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名远酒业吧 关注:10贴子:177
  • 1回复贴,共1

真正的“传统工艺”白酒是怎样酿制的?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对于那些经常饮酒的朋友们来说,“传统工艺”这个术语应该并不陌生。几乎每个酒厂都会宣称自己的产品采用了“传统工艺”,这实际上是一个与“现代工艺”相对的概念。
2022年新国标已经将“液态法白酒”排除在“白酒”类别之外,因此不在当前讨论的范围内。

那么,“传统工艺”与“现代工艺”之间究竟有何不同呢?
尽管“传统工艺”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定义,本文所指的“现代工艺”同样属于“固态发酵”的范畴,只是其过程与传统方法大相径庭。例如,现代工艺中使用“麸曲”和“糖化酶”来制酒。

简单来说,它们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 酿酒过程
传统工艺:酿酒的传统工艺涉及一系列精心设计的步骤,包括选料、发粮、蒸粮、扬冷、摊晾、加曲、堆积、配槽、发酵、蒸馏、摘酒等。
这一过程相当复杂,高度依赖人工操作,并且对环境条件有着严格的要求。
现代工艺:相比之下,现代工艺简化了酿酒流程,主要涉及粮食、水和曲的发酵,随后进行蒸馏。
现代工艺更多地依赖于机械化操作和微生物学研究,人工酶制剂的推广使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地域和温度的约束,使得发酵过程更加容易控制。

2. 出酒率
传统工艺:由于其复杂的流程和对环境条件的依赖,传统工艺的出酒率相对较低,但产质本身就是反比关系。
现代工艺:现代工艺通过简化流程和提高控制能力,实现了较高的出酒率,通常能够达到更高的产量。

3. 口感
传统工艺:传统工艺酿造的白酒风格多变,口感醇厚、饱满,富含多种营养物质如氨基酸等。
现代工艺:现代工艺酿造的白酒可能口感较为刺激,香味较为单一,长期饮用可能对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4. 成本
传统工艺:鉴于工艺流程的复杂性以及耗时较长的特点,传统工艺往往伴随着较高的成本。例如,浓香型窖池的年度维护费用就相当昂贵。
此外,对于那些需要长时间窖藏以确保高品质的大曲酒,其成本也会相应增加。
现代工艺:采用现代工艺的成本相对较低,非常适合大规模生产。它能够以经济高效的方式满足市场需求,而现代工艺的诞生正是为了适应市场的变化和需求。

5. 生产周期
传统工艺:生产周期往往较为漫长,短则需耗时15至20天,而长则可能延续数月,乃至一年或更久。
现代工艺:生产周期较短,一般在7到15天左右,甚至最短3天即可完成。

“现代工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至60年代的“烟台酿酒操作法”。
该方法的核心在于,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利用微生物酶制剂显著提升产量。
与“传统工艺”相比,“现代工艺”使得生产过程更加可控,也就意味着生产“容错率”高,门槛低成本低,能够满足低端市场。

尽管如此,产量与质量之间的平衡问题仍然存在。例如,机器刀切面和机器制作的包子,其风味往往难以与手工制品相媲美。

那么,为何传统工艺难以控制呢?
原因在于它依赖于微生物来完成酿酒过程,按照酿酒师的意图进行生长和繁殖。
在微观世界中进行控制,其难度自然不言而喻,但关键因素不过十点。
十要素分别是:粮、糠、水、曲、温、酸、糟、窖、摘、并等酿酒十大要素。

这些要素之间存在着紧密的相互作用,在实际酿酒过程中,我们绝不能单独考虑其中某一个或两个要素的关系。
笔者本文仅简要介绍这些主要关系,以期抛砖引玉,至于其他错综复杂的关系,则不再详细讨论。
(1) 温度与淀粉的关系:温度与入窖淀粉呈反比关系。即入窖温度较高时,淀粉含量相对较低;反之,入窖温度较低时,淀粉含量则相对较高。
(2) 温度与酸度的关系:温度与酸度呈正比关系。入窖温度较高时,入窖糟醅的酸度也会略有上升,这有助于防止杂菌侵入并抑制其生长繁殖。通常情况下,升温幅度大,升酸幅度也大;升温幅度小,则升酸幅度也小。
因此,在生产过程中,我们必须严格控制温度。
(3) 温度与曲药的关系:温度与曲药使用量呈反比关系。入窖温度较高时,应适当减少曲药用量,特别是在热季时减少曲药使用量;入窖温度较低时,曲药用量可适当增加,尤其在酿酒冷季,下层湿糟的曲药用量可增加2~4%左右。
(4) 温度与水分的关系:入窖温度与水分呈正比关系。入窖温度较高时,水分应稍多一些,例如热季的入窖水分约为52~54%;入窖温度较低时,水分则应稍少一些,例如冷季的入窖水分约为50~52%。

(5) 温度与糠壳的关系:入窖温度与糠壳使用量呈反比关系。入窖温度较高时,应适当减少糠壳用量,过去热季加糠加水的做法是不科学的,因为糠壳多会导致窖内滞留的空气增多;入窖温度较低时,可以适当增加糠壳用量,目的是有意识地利用糠壳的空隙在窖内多滞留空气,有利于发酵。
随着行业研究的深入,从前酒师的“糠大水大,冷热不怕”是不提倡的。
(6) 淀粉与酸度的关系:淀粉与生成的酸度呈正比关系。通常情况下,入窖淀粉含量高,则生酸也较高;入窖淀粉含量低,则生酸也较低。
反之,如果入窖酸度高,则投入的淀粉应相对减少;入窖酸度低,则入窖淀粉应适量增加。
(7) 淀粉与曲药的关系:淀粉与曲药使用量呈正比关系。入窖淀粉含量高时,应相应增加曲药用量;入窖淀粉含量低时,曲药用量应减少。
一般来说,应根据入窖淀粉含量和季节来确定曲药的用量,当然也与曲药质量有关。

(8) 淀粉与水分的关系:淀粉与用水量呈正比关系。即入窖淀粉含量高时,用水量应增加(通常为投粮量的75~90%);入窖淀粉含量低时,用水量应适当减少。
虽然从理论上讲,粮与水的绝对数量是这样的,但在实际生产中,情况可能有所不同,必须灵活掌握。
(9) 淀粉与糠壳的关系:理论上讲,淀粉含量高时,糠壳用量应减少;淀粉含量低时,糠壳用量应增加。这是因为淀粉和糠壳都会产生热量。
然而,从糠壳能调节和降低入窖糟淀粉含量的角度来看,应相应增加糠壳用量,这样才能使糟醅疏松,有利于蒸馏和发酵。
实际上,淀粉和糠壳之间存在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
(10) 酸度与水分的关系:酸度与水分呈正比关系。入窖糟醅酸度大时,水分应适当增加;酸度小时,用水量应适当减少。
但有经验的酒师都知道,在生产实践中,不能采用加水降酸的方法。

(11) 酸度与曲药的关系:酸度与曲药使用量呈正比关系。即入窖酸度大时,应适当增加曲药用量,因为酸度大可能会抑制酵母菌的正常发酵能力。
(12) 酸度与糠壳的关系:酸度与糠壳使用量呈正比关系。即入窖酸度大时,可以适量增加糠壳用量以增加窖内微生物的活力,但要注意糠壳用量与温度的关系,因为糠壳用量大可能会导致温度升高,同时酸度也增加。
然而,过低的酸度同样会导致酒体显得单薄和缺乏深度,因此这些方法必须辩证地应用,单独讨论是无法完全阐明其复杂性的。
(13) 曲药与水分的关系:理论上讲,曲药与水分呈正比关系,曲药用量多时,水分应适当增加;曲药用量少时,水分也应适当减少。
但在具体生产中,曲药和用水量与季节的关系很大,例如在热季,曲药用量少时,水分也相应增加,同时也要考虑窖池的状态。

(14) 曲药与糠壳的关系:理论上讲,曲药与糠壳呈反比关系。曲药用量大时,糠壳用量应减少;曲药用量小时,糠壳用量应增加。
但在实际操作中,曲药用量大时,糠壳用量也往往增加;曲药用量小时,糠壳用量也相应减少,呈现出正比关系。
实际上,这些都与投糠和温度的关系密切相关。
(15) 水分与糠壳的关系:水分多时,糠壳用量应适当增加;水分少时,糠壳用量应适当减少,呈正比关系。反过来,糠壳与水的关系也是一个反比关系。
但在生产实践中,如果考虑到温度的影响,其做法可能恰恰相反。

简而言之,传统工艺酿酒非常注重酒的品质,和酒师的技艺发挥,现代工艺酿酒则是提高了酒的产量。
作为消费者,相信您读到这里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鉴别能力。

选购白酒时,应考虑其品牌、酿造工艺、原料来源以及口感等多个方面。优质的白酒往往采用传统工艺酿造,选用上等粮食,经过长时间的发酵和陈化,其风味独特,香气浓郁。

而价格低廉的白酒可能在原料和工艺上有所妥协,口感和香气自然也难以与高端产品相媲美,一分价钱一分货。
因此,在购买白酒时,消费者应根据自己的需求和预算,做出明智的选择。
#酿酒#


IP属地:黑龙江1楼2024-11-23 19:19回复
    安全好酒,需要科学酿制。


    IP属地:黑龙江来自iPhone客户端2楼2024-11-23 19:4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