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吧 关注:2,481,896贴子:16,764,711

回复:康德理论的两个关键不可克服的障碍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怎么证明物自体存在性?怎么证明物质存在不是知觉加信仰这些后天经验存在?甚至怎么证明先验经验?时间与空间不也是感觉材料吗?不都是知觉体验吗?能在知觉体验在找到什么真实存在吗?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24-10-18 12:36
收起回复
    为什么现实真实性认同的人多,因为科学和经济几乎所有学科就建立在真实性物质宇宙世界观上,完全否认就是世界公敌,人类集体意识认为什么大众就会支持包括哲学家,有什么人能够脱离现实真实性认知生活?实用与价值与市场定义了对错,这个才是核心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24-10-18 12:40
    收起回复
      很简单,康德不够康德,他还保留个物自体来恶心人,人的思想连物都不要,你人要这垃圾东西干什么,导致他不得不跟以前他批判的那些人一样去设立个绝对律令去约束别人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8楼2024-10-18 17:05
      回复
        老哥有没有读过黑格尔,有的话能不能说说


        IP属地:马来西亚来自Android客户端19楼2024-10-18 18:01
        收起回复
          康德之所以设立了“外部刺激”,实际上反映了康德式主体,即先验的自我意识的自身匮乏性,康德认为先验框架是内在于这个意识主体之中的,是一种自在存在的规定性,康德的局限性就在于他仍然在坚持传统的形而上学立场,即固定的主体(这个主体并不是笛卡尔的我思,我思在先验辩证论一篇中已经以先验谬误的形式被扬弃了),但是它的匮乏性就在于这种固定性。康德认为自我意识从属于主体,而谢林和黑格尔的讨论基点都是自我意识的自身活动,自身性——这条辩证法的精髓,未能被康德把握住。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20楼2024-10-19 01:57
          收起回复
            黑格尔的目的是达到观念论和实在论的统一,所谓的外部世界和意识最后都被扬弃掉了,成为精神实现自身的环节,所以理性发展到自在自为存在的阶段时,这些深陷于传统形而上学的词汇反而会被消解在精神之内,怎么会导致教条主义呢?黑格尔的精神不是一个百科式大全,不是斯宾诺莎的实体,而是包含着差异的同一性。至于恢复到传统的实在论哲学,只对了一半,黑格尔确实做到了实体与主体的统一,但是同样也穷尽了古典哲学的所有论域,黑格尔将实在论推向顶峰,但也终结了实在论。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21楼2024-10-19 12:02
            收起回复
              去读一读精神现象学吧,停留在康德很容易滑向庸俗实在论(1—1)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23楼2024-10-19 12:20
              收起回复
                在康德看来,你所说的事物外部性质,本身就是人的自身的直观和先验范畴的产物,物自体只是作为一个刺激的来源,我想的是,你在思考这第一个可能性的时候就已经默认了外部性质的独立存在了,这本身就与上面说的“人的自身的直观和先验范畴的产物”相悖了,而外部刺激没有进入主体内部,自然也就不会有现象的认识了


                IP属地:重庆来自Android客户端24楼2024-10-19 20:43
                收起回复
                  我现在来认真的和你说一下康德哲学存在的问题:康德的批判哲学体系,不能称之为“纯粹的先验哲学”,而是康德从经验知识的发生过程,揭示出了其中的先验因素,这些先验因素为经验知识提供合法性的保障。但是为什么康德仍然将先验与经验两者分开?因为康德不认为我们的先验因素具有实在性,也就是说它仅仅是经验知识发生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那么康德就必须预设物自体,来充当知识的经验形成的那一部分合法性来源,所以物自体并非一开始就直接是实在本身,而是先验因素的补充,是一种理论预设。所以物自体被认为具有实在性,是康德为了维护传统的形而上学二分法(实在与非实在)的立场性话语,其实完全没必要把物自体认为是一种外在于先验因素的东西,他们仅仅是有一种无法弥合的本体论差异性,将它归于实在,的确言过其实。康德在这里其实是受到了自然科学的影响,因为康德坚信经验科学具有纯然的有效性,他只是为科学知识立法,而并没有想重构科学范式。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25楼2024-10-23 11:19
                  回复
                    《纯粹理性批判》一书中分为,先验感性论,先验逻辑,先验分析论,先验辩证论这几个主要部分。主要路径可以归结为,外界刺激(这正是有争议的地方)—时间/空间(中介1)—杂多表象—先验统觉(借助先验图式)(中介2)—现象—先验范畴(中介3)—概念,最后在概念与超验领域之间有一条无法弥合的鸿沟,以上就是康德论述的基本路径。即感性,知性,理性的三个阶段,其实康德的物自体同时回应了感性与理性两个阶段出现的本体论断裂,第一就是康德所说的“刺激”,这属于感知领域,第二就是人人皆知的“实在”,这属于超验领域。如果只站在康德的角度,这两者恰好能构成一个闭环:刺激不就正预示着实在吗?但是这个论断是一个典型的亚里士多德式的论断,它包含着这样一个预设前提:整个知识的发生过程是一个被实体推动着的运动,它把这种运动看作是外在的力量所导致。但是康德忽略了他的另一条论述路径,也就是《纯粹理性批判》书中始终暗自坚持的一个论点——自我意识,这也正是他的知识论的潜在立场,即知识必须呈现在自我意识之中,这也是他一般被诟病为主观唯心主义的地方,即自我意识为所谓的实在与先验因素开辟了一个可供结合的环境,自我意识是一个“场”。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26楼2024-10-23 11:38
                    回复
                      那么康德自相矛盾的地方就在于,既然我的一切讨论都被限制在自我意识的“场”之内,那为什么还要预设实在,即将“刺激”作为出发点,将“物自体”作为落脚点呢?这不正是康德自己所反对的吗?既然物自体不在场内,那为什么要在场内去预设场外呢?那只能说明这样一个事实:自我意识本身就是开放的,这个边界要么不存在,要么是自我意识自我设定的,所以要么自我意识就是实在本身,要么实在本身就是自我意识。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27楼2024-10-23 11:43
                      回复
                        实在与自我意识的同一性,在谢林的《先验唯心论体系》中得到了详细的论述,我推荐你先看这本书,这本书就是为了批判康德的先验知识论而写的。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28楼2024-10-23 11:45
                        收起回复
                          康德的二元论里面唯心主义色彩还是很浓厚的,这和我们普遍的唯物主义认知不能完全契合是很正常的。
                          (大概看了看,没时间看完,找时间讨论吧)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29楼2024-10-29 23:47
                          回复
                            许多人指责康德的先验论,事实上是不清楚这种先验知识是什么!
                            先验知识是什么?一是指认识主体的先天理念,也即个人的先天的喜好与厌恶,感兴趣与不感兴趣的问题。二是前人的经验教训,共知共识,这些以语言的,文字文本的形式,先于具体个人的实际经验,被事先以知识的方式告知于具体个人。三是,掌握了事物的规律,而可预知,预判事物的发展与变化,从而对事物的一种先验性的预知。
                            对先验论不加以上述必要的区分,一概地以主观唯心主义(以先天理念为依据的先验论),本本主义(以共知共识的前人经验教训为依据的先验论,包括上帝神人导师),和与先验知识相对的,客观事实检验与主观感受体验的实践与实证主义。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31楼2024-11-07 05:33
                            收起回复
                              事实上,康德哲学体系,很象儒家思想被翻译成西方语言,对先验知识的批判,正如孔夫子所倡导的:民可使由之,而不可使知之,是在既有共知共识的先验知识体系,让人们应敬与信的基础上,要人们知其由来,并能知变应变,举一反三而灵活运用,由信上升到智,如此,才能日日新苟日新,而不会变得僵化与保守。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32楼2024-11-07 05:4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