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厦门大学、四川大学、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联合在Current Biology上发表了题为“Ancient genomes reveal millet farming-related demic diffusion from the Yellow River into southwest China”的研究论文。CurrentBiology为中科院一区和JCR一区期刊,五年影响因子为11。该论文首次报道了我国西南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到青铜时代的农业人群的古基因组,揭示了川滇先民主要来自于黄河流域,对理解当地史前人群源流以及民族迁徙和融合历史有着重要意义。
研究背景
我国西南的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自古以来就是人群交流、融汇的重要地区。人群迁徙、交流往往伴随生产方式的变化。研究表明,早在新石器时代,四川盆地西缘最早的营盘山遗址(距今约5000~4700年)出土了粟、黍、黑麦等种子,体现出与黄河中上游粟黍北方旱作农业人群密切相关的马家窑文化特征,营盘山遗址相关文化遗存的出现被认为与甘青地区人群南下迁徙密切相关。同时,四川盆地出现了水稻与粟、黍混合型的农业。如成都平原最早的桂圆桥遗址(距今约5100~4600年)同时出土了稻、粟和黍的种子,宝墩文化相关遗址(距今约4500~3700年)出土了大量稻米与粟、黍共存的遗存。云贵高原许多遗址也有相似的特征,如元谋大墩子遗址(距今约4000~3600年)、剑川县海门口遗址(距今约3800~2400年)。然而,这些混合农业人群源自哪里?与当地现今藏缅人群有何关系?这些问题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焦点。
研究背景
我国西南的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自古以来就是人群交流、融汇的重要地区。人群迁徙、交流往往伴随生产方式的变化。研究表明,早在新石器时代,四川盆地西缘最早的营盘山遗址(距今约5000~4700年)出土了粟、黍、黑麦等种子,体现出与黄河中上游粟黍北方旱作农业人群密切相关的马家窑文化特征,营盘山遗址相关文化遗存的出现被认为与甘青地区人群南下迁徙密切相关。同时,四川盆地出现了水稻与粟、黍混合型的农业。如成都平原最早的桂圆桥遗址(距今约5100~4600年)同时出土了稻、粟和黍的种子,宝墩文化相关遗址(距今约4500~3700年)出土了大量稻米与粟、黍共存的遗存。云贵高原许多遗址也有相似的特征,如元谋大墩子遗址(距今约4000~3600年)、剑川县海门口遗址(距今约3800~2400年)。然而,这些混合农业人群源自哪里?与当地现今藏缅人群有何关系?这些问题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