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周结
## 关于“道路”
> || 路在脚下,更在心中。
其实这点我很有发言权(,包括今日以及今日前我的学习经历,都是有参考一些人的“路”的。但剧本似乎有“亿点点”不一样。
让我铁了心走向机器学习道路的前辈Asain当时放弃了 * 大学的保送铁了心去了 * 高校,然后去德国读硕士博士,就是机器学习方向。当时在群里分享一些技术资源和学习方法,并且更新每一天的Vlog,我对于大学生涯最美好的期待就是从那时开始的。
在初高中阶段,也有两位对我感触很大的人,碍于种种原因无法细说,不过ta们的“道路”,也的确为我留下很深的影响。
我建立这一系列周记的初衷,也是为了某种程度上让我在学着前进的路上不要迷失了方向。如果我的这些心路历程在后来可以帮助到未来的某位“不幸”来到甘农,渴望重生的朋友,那便是无上福了。
## 关于思索与行动
> || 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
《殇物语》里,存活千年的卡拉特托将自己的血液和魂晶提供给濒死的X-573之后,其中遗留的卡拉特托千年来积攒的记忆差点如同洪水一般将X-573的本人格冲散。以至于X-573在完全康复后还呆傻了半个多月才逐渐回过神来。
大量的输入信息往往会导致思虑过多而使行动停止。特别是经历大量专业课的情况下,信息的输入往往压倒性地打败了信息的输出。而定义注释的堆积会令人变得胆怯,不敢轻易下手操作。
这里提供一种我探寻发现的可以快速提供自信和学思平衡的课程 **键盘盲打** 。它有清晰的理论体系,譬如坐姿以及姿势规范,以及键盘操作区域的划分。也有很明确的实践体系,包括且不限于结合理论的键位练习和纯实践的速度rush。特别是自卑的朋友,在实践练习中可以更快找回个人自信。譬如,在姿势正确的情况下,左手食指直接按下去是“F”,上偏一点是“R”,下偏一点是“V”。斜向上按过去就是“T”,向右挪一下就是“G”,而把指头稍微张开按下去就是“B”,干脆利落,屡试不爽,倒是在犹豫的条件下更容易出错。
## 关于内向与外向
> || 其实没有多大必要去在意别人眼中的自己。纵使一些非常逆天的人,也很难在时间的洪流下留下多少痕迹。不如放开去做自我,便会发现,相对于冷嘲热讽,更多的还是“无视”。
这点在东方红广场的公共钢琴上便可见一斑了。刚开始我还略怕自己蹩脚的水平会引人嘲笑,后来发现,除了自己,没有人会注意到。反而,那些在旁边看的人,更多的是在以我的旋律起头在自己的脑海中回味,而不是在品味我弹奏的本身。~~除了一次一个小孩在我弹欢乐颂时弹错了一部分,指着我大笑然后被他妈一把抓走,几秒后就听到那位的抽噎了,人类善(雾)~~
常说“树没皮倒,驴没皮死,人要没皮,天下无敌”,这句话在积极意义上还是有很大作用的。特别是对于学子来说。学习,就是不断 犯蠢,纠正自己犯的蠢,然后进步。如果有一套完美的100%不会犯蠢的学习方法,那么那个方法百分之一百是“太阳升起后就会变成太阳”的废话或者真空球型鸡。建立在自己思考过的基础上,为什么要怕回答错问题呢?总会有人指正,并且自己也会因为这一次指正而填补一点自己的不足。为什么要惧怕犯错呢?正确往往建立在大量的错误之上。除非是备战达尔文奖的神人们,我不觉得在学习上出现的错误会要了人的命(注意前提)。相反,它可以让我们在一次次纠错中达到更完美的地步。
这时也许会有人说,哎我就是铸币该怎么办呢?不要怕孩子们,lz就是举世无双的大铸币。我在小学期间有过抄写parent这个单词五百遍后还写错的经历。不是不用心,而是这六个字母压根不进脑子,以至于成了一段“佳话”。像这些重复的马虎眼错误,怎么说呢,就体现出笨鸟先飞的作用了。先走一步趟出自己所有的“马虎雷”,然后在后面尽量避免,不然也没再的办法了。

题外话,还有一次,我在操场溜达,无聊,掏出口琴,吹了那段自 新大陆 和 茉莉花 。在我自己玩的起劲时,旁边有个小姑娘跟着我的调调开始唱 " mi mi sol la do do la sol sol la do ",是那种很标准的唱音,停下后询问我是不是茉莉花,她们老师刚刚教完。交谈中得知,她跟班学习钢琴,古筝,小提琴,有想学口琴,但是太难了,老是吹不准。但之后我也没有细听了,总感觉内心受到了暴击(
## 关于英语学习
> || 用她来体验文学美,对于我等理工糙男来说,可能略有些唏嘘。但是如果把她当作工具,那可太棒了!
我最近有在练习一种英语书体,叫做 **Consistent Cursive** 。十分丝滑舒适。而且在一些水课也尝试利用自己五毛钱的英语水平尝试了英语笔记,基本上想到哪里笔就可以记录到哪里,有被震撼到。 但是局限于词汇量在专业课上这般记录就显得十分吃力。
英语作为工具的重要性也在其他地方逐渐体现出来。一些比较火热的工具可能还好,会有 *烤肉侠* 帮忙来翻译,但是一些在特殊情况下需要的工具,比如一些专业软件,可能就有很难找到翻译插件了。或者民间偶尔会流传一些个人自用汉化,但是随着本体版本更新,可能会失效,可能会在翻译好的一堆中文里的关键部分蹦出来几句洋文。还有一些说明文档和论文什么的,翻译软件和ai的不准确性众目睽睽。所以英语作为工具,还是十分必要的。老实说,这种自发性但是无法满足的需求已经开始让我如坐针毡了。
## 尾记
昨日与吧友宴,呜呼快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