或许是考虑到成本的缘故,戏曲连环画都是黑白画面,看起来缺少美感。《人世间》是巴基斯坦故事影片,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故事很老套,但老套的故事也很感人,属于百姓“喜闻乐见”的那一种。印度、巴基斯坦国家的电影最好是有声,因为他们的音乐很特别。
                               以上就是现在仅有的几本小人书了,虽大多都已经残破,但正是残破才使得它们具有了新书所没有的特别风味——青灯黄卷似儿时啊。其实,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童年、少年时代,无论怎样过,都有其特别值得怀念的地方。随着岁月的流逝,有些记忆逐渐淡去了,而另外一些记忆却又日益变得分明起来。我是个喜欢回忆的人,在回忆中早年的苦恼往往也都变成了欣悦,这应该就是距离所产生的美吧?在我的童年记忆里,我觉得最值得回忆的就是那些曾经给我带来无数欢乐的小人书,它们既是一个时代的印记,也是我个人成长的历史,那些曾经翻阅过的每一个画面似乎都融入了我自己已经流逝的生命。现在把这些琐碎的记忆写下来,也并不是为了要留住什么,因为,世上又有什么是可以留住的呢?


                          25楼2010-11-07 21:41
                          回复
                            书事(理洵,2010.10.8)
                              国人的心理,凡事总想着个“整顿”,其实,日子总是散的,散乱才是生活的常态。抬头看树叶发黄散落,被秋风吹起,心里是莫名地凄楚。
                              忽然看到自己一九九一年一月曾经购买过的两本字帖,《智永真书千字文》,《唐褚遂良圣教序》,是上海书画出版社历代名帖自学选本中的册子,很有物是人非之感,那时候很便宜,现在的重印本价格几乎是原来的五六倍。我对青女士说,带它们走吧。都二十年过去了,它们仍然很新。二十年前,正是自己热衷于书法的时日,上海书画社的这一套书,其中的很多本,自己都购买了。
                                  从旧屋取来止庵的《如面谈》在这两天翻了一回,看他写父亲沙鸥的文章《最后的日子》,以及《我的哥哥》,都让我心里泣血。止庵是不擅于抒情的人,以这样理性的笔调写亲者悲情的境遇,亦正如以并不锋利的小刀在读者心上缓缓地一回一回地划过,是让人痛且悲的。这书是重印本,安徽教育出版社二零零七年六月的本子,此时距初印的时日,也亦十年,时光虽则流逝,亲情却还绵延。偶翻黄裳《书之归去来》,看《故人书简--钱锺书》一文,钱氏一九七九年致作者一函中有诗句云,雕疏亲故添情重,落索身名免谤增。这句诗我十年前已是记得深切,只是总不能理会他的深意,随着年龄的增长,感受却一点一点地增加了。黄裳文中说,默存“于和叔子诗中‘落索身名免谤增’句旁,自画数圈,亦是此意。知其宿志如此,不自今日始也。”倒是多了一份理会。此书二〇〇三年深冬购于深圳,湖北人民出版社一九九七年八月印刷,是该社“人间书”丛书中的一本,这套丛书中还有一本董桥的书,《静观的固执》,只可惜从来没有见过。
                                  散乱的假期已有两天没有出门,下午午睡后去万邦书城,天是阴阴的,路上堵车亦是严重,人生的无奈于堵车亦能管窥一斑。购书两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书画名家画语图解黄宾虹卷,记得三五年前曾购得这套丛书中的吴昌硕卷,但看此册却是二〇〇九年十二月的本子,心里略有所思;鲁迅《古小说钩沉》手稿,浙江古籍出版社二〇〇八年六月出版,大先生不只文章做得好,字也是写得不错的。


                            29楼2010-11-07 22:40
                            回复
                              201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略萨作品的中译本(覆雨翻翻云,2010.11.7)
                                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秘鲁作家。诡谲瑰奇的小说技法与丰富多样而深刻的内容为他带来“结构写实主义大师”的称号。其获奖评语为“因他对权力结构制图学般的细腻描述和他对个人的抵制、反抗和挫败形象的尖锐刻画”。
                                  


                              38楼2010-11-07 23:4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