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粹理性批判》一书中分为,先验感性论,先验逻辑,先验分析论,先验辩证论这几个主要部分。主要路径可以归结为,外界刺激(这正是有争议的地方)—时间/空间(中介1)—杂多表象—先验统觉(借助先验图式)(中介2)—现象—先验范畴(中介3)—概念,最后在概念与超验领域之间有一条无法弥合的鸿沟,以上就是康德论述的基本路径。即感性,知性,理性的三个阶段,其实康德的物自体同时回应了感性与理性两个阶段出现的本体论断裂,第一就是康德所说的“刺激”,这属于感知领域,第二就是人人皆知的“实在”,这属于超验领域。如果只站在康德的角度,这两者恰好能构成一个闭环:刺激不就正预示着实在吗?但是这个论断是一个典型的亚里士多德式的论断,它包含着这样一个预设前提:整个知识的发生过程是一个被实体推动着的运动,它把这种运动看作是外在的力量所导致。但是康德忽略了他的另一条论述路径,也就是《纯粹理性批判》书中始终暗自坚持的一个论点——自我意识,这也正是他的知识论的潜在立场,即知识必须呈现在自我意识之中,这也是他一般被诟病为主观唯心主义的地方,即自我意识为所谓的实在与先验因素开辟了一个可供结合的环境,自我意识是一个“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