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半句我就不过多解释了。今年,有两位长期在北京工作的同学(大学在北京上的,现在三十五六)回了天津,现在生活也不错,工作上变成了地区的小主管,其中一个至少还招了六七个人。我自己在高校工作,想回但肯定是中远期计划(高校不是谁动就能动)。说这些故事只是想说,实际的细节变化很多,只盯着最差的,对自己没好处。
实际问题有三个可以关注:
首先,七八月规工下降,综合数据和务实网友回复,主要是医药、化工、汽车下降。体现的问题可能有:咱们的产业能不能对得上市场需求(汽车业肯定不行,油车还会有市场,西北东北乃至西南可能还需要,但就是在缩小),新能源还有没有可能;化工什么时候大规模投产,用水量的限制有多大,海水淡化有没有帮助。
其次,去年前三季度核减的口径和原因是什么,和五经普有什么关系。大家想象五经普调增,是因为税收不错,于是有人说税收和GDP无关,什么工资消费进出口投资就业最重要,不无道理。不过,考虑到天津的就业有增长(当然同时期肯定也有反向的失业问题),考虑到天津的工资也没那么低(非私营和私营增长都较快),到底GDP和经济状况都关系如何?持续调减之前我们已经根据新方法统计了吗?
第三,社零和可支配收入到底是怎么统计的,困扰我十几年了,特别是后者。后者是调查数据吗?以及,比工资排位低那么多,一说就是投资产生的收入少,是天津人不买基金理财?还是工作人口不够大?还是根本不准?
现在的问题就在大规模制造业不好弄。中高端服务业有一定进展。
总之就是如果真感兴趣,咱们可以讨论问题。真丧气到不行了,想搬到哪儿搬到哪儿。我一年只要有寒暑假和长假都回来,只要不出差,经常去新建园区看看,就算不懂也比在网上瞎琢磨强。
实际问题有三个可以关注:
首先,七八月规工下降,综合数据和务实网友回复,主要是医药、化工、汽车下降。体现的问题可能有:咱们的产业能不能对得上市场需求(汽车业肯定不行,油车还会有市场,西北东北乃至西南可能还需要,但就是在缩小),新能源还有没有可能;化工什么时候大规模投产,用水量的限制有多大,海水淡化有没有帮助。
其次,去年前三季度核减的口径和原因是什么,和五经普有什么关系。大家想象五经普调增,是因为税收不错,于是有人说税收和GDP无关,什么工资消费进出口投资就业最重要,不无道理。不过,考虑到天津的就业有增长(当然同时期肯定也有反向的失业问题),考虑到天津的工资也没那么低(非私营和私营增长都较快),到底GDP和经济状况都关系如何?持续调减之前我们已经根据新方法统计了吗?
第三,社零和可支配收入到底是怎么统计的,困扰我十几年了,特别是后者。后者是调查数据吗?以及,比工资排位低那么多,一说就是投资产生的收入少,是天津人不买基金理财?还是工作人口不够大?还是根本不准?
现在的问题就在大规模制造业不好弄。中高端服务业有一定进展。
总之就是如果真感兴趣,咱们可以讨论问题。真丧气到不行了,想搬到哪儿搬到哪儿。我一年只要有寒暑假和长假都回来,只要不出差,经常去新建园区看看,就算不懂也比在网上瞎琢磨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