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与各位易友探讨一个问题,如何辩证看待“卜筮”与“心学修行”,或者如何正确认知“术”与“道”?
肯定有不少易友听过这么一句话“善易者不卜”,很多人对此心生困惑,认为辛辛苦苦学周易不就是为了卜筮么?这里我想小小的点破一些人学周易的目的,有些人有炫耀或纳财的小心思,当然也会有一些境遇坎坷之人想寻求精神寄托之所,更有一些人为了迷信而迷信,嘴上说自己不迷信,实际比任何人都甚。。。
这里不一一列举,请各位易友自照自观。
其实“善易者不卜”这句话既向普通人表达了唯物主义价值观,也点出了一个隐晦的事实,确实有一小撮能人曾站在了那个第三层境界上【参考《谈一谈预测(9)》】。易学修行确实能让认知变得更深入,思路也变的更通透,当然物欲也会变少。(PS:外道除外,这里不详述)
我在既往帖子中向大家逐渐阐述了“预测学是宏观的术数”这一个基本的唯物性认知,但是大家有没有想过,这个认知是基于第二层境界上阐述的,其实并没有脱离“术”的范围,这是一个对我来说很苦涩但是必须要承认的事实。那么大家是否会有如此疑问,什么是“道”呢?换句话说,心学层次越高,卜筮就越厉害么?卜筮和心学有什么深层次关联呢?
不可否认,心学层次越高,预测能力就越强,如同柴与火的关系,重视心学修养才能为预测的火焰增加燃料,换句话说只有厚重的生命才能经得住规则的映射,甚至脱离术数的范畴直面高维。否则不重视心学修养的,会比那些没有接触此道的普通人更容易踏入“心学陷阱”,慢慢的会戾气丛生,陷入自我怀疑,透支自己的生命潜能严重的,面相都会发生改变,“相由心生”不是一句空话。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也有一些特例(这里我不想阐述太多,有些人会认为是唯心之言,只有那些能把唯心唯物一统起来的易友自会明白我在说什么,凡存在皆合理)。
1.一是大有来历之人(什么意思大家自己想,我不点破),本身生命层次就很高,心学修养在当下那个时间节段未必很强,开玩笑的说给人一种如同“实力与长相不匹配的感觉”。2.第二就是外道(这个大家也自己想吧),但是外道就比第一种情况就差很多,其自己都不知道能力化现的底层逻辑是什么,纯粹出于本能,同众生一样也是陷入认知障(禅宗也称之为苦海)中的一员,只不过其生命能量比大部分人强大很多,所以能承担的东西自然就多。
那么回到最初的那个问题,如何正确认知“术”与“道”?我认为易学是心学的载体,而不是卜筮的后门。换句话说卜筮是“术”,心学修养才是“道”。古言“有道无术,术尚可求;有术无道,止于术。”按照现代的语言,翻译一下就是,那些技术层面的东西其实很好学,那些背后的底层逻辑才需要慢慢的探索。但是这里我得强调一下,并非是否认“术”强调“道”。“术”的存在给了我们进入“道”的门户,最终目的是要攫取到“道”中蕴含的东西,这才是正途。
肯定有不少易友听过这么一句话“善易者不卜”,很多人对此心生困惑,认为辛辛苦苦学周易不就是为了卜筮么?这里我想小小的点破一些人学周易的目的,有些人有炫耀或纳财的小心思,当然也会有一些境遇坎坷之人想寻求精神寄托之所,更有一些人为了迷信而迷信,嘴上说自己不迷信,实际比任何人都甚。。。

其实“善易者不卜”这句话既向普通人表达了唯物主义价值观,也点出了一个隐晦的事实,确实有一小撮能人曾站在了那个第三层境界上【参考《谈一谈预测(9)》】。易学修行确实能让认知变得更深入,思路也变的更通透,当然物欲也会变少。(PS:外道除外,这里不详述)
我在既往帖子中向大家逐渐阐述了“预测学是宏观的术数”这一个基本的唯物性认知,但是大家有没有想过,这个认知是基于第二层境界上阐述的,其实并没有脱离“术”的范围,这是一个对我来说很苦涩但是必须要承认的事实。那么大家是否会有如此疑问,什么是“道”呢?换句话说,心学层次越高,卜筮就越厉害么?卜筮和心学有什么深层次关联呢?
不可否认,心学层次越高,预测能力就越强,如同柴与火的关系,重视心学修养才能为预测的火焰增加燃料,换句话说只有厚重的生命才能经得住规则的映射,甚至脱离术数的范畴直面高维。否则不重视心学修养的,会比那些没有接触此道的普通人更容易踏入“心学陷阱”,慢慢的会戾气丛生,陷入自我怀疑,透支自己的生命潜能严重的,面相都会发生改变,“相由心生”不是一句空话。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也有一些特例(这里我不想阐述太多,有些人会认为是唯心之言,只有那些能把唯心唯物一统起来的易友自会明白我在说什么,凡存在皆合理)。
1.一是大有来历之人(什么意思大家自己想,我不点破),本身生命层次就很高,心学修养在当下那个时间节段未必很强,开玩笑的说给人一种如同“实力与长相不匹配的感觉”。2.第二就是外道(这个大家也自己想吧),但是外道就比第一种情况就差很多,其自己都不知道能力化现的底层逻辑是什么,纯粹出于本能,同众生一样也是陷入认知障(禅宗也称之为苦海)中的一员,只不过其生命能量比大部分人强大很多,所以能承担的东西自然就多。
那么回到最初的那个问题,如何正确认知“术”与“道”?我认为易学是心学的载体,而不是卜筮的后门。换句话说卜筮是“术”,心学修养才是“道”。古言“有道无术,术尚可求;有术无道,止于术。”按照现代的语言,翻译一下就是,那些技术层面的东西其实很好学,那些背后的底层逻辑才需要慢慢的探索。但是这里我得强调一下,并非是否认“术”强调“道”。“术”的存在给了我们进入“道”的门户,最终目的是要攫取到“道”中蕴含的东西,这才是正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