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常常怀念建于村外,独门独户曾经的家,怀念家中的地窑。
地窑在作为住宅的时候还没有地面之上的院子,当有了建有面对面六间厢房的院子后,地窑也便逐渐地被废弃不用了。
我出生于厢房之中,玩耍于宽敞的院子之内,与这座地窑的关系本不是很密切,却总是莫名地怀念着它,不能将之轻松地舍弃于记忆之外,我想总有它的原因吧!
在这房屋林立的平原之上,如果哪个家里有地窑,或者正在住,或者曾经住过,就算地窑有着冬暖夏凉的优点,就算是请了技艺超群的师傅,且在整个挖掘的过程中操作得又是如何的细致完美,而建起之后的样子又是怎样地让人叹为观止,也只能说明一个问题——这家的日子不够宽裕,至少在打窑时他们是无力建房的。地窑,终归是一种类似于动物的穴居之所,只不过美观一些、敞亮一些罢了。
地窑区别于一般的窑洞之处就在于名字中所包含的这个“地”字。它是处于地下的,施起工来比那种在地面之上选一处土崖直接开挖而成的窑洞多了一道工序,但只要有人手,有力气,这两者都不必为木料担忧,不必为砖瓦发愁,省去了许多开销。若不是太讲究,窑洞用土坯封口,留出个一人多高的长方形门洞,门洞一侧再开扇小窗,这小窗也简单,几块不依不靠,竖起来的土坯就成了窗棂,光亮就从土坯的缝隙以及敞开的门洞中照进来。若是面南,若正好逢上正午,投进去的光自然会在地上跳动,裹着一些淡淡的细尘一路攀升。门也不讲究,但肯定会漂亮一些,用树皮搓绳或者铁丝将粗树枝绑成门样大小的框架,再找细枝条依着主框架编制而成。不用锁头,仅用门环扣起,只挡君子。一贫如洗的家,没有小偷会惦记,家的温馨却一丝不减,照样可以温馨满满。在生活拮据的情况下凿几孔窑洞作为安身之所,当为首选之策。
我们村恰处平原之上,无崖可凿,地窑是不得已而为之。祖父母有四个儿子,而造这地窑的时候他们正年轻力壮,都有一身使不完的劲儿,况且这多出来的些许工程与即将拥有新家,拥有各自的窑洞,拥有一个独立自由的空间的那种幸福相比,又算得了什么?
但即便有我的长辈们饱满的热情以及浑身的力气,单靠自家这么几个人来完成如此浩大的工程还是不行的,纵然有肯下苦的亲戚朋友帮忙也不成,还得请专业的师傅、专业的小工方可。那时做这种活儿的,吃苦耐劳的河南师傅居多,祖父当年请的也是河南人。
不同的方言,不一样的劳动号子,流着相同带着咸味的汗水,一场为新家而起的工程就此开始。
说起来简单,其实不然。在当年缺少机械操作,大小活儿均得手工完成的情况下,工程之大可想而知。建地窑首先得凿地为坑,因为要开辟一处地下的庭院,自然不能太小;而且要临壁凿窑,自然也不能太浅;长方或正方,还得修得十分的规整。然后根据地方的大小,根据用途的不同转圈儿凿几孔或大或小的窑洞。为了落雨时节院中积水的排放以及生活污水的处理,免不了还得有口渗井。
我们家的地窑南北长约五丈,东西宽三丈有余,深两丈以上。打窑师傅划线开挖,初始还算轻松,但随着越来越深,也愈来愈艰难,顺着逐步成形的大坑的一侧,贴着新开出的土崖,一条之字形的台阶也在逐步形成,一点点地向下伸展,直到大师傅所定的天井院的深度方才停止。运土工具则是一根根扁担,两端各挂着一个竹篾编就的簸箕,小工们掮着扁担,抓着簸箕沿着粗糙的台阶空担而下,到挖出的土堆前弯腰顺势一铲便可装得八九不离十,若是还嫌未满,旁边自会有人为他再续上那么一二锨,而后复转身拾阶而上,如此一点一点地将黄土运至坑外,颇费时间,也颇耗力气。祖父以及我的父辈们自然也忙碌其中,挥汗如雨。不过我想他们在建造这座地窑的时候一定怀着满腔的热情与激动,他们为自己的新家,为自己的梦想而奋斗,这种奋斗虽然辛苦、艰难,但同时也一定是令人快乐的。
有了敞亮的天井院,地窑的崖背上距边沿三尺左右还得有圈约一人高的围墙,防暴雨倒灌,防野物或小孩亦或夜行的路人不慎跌落。围墙内再种上野酸枣,任其自行繁衍,起初或许零零散散,稀疏可数,渐渐地愈生愈多,最终笼罩了天井的四壁顶端。春来自然绿叶摇曳,夏初缀满黄绿色的小花,秋季捧出红彤彤的果实,甚是可爱。而这种带刺的植物又可以防贼,也能固土,不至于时间久了,遇雨水的冲刷出现滑坡毁了窑洞。
渗井的旁边,祖父栽了一株核桃树,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它最终肯定会高过地窑的深度,将一树碧绿竭力地托向天空,宣泄生命的顽强。在夏日它会和崖背上的酸枣一起给予这地下的庭院更多的阴凉,更不必说秋天的累累硕果了,它是完全有资本骄傲的。核桃树是地窑天井中唯一的一棵树,可能也是包括其后建起的地上院落中的第一棵果树。老宅的果树很多,前院的石榴、杏儿、苹果,墙外的梅李、枣子、桑葚,地窑崖背上后来还长起了一棵核桃。这地面之上的所有果树,它们都高高在上,将自己的果实很轻松地就捧在了主人面前。不说崖背上那棵最晚种植的核桃也已经开始挂果,单就前院的几棵便已使我无暇它顾,又怎会想起深藏于地窑天井中的那棵呢?……网页链接
地窑在作为住宅的时候还没有地面之上的院子,当有了建有面对面六间厢房的院子后,地窑也便逐渐地被废弃不用了。
我出生于厢房之中,玩耍于宽敞的院子之内,与这座地窑的关系本不是很密切,却总是莫名地怀念着它,不能将之轻松地舍弃于记忆之外,我想总有它的原因吧!
在这房屋林立的平原之上,如果哪个家里有地窑,或者正在住,或者曾经住过,就算地窑有着冬暖夏凉的优点,就算是请了技艺超群的师傅,且在整个挖掘的过程中操作得又是如何的细致完美,而建起之后的样子又是怎样地让人叹为观止,也只能说明一个问题——这家的日子不够宽裕,至少在打窑时他们是无力建房的。地窑,终归是一种类似于动物的穴居之所,只不过美观一些、敞亮一些罢了。
地窑区别于一般的窑洞之处就在于名字中所包含的这个“地”字。它是处于地下的,施起工来比那种在地面之上选一处土崖直接开挖而成的窑洞多了一道工序,但只要有人手,有力气,这两者都不必为木料担忧,不必为砖瓦发愁,省去了许多开销。若不是太讲究,窑洞用土坯封口,留出个一人多高的长方形门洞,门洞一侧再开扇小窗,这小窗也简单,几块不依不靠,竖起来的土坯就成了窗棂,光亮就从土坯的缝隙以及敞开的门洞中照进来。若是面南,若正好逢上正午,投进去的光自然会在地上跳动,裹着一些淡淡的细尘一路攀升。门也不讲究,但肯定会漂亮一些,用树皮搓绳或者铁丝将粗树枝绑成门样大小的框架,再找细枝条依着主框架编制而成。不用锁头,仅用门环扣起,只挡君子。一贫如洗的家,没有小偷会惦记,家的温馨却一丝不减,照样可以温馨满满。在生活拮据的情况下凿几孔窑洞作为安身之所,当为首选之策。
我们村恰处平原之上,无崖可凿,地窑是不得已而为之。祖父母有四个儿子,而造这地窑的时候他们正年轻力壮,都有一身使不完的劲儿,况且这多出来的些许工程与即将拥有新家,拥有各自的窑洞,拥有一个独立自由的空间的那种幸福相比,又算得了什么?
但即便有我的长辈们饱满的热情以及浑身的力气,单靠自家这么几个人来完成如此浩大的工程还是不行的,纵然有肯下苦的亲戚朋友帮忙也不成,还得请专业的师傅、专业的小工方可。那时做这种活儿的,吃苦耐劳的河南师傅居多,祖父当年请的也是河南人。
不同的方言,不一样的劳动号子,流着相同带着咸味的汗水,一场为新家而起的工程就此开始。
说起来简单,其实不然。在当年缺少机械操作,大小活儿均得手工完成的情况下,工程之大可想而知。建地窑首先得凿地为坑,因为要开辟一处地下的庭院,自然不能太小;而且要临壁凿窑,自然也不能太浅;长方或正方,还得修得十分的规整。然后根据地方的大小,根据用途的不同转圈儿凿几孔或大或小的窑洞。为了落雨时节院中积水的排放以及生活污水的处理,免不了还得有口渗井。
我们家的地窑南北长约五丈,东西宽三丈有余,深两丈以上。打窑师傅划线开挖,初始还算轻松,但随着越来越深,也愈来愈艰难,顺着逐步成形的大坑的一侧,贴着新开出的土崖,一条之字形的台阶也在逐步形成,一点点地向下伸展,直到大师傅所定的天井院的深度方才停止。运土工具则是一根根扁担,两端各挂着一个竹篾编就的簸箕,小工们掮着扁担,抓着簸箕沿着粗糙的台阶空担而下,到挖出的土堆前弯腰顺势一铲便可装得八九不离十,若是还嫌未满,旁边自会有人为他再续上那么一二锨,而后复转身拾阶而上,如此一点一点地将黄土运至坑外,颇费时间,也颇耗力气。祖父以及我的父辈们自然也忙碌其中,挥汗如雨。不过我想他们在建造这座地窑的时候一定怀着满腔的热情与激动,他们为自己的新家,为自己的梦想而奋斗,这种奋斗虽然辛苦、艰难,但同时也一定是令人快乐的。
有了敞亮的天井院,地窑的崖背上距边沿三尺左右还得有圈约一人高的围墙,防暴雨倒灌,防野物或小孩亦或夜行的路人不慎跌落。围墙内再种上野酸枣,任其自行繁衍,起初或许零零散散,稀疏可数,渐渐地愈生愈多,最终笼罩了天井的四壁顶端。春来自然绿叶摇曳,夏初缀满黄绿色的小花,秋季捧出红彤彤的果实,甚是可爱。而这种带刺的植物又可以防贼,也能固土,不至于时间久了,遇雨水的冲刷出现滑坡毁了窑洞。
渗井的旁边,祖父栽了一株核桃树,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它最终肯定会高过地窑的深度,将一树碧绿竭力地托向天空,宣泄生命的顽强。在夏日它会和崖背上的酸枣一起给予这地下的庭院更多的阴凉,更不必说秋天的累累硕果了,它是完全有资本骄傲的。核桃树是地窑天井中唯一的一棵树,可能也是包括其后建起的地上院落中的第一棵果树。老宅的果树很多,前院的石榴、杏儿、苹果,墙外的梅李、枣子、桑葚,地窑崖背上后来还长起了一棵核桃。这地面之上的所有果树,它们都高高在上,将自己的果实很轻松地就捧在了主人面前。不说崖背上那棵最晚种植的核桃也已经开始挂果,单就前院的几棵便已使我无暇它顾,又怎会想起深藏于地窑天井中的那棵呢?……网页链接