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妥协在所难免”,为什么?
此次北京对学生在校上体育课受伤一案的判决结果,也迅速在教育界传开了。很多一线教师直言,“看到结果,感到松了一口气”。
确实,在面对校园安全事件上,很多学校有些“怕”。“一般情况下,学校总是抱着息事宁人的态度,在出现学生意外受伤时会想办法第一时间处理问题、化解家校矛盾,即使学校没有过错,有时候,妥协也在所难免。”沪上一位资深小学校长告诉记者。
这位校长所在的小学位于本市中心城区,本身校园活动空间不大,加上学生人数众多,平时难免会发生一些磕磕碰碰。尤其是在参加体育运动时,小学生肢体控制能力不够完善,时常发生磕碰。“大约每月学校就会有一起类似的情况,一旦出现这类情况,学校卫生老师会第一时间进行专业处理或送医。学校则会联系学生家长,同时调取监控并询问相关当事人,了解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力争在当天查明原因并及时告知家长。与此同时,班主任和相关老师还会购买慰问品,到受伤学生家中表示慰问。”该校长表示。
不过,这位校长坦言,大约七成家长是通情达理的,能够和学校共同处理好这些意外安全事件,并安抚好学生,但也有小部分家长则不太配合,甚至明知道学校没有过错,但还是会提出一些不合理的诉求,有些极端情况下甚至会影响学校办学。
一些经历过校园安全事件的教师,不仅“后怕”,而且还有一肚子怨气和委屈。
在沪上另一所中学任教的一位体育老师,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讲述了自己因为一次校园意外,差点考虑辞去教师岗位的经历。那是一个下雨天,学校户外体育课无法进行,这位年轻体育老师考虑到学生平时久坐、活动一下更好,于是让学生在走廊里做基础的身体训练。孰料,有一名学生一不小心扭伤了脚。事后,学生父母闹到学校,一定要老师证明,这些动作是被列入教学大纲、且适合在雨天室内练习的规定动作。“我本来是希望学生能够在繁忙的学习期间适当运动一下,但家长这样的举动,真的让人心寒。”
多位校长接受采访时坦言,由于在处理校园安全事件时,学校经常处于相对“弱势”的一方,后来出于安全或免责的考虑,往往也会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想法。
在沪上一所高中,一名学生在学校体育馆打篮球时骨折。学校为了不耽误学生的学业,将他所在班级搬到有网络的教室上课,方便他在家通过直播同步上课,但是这名学生的家长却向学校提出诸多不合理要求。后来,学校为避免遭遇类似的麻烦,干脆暂停开放篮球馆。
“下雨天,学校让学生在室内锻炼,一旦有学生受伤,就有家长会打有关部门电话投诉;若不让学生锻炼,也有家长会投诉。平时,老师允许孩子在课间奔跑玩耍,孩子受伤了,有家长会打电话投诉,课间若不让学生出来活动,家长又会投诉……试想,如果学校三天两头都要应付来自家长的各种投诉,那又怎么还能安心地让学生在校园里玩呢?”一位教导主任谈到这个话题,一脸无奈。也正因此,她认为,北京市延庆区人民法院此次判决驳回小李的全部诉讼请求,这样的判决结果可说是一个风向标,“让法律归位,给没有过错的学校‘松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