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吧 关注:5,214贴子:50,985

进击的王安石:强辩下的大宋变法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2024-11-05 21:02 编辑:李阳 罗东
本文为历史新书《王安石“强辩”考》书评。


IP属地:云南1楼2024-11-08 08:58回复
    zyh105401、血色尸体、塞纳河波澜不惊. . . 被楼主禁言,将不能再进行回复
    王安石变法是史学领域极常见的命题,前人研究已非常充分,要写出新意很难。周思成新著《王安石“强辩”考》自熙宁时代的唇枪舌剑切入,以当时广泛而激烈的政治辩论为审视主体,实可谓独辟蹊径,使人耳目一新。
    传统意见谈论王安石变法,常将事与人分而论之。即对王的个人品行持肯定态度,对变法则持否定立场。如司马光身为王安石最强劲的政敌之一,于王去世后评价其“文章节义过人处甚多”,建议“朝廷宜加厚礼”,以堵塞反复无常之徒的诋毁。黄庭坚是反变法派,亦不吝赞美王安石“视富贵如浮云,不溺于财利酒色,一世之伟人也”。朱熹严厉批评王安石“以其学术之误,败国殄民”,也仍肯定其为人“清介”“高远”。吕中极不满王安石“引用小人”,却仍承认“安石之心与章子厚(惇)不同,……盖安石之法,犹出于所学;章子厚之法,将托安石以报私怨耳。”


    IP属地:云南2楼2024-11-08 09:00
    回复
      这种评价模式长期延续,直到晚清才因国运急速下坠而发生变化。彼时的开明知识分子群起呼吁变法图强,这种心理很自然地也投射在了历史人物身上,商鞅、王安石与张居正等改革者成了时代书写的宠儿。如深度参与了戊戌维新、清末新政的梁启超,不但为王安石立传,还大声赞誉其为“三代以下之完人”,甚至将其与英国近代著名政治人物克伦威尔相提并论。这种按现实需要重新塑造历史人物形象的做法,意味着时代意见全面压过了历史意见。晚清只是开端。此后,时代意见愈演愈烈,历史意见步步退缩。及至后来,关于王安石变法的评价已全面翻转。


      IP属地:云南3楼2024-11-08 09:01
      回复
        时代易变,时代意见必然游移不定。历史意见不会,毕竟历史的本来面目已经固定。后世之人虽无法百分百还原历史现场,那些严肃的历史研究终究是在不断逼近历史本相。《王安石“强辩”考》试图回到熙宁元丰时代,具体而言是回到变法期间各种政治论战的现场,自然也是一次摆脱时代意见、回归历史意见的努力。不过该书未止步于此,还试图更进一步,回答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北宋晚期看似思想活跃,交流频繁,却没有通向成功的政治变革?”其副书名“十一世纪中国政治的常识与诡辩”,便隐隐指向了这个问题的答案。


        IP属地:云南4楼2024-11-08 09:02
        回复

          《王安石“强辩”考》,周思成著,贵州人民出版社·汉唐阳光,2024年5月。


          IP属地:云南5楼2024-11-08 09:04
          回复
            被忽视的常识
            十一世纪中国政治的最大常识,便是北宋仍是个皇权专制国家——遗憾的是,前些年的宋史热似乎让许多人忘记了这一点,竟将赵宋王朝视为了拂晓、前夜乃至近世的开端。实则赵宋王朝的皇权依旧无远弗届,赵宋王朝的官僚集团依旧只是依附于皇权的统治工具。至于文官们较前朝更有尊严、也多了些批评皇帝的空间,只是皇权从改良统治术的角度出发,略略放松了勒在官僚集团脖子上的绳索,并不意味着官僚集团成了一种独立于皇权之外的存在。
            庙堂之高与江湖之远,皆无能够抗衡、制约皇权的力量。当然,北宋政治确有其特别之处,正如本书所承认的那般:


            IP属地:云南本楼含有高级字体6楼2024-11-08 09:06
            回复
              好书,不过批王过了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4-11-08 10:55
              回复
                “北宋政治最吸引人的地方,莫过于这个时代和这套制度竟能允许王安石、司马光这样的儒家理想主义者升到能够真正左右国家命运的高位,并且,在获得权势的过程中,他们几乎没有受到权力腐化的侵蚀。单是这一点,北宋政治也足以得到很高的评价。”
                只是这种特异性远不足以改变北宋的政权性质。王安石与司马光可以利用其能量与声望部分影响时代走向,但真正的决策者仍是皇权及其代理人。当皇权决意不受王安石与司马光影响时,王安石与司马光毫无办法。
                正是这个最大的常识,决定了十一世纪中国的政治论战,无论表现得多么激烈与充分,皆只能走向强辩,且必以诡辩告终。


                IP属地:云南8楼2024-11-09 15:55
                回复

                  王安石像,出自故宫博物院藏《历代圣贤名人像册》。


                  IP属地:云南9楼2024-11-09 16:04
                  回复
                    政治靠山决定论辩成败
                    王安石的强辩众所周知。赵抃说他“强辩自用,诋天下公论以为流俗”;朱熹说他“直是强辩,邈视一世”。强辩既是王最重要的性格特征,也是他立身朝堂期间留给世人最显著的政治标签。围绕在王安石身边的那些知名新法派干将,如吕惠卿、章惇、曾布等,也皆在史料中呈现出咄咄逼人、利口轻肆、猖狂狡狯的论辩特征。
                    这些史料记载,不能简单归结为政治对手的污蔑。毕竟熙宁以前、元祐之后同样政争频繁,可惟有熙宁、元丰时代的变法派在史料中留下了强辩的历史形象,可以说是个极突兀的例外。


                    IP属地:云南10楼2024-11-09 16:06
                    回复
                      在宋人刘安世看来,这突兀的例外之所以出现在熙宁、元丰时代,核心原因是宋神宗的权力毫无制约而又亟欲大有作为:“神庙即位,富于春秋,天资绝人,读书一见便解大旨,是时见两蕃不服,及朝廷州县多舒缓,不及汉唐全盛时,每与大臣论议,怫然有不悦之色。……独金陵(王安石)揣知上意,以一身当之,以激切奋怒之言,以动上意。”神宗即位时仅二十岁,正是雄心勃勃意欲有为的年龄,又素好法家权术,喜读《韩非子》,曾沉痛慨叹“天下弊事甚多,不可不革”。熙宁元年王安石入朝,神宗向他询问治理天下的法门,王回复“择术为先”。神宗又问效仿唐太宗如何,王回复“陛下当法尧舜,何以太宗为哉!”这些话语,既契合神宗的价值观,也命中了年轻皇帝欲大有为的心态,神宗自然颇为受用。其命王安石“悉意辅朕,庶同济此道”,可谓顺理成章。


                      IP属地:云南11楼2024-11-09 16:08
                      回复
                        因新政成了疯狂逐利的财政改革,当时天下人对王安石变法群起而攻之,可王始终屹立朝堂岿然不动。据刘安世分析,这岿然不动主要依赖虚名、实行、强辩、坚志八字——“当时天下之论,以金陵不作执政为屈,此虚名也;平生行止无一点涴,论者虽欲诬之,人主信乎?此实行也;论议人主之前,贯穿经史今古,不可穷诘,故曰强辩;前世大臣欲任意行一事,或可以生死祸福恐之得回,此老实不可以此动,故曰坚志。”简言之就是名声大、私德好、擅长强辩、绝不低头。前两项不足为奇,后两项恰是神宗最看重王安石的地方。王安石能够上位,是因为想要大有为的神宗希望他上位;王安石的强辩能够在朝堂上有发挥空间且无往而不利,是因为想要大有为的神宗需要他的强辩。史载,王安石于御前与人争辩,常自神宗处收到“上笑”“上悦”“上大悦”之类反馈,这反馈毫无疑问正是极有力的支持。


                        IP属地:云南12楼2024-11-09 16:11
                        回复

                          宋神宗像,出自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宋代帝王像》。


                          IP属地:云南13楼2024-11-09 16:12
                          回复
                            从这个角度来看,所谓王安石变法的完整表述,应是“以神宗意志为准、由王安石负责执行的财政改革”。正如《宋史·唐介传》所言:“安石强辩,而帝主其说。”亦正如曾公亮的无奈感慨:“上与安石如一人,此乃天也!”无人能够在政治辩论中击败王安石并阻击变法,其核心原因既不是王安石辩才超群,也不是变法占据着不可动摇的道德优势,而是王安石的辩词背后站着宋神宗。没什么东西可以制约皇权,所以王安石的政治辩论,往往在启动之前便已立于不败之地。而这也正是“强辩”的核心含义——不管道理上站不站得住脚,论辩时总有说辞,总能够强行宣布论战胜利。


                            IP属地:云南14楼2024-11-10 15:51
                            回复
                              强辩的终点是诡辩
                              变法初期,王安石与司马光围绕“理财”的著名争论,便是一场典型“强辩”。王安石认为国用不足的缘故是“未得善理财之人”,声言只要朝廷起用专业理财人士,必可做到“民不加赋而国用饶”。司马光则担忧所谓理财专家不过是擅长“头会箕敛,以尽民财”,毕竟天下财富“不在民间,则在公家”,朝廷欲增加财政收入便大概率要增加百姓负担。


                              IP属地:云南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5楼2024-11-10 15:5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