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而发
从吧主的小卡片开始,到最近有位Czah提出的整合论(其实这种观点并不新鲜,西方早有肯威尔伯一类的试图去建立某种“新秩序”,为所有观念概念设定相对位置)
其实也看过很多所谓的灵修类题材的评论、评价,也看过很多网友幼稚的感想
这些评价、评论最大的特征,其实被评论的内容即总是自评价中而生,就像一口浓痰和咳嗽,本身就是一回事。这些评论者,并不能脱离“被评论的内容”而去谈及某些主题。这非常有趣,这些观点无论积极还是消极,它们都是自我反映的产物:一定程度是那些文字素材引发的自我反应,而不是对那些素材的反映。就好比吃一盘菜,最后向人诉说的,不是那盘菜色香味如何,而是太闲了、吃起来感觉如何如何。除非我们确实只能透过一种间接的、相对的方式,通过自我感受的方式去研究和观察事物,譬如一个人只能说这件衣服比上一件衣服更合身,但是他并不能直接对衣服本身进行评价。
而这些感想则大体分为两类,一是调侃的或消极的,二是沉重的或积极的。这一点非常有趣,那就是对其评论不佳者却往往总是带着调侃的口气,而积极回应者则却带着有如应对日常现实一般的沉重和严肃。但是总归有一点,那就是读者无法摆脱原文去独立思考这一点,很多人如果让他们去谈一些东西,就会发现,如果彻底不用书中赋予的意义,他们根本找不到与之对应的、具体的可替换概念或意义,去表达原文所表达的同一意义。举例而言,一个人可以用无数种方式来做出【性暗示】,譬如一个人用食指和拇指围成一个拳,再用另一只手的食指穿过那个圈,亦或是一个淫秽的眼神也就够了。这是因为性冲动作为一个现实,它是无时不刻不在发生的基本事实。作者提到第二注意力无处不在,但我们的读者连第一注意力,都无法实现俱见。大量的读者都在不断引用书中的描述,才能进入这个文字上的概念,还要一大帮傻帽在不断宣称他们如何练习做梦,或者日常生活的一件小事,如今都要被他们形容成和唐望系列中的概念如何相关。这并不是相关,也不是联系现实,你只是纯傻帽而已。
………………
对于做白日梦这一点,其实也没什么可羞耻的。宗教这种东西,本意一定是令人更清醒。至于之后会看到什么,那却不一定能成功传递给不清醒的人。
实际上,唐望系列整本书都是在暗示读者,你可以顺着书中人物的行迹,见证一些并不是那么显而易见的真相:那些语言和概念,除了暗示你一个子虚和另一个乌有之间存在某种联系之外,什么都没能落实。但是只有一件事是被确认了的,那就是读者想象某种抽象联系的能力。问题是读者为何要按照这些文字指示的那样做出这些想象,就仿佛作者和读者事先商量好了,如何对大家都已经知道的事情进行某种心领神会的描述一样。
有一些读者只是稍微改动了一下书中文字的次序,就算是【在思考了】。当然没有任何思考发生。因为脱离了书中文字的指示和塑造,所有的概念都会烟消云散,那并不是读者自己写的书,是作者写的,他并没有指出真的存在于每时每刻的某种现实,它只是指出了人们希望存在的某种观念。人们为何如此希望,这背后才是那个100%存在的现实。这种共同的希望,就是那个心领神会的来源,就是那个【性暗示】。
但是想去看到每一个意识活动背后的意义才是最困难的,因为人们诞生于每一次意识活动产生的某种后果中,接生婆的手被新生儿占据了,她的注意力只能在分娩上,根本无暇顾及其他。孕妇、新生儿、接生婆本来就是一个东西。
………………
读者不妨试着用自己的话叙述他所看到的内容,你的理解等于你的话。就会发现我所说的是不是存在一定的道理。
看看读者自己的所谓【理解】,到底是有一个做出独立思考的主体,还是说其实不过是复读机在屋子里的回声而已。
从吧主的小卡片开始,到最近有位Czah提出的整合论(其实这种观点并不新鲜,西方早有肯威尔伯一类的试图去建立某种“新秩序”,为所有观念概念设定相对位置)
其实也看过很多所谓的灵修类题材的评论、评价,也看过很多网友幼稚的感想
这些评价、评论最大的特征,其实被评论的内容即总是自评价中而生,就像一口浓痰和咳嗽,本身就是一回事。这些评论者,并不能脱离“被评论的内容”而去谈及某些主题。这非常有趣,这些观点无论积极还是消极,它们都是自我反映的产物:一定程度是那些文字素材引发的自我反应,而不是对那些素材的反映。就好比吃一盘菜,最后向人诉说的,不是那盘菜色香味如何,而是太闲了、吃起来感觉如何如何。除非我们确实只能透过一种间接的、相对的方式,通过自我感受的方式去研究和观察事物,譬如一个人只能说这件衣服比上一件衣服更合身,但是他并不能直接对衣服本身进行评价。
而这些感想则大体分为两类,一是调侃的或消极的,二是沉重的或积极的。这一点非常有趣,那就是对其评论不佳者却往往总是带着调侃的口气,而积极回应者则却带着有如应对日常现实一般的沉重和严肃。但是总归有一点,那就是读者无法摆脱原文去独立思考这一点,很多人如果让他们去谈一些东西,就会发现,如果彻底不用书中赋予的意义,他们根本找不到与之对应的、具体的可替换概念或意义,去表达原文所表达的同一意义。举例而言,一个人可以用无数种方式来做出【性暗示】,譬如一个人用食指和拇指围成一个拳,再用另一只手的食指穿过那个圈,亦或是一个淫秽的眼神也就够了。这是因为性冲动作为一个现实,它是无时不刻不在发生的基本事实。作者提到第二注意力无处不在,但我们的读者连第一注意力,都无法实现俱见。大量的读者都在不断引用书中的描述,才能进入这个文字上的概念,还要一大帮傻帽在不断宣称他们如何练习做梦,或者日常生活的一件小事,如今都要被他们形容成和唐望系列中的概念如何相关。这并不是相关,也不是联系现实,你只是纯傻帽而已。
………………
对于做白日梦这一点,其实也没什么可羞耻的。宗教这种东西,本意一定是令人更清醒。至于之后会看到什么,那却不一定能成功传递给不清醒的人。
实际上,唐望系列整本书都是在暗示读者,你可以顺着书中人物的行迹,见证一些并不是那么显而易见的真相:那些语言和概念,除了暗示你一个子虚和另一个乌有之间存在某种联系之外,什么都没能落实。但是只有一件事是被确认了的,那就是读者想象某种抽象联系的能力。问题是读者为何要按照这些文字指示的那样做出这些想象,就仿佛作者和读者事先商量好了,如何对大家都已经知道的事情进行某种心领神会的描述一样。
有一些读者只是稍微改动了一下书中文字的次序,就算是【在思考了】。当然没有任何思考发生。因为脱离了书中文字的指示和塑造,所有的概念都会烟消云散,那并不是读者自己写的书,是作者写的,他并没有指出真的存在于每时每刻的某种现实,它只是指出了人们希望存在的某种观念。人们为何如此希望,这背后才是那个100%存在的现实。这种共同的希望,就是那个心领神会的来源,就是那个【性暗示】。
但是想去看到每一个意识活动背后的意义才是最困难的,因为人们诞生于每一次意识活动产生的某种后果中,接生婆的手被新生儿占据了,她的注意力只能在分娩上,根本无暇顾及其他。孕妇、新生儿、接生婆本来就是一个东西。
………………
读者不妨试着用自己的话叙述他所看到的内容,你的理解等于你的话。就会发现我所说的是不是存在一定的道理。
看看读者自己的所谓【理解】,到底是有一个做出独立思考的主体,还是说其实不过是复读机在屋子里的回声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