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淡漠”之外,庄子对于个体维度的哲学理论的重要前提是人的生命的自然过程的绝对性。这与《单向度的人》颇有异曲同工之妙:《单向度的人》认为人生是值得生活的,或毋宁说是能够和应该使之成为值得生活的。而庄子同样以“蜉蝣”之说表达其观点:人的生命同天地相比是短暂的、不可复制的,那么生命就是贵重的。完成生命的自然过程成为了庄子哲学中的重要的母题。因而由此核心延展到人的自然状态之上,庄子认为自然状态下的人就应当“重生”,而非“一切人反对一切人”。在这种前提之下,人的物质存在首先与“身”相联系,肯定生命价值,直接投射为对“身”的关切。于《让王》中,庄子借由子华子与昭禧侯之间辩论“身”与“天下”的寓言故事,试图将“身”与天下作比较,虽然天下在惯常的社会思潮中明显是处在价值天平的更低的一段,但在庄子的思想之中,尽管天下已经重之于斯,但相对于“身”或两臂肢体而言,它又显得一文不值。对个体而言“身”在价值判断的天平中明显是更重的那一端。该篇开头“夫天下至重也,而不以害其生……故天下大器也,而不以易生[]”,即是对此种结论的提要钩玄。正是以价值判断上的“身”重于天下为前提,在庄子的思想之中,“天下”只能屈居于“身”的下位。不过需要注意到“治身”落到社会生活实际的问题,庄子所说的养生并不仅仅限于“形”和“身”,从现实的形态看,个体作为具体的存在,总是既有其形,亦有其神,可以说并非只有身形是重点,而是同时包含精神层面的要求。庄子反对纯粹的“养形”,认为纯粹的养形是一种刻意的行为,纵然能养其形,但若不能“达生”、“达命”,即通达生命的自然之理和自然之份,仍然无法改变根本性的生存危机。
详见于罗安宪及万勇华的相关论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