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于漪(上海市杨浦高级中学名誉校长,曾任全国语言学会理事、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副会长。长期躬耕于中学语文教学事业,主讲近2000节省市级以上探索性、示范性公开课,撰写数百万字教育著述,为推动全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1978年被评为全国特级教师,2018年获“改革先锋”奖章,2019年获得国家“人民教育家”称号)
我做了一辈子教师,自1951年从复旦大学毕业后,就一直工作在基础教育领域。我深深地体会到,选择教师就是选择了高尚,就是选择了跟我们国家前途命运紧密联系的伟大的教育事业。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做教师的,因为教师这个工作是育人的工作,教师要用自己高尚的人格去引领学生形成健全完美的人格,要以自己的真才实学启发学生旺盛的求知欲。
汉代韩婴在《韩诗外传》中曾讲过:“智如泉涌,行可以为表仪者,人师也。”做教师一定要德才兼备,自己的思想言行要给孩子做榜样。教师的人格对学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它无时无刻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我一辈子的理想就是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这里讲的“格”,不是指电脑上的排位,而是国家的期望、人民的嘱托。国家把学生交给我们教师,国家就放心了;老百姓把自己的子女交给我们教师,他们就放心了,这才是合格。
学历水平不等于岗位水平
清醒地认识自己
做教师,身教远远重于言教。《论语·子路篇》讲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我经常和年轻教师讲,教师对学生的作用,绝对不会是零。教师工作无时无刻不是你世界观、人生观的亮相,你整天和学生在一起,你有什么样的思想观念,自然会对学生产生相应的影响。要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不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自己必须首先做一个一身正气、有中国心的堂堂正正的中国人。在此基础上,才谈得上教师的专业发展、教育教学的技能技巧。在我心中有很多榜样,苏步青、谢希德先生那样为国为民、忧国忧民的情怀始终是我学习的榜样。我是个凡人,一名平凡的教师,但是我想,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也可以一步一步攀登,一步一步修炼,成为一名合格的、学生爱戴的、人民放心的教师。所以,第一步就是要清醒地认识自己,这是塑造自己人格魅力的前提。
我22岁大学毕业做老师,不知天高地厚。做了老师以后我才发现,学历水平不等于岗位水平。学历水平只能说明职前接受教育的程度,岗位上是要有综合素质、综合能力的。当时,我们语文组有18名老师,我是唯一的女教师。那个时候听老教师一堂课很难,不像今天,现在党和国家对青年教师的关爱和期望是我年轻时没有感受到的。我们那位老组长很有学问,有一天他来听我的课,我清楚地记得上的是王愿坚的小说《普通劳动者》,讲的是将军和士兵的故事。课上完后,我向他请教,他先表扬了我几句,接着说道:“不过,语文教学的大门在哪里你还不知道呢!”我简直像五雷轰顶一样,晕了。他又说:“人物分析有像你这样分析的吗?将军平易近人,热爱劳动,这是贴标签。”他的这句话激励了我一辈子:既然做教师,我不仅要把大门找到,而且要登堂入室。
从此,我下定决心要拜众人为师,两把尺子伴随自己的人生,一把尺子专门量别人的长处,一把尺子专门量自己的不足。
一把尺子量别人的长处。每次开教研会,我都拿本子记。每个人思考问题都会有很精彩的地方,我用心听,认真记。我体会到教师要学会借脑子,要博采众长,把别人所有的长处、思考问题的结晶都学过来。别人会从各个不同的方面给自己以启发,所以我向教研组所有的老师学习。我不断地“照镜子”,寻找自己的不足。
一把尺子量自己的不足。每一次课上下来我都有教后心得,每堂课都要反思。教后心得记两点,一是记学生的闪光点。当孩子们全神贯注学习的时候会超水平发挥,往往超过我备课时的所思所想,这是孩子们创造的火花,我要把它记下来。二是记自己的不足。不管备课的时候多么认真,当孩子的主动性发挥出来以后,就会发现自己的准备总有这样那样的漏洞,因此我就记下自己的不足。不用长篇大论,一二三四五写它几点,这样长期下来就掌握了教与学的规律。
一辈子自我教育
学而不厌,勇于实践
教育事业真是遗憾的事业,我一辈子没有上过一堂十全十美的课。罗曼·罗兰说过:“累累的创伤,就是生命给你的最好的东西,因为每个创伤都标志着前进的一步。”每次课上下来认真思考,都会看到自己的不足、缺陷乃至错误,因此不敢有丝毫的懈怠。教师的成长与发展最重要的是内心的深度觉醒,就是把日常平凡琐碎的工作与我们党未来的事业、与千家万户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样每件事情就会有育人的非凡意义,就会满怀激情千方百计地做好。在我的教育生涯中有两根支柱,一根支柱是学而不厌,一根支柱是勇于实践,两根支柱的聚焦点是反思。
01学而不厌
要诲人不倦,首先要学而不厌。一名教师学不好,就无法担当教书育人的重任。关于学而不厌,首先是重要的理论要反复学。一定要武装自己的头脑,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现在教育问题纷繁复杂,不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思考,就会非常茫然。
02紧扣教材深入学
我经常想,假如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在同一层面移动的话,学生怎么会有求知欲?教师起码要提高一步,要紧扣教材深入学。教要教在学生不知道的地方,教在他似懂非懂之处。教师一定要紧扣教材深入学,不断增加自己的文化积淀。什么叫作备课?备课不是让字躺在纸面,而是钻研到让它站立起来跟你对话,那你就不仅知道字的表面意义,而且知道字的后面作者为什么这么用词造句、谋篇布局,不仅知道工具的使用,而且知道工具背后的情和意,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蕴含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后汉书·列女传》中讲:“一丝而累,以至于寸,累寸不已,遂成丈匹。”我就是用古人讲的这种精神来学习的。学习是光荣的荆棘路,教师没有丰富的智力生活是不可能点燃孩子旺盛的求知欲的,是不可能让孩子在每一堂课都兴味盎然地吮吸到精神养料的。
03勇于实践
教育事业是实践的事业。教育不是说出来的、不是讲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因此怎么做,用什么教育理念来指导,非常重要。我一辈子上了近2000节的公开课。1978年评上第一批特级教师后,堂堂课有人听,少则几十人,多则几百人。你所有的事情都在众目睽睽之下。但也有个好处,使我养成了严谨的习惯,不敢有丝毫的懈怠。做老师的一定要教在今天,想到明天,孩子是有未来的,一定要为孩子的未来着想。
我们的教育事业肩负国家的未来、人民的嘱托,这是沉甸甸的历史使命,要有责任感和使命感,要负起责任来。因此,我觉得一辈子肩上都挑着千斤重担,一个肩膀挑着学生的现在,一个肩膀挑着国家的未来。今天的教育质量就是明天的国民素质,所以我不敢有丝毫懈怠。
“胸中有书,目中有人”
不断追求教育的理想境界
教师要努力攀登,追求理想境界,也就是说要不断地自我超越。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大学毕业、研究生毕业去做老师满腔热情,四五年下来就会有些懈怠。有的评上了高级教师,就产生“高原现象”。我觉得作为教师,一定要追求高尚的理想境界,不断地努力攀登。我对自己有八个字的要求,即“胸中有书,目中有人”。胸中一定要有书,这个书不是教本、学本,而是书要烂熟于心,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
我上课是从来不带教案的,拿着教案怎么面对全体学生?你要察言观色,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观察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因此备课的时候要备得十分熟练。备课要目中有人,我们所有的学科都是为了育人,这是教育的本质。教育就是为了促进每个学生的终身发展,通过教师的开发把学生蕴藏的潜能变成现实。我体会到,一个班培养出一二十个学生是不稀奇的,要教好每一个学生,那是千难万难的。因此一定要深入了解,目中有人,不仅要走进学生的知识世界,而且要走进他们的生活世界和心灵世界。你只有了解学生,知心才能教心。不知心,他觉得你讲的都是假的和老八股。因此,了解学生、研究学生非常重要。
做老师无论如何都不能误解孩子,不能随便对孩子说“不”,“不”是最没有力量的。“不”是否定,否定一百遍也不等于“行”。我教课也是如此。学生作文写不好,不能说你怎么怎么不行,而是要精细地指导,教他怎么写就能好,就能行。要正面引导,让他们饮琼浆,对他们灌醍醐,让他们有精神养料。所以一定要目中有人,走进学生的世界。教育确实是春风化雨的行为,和学生有共同语言才可能逐步地引导他们向前,绝不能高高在上。
我所写的几百万字的文章,都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帮我指出的问题。针对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要思考、要学习、要探讨、要试验。力求“出口成章,下笔成文”。所以说教师的思路十分清晰,教课才能一清如水。我自己的体会是,当我对问题透彻理解的时候就能一语中的,因为我对这个问题认识得很深刻;如果我对这个问题有些含糊的时候也是我废话最多的时候。废话一多,学生就倒霉了,如坠入云里雾中。我一直和年轻教师讲,你一路走来,教育的脚步有深有浅,你要停下来,深入思考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哪些是不足的,久而久之就能摸到规律了。
课堂教学是要深入研究的。老师绝不能做教书匠,不能只是灌输知识。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要发展智力,熏陶情感,要育人。我在20世纪80年代就在课堂教学中试验了,绝对不是“我讲你听”,“你问,我回答”。课堂教学要多功能、立体化。要以学科智育为核心,融合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的教育。教学是立体的,育人和求知应该互相渗透。语文教学不仅有实用功能,还有教育功能、发展功能、审美功能。比如,《岳阳楼记》里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难道只是讲字句知识吗?不是。它不知道哺育了多少代仁人志士。因此,智育和德育是紧密结合的,学校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绝不是班主任管德育,教务处管智育,体育老师管体育,课堂教学本身就应该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以学科智育为核心,融合德育、美育、体育。教师是给孩子的心灵滴灌智性与德行的,智性是孩子生存和发展的本领,而德行是其做人的底线。二者是合二为一的,不是外加的、分离的。因此,所有课程都要能够立体化施教、全方位育人,让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
改革开放以后,我多次面临着调工作,包括从政、到高校,但我舍不得这三尺讲台,我说三尺讲台就是我生命闪光的地方。上课,我是用生命在歌唱,因为我觉得每节课都影响孩子的生命质量。课如果只是教在课堂上,随着声波的消失也就销声匿迹了,课要教在学生身上、教到学生心中,成为他们良好素质的一部分。
教师责任大于天
教育的希望在青年教师身上
退休以后我主要抓教师教育。教师教育可以说是我的一个期盼,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我就一直带年轻教师。教育的希望在青年教师身上,所以多年来我对教师教育非常重视,手把手地教。
我一辈子做基础教育的教师,教师的生命是在学生身上延续的,教师的价值是在学生身上体现的。有位诗人在读了屈原的《离骚》之后,写了这样几句诗:“你埋下了一坛老酒,酒坛上的红纸沉沉地写着黑字——魂。每当到了汨罗江悲怆的那一天,那酒坛里就溢出芦叶的清香,回荡起亘古不变的激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几千年了,喝过这坛酒的人,都醉成了龙的脊梁。”我一辈子上下求索,就是为了做一名合格的教师,让学生能成为龙的脊梁。生命是有限的,但是教育事业是常青的。我们的希望在中青年教师身上,他们手里掌握着国家的未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在物质文明方面,还要用高度的精神文明来向世界展示,那才体现真正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想,教师最大的心愿就是学生健康成长,学生成人、成才,能够出现数以万计的素质良好的建设者,能够出现数以千万计的拔尖人才,我觉得特别要出卓越人才,不仅要对我们的民族和国家做贡献,还要对人类作出贡献。育人先育己,我一辈子走的是同学生一起成长的路,在教育学生的同时首先教育自己,教育自己成为一个堂堂正正、表里如一、言行一致的有中国心的中国人,成为一个能和学生知心教心的教师。
我说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老师,绝不是一句空话,我一辈子都在学,不断完善健全自己的人格。我不断地反思,我一辈子上的课,有多少是上在黑板上的,有多少是教到学生心中的。我梦寐以求的是,上海的教育兴旺发达,在全国有广泛的影响;我希望中青年教师人才辈出,创造教书育人的新业绩。为了每一个孩子的终身发展,通过我们的艰苦奋斗,把这个理想变成光辉的现实,理想实现之时,就不仅是全国的创新,在世界上也是了不起的创新。
我做了一辈子教师,自1951年从复旦大学毕业后,就一直工作在基础教育领域。我深深地体会到,选择教师就是选择了高尚,就是选择了跟我们国家前途命运紧密联系的伟大的教育事业。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做教师的,因为教师这个工作是育人的工作,教师要用自己高尚的人格去引领学生形成健全完美的人格,要以自己的真才实学启发学生旺盛的求知欲。
汉代韩婴在《韩诗外传》中曾讲过:“智如泉涌,行可以为表仪者,人师也。”做教师一定要德才兼备,自己的思想言行要给孩子做榜样。教师的人格对学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它无时无刻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我一辈子的理想就是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这里讲的“格”,不是指电脑上的排位,而是国家的期望、人民的嘱托。国家把学生交给我们教师,国家就放心了;老百姓把自己的子女交给我们教师,他们就放心了,这才是合格。
学历水平不等于岗位水平
清醒地认识自己
做教师,身教远远重于言教。《论语·子路篇》讲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我经常和年轻教师讲,教师对学生的作用,绝对不会是零。教师工作无时无刻不是你世界观、人生观的亮相,你整天和学生在一起,你有什么样的思想观念,自然会对学生产生相应的影响。要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不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自己必须首先做一个一身正气、有中国心的堂堂正正的中国人。在此基础上,才谈得上教师的专业发展、教育教学的技能技巧。在我心中有很多榜样,苏步青、谢希德先生那样为国为民、忧国忧民的情怀始终是我学习的榜样。我是个凡人,一名平凡的教师,但是我想,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也可以一步一步攀登,一步一步修炼,成为一名合格的、学生爱戴的、人民放心的教师。所以,第一步就是要清醒地认识自己,这是塑造自己人格魅力的前提。
我22岁大学毕业做老师,不知天高地厚。做了老师以后我才发现,学历水平不等于岗位水平。学历水平只能说明职前接受教育的程度,岗位上是要有综合素质、综合能力的。当时,我们语文组有18名老师,我是唯一的女教师。那个时候听老教师一堂课很难,不像今天,现在党和国家对青年教师的关爱和期望是我年轻时没有感受到的。我们那位老组长很有学问,有一天他来听我的课,我清楚地记得上的是王愿坚的小说《普通劳动者》,讲的是将军和士兵的故事。课上完后,我向他请教,他先表扬了我几句,接着说道:“不过,语文教学的大门在哪里你还不知道呢!”我简直像五雷轰顶一样,晕了。他又说:“人物分析有像你这样分析的吗?将军平易近人,热爱劳动,这是贴标签。”他的这句话激励了我一辈子:既然做教师,我不仅要把大门找到,而且要登堂入室。
从此,我下定决心要拜众人为师,两把尺子伴随自己的人生,一把尺子专门量别人的长处,一把尺子专门量自己的不足。
一把尺子量别人的长处。每次开教研会,我都拿本子记。每个人思考问题都会有很精彩的地方,我用心听,认真记。我体会到教师要学会借脑子,要博采众长,把别人所有的长处、思考问题的结晶都学过来。别人会从各个不同的方面给自己以启发,所以我向教研组所有的老师学习。我不断地“照镜子”,寻找自己的不足。
一把尺子量自己的不足。每一次课上下来我都有教后心得,每堂课都要反思。教后心得记两点,一是记学生的闪光点。当孩子们全神贯注学习的时候会超水平发挥,往往超过我备课时的所思所想,这是孩子们创造的火花,我要把它记下来。二是记自己的不足。不管备课的时候多么认真,当孩子的主动性发挥出来以后,就会发现自己的准备总有这样那样的漏洞,因此我就记下自己的不足。不用长篇大论,一二三四五写它几点,这样长期下来就掌握了教与学的规律。
一辈子自我教育
学而不厌,勇于实践
教育事业真是遗憾的事业,我一辈子没有上过一堂十全十美的课。罗曼·罗兰说过:“累累的创伤,就是生命给你的最好的东西,因为每个创伤都标志着前进的一步。”每次课上下来认真思考,都会看到自己的不足、缺陷乃至错误,因此不敢有丝毫的懈怠。教师的成长与发展最重要的是内心的深度觉醒,就是把日常平凡琐碎的工作与我们党未来的事业、与千家万户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样每件事情就会有育人的非凡意义,就会满怀激情千方百计地做好。在我的教育生涯中有两根支柱,一根支柱是学而不厌,一根支柱是勇于实践,两根支柱的聚焦点是反思。
01学而不厌
要诲人不倦,首先要学而不厌。一名教师学不好,就无法担当教书育人的重任。关于学而不厌,首先是重要的理论要反复学。一定要武装自己的头脑,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现在教育问题纷繁复杂,不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思考,就会非常茫然。
02紧扣教材深入学
我经常想,假如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在同一层面移动的话,学生怎么会有求知欲?教师起码要提高一步,要紧扣教材深入学。教要教在学生不知道的地方,教在他似懂非懂之处。教师一定要紧扣教材深入学,不断增加自己的文化积淀。什么叫作备课?备课不是让字躺在纸面,而是钻研到让它站立起来跟你对话,那你就不仅知道字的表面意义,而且知道字的后面作者为什么这么用词造句、谋篇布局,不仅知道工具的使用,而且知道工具背后的情和意,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蕴含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后汉书·列女传》中讲:“一丝而累,以至于寸,累寸不已,遂成丈匹。”我就是用古人讲的这种精神来学习的。学习是光荣的荆棘路,教师没有丰富的智力生活是不可能点燃孩子旺盛的求知欲的,是不可能让孩子在每一堂课都兴味盎然地吮吸到精神养料的。
03勇于实践
教育事业是实践的事业。教育不是说出来的、不是讲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因此怎么做,用什么教育理念来指导,非常重要。我一辈子上了近2000节的公开课。1978年评上第一批特级教师后,堂堂课有人听,少则几十人,多则几百人。你所有的事情都在众目睽睽之下。但也有个好处,使我养成了严谨的习惯,不敢有丝毫的懈怠。做老师的一定要教在今天,想到明天,孩子是有未来的,一定要为孩子的未来着想。
我们的教育事业肩负国家的未来、人民的嘱托,这是沉甸甸的历史使命,要有责任感和使命感,要负起责任来。因此,我觉得一辈子肩上都挑着千斤重担,一个肩膀挑着学生的现在,一个肩膀挑着国家的未来。今天的教育质量就是明天的国民素质,所以我不敢有丝毫懈怠。
“胸中有书,目中有人”
不断追求教育的理想境界
教师要努力攀登,追求理想境界,也就是说要不断地自我超越。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大学毕业、研究生毕业去做老师满腔热情,四五年下来就会有些懈怠。有的评上了高级教师,就产生“高原现象”。我觉得作为教师,一定要追求高尚的理想境界,不断地努力攀登。我对自己有八个字的要求,即“胸中有书,目中有人”。胸中一定要有书,这个书不是教本、学本,而是书要烂熟于心,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
我上课是从来不带教案的,拿着教案怎么面对全体学生?你要察言观色,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观察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因此备课的时候要备得十分熟练。备课要目中有人,我们所有的学科都是为了育人,这是教育的本质。教育就是为了促进每个学生的终身发展,通过教师的开发把学生蕴藏的潜能变成现实。我体会到,一个班培养出一二十个学生是不稀奇的,要教好每一个学生,那是千难万难的。因此一定要深入了解,目中有人,不仅要走进学生的知识世界,而且要走进他们的生活世界和心灵世界。你只有了解学生,知心才能教心。不知心,他觉得你讲的都是假的和老八股。因此,了解学生、研究学生非常重要。
做老师无论如何都不能误解孩子,不能随便对孩子说“不”,“不”是最没有力量的。“不”是否定,否定一百遍也不等于“行”。我教课也是如此。学生作文写不好,不能说你怎么怎么不行,而是要精细地指导,教他怎么写就能好,就能行。要正面引导,让他们饮琼浆,对他们灌醍醐,让他们有精神养料。所以一定要目中有人,走进学生的世界。教育确实是春风化雨的行为,和学生有共同语言才可能逐步地引导他们向前,绝不能高高在上。
我所写的几百万字的文章,都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帮我指出的问题。针对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要思考、要学习、要探讨、要试验。力求“出口成章,下笔成文”。所以说教师的思路十分清晰,教课才能一清如水。我自己的体会是,当我对问题透彻理解的时候就能一语中的,因为我对这个问题认识得很深刻;如果我对这个问题有些含糊的时候也是我废话最多的时候。废话一多,学生就倒霉了,如坠入云里雾中。我一直和年轻教师讲,你一路走来,教育的脚步有深有浅,你要停下来,深入思考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哪些是不足的,久而久之就能摸到规律了。
课堂教学是要深入研究的。老师绝不能做教书匠,不能只是灌输知识。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要发展智力,熏陶情感,要育人。我在20世纪80年代就在课堂教学中试验了,绝对不是“我讲你听”,“你问,我回答”。课堂教学要多功能、立体化。要以学科智育为核心,融合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的教育。教学是立体的,育人和求知应该互相渗透。语文教学不仅有实用功能,还有教育功能、发展功能、审美功能。比如,《岳阳楼记》里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难道只是讲字句知识吗?不是。它不知道哺育了多少代仁人志士。因此,智育和德育是紧密结合的,学校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绝不是班主任管德育,教务处管智育,体育老师管体育,课堂教学本身就应该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以学科智育为核心,融合德育、美育、体育。教师是给孩子的心灵滴灌智性与德行的,智性是孩子生存和发展的本领,而德行是其做人的底线。二者是合二为一的,不是外加的、分离的。因此,所有课程都要能够立体化施教、全方位育人,让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
改革开放以后,我多次面临着调工作,包括从政、到高校,但我舍不得这三尺讲台,我说三尺讲台就是我生命闪光的地方。上课,我是用生命在歌唱,因为我觉得每节课都影响孩子的生命质量。课如果只是教在课堂上,随着声波的消失也就销声匿迹了,课要教在学生身上、教到学生心中,成为他们良好素质的一部分。
教师责任大于天
教育的希望在青年教师身上
退休以后我主要抓教师教育。教师教育可以说是我的一个期盼,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我就一直带年轻教师。教育的希望在青年教师身上,所以多年来我对教师教育非常重视,手把手地教。
我一辈子做基础教育的教师,教师的生命是在学生身上延续的,教师的价值是在学生身上体现的。有位诗人在读了屈原的《离骚》之后,写了这样几句诗:“你埋下了一坛老酒,酒坛上的红纸沉沉地写着黑字——魂。每当到了汨罗江悲怆的那一天,那酒坛里就溢出芦叶的清香,回荡起亘古不变的激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几千年了,喝过这坛酒的人,都醉成了龙的脊梁。”我一辈子上下求索,就是为了做一名合格的教师,让学生能成为龙的脊梁。生命是有限的,但是教育事业是常青的。我们的希望在中青年教师身上,他们手里掌握着国家的未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在物质文明方面,还要用高度的精神文明来向世界展示,那才体现真正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想,教师最大的心愿就是学生健康成长,学生成人、成才,能够出现数以万计的素质良好的建设者,能够出现数以千万计的拔尖人才,我觉得特别要出卓越人才,不仅要对我们的民族和国家做贡献,还要对人类作出贡献。育人先育己,我一辈子走的是同学生一起成长的路,在教育学生的同时首先教育自己,教育自己成为一个堂堂正正、表里如一、言行一致的有中国心的中国人,成为一个能和学生知心教心的教师。
我说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老师,绝不是一句空话,我一辈子都在学,不断完善健全自己的人格。我不断地反思,我一辈子上的课,有多少是上在黑板上的,有多少是教到学生心中的。我梦寐以求的是,上海的教育兴旺发达,在全国有广泛的影响;我希望中青年教师人才辈出,创造教书育人的新业绩。为了每一个孩子的终身发展,通过我们的艰苦奋斗,把这个理想变成光辉的现实,理想实现之时,就不仅是全国的创新,在世界上也是了不起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